书城宗教当代人间佛教思潮
2094000000038

第38章 华严菩萨行与真禅思想(3)

蓝吉富教授借鉴了科学史家库恩创立的范式概念,认为从文化史角度看,佛教范式曾经历了三次转移,即从原始佛教至部派佛教、大乘佛教与密乘佛教。[82]这与笔者在1996年提出的观点不谋而合,[83]所不同的是笔者认为,至少从19世纪以来,佛教就正在经历第四次范式转移,这与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同样,不是临空而降的,而是原有佛教范式的又一次转移。在中国表现为如同真禅法师所阐发的那样,只有继承着原始佛教、大乘佛教乃至中国化佛教的精华,才有人间佛教形态的创立与发展。[84]其社会背景则为自15—16世纪以来,市场经济由西欧扩展全球,由此靠市场谋生的生活方式成为主流,主要满足市民(包括依赖市场实现其生产价值的农、牧民)的不同于古代社会各阶层的宗教需求,成为各宗教生存延续的必由之路。正如市场经济首先在西欧发展起来一样,继承着原始基督教以及融于天主教的希腊传统的新教也首先在西欧产生,然后扩展北美及其他地区。很明显,如今已很少有人会认为新教丢掉了宗教本质,但新教“大步跨进了生活的市场,用劲把修道院之门关在身后”[85],这也是不争的事实。[86]

玉佛寺的诞生几乎与上海开埠同步,在那时就“其经济来源除了商人、资本家的奉献外,主要靠房地产收入”[87]。这里市场经济的影响自然很大,当然僧人也得经受住市场经济的考验。而上海又走在全国对外开放的前列,与此不可分,玉佛寺历任方丈与主要职事都较开明,特别是可成法师与震华法师更是见识超群。何况,震华法师更是曾属意太虚弟子福善接法,虽因福善早寂未果,但太虚晚年因而在此会见各界人士,在此创建《觉群》,在此把《人生佛教》一书赠赵朴初,托付他护法,在此圆寂。加以太虚好友、人间佛教坚定支持者常惺的弟子苇一法师,亲承太虚的弟子苇舫法师都曾任玉佛寺方丈,赵朴老好友苏渊雷教授、前上海社科院宗教研究所高振农教授都曾在此讲学任教……由此可见,真禅法师法不孤起,他的人间佛教思想历有渊源。更可喜的是,在觉醒法师的提倡下,在玉佛寺及其周围地区,人间佛教思想的弘扬与实践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注释:

[1]参见邓子美《虚云大师与近代禅门之振兴》,载《广东佛教》1994年第1期第47页。

[2]释净慧:《虚云老和尚的禅风》,《中国佛教与生活禅》,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第387页。

[3]释净慧:《虚云老和尚的禅风》,《中国佛教与生活禅》第388~390页。

[4]释净慧:《虚云和尚行业记》。

[5]释净慧:《人间佛教与以戒为师》,《中国佛教与生活禅》第17、18页。

[6]转引自明尧《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禅)刊办刊指导思想综述》,载《法喜》2002年第2期。

[7]释净慧:《当代佛教契理契机的思考》,《中国佛教与生活禅》第4、5、2、9页。

[8]释净慧:《人间佛教与以戒为师》,《中国佛教与生活禅》第20、21页。

[9]释净慧:《融入僧团建设僧团》,《中国佛教与生活禅》第350页。

[10]释净慧:《佛法·生活禅·夏令营》,《中国佛教与生活禅》第124页。

[11]释净慧:《发扬佛教慈悲济世的精神,维护世界和平》,《中国佛教与生活禅》第43页。

[12]释净慧:《佛法·生活禅·夏令营》,《中国佛教与生活禅》第123、120页。

[13]释净慧:《(六祖坛经)与生活禅》,《中国佛教与生活禅》第116页。

[14]释净慧:《(六祖坛经)与生活禅》,《中国佛教与生活禅》第115~117页。

[15]释净慧:《第八届生活禅夏令营开营式讲话》,《中国佛教与生活禅》第166页。

[16]释净慧:《大乘·小乘·生活禅》,《中国佛教与生活禅》第150页。

[17]分为内外各五善,外五善为“广行布施,严持戒律,恭敬三宝,孝敬父母,读诵听学”。修内五善为“数息观、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念佛观”。

[18]调五事为“调饮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并各有具体方法。

[19]释净慧:《第八届生活禅夏令营开营式讲话》,《中国佛教与生活禅》第166页。

[20]释净慧:《六自口诀》,《中国佛教与生活禅》第319~322页。

[21][美]托马斯·奥戴:《宗教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11页。

[22][德]西美尔,《现代人与宗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8页。

[23]特勒尔奇:《基督教教会的社会学说》,第142~143页。

[24][德[韦伯:《宗教社会学》,(波士顿)1963年,第30页。

[25]释净慧:《发扬佛教慈悲济世的精神,维护世界和平》,《中国佛教与生活禅》第43页。

[26]释净慧:《与法国夏尔梅耶先生的对话》,《中国佛教与生活禅》第415页。

[27][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48页。

[28]释净慧:《与法国夏尔梅耶先生的对话》,《中国佛教与生活禅》第415页。

[29]释茗山:《佛学笔记》,《茗山文选》第20~23页,金陵刻经处2003年版。

[30]释茗山:《佛学笔记》,《茗山文选》,第22页。

[31]释茗山:《佛学笔记》,《茗山文选》第28页。

[32]释茗山:《茗山自传》,《茗山自传·年谱》第26页,金陵刻经处2003年版。

[33]释茗山:《佛学笔记》,《茗山文选》第29页。

[34]释茗山:《茗山日记·续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13页。

[35]释茗山:《痛哭老人》,《茗山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73页。

[36]释茗山:《中国佛教古今谈》,《茗山文选》第128~131页。

[37]参见许钧《(茗山日记·续集)后记》。

[38]赵朴初:《佛教常识答问》,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13页。

[39]释茗山:《五戒十善四摄六度》,《茗山文选》第14页。

[40]朱诗昂、王佳:《无锡地区民众对佛教信仰的调查》(电子稿本)。

[41]君冈:《赵朴初的佛缘》,中国佛教文化信息中心,2003年11月20日。

[42]赵朴初:《佛教常识答问》第137页。

[43]释茗山:《佛学笔记》,《茗山文选》第27页。

[44]释茗山:《佛学笔记》,《茗山文选》第42页。

[45]许钧:《(茗山日记·续集)后记》。

[46]释茗山:《中国佛教古今谈》,《茗山文选》第125~126页。

[47]释茗山:《中国佛教二千年研讨会上发言稿》,《茗山文选》第136页。

[48]释茗山:《变革·厄难·复兴:中国佛教三十年》,《茗山文选》第181页。

[49]释茗山:《茗山日记·续集》,第753页。

[50]释太虚:《中国人口头上心头上的阿弥陀佛》,《法喜》2005年第5期。

[51]释茗山:《茗山日记·续集》,第95页。

[52]释茗山:《茗山日记·续集》,第27页。

[53]释茗山:《茗山日记·续集》,第85页。

[54]释茗山:《茗山日记·续集》,第104、111页。

[55]释茗山:《茗山日记·续集》,第693页。

[56]周贵华:《释印顺“人间佛教”思想略述》,《真禅法师与当代佛教研讨会论文汇编》(上海玉佛寺2005年编印本)第281页。

[57]邓子美:《传统佛教与中国近代化》,华东师大出版社,1994年,第60~62页。

[58]释茗山:《茗山日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93页。

[59]释正果:《人间佛教寄语》,释净慧主编《佛法在世间》,中国佛教协会印行本。

[60]许钧:《(茗山日记·续集)后记》。

[61]释茗山:《中国佛教古今谈》,《茗山文选》第130页。

[62]在此绝非认为不能对哪怕太虚、印顺等大师的理论构架提出批评意见。

[63]释真禅:《佛教与文化》,《玉佛丈室集》。

[64]释真禅:《佛法与做人》。

[65]释真禅:《佛法与人生》。

[66]释真禅:《论人间净土》。

[67]赵朴初:《佛教常识答问》,中国佛教协会印行本,第112页。

[68]释真禅:《怎样学佛》。

[69]释真禅:《普贤精神与上海佛教》。

[70]释真禅:《关于观世音菩萨的信仰》。

[71]释真禅:《论人间净土》。

[72]陈卫平、徐东来:《真禅法师与华严学》,《真禅法师与当代佛教》,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

[73]释真禅:《佛法与做人》。

[74]释真禅:《禅学思想就是人间佛教思想》。

[75]释真禅:《禅学思想就是人间佛教思想》。

[76]释真禅:《佛教与文化》。

[77]释真禅:《佛教与文化》。

[78]释真禅:《佛法与人生》。

[79]释真禅:《普贤精神与上海佛教》。

[80]释真禅:《佛法与人生》。

[81]释真禅:《禅学思想就是人间佛教思想》。

[82]蓝吉富:《佛教文化形态的形成及其发展》,《听雨僧庐佛学杂集》第14~16页,(台北)现代禅出版社,2003年。

[83]参见陈兵、邓子美《20世纪中国佛教》第五章,民族出版社200年初版,(台北)现代禅出版社2003年修订版。

[84]这里第四次范式转移的提法也获得了蓝吉富教授的认可。

[85]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伦敦)对照出版社,1985年英文版,第153~154页。

[86]瑞士神学家汉斯·昆在其名著《为了第三个千年的神学:一种普世观》中,把基督教古今演变归纳为六种范式。亦即:原始基督教的启示性范式、古代教会的希腊化范式、中世纪的罗马天主教范式、宗教改革时期的新教范式、新教的正统神学范式、近代的启蒙神学范式,后者又衍生出当代的普世神学、辩证神学、生存神学、解释神学、政治神学、解放神学等多元模式。

[87]阮仁泽、高振农主编《上海宗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