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黄帝内经》中的谚语养生
20950100000006

第6章 运动之谚——生命在于运动,但不是盲动(1)

运动锻炼可以强身健体、防病祛病、延缓衰老。正如18世纪法国医生蒂索说过:“世界上的一切药物对身体来说,都无法替代运动的良好作用。”但是如何运动才好呢?运动对健康的良好作用,只有在适宜负荷下方能获得。运动负荷过小,刺激不能引起肌体效能反应,达不到强身健体的作用;运动负荷过大,肌体负荷超载,又会损害身体。因此,适度运动是体育锻炼的重要原则。

1.生命在于运动

通过运动进行养生能使人和各个组织器官增强功能,提高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增强人对疾病和抵抗力,甚至使人延年益寿。

如今,人民生活越来越好,劳动条件得到不断改善,机械化、自动化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在生活中以车代步,以电梯代爬楼梯的人越来越多,人们的运动量显著减少,结果人们的运动量越来越不足,随之引起了肥胖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等疾病相对增多。

大家都知道,生命在于运动,通过运动进行养生能使人和各个组织器官增强功能,提高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增强人对疾病和抵抗力,甚至使人延年益寿。

为什么说这样说呢?中医认为,精、气、神为人体的“三宝”,与生命息息相关,而运动养生则紧紧抓住了这三个环节,调意识以养生命在于运动神,以意领气,以气行推动血运,周流全身;以气导形,通过形体关节的运动,使周身经脉畅通,营养整个机体。如是,则形神兼备,内外相和,脏腑协调,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从而增进了机体健康,保持精神旺盛的生命力。

看来,人要想健康长寿,就要多运动。作为缺乏运动的现代人,应尽可能将运动融入每天的生活中。如果能爬楼梯则不坐电梯,能走路、骑自行车则不坐汽车。还要记住,家务劳动,像收拾房间、擦地板、洗衣服……都能够帮助你达到每天运动的目的。

养生小提示:

生命在于运动,关键问题是在于什么运动,而且要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例如性别、年龄、职业、生活方式等实际情况来选择,切不可盲目行之。

2.常运动,骨头硬

我们平时多抽出一些时间多进行跳绳、跳舞等跳跃式运动,这样有助于增强骨密度。

现代人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可是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再加上工作繁忙,多数人起居不规律,出门坐车者增多,骑自行车、步行者减少。这种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使让人们的骨头变得越来越“软”。

大约在400多年前,人们就认识到运动及适当的体力活动对骨骼有益。早在1683年,伽利略最先发现运动产生的机械应力与骨量的关系,以及体重与骨骼大小的关系。1892年,一位德国解剖学家认识到作用于骨的机械应力变化影响骨骼力量。长期卧床很快造成人的尿钙(指测定24小时尿液中钙的浓度)丢失、导致体内钙的负平衡和骨丢失;但是当重新运动后,骨形成增加。瘫痪的人如果只有承重而没有肌肉活动(如辅助性站立),则虽然尿钙的丢失并不减少,但骨量降低。也就是说,必须保持一定的肌肉活动,才能促进骨形成,维持一定的骨量。

体育运动,特别是跳跃形式的练习,在提高骨密度峰值和延缓骨密度下降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运动可使骨外层密质增厚,而里层的松质骨在结构上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以适应肌肉的拉力和压力作用,使骨质更加坚固,可承担更大的负荷。这对提高骨骼的抗折断、弯曲、压拉、扭转方面的性能和防止老年性骨折都起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平时多抽出一些时间多进行跳绳、跳舞等跳跃式运动,这样有助于增强骨密度。

人体的衰老过程必然伴随着性激素水平逐渐下降,但是如果从现在开始,从孩子开始,把合适的体育运动和一定的体力活动作为日常生活的必要部分,并注重平衡膳食,摄入充足的营养素和对骨骼健康有保护作用的营养成分,就会能保证骨骼的一生健康。

养生小提示:

如果单纯的运动不给身体及时补充营养,是很难增加骨量的。有数据显示,给经常锻炼的人每天补充800毫克的钙,与未补钙的相同人群相比,骨量增加显著。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如果不给予骨骼充分的营养补充,就是运动这个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

3.动以健身,静以养心

健身的关键是动静结合。动为健,静为康;动以健身,静以养心。

古人很重视“动”的作用,如名医华佗所说:“动可以使谷气消脸红,血脉流通便利,疾病不能生长。”古人对运动的认识是恰到好处的,他们说“动以健身”,动的作用在于肢体。运动能使我们的筋骨得到充分的锻炼,能使我们的五脏气血旺盛,肌肉坚实,关节灵活,百脉通畅。

静以养心,养的是心神。人应摒除一切杂念,才能入静,进入淡泊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之中,使真气(人体的生理功能)和谐平衡,方可怡养心神。

但是凡事都有个度,过动过静都不好。

运动不宜过于剧烈。剧烈的运动往往会损耗人的阳气,破坏人体内外生理平衡,加速机体某些器官的“磨损”和一些生理功能的失调,导致人的生命进程缩短,出现早衰和早逝。可见,动以健身,贵在掌握好“适度”二字。

静养的健身作用,也并非要人们一味地静坐不动。《素问·宣明五气》中告诫人们:“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不爱活动的人往往会体弱多病。

所以,健身的关键是动静结合。古人云:“天下之万里,出于一动一静。”动为健,静为康;动以健身,静以养心;刚柔相济,阴阳和谐,相辅相成,才能达到强身延年的目的。

养生小提示:

对老年人来说,静比动更重要。此外,老年人运动,不可骤起或骤停,宜翩翩起舞,缓缓结束。老年人阴、阳之气都须慎重保护,从整体来说,老年人运动一定要静动结合,静多动少。

4.养生之道,常欲小劳

“小劳”不仅在于小动,更在于常动,长年不辍,持之以恒。

东汉名医华佗认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后来,唐代的孙思邈也说:“养生之道,常欲小劳。”常欲小劳,能使“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孙思邈在小时候“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体质孱弱;年轻时常常荷锄挎篓,长途跋涉,入深山老林采药;到了晚年,坚持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他在居住地附近开辟了一个药圃,栽培各种药用植物,最终享102岁的高寿,且建树颇丰。

古今中外的寿星,也大多都是勤于“小劳”的实践者。有人对新疆地区部分长寿者进行调查,发现73%的寿星都是长期从事农业劳动的农民。阿克苏地区的10位百岁老人,其中8人是体力劳动者。广西巴马地区90岁以上的老人,几乎全是体力劳动者。

可以说,“养生”真正的“养”在于“小劳”。“小劳”不仅在于小动,更在于常动,长年不辍,持之以恒。小劳能运动形体、流畅气血、锻炼筋骨,起到调节精神的作用。

“小劳”应该是微汗即止,运动到刚刚出汗就可以了。这样即保养了人体内的阳气,又达到了健身的目的。

“小劳”之术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居室内外散步、家务琐事、健身器运动,都可以做到小劳。也许,你认为日常生活中的“小劳”之术往往是单调的、乏味的,容易使人感到厌倦,但你可以变换花样来进行“小劳”。如家务劳动时,边听歌边拖地,挥起拖把,翩翩起舞。

养生小提示:

对于中老年朋友来说,因年龄增长而体力逐渐衰减,要适当减少劳动强度,以常欲小劳、适可而止为宜。

5.练出一身汗,小病不用看

运动出汗不宜过多,最好是运动时以出微汗为宜

国际卫生组织提出一个标准,那就是每人每天至少要坚持半个小时的有氧运动,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古话说“练出一身汗,小病不用看。”现在也流行一句话叫“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对于那些工作压力大的上班一族来说,运动出出汗对身体太重要了。

我们身体排泄的途径除了大小便外,另一重要途径就是出汗。一般情况下,正常人每天的汗量约500~1000毫升,这其中绝大部分是水,还有少部分是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由于现代人缺乏运动,多处于静态,出汗非常少,这样就会使毒素沉积下来,破坏了身体正常状态,时间长了就会让人生病。因此,在现代的毒素众多的环境下以及我们营养过剩和运动不足的前提下,我们更需要多运动来出汗排毒。

中医强调:动汗为贵,指的是在运动过程中出的汗最为可贵,此为深层出汗。因皮肤外界高温而造成的大量出汗(如蒸桑拿或夏天高温),为浅表出汗。此时出汗主要是为了调节体温,同时也能带出体内一部分疲劳物质或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但保健效果远不及深层出汗。

一般来说,运动出汗不宜过多,最好是运动时以出微汗为宜。因为过度出汗容易损伤人体的阳气,尤其是夏天更不宜过于出汗。当然,现代人面临的是严重的运动不足,因此平时这点儿运动并不会损耗阳气,大家尽可放心去运动!

养生小提示:

中国有句老话:吃饭流汗一辈子白干。就是说,当人在正常温度情况下(不是夏天在太阳底下),边吃饭边流大汗,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是身体出问题的标志。还有就是晚上睡觉盗汗,这也十分危险。静止情况下出的汗,极易出问题。如果经常出现问题,一定要及时就诊,以防病变。

6.没事常走路,不用进药铺

散步过程中,通过四肢自然摆动,全身关节筋骨都得到适度的运动,从而使经络疏通,气血和畅,关节灵活。

“没事常走路,不用进药铺。”这充分说明了散步健身的重要性。恩格斯就是一位体育爱好者,游泳、击剑、骑马都是他擅长的体育运动。但是,对于他来说散步才是他受益最大的一项体育运动。1870年,恩格斯从曼彻斯特迁到伦敦,住在马克思家的附近,从那时起到马克思逝世之前,他们几乎每天都要见面。只要天气好,又没有其他事情,他们总是在下午1点左右一同去散步,之后,就会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工作当中去。

散步也是我国的传统健身方法之一,历代养生家们多认为“百练不如一走”。《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这里的“广步”就是散步的意思,提倡人们早晨起床后应到庭院里走一走。

清晨散步行走是适应时令特点的有效养生方法。人体经过一夜的睡眠,各方面的功能都处在抑郁、压制的状态,通过散步,可使人体气血流通、精神振奋,较快地适应自然界阳气的生发,适应白天工作的需要,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

此外,在《紫岩隐书》中也说:“每夜入睡时,绕室行千步,始就枕。”可见,用散步健身的方法在我国已有了悠久的历史,是一种人们所喜爱而又简便易行的健身方法。

散步过程中,通过四肢自然摆动,全身关节筋骨都得到适度的运动,从而使经络疏通,气血和畅,关节灵活。通过散步加强肺的换气功能,使呼吸变得深沉,心肺功能得到锻炼、加强。散步可锻炼心肌,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冠状动脉的血液循环。散步还能促进消化腺的分泌,使胃肠道的蠕动加强,食欲增加。

散步健身,对各种年龄的人都适用,特别是对于老年人来说帮助更大。因为他们的身体条件较差,肌肉软弱无力,关节迟钝不灵活,采用这种简单、轻快、柔和、有效的方式进行锻炼,就更相宜。

散步要穿着适宜,宽松舒适,切勿穿得过于单薄而受寒。散步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锻炼身心,收到良好的养生效果。

养生小提示:

当你感到情绪特别低落时,快步走上十几分钟也会让你的心情很快好起来。

7.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饭后食物停胃,必缓行数百步,散其气以输于脾,则磨胃而易腐化。

现代人的生活越来越舒适,身体也越来越胖。颈椎病、肩周炎、鼠标手、骨质增生等,也伴随着“不动”的生活方式相继而来。这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头疼。这时怎么办呢?

其实,选择散步就是选择了健康。如果我们能在晚饭后去外面走上一段时间,那么对于一些小病来说会有很好的预防作用,正如常言道:“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很多人有饭后马上卧床休息的习惯,尤其是老年人更是如此,其实这种做法对消化不利。古代即有“饱食勿便卧”,食后便卧会使饮食停滞,食后急行又会使血流于四肢,影响消化吸收功能。而饭后缓缓活动,则有利于胃肠蠕动,促进消化。正如《老老恒言》里所说:“饭后食物停胃,必缓行数百步,散其气以输于脾,则磨胃而易腐化。”

《摄养枕中方》里也说:“食止行数百步,大益人。”食后缓缓活动,有利于胃肠蠕动,促进消化。医学专家研究证明,对脑力劳动者来说,饭后散步更是一种积极的休息方式,可使大脑皮层得到很好的休息,有助于睡眠的酣畅和充足。

虽说饭后散步对人的健康有一定得好处,但这个“饭后”我们的理解应当是在进食完20~30分钟以后,而并不是说饭后立即缓步散步。同时,需要注意的是,“食饱不得急行”。饭后百步并不提倡饭后急行,而是缓行,不宜缓行者也可摆摆手足。

养生小提示:

专家提醒大家,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最忌饭后运动。因为饭后脑部的血流相应减少,如立即运动,心脑脏器的血液供应量相对减少,还会增加老年人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使冠心病患者发生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高血压患者还会加重头昏、头痛等症状。

8.天天练长跑,年老变年少

中医主张人们早起跑步,但不主张太长时间、太紧张的高速度跑步,尤其是中老年人更要适可而止。

自古以来,中医养生学就提倡跑步健身。民间也有一句俗语叫“天天练长跑,年老变年少”。

跑步属于有氧运动,经常锻炼能够提高心肺功能、血管机能,改善代谢,提高身体灵敏性和平衡能力,还能够调节体脂,培养坚强忍耐的品质。科学工作者研究发现,一个人每周步行14~16公里(至少消耗900大卡热量),其死亡率比每周步行少于5公里的人低21%。

很多人认为,一旦开始跑步,就应该天天坚持。但按照最新的运动科学成果,跑步并不需要勉强,只要逐步增加训练量就行了。因为跑步如果是以健身为目的,就要配合休息,否则疲劳过度,身体反而会出现毛病。

一般来说,采取跑步健身的人,要想达到一定的训练效果,须达到3个基本指标:一是持续时间要在20分钟以上;二是心率120次/分钟以上(年轻人);三是频率在每周3~4次。

中医主张人们早起跑步,但不主张太长时间、太紧张的高速度跑步,尤其是中老年人更要适可而止。对于中老年人来说,跑步的量以呼吸不喘气为宜,切不可太累。

正确的跑步姿势应当是两肩稍提,两臂弯曲成90度,前后摆动不大而稍有上下弹动,肩稍抬高,跑步中大腿前抬较高,后蹬充分,步幅大而有弹性。这样可使腹部肌肉紧张,内肚上提,呼吸均匀,细长,充分而有节奏,跑步中也看不到下腹部的内收外张的起伏。这样的跑步姿势,可以让呼吸更顺畅,也更有利于健康。

养生小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