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纵横兰州
20952800000001

第1章 兰州地名

大千世界!万物有名“人有人名!物有物名“世界上只有叫不上名的人物事物,或者说个人或人类尚未知识、尚未揭晓的事物,却不存在人类认识了、却没有赋予名称的事物“人有人名,比如张三李四王二麻子,陈五张六孙七侯八,等等“物有物名,黄河、长江、泰山、黄山、珠穆朗玛,桃、李、苹果、葡萄、梨,彩绸、长笛、太平鼓,等等,等等“每个人名都代表着一定的个性色彩,蕴含着一定的家庭背景、文化因素“无论人们听话听音,还是望文生义,都能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测几分,比如家中的排行,人口的多少,甚至所属的社会阶层“物名亦如此,能够激发人的想象,产生形象感,甚至感知味觉。三国曹操深谙其中的道理,所以成功地率军“望梅止渴”。我国古代的先哲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世间万事万物都是从无到有,任何名字,都是出身的来由,历史文化的延续,地名也是如此。

“兰州”作为现代城市,正式有名建市的历史并不遥远,不过六七十年的时光--起自于民国1941年7月。如果土生土长的兰州耄耋诸老不健忘,对于庆祝建市的事儿,当是有记忆的。

兰州,遥远的是她的历史存在和纷繁有趣的历史沿革。

说起来话长,若从1947年5月在海石湾发现的马门溪龙的文化现象推论,应该说自1.4亿年侏罗纪时期起,这方土地就有远古兰州人生活的踪迹。可是,推论并不等于真相。因为任何一个人,或者一个地方,若有意夸大或者延长自己的不同凡响,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是想象加发挥地捏造自己的文化历史。特别是在靠忽悠人、吓唬人,就能轻易获取某种利益的前提下,这种虚张声势的“纸老虎”往往频繁出现,自然也就见怪不怪,屡见不鲜了。

见多识广的兰州人有内涵,他们不把推论当真相,当然也不会浅薄地将推论作历史。在有限的史书上,所记载的来历和沿革还比较一致。

只说,此地自古以来是个羌、戎游牧之地,此外还有回、汉、藏、蒙、土等一些民族。秦汉之前,这里不上规模,自然名不见经传,也就没有官府,没有税收,人们南来北往自由自在,想来大概只有一些供各路人马歇脚的旅馆客栈车马店,或者与其配套的生活必须的“三产”。这些原始的游民散户落脚在这方山峡河谷辛勤谋生,传宗接代,逐渐成为拓荒就业的“地主”。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全面普査人口,但凡有人群的地方都登记在册,一律纳人郡县辖制,也将这个人气升腾初具规模的无名河滩小镇划人陇西郡榆中县管辖。传至西汉,又将这一带置为金城县,隶属凉州刺史部。三国时期,金城县又移治榆中县,可见当时规模确实很小。西晋时期,这一带从属秦州。十六国又划为金城、广武郡地,北魏又归于河州!凉州,属金城郡。

由此可见,一个地方的名字,实在是身不由己,完全是由统治者权定的。

相对于地名,人名的主权所属范围要小一些,自主的机会也大一些。

但古代的人们思想比较保守,往往是“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缺乏时下风行的“思想大解放”,事事与“国际”接轨,一身多名,一头多衔,真名!假名!艺名!笔名!网名!大名!小名!乳名!官名!文化名!交际名!西欧名!中东名!印度名!阿拉伯名可说是应有尽有,无奇不有,好像一个本月出土的假古董,不断“日新月异”,浑身贴满标签,随用随换,惟一的好处是不穿衣服,仍旧超常保暧。

说起兰州地名的诞生,得感谢隋文帝杨坚,是杨坚在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设置了兰州总管府。隋以雄踞黄河之南的巍巍皋兰之山的“兰”命名州府,实在是很有创意。既表现了皋兰峡谷河滩之府的地理位置,又反映了浩浩荡荡“在河之洲”小城小镇的动人风貌,以至于历代王朝兴替,数度春秋代序,黄河之畔皋兰山下的“兰州”二字,总是不易抹去,特别是那个“兰”字,因为倚仗雄伟的皋兰山的支持,可说是“万变不离其宗”,即便唐宋元明清也是你去我补的。1941年7月,兰州市确立,使之成为甘肃省的省会,新中国的成立,让这座城市青春泗溢,容光焕发,昂首挺胸地走进新时代,以前所未有的激情和豪迈不断发展壮大,大阔步的走向繁荣富强。

兰州人爱兰州,因为爱,自然少不了浪漫和幻想。实在地,人生不能没有爱。人,因爱而活着,而希望,而奋斗,而无畏,而欣慰,而满足。具有浪漫情怀的兰州人啊,非常可爱,关于地名,同样不乏浪漫的诗意和想象。有的说,兰州之所以叫兰州,或许是因为当初的皋兰山下滩涂浩大!处处兰草!遍生兰花“有的说!因为此地风吹草低!水鸟遍野!绿色满地!一片蔚蓝“还有的说!当年的兰州!气候湿润!空气新鲜,总是水蒸雾罩,山岚氤氲,柳绿天青,等等,等等。浪漫可爱的兰州人啊,想象丰富,意境美妙。如今的兰州城啊,美梦成真,风情万种,皋兰山下的黄河子孙正在继往开来,尽情地书写着曼妙无限灿烂辉煌的兰州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