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运用传奇故事解读科学发现创造
20967300000018

第18章 人类饮食文化(2)

七、口香糖的发明

美国冯马士父子对研制橡胶的代用品很有兴趣,这也是19世纪人们基于天然橡胶物源不足而普遍感兴趣的研究课题。

1870年初,他们父子曾用糖胶树胶(一种墨西哥常绿植物的干树液)做实验制取橡胶代用品,结果遭到了失败,得到的“橡胶”没有弹性。面对失败,他俩像泄了气的皮球,无精打釆地坐着。无聊之际,便将一小块这种“橡胶”塞进口中咀嚼,嚼着嚼着,发现它不但又香又甜,而且久嚼不化。于是灵感顿生,发现了它的用途,用它制作一种用于“嚼”而不是“吃”的糖。

不久,就用它制成了口香糖,并赚了很多钱。这种糖流传至今,有人也叫它“橡皮糖”。

1996年,两名德国教授编撰的《流行谬误词典》中指出:人们误以为美国亨利?约翰?海因茨首先将口香糖推出市场售卖。其实,古希腊已有一种由树脂制造的口香糖极为盛行,这显然是一种天然的口香糖。

现在,口香糖的用途已不仅在于咀嚼后使人“回味无穷”,以及锻炼牙齿的咀嚼力,还能保护牙齿的健康。例如,听起来也许让人难以置信,有的口香糖竟然可以阻止龋齿的发展,美国密执安大学的生物化学家库克?凯?马丁经过对儿童们的试验认为,嚼一种含有少量木糖醇这种增甜剂的口香糖,可使新的龋齿上形成保护层。而这种木糖醇可从玉米秆中和一些水果、蔬菜中提取。

在伯利兹,马丁对1200名9~11岁的儿童,进行了为期3年的调查研究试验。他把儿童们分为4个组,即嚼蔗糖口香糖组,嚼木醇糖口香糖组、嚼山梨醇口香糖组、不嚼口香糖组,让他们在老师指导下每天嚼3~5次口香糖,每次几分钟。经过16、28和40个月3次统计,嚼木醇糖组龋齿下降,嚼山梨醇糖组龋齿略有增加,不嚼组龋齿增加得多一些,嚼蔗糖组龋齿增加得最多。

1993年3月,马丁在芝加哥的国际牙科研究会议上报告了这一结果。他认为,因为木糖醇很难被细菌毁坏,所以可以阻止龋齿的发展。

八、铅笔带来的发现--糖精

糖精也来自一次偶然的发现?

俄国的化学家法利德别尔格是美国化学家雷姆逊的学生,后来成为巴尔的摩大学的研究员。1879年的一天,他用铅笔记下了一次实验结果后,便同往常一样,习惯性地把铅笔插在口袋里。这时突然想起今天是自己的生日,便匆匆地往家赶,也许亲友们正着急地等着他呢!

回家后他忙着帮妻子往桌上端菜招待前来祝贺的亲友。席间,亲友发现香酥鸡是甜的,炸牛排也是甜的。他的妻子觉得很奇怪,她没有在菜中放糖啊!

客人走后,他们开始找甜味从何而来。法利德别尔格走进厨房,把用过的餐具舔了一下,发觉是甜的。他想,这一定是他用手端过餐具的结果,他又舔了舔手,手也是甜的。他又想,手为什么是甜的呢?

“对了,手用过铅笔,有可能是从铅笔上来的甜味。”于是他又舔了舔铅笔,果真铅笔上有甜味。

那么,铅笔上的甜味又从何而来呢?

原来,他在研究一类叫芳香族磺酸的化合物,铅笔就是在实验室里沾上这类化合物才有了甜味。糖精就这样被偶然发现了。

从此,法利德别尔格集中全部精力研究糖精,终于从煤焦油中提炼出了糖精。机会和努力,终于给法利德别尔格应有的回报。

1879年,他在美国获得了发明糖精的专利权。1886年,他迁居德国,并在德国建立了世界上生产糖精的第一个工厂,开始了专业生产糖精的历史,使糖精从无意发现走向有意生产。

糖精学名为邻磺酰苯酰亚胺,甜度为食用糖的300~500倍,没有营养价值。科学家们虽然发现大量食用糖精且同时大量吸烟的人患癌症的几率增加,但这很可能是偶然的。虽然至今尚无食用糖精就一定致癌的结论,但已经有在短期内大量食用糖精是有害的许多事实。所以,为了慎重起见,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每人每天用量不应超过5毫克千克体重。

此外,人们还在不懈地找寻糖精代用品。例如,已找到最甜的天然糖源“丹林”,它是从非洲象牙海岸等国的植物“沙马了”中提取的,其甜度为砂糖的1500-3000倍,且无毒,产生热量低。又如,从非洲加纳森林中的一种植物中提取的“卡坦精”,其甜度为蔗糖的60万倍,被称为“世界上最甜的物质”,如果解决了其来源和成本等问题,则有可能替代糖精。

九、忘吃稀粥以后--酿酒法的发明

中国人早在4000多年前即公元前两千多年就能酿酒,中国原始氏族社会末期的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大量陶瓷制酒器说明了这一点。另据朱贵所着《酒经》记载:“夏禹之女仪狄已会用桑叶包饭发酵成酒,但后人皆以杜康为酿酒创始人。”杜康成了酒神,成了酒的代名词,“杜康造下万家春”,“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诗句便是这种现象的写照。中国历史上曾以农历三月初十(也有以八月十八或九月初七)举办杜康会祭祀。

杜康即杜少康,周朝河南淮阳人。他少年时常上山放羊,上山前常以竹筒盛米粥以备食用,一次他忘了食用,半个月后寻回竹筒时,发现筒中的粥散发出迷人的香味。原来粥已成酒,其味自然甘美醇香。他把酒带回村里,大家都觉得味美无比,于是都如法炮制,尽成美酒。后来,造酒方法逐渐传至全国各地。

杜康发明酿酒法还有另一种说法。他家旁有一棵空心桑树,人们都叫它“空桑”,杜康常把吃剩的饭倒在空桑洞内。经过雨水浸泡,时间一久,桑树洞里积的水便散发出一股浓郁芳香的气味。他一尝,“味道好极了”。杜康受到启发,便用这种方法造酒。他的酒越造越好,远近闻名。杜康把他的酒献给皇帝,皇帝喝后,精神振奋、食欲大增,于是龙颜大悦,封杜康为“酒仙”,把杜康造的酒命名为“杜康酒”,杜康家也被封为“杜康仙庄”,即今汝阳莱店乡杜康村。从此以后,“杜康酒”名声大振,有“天下好酒数杜康”之说。

人类造酒的历史,至今还是一个未完全揭开的谜。不过,最早造酒的年代可追溯到七千多年前。1996年6月8日,英国《自然》杂志的一篇文章说,人类在七千多年前就知道葡萄可用来酿酒。美国考古学家对伊朗北部扎格罗斯山脉新发掘出来的一个破损陶瓷罐中的遗物进行分析后发现,这个公元前5400年--公元前5000年的罐子中,存有仅富含于葡萄中的酒石酸的残余渣质,以及一种叫“含油树脂”的用来减缓酒精向醋转化过程的天然化学添加剂。

其实,把造酒技术归功于仪狄或杜康少数一两个人发明的,显然会失之公允。这项古老的化学工艺像其他工艺一样,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和发明的,而仪狄、杜康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当今世界的酿酒方法有糖料发酵法、淀粉制曲酿酒法和化学工业合成法三大类。其中制曲酿酒法为中国最早发明,这在《尚书?说命》中便有记载:“若作酒醴,尔惟曲蘖。”这是迄今发现的用曲、蘖(谷芽)酿酒的最早记录。

十、化肥的诞生

以前,我们的农业生产要靠勤劳的农民天天在田里辛苦劳动才有收获。庄稼地年复一年地耕种,土壤的肥力逐年减弱。地变薄了,农民靠拣些人粪、畜粪,拾些野草烧成灰,掺些土积成土杂肥,撒在地里补充地力,以求好收成。但是,少量的土杂肥解决不了问题,粮食产量也得不到多少增加。有的地种久了,农作物的产量有减无增,人口却在逐年增加,这样,粮食供应紧张,农副产品也紧张,只能按定量供给。农业收成少,农民难以摆脱困境。进入90年代后,许多人认识到化肥能使农作物增产,开始广泛使用。同时化肥的质量、产量都有大幅度提高,品种逐年增加,随之农作物产量也逐年提高,粮食多了,副食品也多了,农民富起来了,人们吃粮也不定量了。

德国有位化学家名叫尤斯图斯?李比希(1803-1873),1817年在吉森大学、慕尼黑大学任教。他观察到农田肥力逐年减弱,农作物产量逐年减少,农民生活越来越贫困,产生了同情和忧虑,思索着怎样才能使农作物增产。他是位化学家,首先想到如何把化学知识运用到农田上、使土地肥起来多产粮,于是参阅了许多有关植物营养的书和资料,又分析了农民用的土杂肥的成分,了解了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化学物质有氮、磷、钾等。接下来,他琢磨着,怎样才能让植物吸收到这些化学物质呢?只有把这些化学物质直接施入土中,增加土壤成分,让植物的根系吸收,才可能实现增产,这可是前所未有的大胆设想,应该试试。此时他又想到这个实验在实验室做是不行的,应该到农田里。于是,李比希教授带领几名工人走出校门,在吉森附近的弗森丁塔尔找到一块贫瘠的砂土地,开始搞起试验来。

他们把试验田分成几块,分别施入不同品种、不同量的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化学物质。初春时,他们在每块地里种上谷物和蔬菜,然后进行精心的看护。入夏,进行除草,灭虫、浇灌;雨季,他们在地里修渠排涝。看着农作物从幼苗成长到成熟,在每一个阶段,对每块地,他们都仔细地做了记录。秋收时节,他们把每块地谷物的产量、质量等,做了详细的比较和分析。在实验中,李比希得到了第一手宝贵资料:同一种化学药品,山于用量不同,效果也不同。用量适中的,谷物苗壮根肥,枝叶茂盛,果实丰满;用量不当的(或多或少),谷物茎萎叶黄,有的枯死,有的歉收;使用不同化学药品有的能促进农作物生长,有明显的增产效果;也有的对农作物不利,不起作用或起破坏作用。李比希将他所得到的资料和所受到的启发,加以分析整理,于1840年写成一部着作--《化学在农业及生理学上的应用》。此书针对长期以来困扰着人们的土壤肥力问题,做出了科学论证。李比希告诉人们,植物的生长,需要碳、氢、氧、氮、磷、钾及少量的硫、钙、铁、锰、硅等多种元素。土壤是植物吸收所有元素的唯一来源,为了不使土壤逐年、逐步贫瘠造成农作物减产,仅靠农民搞的土杂肥、农家肥是根本不够的,必须使用人造化肥,尤其是磷肥和钾肥。

李比希还进行了人造化肥的研制工作。经过反复的试验研究,他终于研制成功了一种颗粒状的含钾化肥,施用后对农作物有显着的增产效果。他获得了生产此种化肥的专利权。

李比希教授率先把化学应用于农业生产上,确定了恢复土壤肥力的施肥法和化学原理,从而开创了农业生产施用人造化肥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