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运用传奇故事解读科学发现创造
20967300000006

第6章 救人于起死回生的医学药品(3)

多马克又用显微镜仔细观察女儿伤口的渗出液,发现有许多链球菌。此时,他又想起他的百浪多息,何不用它试一试?于是,大剂量的百浪多息通过针筒慢慢注入昏迷的女儿体内。几个小时后,奇迹出现了,女儿清醒了,热退了,人有精神了,能吃东西了几天以后恢复了健康。多马克此时如释重负,高兴、激动、泪流满面。

这一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一直传到美国。

这时,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儿子因细菌感染发高烧卧床不起,医生判断为血液中毒症,并建议注射新药百浪多息。罗斯福夫妇听从了医生的意见,果然小罗斯福转危为安,不久便出院了。从此百浪多息名声大振,誉满全球。

百浪多息成了灵药之后,引起了更多科学家的研究,发现只有分子中的“氨苯磺胺”部分才是有效成分。由此,一个生产和应用磺胺类药的时代开始了。

1947年,多马克才领了迟到8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原来,因为他发现了百浪多息的抗菌效应,1939年就为他评了奖,但是由于希特勒的阻挠和盖世太保的威胁,他当时被迫拒绝受奖。

鲍尔?海斯德是一个毒蛇研究者。他看到成千上万的人被毒蛇咬死,就决心研究人注射一定量的蛇毒,能不能产生免疫力的问题。

海斯德也把自己的身体作为试验对象,先注射微量蛇毒,并逐渐加大剂量和毒性。尽管他每注射一次,都要冒生命危险和极度痛苦的折磨,但却“我心依旧”,总共注射了28种蛇毒。他的身体终于产生了抗毒性,先后被极毒的眼镜王蛇、印度兰蛇和澳洲虎蛇等咬过130次,但是却安然无恙。

海斯德是世界上唯一被兰蛇咬过而活着的人。由于他的血液具有抗毒能力,所以每当有人被毒蛇咬伤,生命垂危时,他就赶去用自己的血把人救活。他还根据自己血液中抗毒物质的分析,试制成功了抗毒蛇药物。

十一、麻沸散的发明

医生为病人做手术时要用手术刀割病人的肉,对于有知觉的病人来说是疼痛难忍的。

华佗为了解除病人做手术时的痛苦,发明了麻沸散(后称麻醉药)。给病人麻醉后再作手术,病人就不觉得疼痛了。他是世界上第一位采用全身麻醉术的医生。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比西方国家早1600多年,它标志着我国医学早在公元2世纪时就已有相当大的成就。

华佗(141-208)今安徽亳州市人。精于内、外、妇、儿、针灸等科,对外科尤为擅长,被人们称为“神医”。

在没有麻沸散之前,华佗给病人做手术时,病人因剧烈疼痛难忍,拳打脚踢,为了进行手术只好在手术前把人捆起来。病人看到华佗手里拿着手术刀,吓得大声惨叫。

华佗常想,怎样才能解除病人手术时的痛苦呢?一天,几个人抬来一个病人,这个人饮酒过量,摔断腿骨,断骨刺出肉皮,鲜血直流,需要立即做手术抢救。华佗已来不及捆绑病人的手脚,只让护送人按住病人的四肢,就开始做手术了,病人一声不吭,也没有挣扎,手术进行得非常顺利。手术结束后,华佗心里琢磨着,我做过那么多的手术,遇到这样的病人还是第一次。这是怎么回事呢?一定是病人饮酒过量失去了知觉,手术时不觉得疼痛,待醒来时手术已经作完。

华佗想到这里,深受启发。接着他设法配制一种药酒,手术前让病人服下,使病人醉过去,再做手术,不就可以解除病人手术中的痛苦了吗?主意已定,华佗搜集了许多种草药,配制许多种药方,进行过数十次试验,终于发明了中药麻沸散。从此解除了病人手术时的痛苦,在医学史上开创了新的篇章。

十二、麻醉药的发明

人们都知道,在任何人的肌肉上割一刀都是很疼痛的。但是,有的病人不动手术就治不好病,为了减少病人的痛苦,现在医生在做手术前都要给病人用上麻醉药。

人类在没有发明麻醉药前,医生给病人做手术时,是先把病人牢牢地绑起来,使病人不能动。就这样在手术时病人那种撕心裂肺的惨叫声,让人无法忍受。许多医生一直在寻求一种解除病人手术时疼痛的办法。

有的医生在手术前让病人喝药酒,待其麻醉时再作手术。

中国东汉末年有位名医叫华佗,他发明了一种麻沸散,在手术前让病人服下,使病人昏迷后再做手术,可是这种麻沸散,使用效果还不够理想。

19世纪中期美国波士顿,有座麻省医院,院里有位27岁的牙科医生,叫威廉?摩顿。摩顿医生经常给患者拔牙。为了减轻被拔牙患者的疼痛,他费尽心机地想了许多办法。

有一天他偶然发现,待拔牙的患者闻了乙醚味,拔牙时就不感到疼痛了。于是,他给患者拔牙前,先用一块浸过乙醚的手帕盖在患者鼻子上,这样拔牙时就减轻了患者的疼痛。

摩顿拔牙不疼的消息很快传开了,前来找他拔牙的人络绎不绝。

后来摩顿经过多次试验发明了乙醚麻醉药。1846年10月16日,摩顿在麻省综合医院举行了首次外科麻醉手术表演。一位患者是颈部血管瘤待切除。手术时病人按着摩顿医生的要求做深呼吸,吸入麻醉气体后,主刀医生便割下了患者颈部的血管瘤,整个手术只用了30分钟,病人不觉疼痛,在场的人无不拍手称奇。此后,乙醚麻醉法很快传向世界,直到今天仍在使用。

十三、治脚气病、夜盲症的发明

公元7世纪,唐朝名医孙思邈(581-682)从老家五台山出发去首都长安,为他要写的《千金方》查古籍访名人。

一天傍晚,他突然听到“救命啊!救命啊!”的呼救声。上前一看,是一个赶路的人在呼救。但眼前又未发现任何险情,他怎么会突然呼救呢?这使他迷惑不解。经询问,方知这人是走亲戚回家,途中天黑时突然眼睛看不见东西而呼救的。孙思邈知道这是“雀盲眼”即“夜盲症”,因为他以前遇到过不少这样的病人,但始终未能找出病因和治疗方法。

他按病人的要求将病人送回家。因天已黑尽,无法再赶路,只好住在他家。在交谈中,他得知当地赵家庄患这种病的有十多人,而且都是穷人。孙思邈立即想到:“为什么穷人易得这种病呢?”心直口快的主妇也在谈论这种病:“富贵人家,精米白面、大鱼大肉,不会得这种病;穷人只有用粗粮米糠填肚皮,当然容易得这种病。”

到了长安,他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没有一人得雀盲眼,但却有很多人得脚气病,而且这些病人都是油光满面、穿戴也很讲究的达官贵人。脚气病的症状是,疲劳酸软,小腿沉重,肌肉疼痛甚至萎缩,手足痉挛,头痛失眠,下肢水肿等。

孙思邈陷入了沉思,为什么穷人易得夜盲症,而富人易患脚气病呢?他终于从前述主妇的话中得到启示,有可能是吃不起精米白面、大鱼大肉的穷人缺乏这些食物中的某些成分而患夜盲症;不吃粗粮米糠的富人缺乏这些食物中的另一些成分而患脚气病。

于是,他开始进行治疗试验,让患脚气病的人吃粗粮米糠,而将大鱼大肉,特别是动物肝脏(如用羊、猪肝脏熬汤)给穷人吃,治夜盲症。这一试验果然取得了成功。这些治疗方法,记于他的《千金方》这一医学名着之中。

后来人们得知,脚气病是由于缺乏维生素B1引起的,而粗粮米糠中富含B1,所以吃粗粮米糠的穷人不易得脚气病,粗粮米糠能治脚气病的原因,就在于它能补充长期吃大鱼大肉、精米白面的人所缺乏的维生素B1。

后来人们知道,由于缺乏维生素A,会引起视网膜上视紫质的减少。粗粮米糠中含维生素A不多,而富含维生素A的动物肝脏能防治夜盲症。胡萝卜中的胡萝卜素(一种有机物,化学式C40H56)在人体内也能变成维生素A。1954年,美国乔?瓦尔德提出了视觉感光的化学机理模型,从而从生理上说明了夜盲症的起因。

1911年,波兰血统的美国化学家芬克从米糠的提取液中得到一种白色结晶--维生素B1;接着,1912年,美国生物化学家科勒姆和戴维斯又从黄油中提取出了维生素A。

十四、耳垢中的杀虫剂的来历

伊朗人依拉迪?赫拉比是当今世界着名的大发明家。他于1966年移居德国,在他名下的发明专利已有400项。他的发明灵感都是来自于日常生活。发明成果又服务于日常生活。如油罐保护装置、自动空气净化器、环境保护汽车喇叭、无声除草机、充气雨伞等等。其中他的无毒杀虫剂发明的灵感就是看妻子浇花时引发的。

一天,他的妻子在阳台上用杀虫剂喷洒生了虫子的夹竹桃。他想:有毒的喷雾剂有害健康,会污染环境,能不能不用有毒喷雾剂也照样灭虫呢?接着,他就开始顺着这个思路思考。没几天,他就有了主意。人体有个部位不受虱子、臭虫和其他小虫子的侵扰--那就是耳朵。

当天,赫拉比就叫人在实验室里分析耳垢的成分。耳垢由120种不同物质组成,其中-种物质能驱赶甚至杀死昆虫。同年,他研制成功了从这种物质中获得的对人体无毒的杀虫剂,并在埃森召开的植物国际博览会上进行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