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群山:马文瑞与西北革命
20975600000002

第1章 再版前言

--深切怀念马老

时间过得飞快,不知不觉反映西北革命斗争历史的长篇人物传记《群山--马文瑞与西北革命》出版面世巳经过去了十余年。这些年来,世界和我们的国家发生了许多许多的事情,我个人的生活也有了不小的变化。我所尊敬并深入了解过的此书主人公--西北革命的领导人之一马文瑞同志,以及他和他的战友们所生活和奋斗过的那个极不寻常的时代,都巳经随着他们的相继辞世而变得更加遥远了。我自己也由开始撰写这本书时的一个热血青年,进入了“知天命”的年龄。连亲手给这部书颁过奖的文坛巨匠刘白羽先生也已作古。但许多关于《群山》的往事和动人情景,却还历历在目,或总在心头萦绕。值此《群山》再版之时,把这些讲述给亲爱的读者,或许也是作者的一种责任。

“你为什么会想到写这样一本书呢?”“是什么激发了你的创作灵感?”不止一次地有记者或读者提出过类似这样的问题,我却很少正面回答。其实那答案是掩隐在作品的字里行间。概括地讲,就是因为敬仰和热爱。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马文瑞及他的那个时代中众多的人物和往事的由衷敬仰,对于偏远的西北一隅,那至今被人们奉为“圣地”的金色净土深切的眷恋。这在本书的《序曲》之中,有较为集中、直接的体现。那些来自历史的真实的燃烧着激情的火热文字,至今让自己读起来都会感到滚烫激动。

1994年夏季,当《群山》出版前夕,在陕南秦巴山中一座美丽的水库旁,我陪同马老,在碧水绿林边一座宾馆小楼中居住了二十多天,任务就是审读长篇历史传记《群山》文稿。那时马老已是年近九旬。每天早餐和晚饭后,我们都会在院子里漫步一小会儿。眼前,山明水秀、鸟语花香,但再美的风景也不能引起他老人家的注意。他老人家依然沉浸在历史的回忆和青春岁月的回味体验之中。往事的复活与再现,使腥风血雨中走来的老革命,再度沉浸在斗争故事的激越中。无论是清风习习,还是绿柳婆娑,都仿佛并不存在。老人的面容兴奋得泛红,的确像回到了年轻时代的峥嵘岁月。在我们心照不宣的境况之中,老人家长久地沉默着,缓慢地迈动着脚步。有时偶尔也会站立下来,深情地眺望远处林木覆盖的山峰和萦绕在山头上的云雾……一个人,当他在年近九旬的时候,还能够念念不忘遥远的青春岁月,还能够深深沉浸在早年往事的回味之中,那是一种怎样的坚定与执着呀!我默然地站在他的身边,想象领悟着他那高山大海一样博大宽阔的胸怀。

就是在那些日子里,马老按照出版社的请求,把《群山》的书稿从头至尾审阅了一遍。他看得很细很慢,也很认真。每天上午,大约有三四个小时,老人家都在伏案工作。五十万字的文稿,一连二十多天埋头审阅。老人家乐此不疲,几乎在书稿的每一页都动笔作了修改的标记。有时是一个日期,有时是一个人名,有时是对一个评价词语分寸的把握,甚至有些地方某一个字打印模糊,他也会用碳素笔描写清晰。每天读至某一页、某一段,到了吃饭的时候,老人家总会在那里作一个标记,以便下次接着再读。这些不仅是他的阅读习惯,更体现了他的认真态度。书稿审读完了,他又用了一周时间,同我面对面坐下来,挨个儿对每一处的修改恳切地作了说明,或者以讨论商榷的语气征寻我的意见,直至完全达到共识,才确定下来。这使得我再一次有机会聆听他对某些重要历史细节的叙述和评说,感受他老人家那亲切和蔼、娓娓动听的谈吐。今天回忆起来,那该是多么宝贵而难得的一次长时间、近距离同一位杰出历史人物的特别接触,感受到了如沐春风般的惬意。至今难以忘怀老人家那慈祥深邃的目光中透出的热望和激情。那是闪烁着青春烈焰的、全然忘却了人生的现实处境和别的一切的一种专注的目光。你面对这样的目光,你的确是在阅读一本比你所写的那本书更要生动丰富的大书。你所产生的感受是永志难忘的。人生难得如此的大机遇、大享受!在谈到自已的历史功绩时,马老总是说,个人的作用是渺小的,在历史评价上宁低勿高,宁可个人吃点儿“亏”,也不要丝毫夸大自己的历史作用。我坚信他讲这话是真诚的,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审读中他提出的许多重要的修改意见,都体现了上述的精神。参与这一项工作,同马老朝夕相处,耳濡目染,使我对他老人家谦虚谨慎的作风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有了更深入贴切的了解。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宽广胸襟和高尚情操。“客观公正地把握评价历史的尺度,毫不夸大传主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严格遵照这样的历史观讲述历史,这也是《群山》出版之后,在党史学界和西北老革命中以及文学界都得到了普遍赞许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回想那些日子,当我一连好些天同他老人家面对面地坐在那里交谈,我就觉得自己面前呈现着一尊动人的雕像,耸立起一座巍蛾的山峰。当他沉默的那一刻,他的确是一尊极富思想和道德内涵的雕像。像罗丹雕刀下的《思想者》,那专注而严肃的神情与姿态,时刻传达着坚定崇高的信念与义无反顾地为了理想而甘愿牺牲奉献出一切的战士的品格和情怀。那是令人深受感动和鼓舞的。于是我的面前,才会升腾起一座需要仰视才能见得的峻拔山峰。

这情形不禁令你联想到,中国革命的不朽功绩和伟大意义,不仅在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更在于锻炼和造就了一大批具有高尚情操和杰出本领,同时又有着扎实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修养的领袖人物、高级党政领导者和管理国家事务的栋梁之材。更加值得赞叹铭记的是,他们以自己的言行和人格风范,深刻地教育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使千百万的后来者学有楷模,使他们能在言传身教和耳濡目染中自觉接受传统教育,在和平时期茁壮健康地成长起来。这是中国革命胜利与建设事业不断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时期,在国际风云变幻,国际敌对势力企图引诱颠覆的复杂形势下总能辨别方向,总能从实际出发不断自我调整政策和校正航向,不断地修正和判定新的发展方略的重要前提保证。

做完了审阅和讨论修改的工作,最后那一天,马老又把我叫到房间,表情显然有些激动,手里拿着笔说这本书写得很不错哩,咋办,我就签字啦?”我感动地说:

“嗯,签吧。”老人家很郑重地在书稿封面的右上角,用那我所熟悉的简约秀气的字体写下了“同意出版”四个字,又笔力雄健地签署了自己的名字。我看见他握笔的手,是那样的用力,书写的速度又是那样的缓慢,一笔一划似有千钩之重。在那庄严的一刻,时间都好像静止了下来,历史的脚步也仿佛明显放慢了。签过字后,老人家如释重负般地吐了一口气,慢慢地放下笔,目光专注地凝视着窗外,欲言又止。

我知道他老人家此时此刻想到了什么。他那种不无痛苦的激动表情所反映的内心活动,就如同元帅将军们在接受军衔时的心情一样呀。从枪林弹雨和艰苦卓绝中冲杀过来的幸存者,在接受嘉奖和荣誉的那一刻,他们不能不想到那些曾经同自己并肩冲锋陷阵、不幸英勇牺牲的亲爱的同志和战友。他们那种复杂心情,或许是局外的人们很难想象,更难以理解的。就在这一刻,我的眼里突然充满了泪水。

此后,回到北京,有一天照例在院子里散步的时候,平曰沉默不语的马老突然停下脚步,用异样的目光望着我说:“你没有问过我,咋知道我当时心里想些什么呢?”我感到有些茫然不知所措。老人笑了,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当时就是那么想的。可你没问过我呀,怎么写得那么像呢?”我这才明白,他老人家仍然沉浸在审读《群山》,不,更确切地讲,应是陶醉在对西北革命斗争历史和人物深切怀念的状态之中。这令我十分感动,便说:“这其实还是你告诉我的,你回忆了当时特定的情景。在那种情景下,你和相关的人们,想什么,做什么,是有着严格思想性格的逻辑走向的。在这种情况下,合理椎断和有根据的想象起了积极作用。”老人家点了点头,会心地笑了。这个细小的插曲表明,马老对于《群山》是认可的,甚至是喜爱的。此后,在党的十六大召开前夕,他被中央确定为“特邀代表”,并派《人民日报》记者前去专访。接受采访临了,老人家兴致勃勃地拿出一本《群山》送给记者,并说:“这本书真实地反映了西北革命历史,很值得一读。”记者有感于马老的深情,在报道中特别描述了这个细节,还把书的封面拍照刊登在了《人民日报》头版显要位置。

1996年9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隆重的《群山》一书出版首发式,文学评论界、党史学界的专家和几十位德高望重的西北老革命到会祝贺,引起较大反响。《人民曰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全国各大媒体都作了报道。文学界不断有人写文章评介。先后有近百篇较有分量的评论文章见诸全国各大报刊。此后,中国作家协会、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和陕西省作家协会又在马老的故乡陕北榆林联合召开了专题研讨会。全国着名评论家五十多人参会。刘白羽、贺敬之、李若冰、王巨才、阎钢等着名作家、评论家都写了文章或贺信。何西来、陈忠实、王维玲、周明、白烨、刘润为等都有长篇发言。后中国传记文学学会选编有关《群山》的六十余篇评论,以《群山的回响》为题结集出版。此后,《群山》荣获第二届中国优秀传记文学作品奖,并被改编成二十集电视连续剧,成为公认的描写西北革命历史的优秀文学作品。

在《群山》出版后的十多年间,我不断收到各地读者的来信或来电,赞扬此书并要求购买书。其中,有一些老革命,他们的态度令人感动。年逾八旬的原中共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何承华读后在来信中写道:“我用了一个多月时间,仔细地阅读了《群山》,被书中反映的历史和人物深深感动,被马老的革命生涯深深地吸引。这是一部难得的党的革命斗争历史教科书。”原中共延安市委书记张史杰在信中说我用了二十多天时间,又一次认真阅读了《群山》。此后一连好多天,沉浸在深深感动之中不能自拔。”原石油工业部副部长、大庆市的老领导陈烈民已是中风偏瘫十多年的八旬老人。他当时并不认识作者,听说了这本书,专门请人找到一本,认真读过。前不久,我去看望老人,他激动地拉着我的手一再说:“《群山》写得好,写得太好了。我又叫人通读了一遍。”本来这些好评,是不应该由我记录下来的,但想到已经过世的马老,想到那么多长眠地下的西北老革命,我便不能只是认为这是个人荣辱问题了。书是我执笔写的,历史是老一辈革命家用生命和热血创造的。历史的回声,应该如实地传达交付给历史和后人呀。方才提到的三位老人,其中有两位,何老与张老已经相继作古。陈烈民仍然刚正不阿、信心十足地顽强行走在生活的旅途上。在《群山》即将再版之际,简要地写下上述一段文字,也是对逝者的追思和悼念,对生者的感激和崇敬。

在当今这样的情况下,一本很难畅销的书,却能够不断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反响,实属不易。近来,我所工作的大庆市开展“书香大庆”百万市民读书活动又把《群山》列为推荐书目之首,更多的人打电话要书,出版社决定再版,令人十分快慰。我认为这也是对中国革命、对我们党的光辉历史、对已故的马老以及书中所涉及的一百多位西北老革命的最好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