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每日遇见卡耐基:和成功学大师学语言的突破
20990700000018

第18章 说服的艺术(1)

在争执中,你只有避免争执才能得到最大的好处,因为逃避它如同避开蛇蝎或地震。

--成功学大师卡耐基

1.一开始就让对方说“是”

成功金言:

说服最考验一个人的口才能力。你说的话要起一个引导的作用,启发别人按你的要求去感觉、去做、去想,把别人的思维导入你的思路。这样说话才是最棒的说服技巧。

说服过程中,一个否定的反应是最不容易突破的障碍,当一个人说“不”时,他所有的人格尊严,都要求他坚持到底。也许事后他觉得自己的“不”说错了,然而,他必须考虑到宝贵的自尊。既然说出了口,他就得坚持下去。因此一开始就使对方采取肯定的态度,是最最重要的。

这种强调彼此是为相同的目标而努力。使用“是,是”的方法,使得纽约市格林威治储蓄银行的职员詹姆斯?艾伯森挽回了一名即将失去的主顾约翰先生。

约翰要开一个户头,艾伯森先生就给他一些平常表格让他填。有些问题他心甘情愿地回答了,但有些他则根本拒绝回答。

在研究做人处世技巧之前,艾伯森一定会对约翰说:“如果您拒绝对银行透露那些资料的话,我们就无法让您开户头。”当然,像那种断然的方法,会使自己觉得痛快,因为表现出了谁是老板,也表现出了银行的规矩不容破坏。但那种态度,当然不能让一个进来开户头的人有一种受欢迎和受重视的感觉。

那天早上,艾伯森决定采取一点实用的普通常识。他决定不谈论银行所要的,而谈论对方所要的。最重要的,他决定在一开始就使客户说“是”,“是”。因此,他不反对约翰先生,而是说:“您拒绝透露的那些资料,也许并不是绝对必要的。”

“是的,当然。”约翰回答。

“你难道不认为,把你最亲近的亲属名字告诉我们,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万一你去世了,我们就能正确并不耽搁地实现你的愿望吗?”艾伯森又问。

约翰又说:“是的。”

接着,他的态度软化下来,当他发现银行需要那些资料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客户的时候,他改变了态度。在离开银行之前,约翰先生不只告诉艾伯森所有关于他自己的资料,还在艾伯森的建议下,开了一个信托户头,指定他母亲为受益人,而且很乐意地回答所有关于他母亲的资料。

记住:若一开始你就让对方说“是”,他就会忘掉你们争执的事情,而乐意去做你所建议的事。

以下是一个希望儿子考上大学的母亲,为了期待改变儿子吊儿郎当的态度而与他进行的对话:

“高考迫在眉睫了,你非加紧用功不行!你看看你,成天只知道弹吉他,这样下去不行啊。唉,真不知道你心里是怎么想的!”

“哼,怎么想?我觉得读不读大学都无所谓。那些书呆子们拼了命考上一流大学,进了大企业,结果又怎样?像爸爸,在公司做那么久了,还不是一遇裁员就立刻失业啦。”

“话不能那么说呀。虽然爸爸今天是被裁员了,可是这许多年来我们家的生活水准不都是在中等之上吗?这些你是知道的。你从小学开始就一直就读重点学校,你想要的东西又有哪一样没买给你?这些都是你爸爸的功劳,全都因为他上过一流大学,进了大企业的缘故呀!你想想看要不是你爸爸,我们家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根本就不可能像现在日子过得这么舒服!”

“知道啦!可是我喜欢玩音乐,想试一试究竟自己能不能靠它闯出一番局面来,就算不成功我也不会后悔的。”

“音乐?我知道你喜欢音乐,但这只能当作兴趣而已。要想成为音乐家是要有特殊天赋的。你确定自己有天赋吗?就算你有天赋,还得加上长期不断的训练哪。而且你能玩上十年的音乐吗?能吗?”

“说的也是……但我还是想试试。”

“喜欢归喜欢,放弃考大学而玩音乐,毕竟太冒险!音乐进了大学也还可以玩。只要上了大学,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也不至于在日后才后悔呀……”

“嗯,知道了。”

这位母亲的说服相当成功。她巧妙地利用了儿子自己对于放弃大学而专玩音乐的潜在不安全感,让他明确感受到危机所在。

为了说服对方,要尽可能使对方在开始的时候说“是的,是的”,尽可能不使他说“不”。

2.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成功金言:

劝说是一种常见的极有说服力的语言方式。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劝说的事情几乎比比皆是。劝说之所以备受青睐,是因为它是用“情”打动对方。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衡之以利”,这是劝导说服别人的最根本原则。以理服人就是摆事实,讲道理,让人从你讲的道理中领悟到其正确性,从而接受你的意见,按照你的意见行事。需要注意的是劝导说理要对准要害,出言有据,事实确凿,对方的观点就会不攻自破。

晓之以理,就是讲道理。简单的事情,小道理,一两个典型事例,再加上简明、扼要的分析,道理就可以讲清楚。复杂的事情,大道理,涉及多方面的因素,触动一点就牵动全局,必须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一系列的说服工作,从多方面展开心理攻势,并以严密的逻辑推理,如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这个结论不宜由自己单方面推断出来交给对方,最好以征询意见的口气引导对方同你一起来推理,共同探讨得出结论。让他把你的意见、主张,当作自己寻求的答案,自愿接受,自动就范。这样的说服更高明。因为对于经过自己头脑思考发现的真理,人们更坚信不疑。晓之以理,要满怀信心,争取主动,先取攻势。当对方已明确、坚决地表示“不行”、“不干”、“不同意”等等之后,再说服他,就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当然,争取主动仍要运用委婉、商榷的语气,切忌盛气凌人、以势压人。如对方因此而产生逆反心理,再说服他,同样也要付出加倍的努力。

晓之以理,还要结合动之以情,通情才能达理。有时讲大道理,教育对象并非对道理本身不接受,而是与讲道理的人感情上合不来。这时讲道理的人要善于联络感情,要注意反省自己有无令对方反感的地方,及时克服和纠正。尤其当对方抵触反感情绪较大时,首先要以诚相待,要在理解、尊重、关心的原则基础上,再讲道理。牧师布道宣传的是唯心主义的宗教,但因以情动人,往往能在催人泪下的同时,不露痕迹地对听众施加思想影响,使人不知不觉地接受其教义。这就是情感的力量。对于形象思维强于逻辑思维的青少年儿童,对于多数平日没有深刻的理论思维习惯的人,以事比事,将心比心,运用其自身或熟人的经验教训,再加上感情色彩浓厚的语言,去进行绘声绘色地诉说,易令人感到亲切可信,引发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为接受道理扫清了障碍,铺平了道路。

所谓“衡之以利”就是权衡利弊得失,讲清利害关系。那些实惠观念很强的人,理难服他,情难动他,唯有“衡之以利”是切实有效的一招。且不论对国家、对社会的利害如何,就是只从个人实实在在的得失考虑,他也应趋利避害、以接受你的说服为上策。那些明事理、重情义的人,并不过分讲究实惠。但你仍应设身处地充分考虑对方的切身利害、实际困难。在此基础上进行说服,才称得上是真正的通情达理,也更令人心说诚服。人生在世,要求得以生存与发展,必然有各种各样的正常需要,如果丝毫不考虑对方的合理需要,双方交谈就没有共同的语言,说服就无从谈起了。如果看准了对方的需求,说服就能有的放矢,确有成效。

解放初期的一天,陈毅市长到一家纺织业厂里,他笑着说:“老板,我冒昧来访,欢迎不?”这位老板正为一件事发愁,便发起牢骚来:“陈市长,今天工会又来要我废除‘抄身制’。不当家不知柴火贵。工人下班有抄身婆搜身,还经常丢纱呢,如果取消抄身制度,纱厂不被偷光才怪呢!”

陈毅品了口茶,不紧不慢地说:“要说办工厂、买机器,我要拜你为师。因我只当过工人,没有经营过工厂嘛!要说管理工人,教育工人,你要向我学习哩!我参加了革命,就一直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在这方面我可以给你当参谋,还带‘长’呢!你倒是要我这参谋,还是不要?”

经理连声说:“要,要,请您快说。”

“我在法国当过工人。那个工厂大得很,老板也比你厉害得多。厂子四周筑起高墙,拉上电网,还雇了一大帮带枪的警察,对每个下班的工人,从头搜到脚,那过细的劲头,身上硬是连一根钉也藏不住。但结果呢?原料、零件还是大量丢失,为什么呢?老板把工人只当成会说话的工具,劳动很重,工资很少,工人实在无法养家糊口,工厂赚了钱对工人毫无好处,他们为什么不拿呢?现在不同!工人翻身当了主人了,他们懂得生产经营搞得好,新中国才能富强起来,工人才能改善待遇。你们虽是私营企业,但也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一样可以有利于国、有利于民。所以,以我之见,你应该在纺织业带头,用我的办法试试看,废除抄身制,关心工人利益,待工人如朋友,如弟兄,有困难多与他们商量着办。我相信眼前的困难会克服的。”

经理听了连连点头:“想想是有些道理。”第二天,他就主动找工会研究,决定废除抄身制。

陈毅同志一番话,使资本家奉若神明的“抄身制”取消了,足见劝说有术,言之有力,这正是以理攻心的威力。

要说服别人,最大的障碍就是对方的“心理防线”。因此,设法动摇对方的心理防线,是说服对方的关键所在。那么,如何动摇对方的心理防线呢?除了要晓之以理,具有充实的内容外,更要动之以情,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1)在尊重对方的基础上进行劝说。

人都是有自尊心的,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即使是学生、孩子也希望得到老师、家长的认可。而一个人在受到别人尊敬时,心情会特别的轻松愉快,在这种情况下劝说对方,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强调与对方在某些方面的相似之处。

找出与对方彼此一致的共同点,便可产生“自己人”的效应,不仅导致彼此喜欢,还可以使互相产生信任感。在一些着名的演说家的演说词中,常常出现这类词句:“我们所想的”、“我们这种表现”等等。他们常以“我们”替代“我”这个词,这样在听众中就会达成一种共识:这是我们大家的,从而产生了一种共鸣。演说家的高明在于把自己融于听众之中,让听众接纳他,从而令听众成为被说服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要想劝说成功,不妨也使用演说家这种惯用的说服技巧,挖掘自己与对方的相似因素,譬如文化背景方面、年龄方面、社会经历方面、工作专业方面、思想感情方面、兴趣爱好方面等等。

(3)以对方的立场为出发点。

考虑对方的立场,发掘对方的欲求、情感是说服的基本方法之一。想要说服别人,不妨设身处地地以对方的立场为出发点,找到对方的利害之所在,使被说服者意识到自己的观点、做法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这样,就能紧紧抓住对方的心,从而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

3.适当运用“激将法”

成功金言:

移花接木,听上去有点诡辩的意味,但如果为了正确的目的而恰当地加以运用,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甚至能让枯木逢春,有起死回生之功效。

《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写建安十三年秋,诸葛亮孤身至吴,贯彻“联吴抗曹”的战略,就是靠“移花接木”之术,妙言激将,巧服周瑜的。

晚上,鲁肃领着诸葛亮来见周瑜,周瑜出中门迎入,叙礼之后,分宾主坐下。鲁肃先开言对周瑜说:“现在曹操率领大军南侵。是和还是战,我们主公决定不下,说要听将军您的意见,不知道将军您是作何打算?”周瑜答道:“曹操以天子为名,其师不可拒。且其势大,未可轻敌。战则必败,降则易安。我意已决,来日见主公,便当遣使纳降。”不难看出,周瑜在这里是以诈言降曹的反话,挑拨诸葛亮,欲使诸葛亮来求自己。一向憨厚的鲁肃听周瑜如是说,感到大为惊异,立即驳斥说:“君言差矣!江东基业,已历三世,岂可一旦异于他之?伯符遗言,外事托付将军。今正欲仗将军保卫国家,为泰山之靠,奈何从懦夫之义耶?”诡谲的周瑜说:“江东大郡,生灵无限;若罹兵革之祸,必有归怨于我,因此才决计请降啊。”鲁肃急了,争辩说:“不对呀,以将军之英雄,东吴之险故,曹操是未必能够得志的。”他们二人互相争辩,诸葛亮听在耳里,早已胸有成竹,只是袖手冷笑。

看到诸葛亮不为所动,周瑜问道:“孔明先生笑什么呢?”诸葛亮答道:“我不笑别人,只是笑子敬不识时务。”一句话,把个老实的鲁肃弄得个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问:“先生怎么反而笑我不识时务呢?”诸葛亮说:“公谨主意欲降曹,甚为合理。”为什么说合理呢?诸葛亮论证道:“曹操极善用兵,天下无人能挡。以往只有吕布、袁绍、袁术、刘表敢与他对敌。而今这些人都被曹操灭了,天下再没有人敢与他对敌了。只有刘备不识时务,硬与曹操抗衡,而今落得孤身江夏,存亡未保。将军决计降曹,可以保妻子,可以全富贵,至于国家命运危亡,可以归之于天命嘛,有什么值得顾惜呢?”在这段话里,诸葛亮大贬周瑜,说他不敢与曹操对敌,不仅根本算不上英雄,而且是那种只知保妻子,全富贵,屈膝投降的小人。这一下,就使得周瑜难以忍受。但诸葛亮觉得还不够,又进而进言说:“我有一计,不用牵羊担酒、纳土献印,也不需亲自渡江,只须派一个使者,用扁舟送两个人到江上,操一得此二人,百万之众就会卸甲卷旗而退。”周瑜听到这,止不住问道:“用哪两人可退曹兵?”诸葛亮说:“我在隆中时,就听说曹操在漳河造了一个铜雀台,极其壮丽,广选天下美女以充实之,曹操本是好色之徒,早就听说江东乔公有两个女儿,大的叫大乔,小的叫小乔,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曹操曾经发誓:‘我有两个愿望,一愿扫平四海,以成帝业;一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憾矣!’今天曹操引百万之众,虎视江南,其实不过为此二女罢了。将军何不去寻乔公,以千金买此二女,差人送与曹操,曹操得此二女,必然称心如意,班师回朝。这是范蠡献西施之计,为什么不快点办呢?”周瑜问:“你说曹操想得二乔,有什么证据吗?”诸葛亮说:“曹操的小儿子曹植,字子建,下笔成文。曹操曾命其作赋,也即是名作《铜雀台赋》,赋中的意思,就是说他家合该为天子,立誓取二乔。该赋因文辞华美,我还能背诵:‘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风。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与之共。……愿斯台之永固兮,乐终古而未央!’”

一番话,说得周瑜勃然大怒,离座指北而骂道:“老贼欺我太甚!”诸葛亮却急忙站起来劝说道:“以前单于屡侵疆界,汉天子许以公主和亲,今何惜民间二女子呢?”周瑜说:“你不知道,大乔是孙伯符将军之妇,小乔就是我周瑜的妻子呀。”诸葛亮故意装作惶恐之状,说:“我实在不知道,失口乱言,死罪死罪!”周瑜说:“我与老贼势不两立!”诸葛亮进一步激他说:“事情须三思而行,免得后悔。”在诸葛亮的智激下,周瑜极其感奋,意志坚定起来,朗声发誓:“我受孙伯符委托,哪有屈身降曹的道理?我早有北伐之心,虽刀斧加头,也不会改变志向。望你助我一臂之力,共破曹贼。”至此,诸葛亮采用移花接木之术,巧借谐音,将诗句中的“二桥”轻划在“二乔”身上,智激周瑜,达到了联吴抗曹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