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自成(精补本)
21000700000017

第17章 烟波江南(3)

关于“暗中下黑手”的话,尚炯一听,就明白献忠指的是几个月前杀曹操和革里眼的事。虽然在杆子中黑吃黑从来就是家常便饭,虽然三年前献忠也曾密谋在白羊山对闯王下毒手,但这些都不能成为杀曹操和革里眼的借口。尚炯听说,杀曹、革的事只有极少数人参预密议,连田见秀和李岩都被瞒过,而他们对此事实际是有疑虑的。尚炯心中也不赞成这种火併。他想,这样一来,今后谁还敢归到闯字旗下?谁还敢与你闯王联合?奉你为主?别说张献忠永远都不会俯首称臣,就是马守应,八成也不会再到襄阳来了。

想到这里,他不由得暗暗叹了一口气。

5

翌日清晨,尚炯和华叔敏乘着敞轿前往江边。出城门后,他们回头观望,看到城门楼新挂的横匾上写着“天授府”三个字,这是大西政权建立后替武昌改的府名。城门边还有两面鲜艳的旗帜在江风吹拂中哗啦啦作响。旗上分别绣着“天下安静”、“威镇八方”几个大字。为避免招摇,尚炯没有让张献忠安排楼船,而是自己雇了一艘起卧尚觉宽敞的帆船。两人正要登舟,忽见远处烟尘腾起,随着一阵马蹄声,张可旺带着一群亲兵匆匆赶到。

“茂堂,怎么是你?听说你驻军在外……”尚炯感到意外。

“我刚刚率军破了咸宁、蒲圻,昨晚三更才从前方回来。听说你老人家来了,今早就要离开,我吩咐亲兵一定要提早叫醒我,幸好赶上了。你老人家还是这么仙健!”张可旺边说边下马来拱手行礼。

“不敢,不敢,”尚炯向来对干女婿的印象并不十分好,对他专程前来送行也感到困惑。他先把华叔敏与张可旺作了介绍,随后夸道,“你现在是西营的栋梁,军务繁忙,何必多礼!”

“这是应该的。”张可旺不无得意地说,“其实,你老人家这次真是来得巧。要早来几天,我还在攻打蒲圻,肯定赶不回来。要晚来几天,大军南下,连父王都会与你失之交臂!”

“敬帅要亲自南征么?”

“李乾德和孔希贵原来想用两万人马守住城陵矶。现在看见咸宁、蒲圻被我破了,就把人马撤到岳州,想在那里凭城顽抗。父王将亲率大军南下,先攻克岳州,然后攻打长沙,再向衡州挺进,横扫三湘!”张可旺兴奋地说。

李自成与身边文武早就猜测张献忠下一步将朝湘赣一带进兵。这次尚炯来武昌,因自己避谈李自成的未来动向,也就不好特意打听张献忠的下步举措。现在听张可旺一说,事情就非常明白了:张献忠受军力及各种因素的制约,目前不可能北上与李自成逐鹿中原,而只会在南方不断扩大势力范围。昨晚张献忠的临别赠言,实际上已经透露了个中消息。刹那间尚炯心中一亮:张可旺今晨赶来送行,也许正是献忠想把南征的计划通过可旺的嘴更明确地告诉自己,也就是告诉李自成。想到这里,又想到偏沅巡抚李乾德和总兵孔希贵决非张献忠的对手,他便以高兴的口气对可旺说:

“好,我预祝你们大军此去旗开得胜!”

张可旺表示感谢,转身从亲兵手中取过两个紫檀扇盒,里面各有一把象牙扇骨带翡翠扇坠的洒金折扇。他双手递给尚炯和华叔敏一人一把。

“天热,两把扇子,不成敬意,带在路上用吧。”张可旺让他们打开扇盒,取出折扇,接着说,“都是楚王府的东西,扇上还有沈十爷、仇十爷和祝三爷的字画。”

“多谢!多谢!将军如此细心,敝人却之不恭,受之有愧!”华叔敏听可旺把沈石田、仇十洲和祝枝山呼为“十爷”和“三爷”,几乎忍不住笑出来,赶紧连声称谢,遮掩过去。

尚炯也道了谢,又让可旺回去一定记得代为问候自己的干女儿,随即挥手作别。

夏季多东南风,逆风下行的船不张帆,而是借着水势,顺流东下;晚上则找个渡口,与别的商船渔舟停靠在一起。四天后的一个傍晚,船行到了鄱阳湖湖口,本想找个渡口停靠,却发现岸边十分喧闹,有凶狠的叫骂声,也有求饶声、哭喊声,都随着江风嘈嘈杂杂地送到船上。船老大感到惊疑,正不知该不该将船拢岸,忽有一艘从岸边急速划来的小船从侧边掠过,船主恰是熟人。他认出船老大,叫道:

“还不快逃,左军又在抢船了!”说罢,小船飞一般向江心划去。

船老大猛吃一惊,也不管天色渐黑,拼命摇橹,远离岸边,继续向下游行进。

尚炯和华叔敏乍听遇上了左军,也都暗暗吃惊。尽管两人一身郎中打扮,别人很难识破他们的身份,但左良玉的人马军纪太坏,又抢夺成性,碰上了总是麻烦。直到船只摇离湖口很远,喧嚷的声音完全听不见了,两人才放下心来。

“看来左良玉要反攻武昌了。”华叔敏说。

“是的,他一定已经探明敬轩的主力将离开武昌南下,就想捡这个空档打回去,也好对朝廷有个交代。”尚炯沉吟着,“唉,也不知道敬轩心里是怎么想的,会派谁留守武昌?”

他想,武昌这地方,由张献忠占领总比由左良玉占领为好。一旦李自成大军西征或北伐,而左良玉到了武昌,会不会从后边攻击义军呢?

6

帆船在北岸一座小山下停泊下来。因为不知左军究竟在多大范围内搜掠民船,为防万一,尚炯和华叔敏入睡时都把佩剑放在身旁。一觉醒来,船已撑离岸边。两人走出船舱,回看昨晚泊船的地方,只见一座陡峭的孤峰,从平坦坦的江岸忽地冒出来,亭亭玉立,倒影入江,不觉连声赞叹。

尚炯说:“自从离开武昌,连日来经过的地方都是一望平畴,几无风景可言,没有想到这里会孤零零冒出一座山来,虽然不高也不大,却是险而奇!”

华叔敏笑道:“我兄几句话,已经点出山名。这座山就叫做小孤山,位于皖西南。我去年从陆路去宿松,曾登过此山,还在山顶的庙中住过一晚。”

“由此去南京,沿江还有可观的风景么?”

“奇峰突起的风景没有了;不过烟波浩渺、绿野无边的景致也足以旷人心怀。韩文公说:‘江南多临观之美’。无论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乃至北固山的多景楼,登临纵目之际,阴晴变化,都堪称气象万千。”

“你说的这几座楼阁,除黄鹤楼外,我都没有去过。但读过范文正的《岳阳楼记》、王子安的《滕王阁序》,可以想象两处风景定然不俗。”

“其实江南佳景不全在江边楼阁。杭州的湖山古迹、苏州的市肆园林,均极观赏之胜,故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便是一般乡间小镇,板桥流水,烟柳风荷,也都令人留连忘返。至于南京,则六朝建都之地,龙蟠虎踞,甲第连云,尤非他处所能比拟。”

“我们从襄京一路南下时,你谈过秦淮河的旧院风情、灯船夜景,似亦为南京所独具?”

华叔敏没有马上回答。一提起秦淮河的旧院,一股柔情,一种内疚,伴着难以排遣的愁绪立刻袭上心头。他出身在一个世代行医的家庭。按照当时规定,医户人家须有一子继承父业。他们弟兄三人,两位兄长为改变行医的卑下地位,都已参加院试,考中秀才;乡试虽不售,却还在继续努力。这样,他就不能再走科举之途,只好一心一意地当郎中了。由于医术高明,他逐渐在南京享有名气,上自六部高官,下至平民百姓,患有疑难杂症而向他求诊的,颇不乏人。秦淮河上的妓家风闻他的名声,有了病痛,也经常请他出诊。本来这都是医生与病人之间的寻常交往,可是自从他结识了旧院的施贞艳,情况就发生了大变化……尚炯见他默然,猜到他一定是隐情有所触动,于是又试探着问道:“金陵系仁弟桑梓之邦,又兼多年行医,秦淮河畔想必屐痕处处。此番重游白下,可有旧梦重温之想?”

华叔敏不回答尚炯的问题,却反问道:“吾兄虽年过不惑,然体貌魁伟,双目恰如尊讳所称,炯炯有神,年轻时难道从未作狎邪之游?”

尚炯一听,哈哈大笑起来:“我又不是柳下惠,二十多岁当走方郎中那几年,嫖娼,赌博,什么事没有干过?且不说避祸山西时,拙荆在家病故了;就是拙荆健在时,我也一样在外荒唐。倒是崇祯六年参加高闯王义军后,生活一变,从此倒把男女之事丢在脑后了。”

“优游北里平康,可曾有过红粉知己?”

“没有,从来没有。北里平康,那都是唐朝往事。我所见过的北地烟花,大都粗服乱头,不堪细赏。对于嫖客,她们只问银子多寡,何来真情!”

“像这样的妓家,倘在秦淮河,只能居于南市,连珠市都进不去,遑论旧院风情!”

“什么是南市、珠市、旧院?”

“南市是下等妓女聚居之地,房屋窄小脏乱,人物粗俗丑陋,且生疮者多,一般稍微富庶的官商子弟是不会光顾的。我因出诊,去过几次。也有先前的旧院佳丽,人老珠黄后迫于生计,迁徙来此倚门卖笑。荣枯对比之下,分外可怜。”

“珠市呢?”

“珠市在内桥旁,地段、房屋与旧院不能相比,但尚称清洁。人物较为平庸,但也有绝色佳人栖身其间。如去年被保国公重金购赎、携往北京的寇白门,又如死于敬轩之手的王微波,便都是风情万种的美人。敬轩哪里懂什么诗?我念的那两句诗,作者是不胜倾倒之际动了巧思写成的。你看,‘月中仙子花中王’,不是把‘王月’二字嵌在首尾了么?还有,‘第一姮娥’也暗含着‘王月’的意思。这诗只能题赠微波,若赠给别的花魁就不贴切了。”

尚炯笑道:“我当时听过就算了,没有细想。经仁弟这么一解,看来此诗还真有点意思。日前怎么不对敬轩解读一番?”

华叔敏恻然一笑,说:“人都死了,还有什么好说的?再说,敬轩能识几个字?说了他也不懂!”

尚炯心中一动。自破襄阳以来,随着众多明朝的官员、举人、秀才加入义军,一个问题常在他心中打转。这会儿华叔敏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又引起了他的联想和沉思。他本人因为参加义军时间甚早,又是军医,所以十年来与闯营将士已打成一片;而同牛金星等文人,他也照样有许多话题可以攀谈。但在闯营的文武之间,是否也能如此融洽呢?他们会不会有种种隔阂以至于互相瞧不起呢?尤其是李自成本人,原系驿卒出身,虽然这些年来读了些书,也听牛金星讲了些书,但毕竟比一般文人差得很远。文人们表面对他颂扬备至,内心对他会不会也有“说了他也不懂”的轻视?以他的敏感,对文人们会不会因自卑而生嫉恨?……大概不会吧!闯王是多么谦虚、胸襟多么开阔的人!但他现在还像以前一样谦虚么?他胸襟依然开阔么?……华叔敏见尚炯没有接着再问旧院的事,而自己的思绪已经缠在秦淮河上,便也不再说话,独自回到舱内,撑开舷窗,呆呆地望着东去的波涛出神……7

三年前,也是一个夏天,他去旧院一个姓顾的妓家出诊。旧院又称曲中,是高等妓女聚居的地方,精致的房舍一座连着一座。他一时认错,走到隔壁一家,刚进院门就听到嘈嘈切切的琵琶声。他知道顾氏不会弹琵琶,正准备退出,一个衣着鲜洁的中年妇女已经迎出来。

“客官里面请!”

“对不起,外婆,我去顾家看一个病人,走错了地方。”

当时的习惯,客人见鸨母都称外婆。中年妇女听了这声称呼,立刻亲切地回答:“没有关系,没有关系。”

两人说话时,屋内琵琶声突然停歇。华叔敏正要返身出院,却见堂屋内人影一晃。

“先生是郎中么?”随着一声悦耳的招呼,一个十八九岁的女子掀开珠帘走了出来,脸上挂着迷人的甜笑,“顾家姐姐就住隔壁。她是病了,发高烧,你快去给她看。回头再到这里来,我也要请先生看点小病。”

华叔敏见过不少烟花女子,有过多次宿娼经历,都是逢场作戏,从未着迷过。可是今天不知为什么,一声短暂的招呼,就使他很想再见到这女子。他先去邻家给顾氏诊了脉,开好药方,便又回到这边来。在顾家诊病时,他已经打听过,这边的女子名叫施丽,字贞艳,所以落座后也不再通姓氏,便直接问道:

“小娘哪里不舒服?”

“给客人泡茶!”施丽先吩咐丫环一句,回过头来,对华叔敏嫣然一笑,“我还没有请教先生台甫。”

华叔敏说了自己的名字,又说适才在顾家已获知她的芳名。她又一笑,说:

“三爷是细心人。”

“你怎么知道我行三?”华叔敏很惊奇。

“伯仲叔季,先生大名带个‘叔’字,不是‘三爷’么?”

“你真聪明!”华叔敏点头称赞。

“这算什么聪明!”她笑着,显然为他的称赞感到高兴,随即伸出右手抚摸自己的左肩,“我可能常抱琵琶的缘故,肩胛总是酸疼。早就想请郎中看看,一忙就忘了,一直拖到现在。今天可巧三爷走错了门,也算我们前世有点缘分。”

华叔敏知道妓家都爱说自己与客人有“缘分”,以前听了这种话从不搭腔,今天却马上接口说:“不是前世,是今生,今生有缘!”

施丽咯咯地笑起来:“你要治好了我的肩疼,才是今生有缘!”

治这类病痛,对华叔敏来说非常简单,特别是对男病人,他只须用点内功,在痛处以及大椎、肩井、肩外俞、天宗四个穴位推拿一番,症状立刻就会减轻,连续治疗个把月,便可痊愈。对女病人,则有一个授受不亲的问题。本来对妓女不必讲这一套,但华叔敏今天却有点犹豫。他望着施丽身上薄如蝉翼的丝绸衣服,想象着衣服下面白晰细嫩的肌肤,心中升起一股想触摸的冲动。他立刻省觉到,这冲动有违于自己一贯秉持的医德,于是他平淡地答道:

“小娘的肩疼不难治。我下次带几张膏药来,你自己贴在患处,每天换一张,要不了几天就会起效。”

“三爷明天能来么?”

“好吧,我明天来。”

第二天,华叔敏带着七张膏药来到施家,却见一个中年胖子正坐在客堂中嘻嘻哈哈地说话。见了华叔敏,胖子立刻站起来施礼、让座。华叔敏赶紧还礼。施丽也站起来,给他们彼此作介绍。

“这位是华三爷,金陵名医。”

“久仰!久仰!”胖子拱手笑道,“华三爷,那可是华陀的后代,神医!神医!”

“这位是陶胖子。”她又一指胖子。

“不要瞎说!”陪同华叔敏进房的鸨母忙笑着纠正,“这位是陶五爷,扬州城有名的富商。”

“小本生意,小本生意。”胖子谦虚地说。

“久仰!五爷一定是陶朱公的后裔。”华叔敏也开玩笑地说。

“我要是陶朱公的后人,小娘自然是当今西施了。”胖子机智地接口,笑着向施丽斜过眼去,“怎么样?啥时候跟我去泛舟五湖?”

那时梁辰鱼的《浣纱记》正演得红火,旧院妓家中几乎无人不知范蠡和西施的故事,也都知道范蠡就是经商致富的陶朱公,所以华叔敏的一句玩笑让胖子非常得意。

“谁跟你去泛舟五湖?你那么胖,把船都坐沉了!”施丽说。

大家重新落座。寒暄几句后,华叔敏取出膏药,说了用的方法。他说把膏药放在火上略烘一烘,贴上去效果会更好,又说七天后看药效再决定要不要续贴。陶胖子听完,瞄着施丽的左肩,笑嘻嘻地说:

“小娘那块地方,自己手够不着,你把衣服脱了,我帮你贴。我不收钱!”

听了最后一句,华叔敏忍不住笑了。

“这块那块,不要你管!”施丽学着胖子的扬州口音,又白了他一眼,说,“你可以滚了。人家今天还有事儿。”

“你还没有弹琵琶。”

“人家肩疼,怎么弹?”

“那就清唱一曲。”

“下次吧。”

胖子又嘻嘻哈哈地赖了半个时辰,才无奈地起身,与华叔敏拱手作别后,回过头去望施丽。施丽站起来,露出甜笑送胖子出门。好像是安慰,又像是赏赐,她用小手一路拍着他肥厚的背,又用夸张的扬州话说:

“别生气,胖子,今天先去那块,下次再来这块。”

鸨母很快进来,向胖子坐过的椅子走去。华叔敏看见,椅子上留着一锭银子。

“五爷一个月才来南京一次,本想留在这里一起吃饭的,菜都点好了,硬被她赶跑了。”鸨母摇着头,取走了银子。

华叔敏是熟悉规矩的人,马上表示饭钱由他支付,菜就不必重点了。鸨母嘻嘻笑着,正为收了双份饭钱而高兴,施丽已回进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