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持续数月,到八、九月变得格外严重,死者累计已达二十余万。因为许多患者身上长出疙瘩,所以疫病又被称为疙瘩病。这时各种传言更多了,有些事是有名有姓的,如一个叫曹良直的小京官,正在家中向客人敬茶,突然歪下去死了。一个刚被授为温州通判的宜兴人吴彦升,家中一个仆人死了,另一仆人去买棺材,竟死于棺材店。名姓不详的传闻则更多,如说两个偷儿,一个入室行窃,一个爬在屋檐上接赃,下面的人刚刚把窃得的衣包托上去,上面的人刚刚接住,两人突然同时死去,而衣包还悬在空中。又说有新婚夫妇于合卺之夜同死于床上。更怪异的是说有鬼物白天出行,用的银子都是纸变成的。这个谣传一出,许多商铺都赶紧在店内放置水盆,收到银钱后就丢进盆里,由钱的沉浮区别人鬼,判明真假。
大疫使崇祯非常忧惧,特别是人们都惯于从征应、休咎的角度来解释天灾,严重的疫情便很自然地被视为不吉的征兆。虽然没有人敢在崇祯面前提及亡国二字,但崇祯自己已经不止一次有过最坏的联想。他不断地去奉先殿祈求列祖列宗保佑;当紫禁城中也有人感染疫情后,他又把张天师接进宫来书符、喷咒、奉经请解,但直到十月初尚无缓解的迹象。
令他稍感宽慰的是,尽管征兆是如此不吉,但实际上无论关内关外,都没有特别严重的祸事发生。相反,从八月中旬开始,他得到了几个令他安心、令他欣慰、令他鼓舞的好消息。
自从杀了陈新甲,对东虏议抚的事就完全停顿了。去年十一月,虏骑再度入关,烽火遍及冀、鲁各地。周延儒自请出都视师,却只能徘徊于京畿附近,根本不敢与敌交锋。直到今年四月,虏骑方才席卷大量金银财帛、人口牲畜而去。而下次何时再来,也完全操之在彼。没有想到的是,八月中旬,宁远总兵吴三桂忽派飞骑送来密件,报告说,虏酋皇太极已于八月初九暴病身亡,虏廷正为继位之事内斗甚剧。下旬,又递呈密报说,虏廷在睿亲王多尔衮的掌控下,已由皇太极的幼子、年方六岁的福临即位,而由多尔衮和郑亲王济尔哈朗担任辅政。密报又说,虽然多尔衮藉此掌握了实权,但人心并不服,包括礼亲王代善的子孙以及皇太极的长子豪格等人在内,心中都颇不平,估计还会有纷争……崇祯看了密报后,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他认为,不管虏廷最后斗出个什么结果,至少在今年,甚至一二年内都会无暇他顾,而只要虏骑暂不进入长城以内,他就可以专力剿灭“流贼”了。
就在接到吴三桂第一次密报的同时,他接到了孙传庭决定出关的奏疏。之后他又几次接到孙传庭报告战果的奏疏。随着孙的口气愈来愈乐观、愈来愈自信,崇祯的心情也愈来愈振奋。他暂时忘记了尚在肆虐的大疫,在心中说:“天佑大明!天佑大明!”
九月中旬,他接到了孙传庭从汝州来的报捷疏。当读到官军在汝州城外大捷、杀死“贼将”谢君友、缴获李自成本人的坐纛等文字时,他情不自禁地连拍御案说:“好!好!”接着又读到“臣誓扫清楚、豫,荡尽鲸鲵,必不敢遗一贼以贻国家之患,以廑君父之忧”一段话,他兴奋之极,连读数遍,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去!”他对侍立一旁的太监说,“传谕阁臣和兵部、吏部、户部、工部的堂上官,立刻去平台等候召见!”
说罢,他先去坤宁宫,将前方大捷的消息告诉周后,又与周后一起乘辇去奉先殿,感谢祖宗显灵,使“剿贼”军事如此顺利,并祈祷列祖列宗继续庇佑,俾孙传庭再接再厉,廓清宇内,从此海晏河清,国祚永续……当他来到平台时,阁臣和三个部的尚书、侍郎都已到齐。众臣对于突然奉诏进宫的原因并不完全清楚。他们猜到可能与前方战事相关,但不懂为什么要把吏部、工部官员也召来。
崇祯在龙椅上落座。应召的官员们依次向他行了常朝礼,分两边立定。崇祯怀着抑制不住的兴奋,向大家介绍了孙传庭出关后一路大捷的情形,特别提到汝州一战的重大斩获。说着,他从御案上拿起孙传庭的报捷疏让众人传阅。一个太监赶紧弯腰上前,接过奏疏,先递给站在最前面的首辅陈演。很快,从内阁辅臣到各部尚书、侍郎都读了一遍。当众臣传阅之时,崇祯注意地看着各人的反应,希望看到与自己同样振奋的表情。太监躬身把报捷疏重新放回御案后,崇祯又对臣下环视一遍,说道:
“孙传庭不负朕望,出潼关一个月来,连战皆捷。所到之处,流贼望风披靡,看来贼之灭亡,只在旦夕之间。卿等以为如何?”
陈演是在今年五月周延儒因贪污事发被“赐死”后才继任首辅的。他对孙传庭奏报的战情并不像崇祯那么深信,但他立刻露出高兴的神情向崇祯表示祝贺,又附和着崇祯的语气对战事作了乐观的预测,还提到户部应督饬河北、山西各府为大军输送粮草,不得迟误,以便“功收万全”。别的大臣也顺着崇祯和陈演的口气说了大同小异的话。
崇祯听了,点头微笑,又说道:“今天将吏部、工部的堂官也召来,是因为督师在豫中,屡报战捷,原先被流贼盘踞的州县已次第恢复,土寨多已招安,所以除各镇、抚宜整旅渡河外,各州县官亦宜星速赴任,吏部要严予督催,凡规避不前者须参劾重治。一些地方须修复城池,安插民众,则工部责无旁贷。”接着他又谈到对这次战役中有功将士的奖励升迁,表示对立大功者,要不吝重奖,“通侯之赏,断不少靳”。
崇祯正踌躇满志地说着,忽然注意到兵部尚书冯元飙和侍郎张凤翔从读报捷疏以来就一言不发,脸上是无限忧虑的神情。他想,这次在出关问题上,兵部从一开始就不赞成,一个劲儿地说“持重,持重”,现在孙传庭连续奏捷,他们还是一脸愁容,真是岂有此理!他生气地看看冯元飙,又看看张凤翔,说道:
“卿二人不以为然乎?”
冯元飙说:“兵部得到的探报,皆云流贼人马数倍于我,今与孙传庭军相遇,却几乎一触即溃,此不合常理,实乃以弱兵诱敌,而督师竟未觉察,贸然轻进,臣不能不深以为忧。”
张凤翔接着说:“流贼素狡,诈败示弱,万不可信。恳陛下火速传旨,戒孙传庭稳扎稳打,万勿浪战。盖其所统皆良将劲旅,须为皇上留此家当!”
崇祯正在兴头上,听了他两个的话,犹如一瓢冷水当头泼下,一时竟说不出话来,脸色非常难看。陈演见状,赶紧站出来说:
“二位大人所言,固自有理;然孙督师久历沙场,与流贼周旋,已非一日,对于双方态势,亦必了然于胸,岂能随便就中敌人诡计?”
另有几位大臣也说了附和陈演的话,崇祯的情绪才慢慢缓释过来,说道:“卿等下去吧。”
接下来的日子,他就天天盼着孙传庭的新捷报。果然三天后,他获悉官军经过血战,攻克了“流贼”拼死固守的宝州,杀死了“伪州牧”陈可新。但奇怪的是,自此以后许多天,他都没有接到前方消息,不知孙传庭到了哪里。
九月下旬的一天,曹化淳前来禀报近日京城疫情。曹说,大疫虽然仍在肆虐,但据一些经历过多次大疫的老人估计,现在已是深秋,随着冬季来临,霜雪渐紧,疫情必会消退。恰好前两天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太监也对崇祯作过类似的预测,这使崇祯感到安慰,心想,但愿疫情赶快结束,“流贼”早日消灭,则国家转危为安,大事又有可为了。
曹化淳告退后,崇祯步出乾清宫。时近黄昏,一抹斜阳照在丹墀东边尚未开败的盆菊上,花色因受照不同而变幻出忽浓忽淡的迷离光彩。崇祯不觉赞叹:“真是浓拖斜照,淡映残红!”他举头遥望天边,两行征雁正汇成一个“人”字向南飞去。此时整个宫院非常静谧,聒噪了一个夏天的蝉声已经停歇。崇祯心中忽有诗意萌动,不觉低声吟道:“秋风归塞雁,老树噤寒蜩。”站了一会儿,他的思绪重新回到现实。他自信地想着,疫情一定会过去的!孙传庭一定会获胜的!国事一定会有转机的!
正当他沉浸在美好的遐想中时,太监送来了孙传庭新的奏疏。他迫不及待地边拆奏疏边往回走,回到暖阁坐下,就着新点上的蜡烛一看奏疏,不觉脑中“嗡”地一声,仿佛挨了一闷棍,眼前直冒金星。孙传庭叙述了官军因粮道被截致遭大败的过程,并引罪自劾。冯元飙、张凤翔所担心的事,不幸而言中了!崇祯陷入深深的痛苦中,不断地在心中骂着:“孙传庭真蠢!真不中用!剿寇多年,竟连流贼的弱兵诱敌之计都识不破!”愤怒之下,他想把孙传庭立刻逮捕来京,下入诏狱。但稍稍平静下来后,他意识到了目前局势的严峻,记起了张凤翔说的“须为皇上留此家当”的话。他想,暂时不能抓孙传庭,一抓陕西就完了;一旦陕西落入贼手,北京就岌岌可危了。他当晚毫无食欲,满桌菜肴端上来后,他只喝了一小碗燕窝鱼翅羹,其它什么都没有碰。直到三更时分,他还没有入睡,在窗外断续的络纬声中,亲笔写下一道圣旨——孙传庭轻进寡谋,督兵属溃,殊负任使。本当重究,姑削督师尚书职衔,仍以秦督充为事官,戴罪收拾余兵,扼守关隘,相机援剿,图功自赎。如仍前使偾,致纵一贼入秦,前罪并论!钦此。
搁下笔后,崇祯又想到在这次战役中纷纷溃逃的总兵、副将,特别是想到使苦心经营半载的火车营毁于一夕的白广恩,觉得又气愤又伤心。他很想下一道圣旨将白广恩就地正法,但立刻省悟到对拥兵自重的武将万不能轻易严惩,因为今后“剿贼”还得指靠他们。他思谋半夜,又亲自拟旨,不但没有惩罚白广恩,还将白升任为“援剿总兵官”,挂“荡寇将军”印,并拨给兵员三万。他希望白能因此感激皇恩浩荡,与孙传庭一起固守潼关,保住陕西。
当他拟完旨,在宫女的服侍下脱衣就寝时,远方已经传来第一声鸡鸣。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