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风流的驼哥
21002300000009

第9章

那时候,咱们汉人不兴剃头,剃头的是满人。满人为啥要剃头呢?这也是有一定讲究的。我说过,满人老家在东北,东北是个怎样的地方?那里气候寒冷,冬天一到,冷风一天到晚刮个不停,刮得天地间就只剩了呜呜呜的吼叫,那个冷呀,据说鼻涕一流出来,就结成冰条;尿一拉出来呀,就冻成一根棍棍。而那里总是冬天多,夏天少。因此呀,满人是不兴种田的,他们全都骑在马上狩猎,专门靠吃野物活命。你想想,他们一年四季骑在马上飞奔,要是留着长长的头发,那儿的风又大,吹来吹去的,不仅遮住了目光,还遮住了手脚,相当碍事,那怎么行?不行就剃掉,怎么个剃法?当然跟咱们现在不一样的,他们把脑袋前面的头发全部剃去,刮成半个光头,只在中间留一撮长长的顶发,再把顶发编成一条长长的辫子垂在脑壳后头。他们为啥要留一撮头发编成长辫呢?据说是先人留下来的一种原始崇拜。满人一辈子在马背上生活,马是他们的依靠,是他们的命根,是他们的图腾。嗯?图腾是个么东西,我也闹不太清楚,总归跟咱们汉人拜神拜仙差不多。他们信任马,认为马了不得,是他们心中的神,可能就这么一回事吧。他们把马看作神灵,所以就把头顶那撮最关键最重要的毛发编成了一根马尾巴似的辫子。

满人剃发留辫,汉人大度得很,咱们汉人祖先征服他们、统治他们时,并不要他们跟汉人一样蓄发。可满人一得志,一统治中原,就没有这样的气度了,清兵在占领北京的第二天,就颁布了一条剃发令,要咱们所有汉人,不论官员军人,还是普通百姓,统统剃发留辫,要是不从,按逆贼处理,一律斩首。斩首,就是砍掉脑袋,这你该知道吧!

说起这剃发令呀,又跟咱们汉人大有关联,真是羞愧得很啦。

其实,清兵刚入关时,并没有强迫汉人剃发留辫,就因为有汉人拍马屁,摇头摆尾当走狗,迎合他们,才使得清人下了这道稀奇古怪的命令。

你道这迎合清人的大汉奸、大罪人是谁?他叫孙之獬。对,孙之獬,一个罪人么,当然没有什么名气,汉人恨不得让他遗臭万年,恨不得他没有从娘肚子出来过似的,当然不会让他留名于世了,就是臭名,也不能让他远扬呀!

孙之獬是山东淄川人,装了满肚子的四书五经,都是些孔孟之道的玩意儿,学问不错,可人品不行呀,只能打个零鸡蛋。他考中过进士,在明朝做过22年的大臣。按说明朝有恩于他,可清兵刚一打入北京,他就举手投降了,半点骨气都没有。满清皇帝上朝时,大臣分列两排,一排是满人,一排是投降的汉人。我不是跟你说过么,汉人里头出的汉奸格外地多,投降满清的大臣当然就不只孙之獬一人了。一朝天子一朝臣,投降也就罢了,可孙之獬偏偏学满人的样,第一个将帽子丢了,头发剃了,扎一根辫子。那些投降了的汉人大臣,不少人出于无奈,心里本来就羞着恼着呢,一见孙之獬这副样子来上朝,就不愿接纳,一个劲地将他往对面的满人那边赶。孙之獬本来就不是满人么,满人班子自然也不会收留他。于是,他又厚着脸皮回到汉人班,汉人班的大臣说你这副打扮明明是一个满人嘛,怎么能往汉人班里跑呢?硬是不让他挤入其中。

孙之獬受了羞辱,回到家中,气得几天几夜睡不着觉,为了讨好主子,为了报复汉人班,索性写了一篇上奏,奏请皇上下令汉人一律剃发留辫。

孙之獬的马屁正好拍在点子上,当时的顺治皇帝福临一见上奏,大笔一挥,颁下一条“剃头令”,并限定了严格的时间,京城内外,十天为限;其他各省呢,自诏令到达之日起,也是十日为期。若有迟缓者,不从者,那就八格牙鲁,拉出去死啦死啦地。

没想到这剃发令一颁布呀,全国上下,马上掀起了一股反抗的风暴。

咱们汉人跟满人不同,受孔夫子的影响很深,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如果轻易损伤乱动,那就是对父母的不敬,是轻上、违上、反上,要受老天爷处罚的。所以呀,咱们汉人孩童,都披散着头发,盖着颈项,垂到肩背;到了成年,就绾了盘在头顶,称作“总发为髻”。清人要汉人剃发,喊出的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他们将汉人的剃发看成是一种标志,剃发就是归顺,可以看作满清的顺民;不剃呢,就是怀有二心,是一个叛贼逆民。要么剃头,要么丢头,当时的汉人呀,两种只能选择一种。清兵占领了汉人祖先的地盘,咱们打不过,只有隐忍,而剃头令一下,简直就是逼民造反了。汉人刚一听到剃头令的消息,又惊又恐。他们不愿剃头,那就只有被砍头;反正要砍头,不如起来反抗,在天地间留下一股英气。

一时间,汉人怒火万丈,到处都是反抗的呼声与行动,他们发誓:“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可恶的清廷赶紧派兵镇压,凡是不剃头的,喀嚓,脑袋就要割下,他们杀了无数无数的汉人,刀口砍卷了,手上身上全部都是我们汉人祖先的鲜血呀!

其中最悲最惨的,要数“江阴十日”。江阴人为了保住脑上头发,起兵反抗清廷。清兵南下,将整个江阴城围得铁桶一般。清兵天天攻打,江阴义兵日夜坚守,杀死敌人7500多人。清兵越围越多,越到后来,他们就越难坚守了,81后,城池终于被清军攻破。那些禽兽不如的清兵呀,攻进江阴城后举起屠刀,杀了整整10天,直到将全城人杀完杀绝才住手。这10天里,他们一共杀了17万多手无寸铁的普通百姓,加上在守城时战死的6700人,整个江阴,共有近24万汉人被杀,遍地都是人头、胳臂、大腿、腰身、鲜血。唉,那个悲呀、惨呀,真叫人回想不得。

据我师傅的师傅讲,咱们这一带也有百姓起来反抗剃发令,清兵大举围剿,杀的男男女女呀,把我们村子旁边的牛浪湖水都给染红了,一到晚上,到处都是冤魂的幽幽哭声,还有鬼火一闪一闪。

除了“江阴十日”大屠杀,着名的还有“嘉定三屠”,也是杀了好多好多的汉人……唉,不讲这些屠杀汉人的事了,一讲都丧气得很呢,还是讲点开心的事吧。

那场反对剃发令的起义,在全国各地持续了好多好多年,就像在水里按葫芦似的,这里镇压下去了,那里的百姓又起来了。最让人感到开心的是山东淄川的汉人起义,那一年……唉,让我想想,那一年到底是哪一年呀?师傅当年给我讲时说了一个年份,还要我好好地记下来,咳,你看我,年纪一大,就硬是想不起来了。反正那一年离现在已经有了三百多年,那一年离孙之獬向顺治皇帝奏请剃头令已经过了三年。剃头令颁布三年后,汉人还在孙之獬的老家起义,可见他们对孙之獬这个汉奸、败类是多么地恨之入骨了。他们人多势众,横下一条心,拼着一条命,终于攻进了淄川城,将躲在老家的孙之獬当场捉住。

嘿嘿嘿,徒弟儿,你看你看,老天爷长眼呢,这个败类无处逃跑呢。所以说呀,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候不到;时候一到,全部都报。不管你作恶还是行善,老天爷都盯着你呢,人呀,做事一定得讲良心才是呢。

唉,又扯远了,还是讲孙之獬吧,反清义兵将他抓到后,就在他那剃得油光发亮的脑袋上用锥子钻了一个洞,然后在那洞里给他栽上一撮头发。孙之獬痛得鬼哭狼嚎,一个劲地磕头求饶。他们才不吃他这一套呢,听他嚷叫得实在刺耳,就找来针线,将他的上下嘴唇缝了个严严实实。这一来,他想叫也叫不出声了。义兵们瞧着他那副样子,想到清朝皇帝的剃头令全是因他而起,不禁越看越恨,最后把他拉到大街上示众,用刀劈成了八大块。剁八块,这是骂人话里诅咒最重的一句,而孙之獬最终就落了个“剁八块”的下场。

那时候,清人实在是太强大了,虽然持续了好多年,全国各地反抗剃头令的起义,最后还是全给镇压下去了。唉,人的脖子硬不过钢刀呀!所以毛主席教导我们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才是千真万确的真理呀!

表面的反抗是没有了,汉人不得不奉行剃发令,一个个头皮剃得发青发光,脑后留一条像狗尾巴一样的辫子,想想都让人恶心呢。可在内心里,祖先们还是不服。

怎么见得呢,咱们这儿一直流传着这样一首俗谣:“正月不剃头,剃头死己舅。”农历正月是不兴剃头的,为什么呢?理由是剃头了就会犯忌,自己的舅舅可能要死去。其实并不是这么回事,正月剃头,跟舅舅哪有半点关联呢?这“死舅”呀,就是“思旧”的谐音。正月是一年的开始,一年的开始不剃头,为的什么,是思旧,思什么旧?思念过去的明朝,思念汉人千百年来的传统。

不管怎么说,清朝皇帝的剃头令一颁发,才有了咱们这一新的行业--剃头。

刚开始,剃头的都要在街道、路口、村头搭个简陋的棚子,表示那是理发店。棚子旁竖一根旗杆,上面悬一条清朝皇帝颁布的“剃头令”,还挂一颗血淋淋、肉糊糊的死人脑袋。意思自然是再明白不过的了,有谁胆敢不遵从皇上圣旨,旗杆上的人头就是下场。

日子一长,剃发成了习惯,那根旗杆上就不挂皇上的圣旨昭示众人,也不必挂人头威胁大伙了。但旗杆总得竖,竖起的旗杆不能像个光杆司令,总得挂点什么才像话。于是,圣旨与人头就换成了毛巾与荡刀布。

当然,这是一些固定的理发点,还有像我们这样无法等客上门,必须走村串巷流动的,那又是一种打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