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远逝的王朝:中国古代王朝秘史追叙
21006100000007

第7章 开封建之端的周王朝(2)

武王死后,其子诵继位,是为成王。成王年幼,天下初定,周公旦担心“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于是以叔父的身份摄政当国。管叔、蔡叔(周公旦、管叔与蔡叔都是武王的弟弟,分别排行老四、老三和老五)心有不服,怀疑周公旦有僭越之心,遂联合殷纣之子武庚,带领淮夷,发动叛乱。

周公旦毅然率兵东征,平定了叛乱,诛杀了武庚和管叔,放逐了蔡叔,并收伏了殷的余民。

关于这场叛乱,还有另外一个版本:武王崩,成王年幼,周公旦有僭越之心,遂摄政、称王。为了坐稳王位,就必须灭了哥哥叔鲜。于是周公旦向成王说殷商之人有兄终弟及的传统,现在叔鲜、叔度作为监察殷商之民的治理者,想废掉你来让叔鲜当天子。于是发兵讨伐,最后杀了哥哥叔鲜,流放了弟弟叔度,灭了殷纣王的儿子武庚。

这场争斗,究竟谁是谁非,如今已经无法考证。

3.周公安天下

平定三监之后,周公旦还大行封建制度,将王室宗亲、开国功臣分封各地,建立藩国,以此作为天子的屏障。他封长子伯禽于曲阜(鲁国)、封弟弟康叔于卫(卫国)、封侄儿叔虞于唐(晋国)、封同姓宗亲召公于北燕(燕国)、封师尚父于营丘(齐国),并将平定之后三监所辖管的殷商之人分给诸侯,卫得殷民七族、鲁得殷民六族。

随后,尚父、伯禽、召公等人平定了东夷北狄的叛乱,周公则继续东征,将周王朝的势力范围扩大到东海之滨。武王灭商只是打击了商王朝的核心部分,周公东征则扫清了其外围势力。东征以后,周再也不是西方的“小邦”,而成为东至江海,南至淮河流域,北至辽东的泱泱大国了。

东方广袤疆域的开拓,要求统治重心的东移,于是周公旦决定营建东都。

在洛水之畔,周公旦为周天子选择了洛邑(今河南洛阳市东),并派召公前去考察,然后在那里修建都城,是为东都。

东都洛邑,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便于耕种,南依龙门北靠邙山,东有虎牢西扼函谷,有山河之险关隘之固,不惧逆贼来犯。洛邑又扼东西交通之咽喉,有洛、伊、湛、涧四河汇流而过,顺河而下可直达殷商故地,亦可北上齐鲁诸侯之地,东到徐戎淮夷之所,交通甚是便利。

仅仅依靠武力、险关显然无法使周朝的统治长治久安。除了推行分封制,营建东都洛邑外,周公旦还制礼作乐,推出了一套治理天下的礼法制度。

周公旦以周天子为大宗,以同姓诸侯为小宗,而诸侯在其封国又是大宗,其同姓卿大夫则是小宗,而卿大夫在其家则是大宗,其同姓士民则是小宗。这样一层一层地下来,天子就处于金字塔的顶层,是最高统治者。

在这种等级森严的制度下,若有人违反,即视为僭越非礼,则天子诛之、诸侯讨之。

为了维护这种制度(分封制)的稳定性,周公旦又确立了井田制,规定土地统归国有,田地不许买卖、百姓不许迁移。

至此,“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子的权威得到巩固,中央王朝对地方的统治也得到了加强。

国人暴动

西周经武王、成王,康王三代的统治,其疆域和人口皆有所扩大,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达到了周朝的鼎盛时期。但到第四代天子周昭王时,却出现了危机。当时,王道衰微,周昭王贵为天子,在南巡汉水时,竟遭船夫暗算,葬身鱼腹。

1.被人民赶下台的君主

周穆王以后,周王室更加衰微,周共王、周懿王、周孝王、周夷王四代,由于受到周围戎狄的不断袭扰,周王朝陷入长期的对外战争中,国力消耗极大,不得不加重对百姓的剥削,国内矛盾因此日益尖锐。

在这种情况下,周厉王继位。他不仅不采取安抚民众的措施,反而变本加厉,残酷镇压百姓。奴隶和平民们的反抗情绪高涨起来。

那时候,住在城外的百姓叫“野人”,住在都城里的平民称“国人”。周都镐京的国人不满厉王的暴虐统治,怨声载道。

周厉王开创了特务制度,设立卫巫监察国人,一旦有国人言论不利于王,则杀。在这样的高压统治下,国人再也不敢在公开场合议论了。人们在路上碰到熟人,也不敢打招呼、交谈彼此只交换一下眼色,就匆匆地走开。

召公劝谏“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而厉王不听,更加变本加厉。国人终于忍无可忍,遂于公元前841年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暴动。起义的国人围攻王宫,要杀厉王。厉王闻风而逃,最终死于彘(今山西霍县),史称“彘之乱”。

2.厉王出奔后的权力真空——“共和”之谜

厉王出奔,天子大权由他人执掌,直至共和十四年宣王即位。那么,“共和”年间的执政者是谁?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周公、召公;一说是共伯和。

第一种说法源于《史记·周本纪》:“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此“共和”意谓两公和衷共济,代周王执政。另一种说法源于《竹书纪年》:“共伯和干(夺)王位。”即谓共伯和代行王政,故而称“共和”。

持第一种观点的人认为,当时“国人”起而暴动,并非要推翻周王室,只是希望由一位仁贤之君取代暴虐的厉王。当时,周公是周王室的第一贵族,召公是第二贵族,并且曾谏阻厉王。周、召二公得到“国人”的拥戴,共同执政,在当时是合情合理的。再者,据《史记》年表,卫釐侯十三年,厉王出奔。釐侯二十八年(公元前827年),周宣王立。釐侯四十二年(前公元812年)釐侯卒,共伯和嗣位。也就是说,厉王出奔时,釐侯尚在位,共伯和还只是卫国的一个世子。试问,共伯和作为侯国一世子,在嫡长继承制极端严格的西周,如何一跃而登天子大位?另外,史书多记载共伯和有贤名,“共伯和修其行,好贤仁”。但正是这位素有贤名的共伯和,竟犯下了夺天子位的大罪,这于情于理都说不通。

持第二种观点的人认为,当时政局动荡,亟需一位能控制局势而又得民心的人,共伯和乃好行仁义之人,“诸侯奉和以行天子事”,正好合乎当时人们的意愿。

这两种说法至今难定孰是孰非,“共和”年间的执政者究竟是谁,仍然是一个难解之谜。

西周之亡

逃亡的周厉王死后,其儿子宣王继位。宣王整顿朝政,使得国家逐步恢复了往日的统治,各国诸侯纷纷来朝见周天子,这一时期被后人称为“宣王中兴”。但好景不长,到第十二代天子周幽王时,周王朝又陷入了重重危机。周幽王即位的第二年,久旱无雨,泾水、渭水、洛水干涸,关中又发生了地震,饿殍遍野,民不聊生。

1.烽火戏诸侯

在这种情况下,周幽王不仅不抚恤灾民,反而更加腐化奢侈,竟然创下长达三个月不理朝政的纪录。褒国的国君褒珦见幽王昏庸,前去劝谏,周幽王不但不听,反把褒珦关了起来。褒珦家人为了把褒珦救出来,就花重金买了一个美女,取名褒姒,献给幽王。

褒姒进宫后,极得恩宠,生下一子名叫伯服。但周幽王从未见褒姒笑过。为了讨褒姒的欢心,幽王就把她立为王后,伯服立为太子,把原来的王后和太子宜臼废掉了。立后废后本是大事,但幽王视之如同儿戏,竟罔顾祖宗法制,同时废立王后太子,这在朝野上下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褒姒当上王后,仍然闷闷不乐,一脸愁容。这时,一个极善逢迎的奸佞小人虢石父给周幽王出了一个主意:“不如点燃烽火台,等各路诸侯们率兵马赶到,看到并无敌兵,定会垂头丧气地乱窜,褒姒看到这种滑稽的情景,肯定会笑的。”

当时,周王朝为了防备犬戎的侵扰,在骊山(在今陕西临潼东南)一带建造了二十多座烽火台,把守关口的士兵以烽火为号,传递军情。

于是,幽王听从了虢石父的建议,带着褒姒来到骊山。周幽王的叔叔郑伯友闻知此事,怕出乱子,就赶来阻止,但周幽王根本听不进去。

就这样,周幽王点燃了烽火。附近的诸侯看到烽火,匆忙赶来救驾,结果被戏而回,懊恼不已。诸侯们上当了,美人果然笑了。

2.玩火自焚

再说被废的太子宜臼,他跑到自己外祖父家申国(今河南省安阳市北)去哭诉。当申侯知道自己的女儿被废,宜臼将被杀害,自己也要被幽王治罪时,既怒且怕。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也为了为女儿和外孙“出气”,申侯决定先发制人,暗中联合犬戎一同攻打镐京。

犬戎一直想劫掠镐京,但苦于没有机会,这次既是申国相约,估计其他诸侯国不会前去救援,何乐而不为。

公元前771年,犬戎兵临镐京。周幽王听到犬戎进攻的消息,惊慌失措,忙令烽火台点燃烽火。但是,这一次烽火烧了几天几夜,各路诸侯也未发一兵一卒前来救援。

镐京兵少将寡,郑伯友率兵抵挡一阵,终因势单力薄而被射杀。周幽王、虢石父、太子伯服一同逃到骊山,最终也被犬戎杀害。

申侯原本只想借犬戎之兵逼迫幽王,让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复位,没想到弄成这个局面,也深为后悔,便发信给各路诸侯,请求出兵相助。犬戎见各路诸侯陆续赶来,遂席卷宝器,掳走褒姒,放火烧掉镐京,撤兵而去。至此,西周宣告灭亡。

幽王“举火”为褒姒,没想到却玩火自焚,丢了美人,丢了性命,更丢了江山。

3.“烽火戏诸侯”的背后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如今已成笑谈。事实上,犬戎进攻镐京,诸侯没有前来救援,并非由于幽王曾经“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近乎小说,并非完全可信。真正的原因是,当时的周王室已经衰微,周天子已经无法控制各诸侯国,所以诸侯们才按兵不动,坐观成败。

当时,在西周初期分封的诸侯国,如齐、鲁、燕等都已经发展壮大。由于关系越来越远,他们也想摆脱周王室的控制。

此时,周王室已然“跌份”,与一方小诸侯无异。在这种形势下,无论烽火台的火烧得多旺,都已无济于事了。

“烽火戏诸侯”,这个离奇曲折的故事,虽然有虚构的成分,但它所反映的幽王求援、诸侯不救的情况,却是符合史实的。

合久必分——东周之亡

1.迁都洛邑

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幽王撤兵后,申侯、鲁侯及许文公等共立原来的太子姬宜臼为天子,于公元前770年在申(今河南省南阳市北)即位,是为周平王。同时诸侯虢公翰等拥立幽王的另一个儿子余臣为天子,称携王,这就出现了“两周并立”的局面。平王得到了一些强大诸侯国的支持,十多年后,晋国攻杀携王,西周又告统一。

但镐京已遭战争破坏,周朝西边大多土地都为犬戎所占,周平王恐镐京难保,于公元前770年在秦护送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在郑、晋辅助下立国,东周建立。

但是,东周连自己的都城都无法保住,更不用说号令诸侯了。实际上,周朝作为一个泱泱大国,自西周灭亡时起就已经结束了。

2.礼崩乐坏

东周时期,周天子直辖的“王畿”,在戎狄的不断袭扰和诸侯的蚕食下,大大缩小。最后周王室只剩下以洛阳为中心方圆一二百里的地盘,周天子号令天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天子不仅在经济上有求于诸侯,政治上也往往受诸侯摆布。但天子以“共主”的名义发言,仍然具有号召力。因此,一些逐步强大起来的诸侯国,就利用王室这个旗号,“尊王攘夷”,积极发展自己的势力。强大起来的诸侯国兼并周围的小国,大国之间又进行争霸,中国历史进入了诸侯纷争、列国征战的春秋战国时期。

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年的混战,秦国最终于公元前256年扫灭诸国,统一天下,周王朝正式宣告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