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学的诡计全集
2103800000023

第23章 化解自卑(1)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如果我们一直保持着我们的勇气,我们就能以直接、实际而完美的唯一方法改进环境,来使我们脱离掉这种感觉。

没有人能长期地忍受自卑之感,它一定会使他采取某种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

如果一个人已经气馁了,如果他不再认为脚踏实地的努力能够改进他的心境,他仍然无法忍受他的自卑感,他仍然会努力设法要摆脱它们,只是他所采用的方法却不能使他有所进步。

他的目标仍然是“凌驾于困难之上”,可是他却不再设法克服障碍,反倒用一种优越感来自我陶醉,或麻木自己。同时,他的自卑感会愈积愈多,因为造成自卑感的心境仍然一成不变,问题也依旧存在。他所采取的每一步骤都会逐渐将他导人自欺之中,而他的各种问题也会以日渐增大的压力逼迫着他。

如果我们只看他的动作,而不设法予以了解,我们会以为他是漫无目标的。他给我们的印象里,并没有要改进其环境的计划。

我们所看到的是:他虽然像其他人一样地全心全力要使自己觉得顺当,可是却放弃了改变客观环境的希望,他所有的举动都沾染有这种色彩。如果他觉得软弱,他会跑到能使他觉得强壮的环境里去。

他不把自己锻炼得更强壮,更有适应能力,而是训练自己,使自己在自己的眼中显得更强壮。他欺骗自己的努力只能获得部分的成功。

如果他对这类盘旋不去的问题觉得应对无力,他可能会变成专制的暴君,以重新肯定自己的重要性。

他可能用这种方式来麻醉自己,但是真正的自卑感仍然原封不动。它们依旧是旧有情境所引起的旧有自卑感。它们会变成精神生活中长久潜伏的暗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便能称之为“自卑情结”。

现在,我们应该给自卑情结下一个定义——

当一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适当应对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这时出现的就是自卑情绪。由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愤怒和眼泪以及道歉一样,都可能是自卑情结的表现。由于自卑感总是造成紧张,所以争取优越感的补偿动作必然会同时出现,但是其目的却不在于解决问题。

争取优越感的动作总是朝向生活中没有用的一面,真正的问题却被遮掩起来或放弃不谈。个人限制了他的活动范围,苦心孤诣地要避免失败,而不是追求成功。他在困难面前会表现出犹疑、彷徨,甚至是退却的举动。

一、弱势群体的心理问题的特点

其一,是强烈的自卑感。这是他们最深刻的心理体验,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弱势地位,使他们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体验不到自身价值,甚至还会遭到强势群体的厌弃。自我价值感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丧失自我价值体验,使他们心态失衡,陷入恶性的心理体验之中,走不出这个心理的阴影,就很难摆脱现实的困境。别人欺负他,即使内心不服气,也自认为是正常的,非常认同自己的弱势身份。这种强烈的自卑心理极易导致自杀行为。

其二,过分敏感,自尊心强。弱势群体非常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唯恐被人忽略,过分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任何负面的评价都会导致内心激烈的冲突,甚至扭曲别人的评价。比如,别人真诚地夸他,他会认为是挖苦。他们非常敏感,跟他们交往时,必须谨小慎微,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都会在其内心引起波澜,胡乱猜疑。

其三,容易情绪化。他们表面上好像逆来顺受,然而过分压抑恰恰积聚了随时爆发的能量。由于他们缺少应对能力,失业、离异、患病等生活事件很容易导致心理压力。当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时,认为别人瞧不起自己,难以忍受,往往产生过激言行。比如有些民工受老板欺负,会因此自杀。他们经常为了一点小事大动干戈,拳脚相向。有时当他们无力应对危机时,还会自残,用这种极端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

造成“弱势”的原因有许多,给弱势群体提供心理支持时,求助者往往把自己的问题归结于社会环境,提出不少超出心理咨询范围的要求。心理学家不能解决社会问题,只能解决心理问题。其实心理问题解决了,就会看到希望。正如刘欢所唱:心若在,梦就在,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对于弱势群体的心理咨询,心理学家的咨询策略是帮助他们直面自身的心理问题,尤其是自卑心理。鼓励他们不要把注意力放在不可改变的事物上,而是那些可以改变的方面。他们往往认为自己的力量非常渺小。其实,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卑本来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是向上的动力,会使一个人不断超越自我,积极行动,也可以是向内的动力,让一个人行为变得越来越退缩,什么也不敢做。然而,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只有在行动中才能体验到。自卑的人往往会觉得自己能力有限,做事情时过分谨慎,害怕出错,等到自认为万无一失的时候才行动,事实上,无论你考虑得如何周密,在实际行动中会出现很多意外,这些意外往往会给自卑者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行动更加退缩,以此作为心理防御机制,避免更大的伤害。在咨询中,求助者用这种强大的退缩力量把自己紧紧包裹起来,这种力量非常强大,怎么能说自己非常弱小呢?如果这种力量向外发展,同样可以产生巨大的力量,可以成就许多事情。

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正是引导求助者走出困境的起点,逐渐发现自我价值,事物本身并没有改变,但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

据说,从前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女儿,一个卖雨伞一个开洗衣店,天晴的时候老太太忧心忡忡,别人问为什么,她说:“我卖雨伞的女儿生意不好,我心里难过。”但是下雨的时候她也不高兴,她说:“我开洗衣店的女儿生意不好,洗好的衣服晒不干。”后来,有人告诉她:“其实,天晴的时候你可以为你开洗衣店的女儿高兴,下雨天你可以为你卖雨伞的女儿高兴。”老太太恍然大悟。

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是不言而喻的,生活有多面性,你可以选择快乐也可以选择痛苦,主动权在自己的手里。

一旦协助求助者找到自我价值感,他会从心理上站起来,找到自信,增加抗挫折能力,真正找到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既不怨天也不尤人,而是脚踏实地。俄罗斯一位作家说过一句话:大狗叫小狗也要叫。此外,求助者也要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在遭遇心理危机时,不是一个人独自面对,而是找到亲戚朋友倾诉一番,倾诉可以缓解心理压力。当然,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心理支持系统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心理咨询师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中国的弱势群体人数超过1亿人,需要一个及时有效的社会心理支持系统。现在生活节奏非常快,生活中的突发事件也比较多。灾难性、突发性事件给人带来的应激心理障碍,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支持,很容易积淀下来,成为一个永远的心理创伤,“非典”时期的心理恐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时国内开通了不少“非典”心理援助热线,但毕竟还没有形成一种社会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