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理宗的考题
陈天宇领了一堆封赏,出得宫来,兴兴头头回到荣王府,将今日之事与荣王说了。荣王却早已知道理宗有此意,也不觉得如何惊喜,反而担忧道:“陈公子,你推荐的那个贾似道,真的会提名禥儿么?”陈天宇心想这事史书上记载着呢,绝对不会错,一拍胸脯,说道:“王爷,这事就包在我身上,若是出了差池,你拿我是问。”荣王见他信心十足,稍觉放心。
过了两日,果然冯公公又来宣陈天宇入宫。进宫后仍是在朵殿面见理宗,料想此处乃是他会见客人之所。进得殿去,只见殿内除了理宗,还站了一人,只是背朝自己,看不见面目。走上前去,给理宗磕头行礼。随后站到一旁向那人望去,只见他四十多岁年纪,中等身材,长须过胸,颇有些仙风道骨,让人一见之下,不自觉的心生好感。
理宗待他站定,向那人介绍道:“这位就是陈天宇陈爱卿,贾爱卿可能对他没什么印象,但陈爱卿却是认得你的。”陈天宇又向那人望了一眼,心想:“原来他就是贾似道!上回向理宗吹牛皮说是见过他,这次可别说漏嘴了。”贾似道向陈天宇拱手行礼,笑道:“久闻陈大人大名,如雷贯耳,今日一见,果然不同凡响!”陈天宇明知道他是在恭维自己,却也不自禁的舒服受用,笑道:“当年贾大人是朝廷重臣,下官则只是一介小民,如雷贯耳云云,该当下官向贾大人说才是。”贾似道微微一笑,说到:“陈大人过谦了。”
理宗笑道:“两位爱卿虽职位不同,长幼有别,却都是朕的左膀右臂,还望你们两人日后多亲近亲近,齐心协力为朕办事。”陈天宇心中一动:“看来皇上已经问过他的意思了,不然不会这么说。”又想:“皇上居然说我也是他的左膀右臂,嘿嘿,这倒是有趣的很。”当下和贾似道一齐拜倒,说道:“皇上圣明!”果然理宗又道:“朕已问过贾爱卿的意思,他认为禥儿天资聪颖,又与朕是近亲,作为太子人选,再合适不过。朕已升他为同知枢密院事、临海郡开国公,明日早朝,便与一众公卿同列,讨论立太子事宜。”
这番话却是对陈天宇一人说的,贾似道心中顿时一凛,向陈天宇望了一眼,寻思:“先前皇上说,召我入宫,便是这位陈大人的推荐;如今又巴巴的将他喊来,将一切事情都跟他说了一遍,看来皇上对这位陈大人宠幸的很啊。这位陈大人年纪不大,也不知道任的什么官,但无论他职位大小,我都不能小瞧他了,否则今后于我必定大大的不便。”想到这里,已打定注意,今后要对这位陈大人多多巴结才是。
陈天宇也瞄了贾似道一眼,心中却想:“赵禥这小子,顶多只能说是不笨,天资聪颖那是万万说不上的,这贾似道摸准了理宗的心思,上来便大拍马屁,投其所好,果然是个大大的奸臣。但这次立太子的事情,史书上记载的清清楚楚,就算我不推荐他,皇上恐怕也会通过其他途径找到他,还不如让我来作个顺水人情。幸好老子也不想在大宋有什么发展,将来他要作权臣,当奸相,也随他去了。”说道:“回皇上,贾大人所言极是,与微臣所见不谋而合。世子殿下有贾大人一力保举,微臣认为,此事定能马到成功。”
理宗点点头,说道:“陈爱卿给朕推荐了贾爱卿,确实给朕解决了一个难题。但明日早朝时,也未必便会有想像中的那样顺利,若除了贾大人之外,群臣皆反对此事,又当如何?”
陈天宇一愣,心想:“这种情况倒是极有可能。嗯,是了,后世资料显示,赵禥直到五年后才被立为太子,看来明日早朝,事情的进展必定不会那么顺利。可后来赵禥确实是当了太子,并且做了皇帝,那么在这五年当中,必定有什么事情发生。可惜史料上对这几年的事情,并无过多记载,否则老子照着说出来,必定是个极妙的主意。”忽然又想:“以前看电视剧,各个皇子争夺皇位,无非就是两条,一是培植自己的势力,发展亲信;二是打仗立功,只要功劳大了,旁人不服也不行。理宗没有儿子,就连侄儿也只有赵禥这么一个,那么赵禥所面临的竞争,就不是势力大小的问题,而是旁人服不服的事情。朝中大臣无人推举他,恐怕多半是因为他年纪幼小,又生性贪玩,让人放不下心的缘故。嗯,只要让他立些功劳,他当太子还不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么?”
想到这里,正要说话,理宗微笑道:“两位爱卿大才,想必对此事早已深思熟虑,不如两位爱卿就将自己的主意写下来,看看是否英雄所见略同,如何?”陈天宇心中一乐,暗道:“皇上这是来考我来着,幸好老子刚想到了个点子,不然就要出丑了。”向理宗点点头,笑道:“既承皇上见问,微臣只好献丑了。”接着贾似道也点头道:“谨尊天命。”
正说之间,理宗已吩咐太监取来两幅纸笔,一左一右摊在那张紫檀木桌上。两人分别站于书桌两侧,思索片刻,挥笔疾书。陈天宇小时候练过一阵子书法,因此毛笔字写起来也不是那么别扭,心想:“我虽然写的字未必有什么大家风范,但至少不会让这时候人认为是没读过书的人。”
过了片刻,两人便各自停笔。理宗走到陈天宇身旁,向纸上看了一眼,抚须笑道:“不错!”又走到贾似道身边,向纸上看了一眼,点头道:“两位爱卿果然英雄所见略同!”陈天宇心中大乐:“原来贾似道打的也是这个主意,看来老子就是当丞相,也没什么不妥。”理宗吩咐太监将两张纸调换了一下,分别递给两人。陈天宇接过一看,只见贾似道写的是“镇守两淮,积累军功”,而他自己写的则是‘随军出征,建功立业”。两人相视一眼,各自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