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敦煌阳关玉门关论文选萃
21172100000036

第36章 敦煌史地杂考(3)

鄯善西北,有流沙数百里,夏日有热气,为行旅之患。风之欲至,惟老驼知之,即鸣而聚立,埋其口鼻于沙中,每以为候,亦即将毡拥蔽鼻口。其风迅驶,斯须过尽,若不防者,必至危毙。

玄奘《大唐西域记》末云:

从此(尼攘)东行,入大流沙。沙则流漫,聚散随风,人行无迹,遂多迷路,四远茫茫,莫知所指。是以往来者聚遗骸以记之。乏水草,多热风,风起则人畜昏迷,因以成病。予居塞外半载,亦曾经飓风至,迷漫天日,上下昏黑;顷刻即过,日光如旧。风至时,帐篷人物,倶可飘去,甚至危毙。《周书》所言,并非虚妄。则所谓流沙者,即戈壁中随风浮荡之细沙也。

(七)玉门关与汉长城

玉门关者,指汉玉门关而言,即今敦炉城西北三日程,哈拉淖尔西之小方盘城也。《元和郡县图志》卷40寿昌县条云:

玉门故关,在县西北百一八里,谓之北道。西趣车师前庭及疏勒,此西域之门户也。

又《舆地广记》陕西路化外州寿昌县条云:

玉门关在西北一百十八里。

而石室本《沙州城土镜》及《沙州都督府图经》残卷俱云:玉门关去寿昌县一百六十里。然以予此次由南湖至小方盘城路程计之,由红山口北行至卷槽庙22公里,4公里山水沟下流处,5公里斯坦因氏编号TXVllIb烽(即T18b烽,原作XIII烽,误。——编者注),4公里沙梁子,5公里芦草井子,12公里胡桐树林,十公里小方盘城。总计62公里,折合华里124里,则与《元和郡县图志》所记者略同,与石室本二地志所记者,相差30余里。

玉门关距哈拉淖尔2日程,中有大方盘城。由哈拉淖尔以西,仍有河水西流,惟时续时断。夏秋水涨,充满河床内,春冬水消,仍有余潦,故芦草丛生其中,敦煌人称之曰“西湖”。小方盘城城垣,髙7公尺半,每壁长24公尺8公寸,有西北二门,今城中无营房遗迹,仅充满马粪垃圾。城外北有土台,英人斯坦因氏于土台西北角掘得汉简多片,予等亦于此发掘得汉简数片,其一较完整,文字清晰,为与“玉门都尉”之公文书,更可证此城确为玉门关。土台下即湖水,芦草丛生,水含盐分颇多,故极咸,不可饮。食用水须至东南近十里之河中汲取。小方盘城北越河即北山,汉时匈奴可由西北入侵,故于此置都尉,驻重兵,成防守之要塞也。

玉门关西4公里有烽,斯氏编为XIII号烽,东北数十公尺处,汉长城遗迹宛然。据《沙州图经》云:

古长城高八尺,基阔一丈,上阔四尺。右在州北六十三里,东至阶亭烽一百八十里,入瓜州常乐县界,西至曲泽烽二百一十二里,正西入碛,接石城界。按《匈奴传》汉武帝西通月氏大夏,又以公主妻乌孙王,以分匈奴西方,于乌孙北为塞以益广。因汉元帝竟宁元年,只应对词曰:孝武出军往伐,建塞起亭,遂筑外城,设屯戍以守之,即此长城也。

今长城遗址之高者2公尺4公寸,宽1公尺8公寸,每2公寸间隔以苇,然后板筑。由此而东,至玉门关,遗址间断间续。40里大方盘城,此城为长方形,内隔成3段,四壁尚完好,北壁上下倶有小洞,因系仓库,用以通风。石室本《沙州城土镜》云。

河仓城州西北二百四十里。

又《敦煌录》云:

河仓城州西北二百三十里,古时军储在彼。

按玉门关距敦煌三日程。土人云:270里。大方盘城距玉门关40里,则距城亦相当二百三四十里之数也。予等于此处掘得晋泰始二年石碣1,足证此城晋时仍为仓城,唐时始废。长城由此而东,至哈拉淖尔(亦名黑海子)疏勒河水流入处,水面颇宽,周围近五六十里。

其北即北山,南即戈壁。冬春水消,始克至其滨,滨岸之水,苦咸不能食。予等至此,驼未带水,取池中水,既咸且苦,以之和面,面俱成碎块,应手落;故予等曾一夜未食,仅烧野羊肉以充饥。池水汪洋,平静无波,晚霞照入,如浮光,如耀金。长城则在其南。池旁有烽燧五六处,敦煌人称此地曰“北湖”,在城北故也。由此而东,至碱墩子,长城基址不可见,然再东人安西境,仍有基址。东入酒泉,至居延泽,俱有汉长城遗址。长城每四五里即有一烽墩,高者不逾8公尺,低者亦至3公尺余,倶筑四方形。墩旁有破土屋,为昔驻军之所。英人斯坦因氏曾掘得许多汉简,予等亦掘得数十片,及汉绢、草鞋、织鞋,各种小器物颇多。此区域经斯坦因氏及斯文赫定组成之西北科学考察团,发掘汉简多片后,对汉代七边郡制度,及御匈奴方策,汉代兵制,补苴于史者颇多。

(八)由肃州至安西

由肃州出西门,北行2里余讨来河,又名北大河,公路局于此筑桥通车马。西北行27公里嘉峪关(旧云70里),为汉酒泉郡之天哝县,后汉时之延寿县境。《十三州志》云:

延寿县在酒泉郡西,山在其东,至玉石障,是亦汉遮虏阵也。

今之嘉略关,或即汉玉石障附近地域。关设于明代,《敦煌杂抄》云:

明洪武五年冯胜下河西,以嘉峪关为中外巨防,西域入贡必由此,筑土城周二百二十丈。嘉靖十八年,尚书翟銮行边,言嘉峪关最临边境,为河西第一隘口,墙壕淤损,宜加修茸。仍于濠内奏立边墙。每五里设墩台一座,以为保障。因使兵备道李涵监筑,起于卯来泉之南,讫于野麻湾之东北,板筑甚坚,粗耪不能入。

及隆庆二年设守备,清驻游击及巡检。今者公路筑于关南、仁寿、风脉诸山旁。车行至此,须停息。关城二重,内城正方,只容衙署。有东西二门,东内门曰光化,外门曰朝宗,西内门曰柔远,外门曰会极。边墙起自外城西南隅(似指南边墙。——编者注),北边墙起自外城东北隅。今多倾圮,间有烽墩遗址。明边墙之在河西者,以永登岔口驿附近起,及山丹县东之残存遗迹最多。会极门外,遍地沙漠,登楼远望,杳无村树,戈壁卵石聚结成阜。陶葆廉云:“如叠浪,如洄波”者信然。行人出关,俱以石回击关墙,云有回声者可归,无回声者则郁死塞夕卜。故门右砖墙凹入处颇多,俱出关人所击者。关外近1里,道左有碑,题“天下雄关”4字。嘉庆十四年,肃州镇总兵李廷臣等立。

由嘉略关而西,入大碛中,荒沙迷漫,风日苍凉,悄然有乡国之感。40余公里惠回堡,昔有军塘设于堡东,尚存遗址。公路由堡中穿过。住民户20余家,皆清时退伍士兵,及谪戍流落者。惠回堡,本名回回墓,因字音相近易今名。墓地实不知在何处。十余公里火烧沟,由酒泉至此,公路记里碑题曰“七七”公里。昔日大道由酒泉,70里至嘉峪关,90里惠回堡,30里火烧沟,共190里,今日公路仅77公里,折合华里154,与旧记相差30里。

由火烧沟人南山中,为老君庙,有石油矿。石油后汉时称之为石漆。《唐元和郡县图志》卷40玉门县条云:

石脂水在县东南一百八十里。泉有苔,如肥肉,燃之极明。水上有黑脂,人以草蝥取用涂鸱夷酒囊,及膏车。周武帝宣政中,突厥围酒泉,取此脂燃火,焚其攻具,得水逾明,酒泉赖以获济。

后《太平寰宇记》亦有石漆之记载。清常钧抄《赤金志》云:

赤金东南一百五十里,有石油泉。油生水面,色黑气臭,土人取以燃灯,可以治疮癣。

过火烧沟,十余公里,赤金湖。塞外呼下隰多草者曰草湖。赤金湖亦不过有水草而已。赤金堡距湖颇近,清时有驿站及军塘,今公路由堡北经过,仅可望见疏稀之村落。12公里赤金河,河由祁连山流出,东北入阿拉克鄂模(即花海子)。又西北小山纡绕,清涧流出,2公里余赤金峡,清时设军塘。赤金峡两山重叠,层峦蜿蜒,路由山中行,颇为险要。《十三州志》

玉门县置长三百里,石门周匝,山间裁径二十里,众泉流入延兴。汉罢玉门关屯,徙其人于此,故曰玉门县。

高居诲《使于阒记》云自肃州西百里天门关,又百里出玉门关。”此地恰在距肃州200里上下,或者可能即汉时之玉门县,唐天宝以后东徙之玉门关。

赤金峡西行15公里巩昌河。过河遥望村树,渠水四流,至此又有人烟。5公里玉门县。玉门县城长方形,只2门,南门在东南隅,北门在西北隅,周3里3分。按玉门县即汉酒泉郡之玉门、池头、乾齐3县地Q北魏为玉门郡,隋曰玉门县,属敦煌。唐属肃州。元分属肃州、沙州二路,名赤斤站。明设赤斤蒙古千户所,后改为卫。清设靖逆卫及赤金卫,乾隆二十四年,并靖逆、赤金二卫为玉门县,至今沿之。

由玉门县出北门人庄村,十余公里上坡,行戈壁中,十余公里莫古滩驿站。20余公里桥湾,驿站不设于桥湾堡内。清时桥湾驻都司,今有永宁寺在堡西,番僧居之,闻有鼓为人皮作成,惜未及一见由此而西,20余公里,布隆吉尔,公路由山中穿过,荒凉无人迹。

由玉门县至布隆吉尔,有沟十道,水流其中,或源于泉,或出于山,人民因得利用而溉灌之;故安西柳沟乡为富庶之区。尤以三道沟之酒,着名f关外3县。

布隆吉尔城,筑于清雍正二年,初驻安西镇总兵,安西卫同知;五年建新城于大湾,六年迁移,徙柳沟卫于此。乾隆二十四年废卫改驻游击,后改都司。布隆吉汉言即水泉多。其地当为唐瓜州晋昌县东境,汉之冥安县地。明史作卜隆吉尔川,为哈密、赤斤二蒙古地。清时哈密人与蒙古杂处,雍正二年筑城后,遂驻兵,今仍为安西至玉门中途重镇。

布隆吉西行15公里余双塔堡。堡东为胡卢河。河自南来,源于土胡卢村南六七里余之诸泉,北流至土胡卢村,住民十余家,半耕半牧。河经村东北流,十余里至双塔堡。东折而北,人疏勒河。唐岑参有《苜蓿烽寄家人》诗云:

苜蓿烽边逢立春,胡卢河上泪沾巾,闺中只是空相忆,不见沙场愁杀人。注云:

玉门关外有五烽,苜蓿烽其一也,胡卢河上狭下广,回波甚急,上置玉门关,西域襟喉也。

《元和郡县图志》卷40瓜州晋昌县条云:

玉门关在县东二十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