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敦煌阳关玉门关论文选萃
21172100000062

第62章 河西走廊西部汉长城遗迹及其相关问题考(3)

约相当于安西、敦煌二县交界处至哈拉湖东岸段长城。东起安西县西湖南沙窝,西经东碱墩(T29),穿越红当公路、大碱滩、国营敦煌农场(黄墩子农场)北部、明沙窝、垒墩子、头道沟,折向西北,延至哈拉湖东岸的后井湾、小月牙湖,长约55公里。大碱滩附近墙段遭受强烈风蚀,红(柳园)当(金山)公路(国道313线)以东塞垣多已无存,公路以西可见断续残垣,巳不连贯,多被风蚀成长数米或十数米一节、一节的短垣,残髙2.53米,基宽约1.52.5米,延长10余公里。塞墙附近地面亦被强烈风蚀,塞墙底基今已高出地面0.8~1米。穿越农场垦区段,因人为破坏严重大段无存,有些地段甚至连一点痕迹也找不到。垒墩子以西塞墙复现,延至后井湾,长约12公里,基本连贯,残高1.8~2.5米,亦以粘土夹压红柳等夯筑而成。

此段烽燧、城障遗址大多保存,部分烽燧为斯坦因漏查。T28烽(甘肃省文物队编号D67烽)位于东碱墩东略偏北2.2公里,长城内侧,底基6.1米x6.1米,残高3.9米,烽侧有障的残迹。烽南坡下灰堆出土汉简70余枚和封泥棍、木印章、铜镞、铜带扣、丝织品残片等物。

此燧出土一简记:“万岁东西部吞胡东部候长燧次走行”(《敦煌汉简释文》2221简),此简或为中部都尉下达万岁、吞胡候官之傲书残简,据之此障有可能为吞胡候官治所。由此简又知万岁候官下设有东、西二部候长,吞胡候官下设东部候长。

西碱墩,即T24,障城,位于国营敦煌农场场部东北6公里,党河、疏勒河汇流处东南13公里。障墙土墼炮筑,间以红柳枝层,正方形,每边长32.6米,残高1.5米。障西北隅为烽燧,烽燧底基6.4米x6.4米,筑于3米高的土丘上,残高6.3米,夯土夹压芦华筑成,共24层。障内东南隅有小屋残址两间,亦土墼砌筑。此障正位于步广候官辖区,规模较大,又靠近党河干流(紧贴今党河北干渠东岸),水源供给方便,且其东北11公里(疏勒河南岸3公里)处又置有另一座城障——T25(详后),以为屏蔽,因之笔者认为T24障当为步广候官驻所,亦即中部都尉治。T25,今名砂石墩,位居长城之外,据阎文儒1944年的调査,其残高7.6米,底基每边长7.6米,烽顶有小屋残址,四面各长4.5米。烽南有方形城障遗址,东垣24.7,南垣25.5,西垣28.4米,东垣距墩东南角8,4米,西垣距墩西南角10,7米。

上考小月牙湖东墩(T23g),即破虏燧,靠近哈拉湖东岸,可能为步广候官所辖最西一烽。

(二)破胡塞、平望塞

约相当于哈拉湖南岸至大方盘城段塞垣,自东向西途经大月牙湖、烟墩梁、人头疙瘩、青土崖子、大泉口、香炉墩、二公里半戈壁北缘、酥油土、黑牙泉、卡子墩、窟窿梁、条湖、大方盘城北,长约42公里。仅存3段塞垣一段在哈拉湖南岸与南泉以北的烟墩梁之间,东起T23f烽,西至12313烽,长约5公里,其间自西向东留存1231),(;,?1,6,5座烽燧;另一段在酥油土附近,东起哈拉湖西岸,经二公里半戈壁北缘、酥油土,西至卡子墩,由东北向西南方向延伸,长约7公里,其间留存T22c(D41)、T22b(D40)、D39、D38、D37、T22a(D36)诸烽,D37,38,39三烽为斯坦因遗漏;第三段塞垣位于大方盘城北约0.8公里,长约4公里,其间留存T19、T20两烽。哈拉湖南岸西侧、波罗湖和条湖南岸未发现长城遗迹,仅存T23、23a、22f、22e、22d、21等几座烽燧,很可能这里原本就未筑塞,而以湖泊为天然屏障。

“破胡”、“平望”之名于汉简中多见。除前引D38:12,13两简外,《敦煌汉简释文》2219简“破胡西部言八月”;2259简:“破胡止奸隧弩循一完”;2144简:“入西书二封,一封中部司马诣平望候官……”;1854简:“敦德步广尉曲平望塞有秩候长……”;2147(A)简:“平望青堆隧兵守御器簿”;2117简:“平望朱爵隧忘矢铜银百……”;1987简:“……建武廿二年闰月廿六日癸巳平望朱爵隧长”;1960简:“出糜二斛元和四年八月五日僦人张季元付平望西部候长宪”;1943简:“平望燧长口燧长”;1917简“平望候以次”;1381简(出自酥油土D38烽):“平望候官马驰人走行回”;同燧所出1393简平望青堆隧惊候符左券齿百”;同燧出1392(A)简:“十二月戊戌朔博望隧卒旦徼迹西与青堆隧卒会界上刻券”;1392(B)简:“十二月戊戌朔青堆隧卒旦徼迹东与博望隧卒会界上刻券V显明”等,据之知破胡候官下属有西部候长,有止奸燧;平望候官亦下辖西部候长,并辖有青堆燧、朱爵燧、平望燧、博望燧等。王国维考证青堆燧即T22b(D40)烽,准此,则位于其东并与其交界的博望燧应为T22c(D41)烽。该烽紧傍哈拉湖西岸,其东数公里内无塞垣和烽燧遗址,据之敦煌县文化馆认为平望候官辖区西起于朱爵燧(T19,D33),或东止于博望燧。笔者同意此看法,则博望燧以东直到小月牙湖段当为破胡候官辖区。

破胡候官辖区现存烽燧12座,其中3座不在烽燧线上;平望候官辖区现存烽燧9座,其中2座不在烽燧线上。这些烽燧多筑于盐沼中的风蚀台地上。较重要的有:D38烽,斯坦因漏编,位于酥油土近侧一座风蚀台地上,方位东经94°08,北纬40°27,已坍成圆丘状,底基5.8x5.5米,残髙1.1米,结构为三、四层土坯夹筑一层芦苇。烽燧西北坡灰层中出土汉简76枚,简文内容丰富,有诏书、太守檄书、都尉撤书、律令、品约、名籍、屯戍簿册、字书、兵书、历书、私人书启和其他杂简,并有平望候官封检。其中纪年简一枚,为西汉昭帝始元七年(前80年)之简。同时发现丝织品残片、木器残件、畜粪、灰陶片等。T19(D33)烽,位于大方盘城东北塞墙内侧,底基6.7x6.7米,烽顶有小屋,烽东侧存坞壁残迹,仅存半间小屋和一条隔道。出土汉简多枚。该烽与玉门候官辖域最东的大方盘城相邻,因知其为平望候官所辖最西的朱爵烽。T22a(D36)烽,位于酥油土西、湖滩东岸,残高3.9米,烽台东侧挖有一间半地穴式小屋,发现汉简多枚。T23a烽,今名碱墩子,位于南泉东、玉门关至敦煌大道旁,底基4.9米x4.9米,残高2.4米,烽侧连接小屋一间,烽南土坑中发现汉文纸文书一张。此外,T20.21.22bf等烽亦发现汉简。

破胡、平望二候官治所,目前尚无直接资料证实,难以断定。据塞垣、烽燧分布状况推断,T23a(原文误排为“123”。——编者注)烽有可能是破胡候官治所,该烽居破胡塞中部,又处玉门关至敦煌大道近旁,其北面有T22d,e,f诸烽屏蔽,南侧137米处又有T23烽拱卫,其位置无疑十分重要。至于平望候官治所,王国维考证在T22a(D36)即今酥油土墩,主要依据该烽所出“入西书二封,一封中部司马诣平望候官……”简;敦煌县文化馆则认为应在D38烽,因该烽所出木简不仅数量多内容丰富,还有平望候官封检。两说各有一定道理。笔者认为,依据烽燧所获简文来作判断无疑十分重要,但还应和其他方面情况结合起来考虑。如从平望塞垣、烽燧分布状况、位置来看,T22a和D38烽均偏居东部,且不在交通大道近侧,而T21烽即今卡子墩则位置重要,既在此段塞垣中部,又在玉门关至敦煌道路近旁。烽台已倾圮,残高3米,烽东连接坞壁,存两间小屋残迹,发现数枚汉简,该烽或有可能是平望候官治所。

朱爵燧(T19)以西段塞垣属玉门都尉管辖,该都尉下辖玉门候官和大煎都候官,其辖区西止于榆树泉盆地吐火洛泉西南的大煎都候官广昌燧(T6d),以显明燧(T8)为界,以东属玉门候官,以西属大煎都候官。此段塞垣学界多有研究,本文不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