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敦煌阳关玉门关论文选萃
21172100000078

第78章 河西汉代驿道与沿线古城小考(3)

昭武。西北距祁连置61里(约合今25,36公里)。其方位当在今临泽县鸭暖乡昭武村一带。按,今张掖河支流黎园河,由南向北,经今临泽县东,称“大沙河”,于今鸭暖乡西汇入羌谷水(今黑河),潴为泽水,泽水周围分布连片绿洲。今黑河,北岸正当今龙首山与合黎山之间的结合部,地形开阔平坦,由此山口往东北,与北上居延的交通干道相连;往西北可直抵肩水金关(今金塔县双城乡北),是匈奴入侵河西的又一条重要通道。汉驿道由觫得向西北,必经此绿洲,沿羌谷水南岸延伸,因此,昭武绿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不仅如此,据敦煌悬泉驿置里程木牍(II90DXT0214:130),昭武下有“府下”二字,亦即张掖郡太守府治此。但《汉书地理志》将觝得列为张掖郡首县,亦即张掖郡府治于觫得。由此使人怀疑,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前后置张掖郡时,先治于昭武县,平帝时始移治于觞得县。《汉书地理志》乃据平帝版籍而作,其时张掖郡府已经移治。今昭武村西南2公里有1座“半个城”遗址,位于今大沙河东岸3公里的戈壁边缘,北临汉代泽水南岸,地势较髙。今日其南侧的波状沙丘地,汉代当为农耕区,后因人为弃耕等多种因素而形成。但“半个城”遗址虽与汉昭武县故城地望相当,不过是否即汉昭武城遗址,尚待进一步调査确定。

祁连置。西北距酒泉郡表是县70里(约合今29公里)。其方位当在今临泽县寥泉乡双泉堡一带。此地北距今黑河岸边1.5公里,河岸地势低下,多处有地下水出露,原先似为羌谷水河道,河道以南为戈壁。今双泉堡正处在戈壁与河道的结合部,两汉至明、清,均为驿道所经。汉、唐时期,驿道由此向西,经今骆驼城遗址、明海城遗址、下河清遗址,至酒泉;明、清时期,释道由此改向西北,经今高台县城、黑泉、深沟、盐池、双井子、临水,至酒泉。改道的原因在于今骆驼城、明海城一带生态环境的恶化。由于祁连山森林破坏,发源于祁连山的今大河、摆浪河、水关河、马营河等河流的水量减少;下游农耕区弃耕造成的植被毁灭;多种沙源的不断堆积,使这一地区丧失农耕的基本条件,自明代许三湾城废弃后,除遗留大片墓地外,巳无人迹。驿道亦被迫移向以北的黑河南岸,沿合黎山与祁连山之间的泉水出露带,至北大河(讨赖河)边,再转向西南至酒泉。但由于明、清驿道沿途地下水位过高,春夏多翻泛泥浆,今312国道又南移至祁连山前坡地,再折向北,沿汉驿道至酒泉。这一地区驿道多次改线,反映了当地历史上自然条件的变迁和交通工具的发展。

关于酒泉郡的古城遗址和驿道走向。

表是。西至乐涫的里程,因敦灯悬泉驿置里程木牍阙佚失载,其方位当在今高台县宣化乡定平村一带。此地位于今摆浪河下游——山水河汇入羌谷水的泽地东南,北临今黑河,西靠今山水河,洪积沃土,农耕发达。汉驿道于此分道,西行经乐涫再转西北至酒泉;西北经今高台县正义峡东侧的合黎山口,转北通肩水金关,直达居延都尉府和居延县(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K688城遗址)。东汉时,改县名“表是”为“表氏”。《续汉志五行志》:“(灵帝光和)三年(180年),自秋至明年春,酒泉表氏地八十余动,涌水出,城中官寺民舍,皆顿县易处,更筑城郭。”表氏县城上移至今骆驼城遗址。经考古调査,骆驼城为汉至唐代遗址,位于今摆浪河与柳沟河汇流处,西北傍摆浪河南岸,东南临柳沟河北岸,海拔1412米(较定平村高75米),方位北偏西12°,分南、北2城,经多次重建。北城为东西向长方形,南墙长约440米,东墙长约200米,北墙和西墙北段被摆浪河冲毁,现仅存东北角墩和瓮城残迹,西墙南段残长约140米,南、北正中开门,门外设瓮城,城中西北角地面有少量绳纹、垂幛纹陶片。南城为南北向长方形,西墙长约500米,南墙长约450米,北墙利用北城南墙(故北城的南瓮城位于南城之内),墙垣残高56米,东墙巳坍毁,城四隅有角墩,东、南、西开门,门外设瓮城,南门位于南墙正中,东、西二门位于北城加南城墙垣总和的正中,故仅以南城墙垣计算,则位置偏北。在北城和南城东、西墙垣外正中,各有一烽燧式建筑,台基8x8米,顶宽6x6米,残髙9米(比城墙髙出34米),在烽燧与城墙之间,有一条长约8米,外宽4米的斜坡式通道相连,两侧各有宽1米的女墙(笔者认为,此种形制是后代“马面”的过渡形态)。

南城东墙外,有一土台,两侧各有一相对称的建筑遗迹,地面散布大量板瓦和少量瓦当、陶片。板瓦较厚重,内有布纹,陶片纹饰与北城内西北角的陶片相同。从上述城垣的总体布局观察,北城似较早,原为汉城,东晋五凉时期,扩筑南城,并将南、北两城作为一个整体,重新改建,加筑瓮城、角墩、角楼和城垣外侧的烽燧式建筑,以增强城垣的军事防御功能,是汉式城防形制向唐代城防形制的过渡形态,对研究我国古代城防制度的演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唐代又在南城西南角筑子城,西、南墙利用原有城垣,北墙长约120米,东墙长约60米,开东门d子城内东北角,又筑有院墙,方形,50x50米,开南门。子城北墙正中有一南北向台阶,两侧分布建筑遗迹,台阶上通一穷筑土台,台高2.5米,面积10x10米,突出于子城北墙外,台上正中有建筑台基,似为官厅建筑遗每。城外东、西、南三面戈壁上,分布有大片墓葬,从目前已知的资料看,时代由东汉延续至唐代,而以五凉墓为主。根据史籍记载,东汉晚期的表氏县,魏、西晋因之。东晋前凉分置建康郡,后凉因之。后凉建康太守段业,自称凉州牧、建康公,建北凉。沮渠蒙逊迁姑臧后,仍置建康郡。北周时,郡废并人张掖。唐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置建康军,代宗大历元年(766年)陷于吐蕃,城废。墓群断代与史籍记载完全吻合。另外,前述首起觫得之千金渠,其北渠沿祁连山前坡地,流经今临泽县新华乡、高台县南华乡境内的兰新铁路南侧,然后分为南、北2条支渠。北支渠于梧桐泉车站以东越铁道,转向西北,汇入胳蛇城南1公里的柳沟河河道。可证汉表是县确在今山水河流域,而表是县属的农耕区,在山水河两岸及其以西、今波状沙丘地一带。今黑河南岸的高台县开发区,汉代尚属河道水网沼泽地带。

乐涫。西北距缕弥的里程,因敦煌悬泉驿置里程木牍阙佚失载。据敦煌悬泉遗址出土的檄书(92DXTI31182),宣帝甘露二年(前52年)四月,“诏书以骑马助传马,送破羌将军、穿渠校尉、使者冯夫人”,因“马罢亟,或道弃,逐索未得”,故乐涫遣骑士追逐,并请求太守府“告部县官、旁郡”,协助寻找。由此证明,汉驿道确经由乐涫。关于乐涫故城,今学术界众说纷纭。《清一统志肃州直隶州古迹》乐涫故城。在高台县西北,镇夷城西南。”亦即今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又,《汉书地理志》千金渠西至乐涫入泽中c经调查,千金渠北渠的南支渠又分为2条支渠,于梧桐泉车站越过铁道后,在铁路北侧再分为3支渠;千金渠南渠则沿祁连山前坡地,流经今高台县境的兰新铁路以南,于高崖子道班附近越过312国道。以上共计4条渠道于明代许三湾堡以西,海拔1457米与1473米之间转向西北,汇入今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明海乡境内的明海湖、仓尔湖、南沟沼泽内。今上述湖沼汉代当为连成一片的泽地,泽地东、南、西三面的波状沙丘地,汉代当为绿洲,乃汉乐涫县属的农区,故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明海城遗址,应即汉乐涫县故城。后因泽地水量减少、土地弃耕、巴丹吉林流沙等因素,沦为沙丘地带,居民迁徙,城镇废弃。

绥弥。西北距禄福的里程,因敦煌悬泉驿置里程木牍阙佚失载。东汉更名“安弥”。魏、晋因之。《清一统志肃州直隶州古迹》广安弥废县。在州东。”《晋书李玄盛传》沮渠蒙逊来侵,至于建康,掠三千余户而归。玄盛大怒,率骑追之,及于弥安,大败之,尽收所掠之户。”(校勘记)弥安当作安弥。”《十六国春秋北凉》系此役于北凉沮渠蒙逊永安七年(407年),“袭李翯于酒泉,至安弥,去城六十里,翯乃觉,引军出战,遂大破之”。可证西汉绥弥县位于今酒泉以东的驿道上。又,《元和郡县图志陇右道》福禄县。中下。西至州一百里。本汉乐涫县,属敦煌郡。后魏太武帝平沮渠茂虔,改县为戍,隶敦煌镇。孝文帝改为乐涫县。隋改县为镇。武德二年置福禄县,取旧名也7此段记载表明,唐福禄县是在汉旧县的废址上重建而成。但笔者认为,其时汉旧县的记载有误。今酒泉市东南44公里有1处下河清皇城遗址,位于今丰乐河下游的古河道——小淌沟西岸,西北距下河清乡政府所在地2.5公里。皇城遗址略呈东西向长方形,东西长344米,南北宽291米,开东门,门外设瓮城,城时隅有角墩,四面有马面残迹。城内东北角有夯筑高台,城外东南、西南两隅有候望墩台。根据此城的形制,当原为汉城,后经历代改建,唐代又增筑马面、高台等设施。1956~1957年,甘肃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曾在下河清绿洲进行调査,在今丰乐河古河床东、西两侧和五坝河西岸一带,发现大片汉、晋墓群,并发掘了部分墓葬[15]。从已发表的资料看,大多为东晋五凉墓,证明今丰乐河下游的下河清绿洲,是汉、晋时期禄福以东的重要农业开发区。位于绿洲中心的皇城遗址,应即汉绥弥县故域,亦即唐福禄县旧址。由皇城遗址向西,沿今312国道以南,分布有多处汉、晋墓群,为汉、晋驿道经由下河清绿洲向西北至酒泉,提供了确切的佐证。

禄福。西北距天哝的里程,因敦煌悬泉驿置里程木牍阙佚失载。故城即今酒泉市区,位于呼蚕水(今北大河,又名讨赖河)东南岸。《汉书地理志》禄福。呼蚕水出南羌中,东北至会水入羌谷。”今北大河发源于祁连山脉之陶勒南山,向北流经今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嘉峪关市、酒泉市、金塔县,于金塔东北之天仓乡营盘汇入黑河。汉会水县即位于两河汇流处以南。由禄福县向东北沿呼蚕水,出肩水金关,再入居延悬索关(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布肯托尼A22附近),至居延都尉府和居延县。由禄福县向西,为通往敦煌、西出西域的主要交通线,故禄福为中西驿道的咽喉。据史籍记载,汉代禄福城早毁于地震。晋时更名“福禄”。张澍辑《十三州志》福禄城。谢艾所筑。”按,谢艾为东晋前凉时人,张重华(346~353年在位)封谢艾为福禄伯,出任酒泉太守,福禄城似重筑于此时。据清乾隆《重修肃州新志》,福禄城仅有今市区的鼓楼以西部分,西墙长1200米,东墙长1150米,南墙长800米,北墙长820米,鼓楼即当年东城门。后经历代多次维修,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于东城外展筑“四里八十步(西墙长约1140米,东墙长约1200米,南墙长约920米,北墙长约940米),城垣东、南、北三门,月城三,城楼各一”,并于原东门处建鼓楼,以作展筑后的新城中心。成化二年(1466年),又增筑东关厢土城,“东西二里,南北一里五十步”,“南、东、北三门”,形成明、清时期的酒泉城规模。1957年甘肃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曾于酒泉市东关和东、南、北稍门外,清理汉、晋墓葬81座。从墓葬分布情况看,由酒泉市区东半部起,向东直至东稍门和南、北稍门外,均为汉、晋墓葬群[16]。由此证明,汉、晋时期的禄福城,确在今酒泉市区的西半部分。

天哝。西北距玉门的里程,因敦煌悬泉驿置里程木牍阙佚失载。其方位当在今嘉峪关市嘉峪关乡本兰城(双井子)一带。《汉书地理志》天哝县。”师古注广此地有天K坂,故以名。”《续汉志郡国志》延寿县。”刘昭注(博物志)曰:县南有山,石出泉水,大如筲帘,注地为沟。其水有肥,如煮肉洎,素茉永永,如不凝膏,然之极明,不可食,县人谓之石漆。”

《太平寰宇记》引《十三州志》延寿县在酒泉郡西,金山在其东,至玉石障,是亦汉遮虏障也。”陶保廉《辛卯侍行记》卷5:“嘉峪关。汉酒泉郡之天哝县境,后汉改延寿县,有玉石障。”又,“石晋髙居诲《使于阗记》,自肃州渡金河,西百里,出天门关。其故址盖在关外黑山湖左右,大道旧在黑山下”。今嘉峪关市木兰城(双井子)位于酒泉西北,东、北面黑山(似即《十三州志》之“金山”),南临今双井子河。河上游汇祁连山脉诸沟水,下游注入黑山湖。双井子河以南的大戈壁,由青头山北至木兰城,坡降达705米(青头山海拔2475米,双井子河岸1770,2米),似即颜师古所称之“天陈坂”。自禄福西出之驿道,渡呼蚕水(今北大河,亦即《使于阒记》所称之“金河”),向西北经今酒泉市果园乡,于今屯庄堡附近,驿路分道,一道向西北,经野麻湾后墩、断山口河墩、T44d、T44c、T44b(即1977年出土93枚汉简处)、T44a(以上4燧为斯坦因编号。野麻湾后墩以南的遗址,因位于人口稠密区,早已废毁)等邮亭,直达酒泉郡西部都尉;一道向西,越戈壁,至石关峡。峡口东南距今酒泉市约38公里、明嘉峪关城7.5公里,南为今嘉峪山,北为今黑山,两山对峙,陡峭壁立,隘口宽不过200余米,窄处仅30余米,长约4公里。汉玉石障似位于东隘口。汉驿道由此隘口西出,经红柳沟,沿黑山湖北岸南下,今木兰城正当红柳沟口。五代时的天门关,或许即置于汉天哝城废址上。

玉门。西北距沙头99里(约合今41.2公里I其方位当在今玉门市赤金堡一带。张澍辑《十三州志》玉门县置长。三百里石门周匝,山间裁经二十里,众泉流入延兴。汉罢玉门关屯,徙其人于此,故曰玉门县。”今赤金一清泉绿洲,东有黑山,南有祁连山脉之照壁山,北有宽滩山,西有照壁山余脉赤金山,为一东起新民堡(惠回堡),西至赤金峡,南、北高,中间低,呈东南-西北走向的带状走廊,走廊东西长约57公里,南北宽约25公里。在带状走廊的东端,发源于照壁山的雅儿河、白杨河(《清一统志》称“呼济尔河”),由南向北分为多条支流,与祁连山山前洪积冲积扇北缘的诸泉水合流,在今玉门市清泉乡境内,东起新民堡,西迄腰泉子发育成一条长约22公里的点状绿洲带,今骧马城为绿洲中心,为汉玉门县的东部开发区。今驿马城有2处城堡遗址,两城相距不足150米。东城可能为清代汛堡,西城则为清代以前的建筑。发源于照壁山的石油河(《清一统志》称为“西几马河”),由南向西北流,穿切宽.滩山西麓,下游注人花海子湖。在石油河中游两岸,形成赤金绿洲,绿洲开阔连片,较清泉绿洲农业条件优越,为汉玉门县西部开发区,汉玉门县治亦置于此。赤金绿洲与清泉绿洲之间,分布有宽约20公里的戈壁。汉玉门县以今黑山、宽滩山为屏障,与山北的汉塞相隔,凭借上述两片绿洲,实行民垦与军屯相结合,以维护中西交通的畅通。但汉至唐代的玉门县城早已无存,今赤金堡旧城为明代建筑,新城为清代城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