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敦煌阳关玉门关论文选萃
21172100000080

第80章 河西汉代驿道与沿线古城小考(5)

效谷。西南距敦煌的里程,因敦煌悬泉驿置里程木牍阙佚失载。但据敦煌悬泉邮书课(II90DXTQ21326),西书由临泉亭经西门亭付效谷县廷,驿道延袤124里20步。据调查,临泉亭遗址位于悬泉遗址东南1公里。以此方位测算,效谷县故城当在今敦煌市郭家堡乡一带。由于据敦煌悬泉邮书课资料,效谷城不在驿道主线上,扣除西门亭至效谷城的里程7里20步,则临泉亭至西门亭的里程为117里(约合今48,6公里)。前已述及,冥安至敦煌为210里,减去临泉亭至西门亭的里程和临泉亭至冥安的里程,则西门亭至敦煌的里程为28里(约合今12公里),故效谷西南至敦煌的里程为35里20步(约合今14.6公里)。敦煌遗书《沙州都督府图经》(伯2005号):“古效谷城,右在州东北卅里。”两者记载近似。据敦煌悬泉汉简(92DXT1410(D2),效谷城“长二百步”,则其周长约为800步,折合为今1108,8米,与上引《沙州都督府图经》载效谷城“周回五百步”(约合今1000米)亦近似。1987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发掘敦煌市五墩乡佛爷庙一辛店台墓群时,曾于M176号墓中出土朱书镇墓罐,其铭文曰建兴十九年(按,为西晋愍帝的年号,但建兴仅四年,故实为东晋成帝咸和六年,即公元331年——笔者)七月庚申朔,十七日丙子,直定敦煌郡效谷县东乡延寿里。”[17]可证汉、晋效谷县城确在辛店台墓群以西。故城据上引《沙州都督府图经》,于“后秦苻坚建元(安)廿一年(384年),为酒泉郡人黄花攻破,遂即废坏”。唐代时,“北面有颓基数十步”。故址今当巳完全平毁无存。汉效谷县辖境内原有东、西两片绿洲,两绿洲之间,隔有宽近30公里的沼泽。西绿洲为今郭家堡绿洲,由鸣沙山、三危山山前洪积冲积扇北缘的泉水出露带发育而成,地面以点状沼泽、草滩为特征,大致包括今党河以东、东盐池以西,佛爷庙一辛店台墓群以北,黄渠乡至转渠口乡东沙门一线以南。绿洲内,居民依靠干、支官渠和民渠,引今党河水灌溉,从事垦殖。汉敦煌郡太守府设有劝农掾、劝农史、主水史等官职,下领都水长、丞,率领都水卒、徒、官奴修筑水利;又领渠官长、丞,设平水史,率领案渠卒、徒、官奴管理官渠,“各作水衡”,分配渠水。又设劝农督邮、穿水督邮等职,督察农事、水利。

东绿洲为今西沙窝绿洲,绿洲以南的三危山,呈西南-东北走向,东临芦草沟,与截山子相接;西濒西水沟,与呜沙山对峙。芦草河水由芦草沟北出后,于戈壁上发育成众多小洪沟,呈扇形向西北漫流,并与三危山山前洪积冲积扇北缘的泉水,以及吊干沟水、旱峡东北支流汇流,于今北路井以东发育成大片水泽,下游经北路井北,汇入党河下游泽地。位于今北路井以南的西沙窝及其以东的戈壁滩,汉、晋时当为绿洲,东西长约20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据敦煌悬泉汉简,汉效谷县在此绿洲设有安乐、鱼离两乡,境内官、民灌渠密布,阡陌纵横,除乡、里民田外,尚有官府招募之客田户。今绿洲内有古城遗址2座,1座位于今甜水井以北11.5公里,面积130米x120米,地面采集有铜、铁兵器、农具残件和夹砂灰陶片;1座(原文误排为“10座”。——编者注)位于此城东北3.5公里,面积80米x60米,地面采集有铁锄、铁fi、铁釜等残件和夹砂、灰绳纹陶片,似为魏晋城址。汉驿道由广至县境之芦草河墩,向西南入三危山陷谷,经吊干沟东墩、吊干沟西墩,至吊吊泉墩(或即效谷临泉亭遗址),折向西北,经吊吊泉沟,出三危山,至悬泉遗址(效谷悬泉遗址),转向西南,沿三危山,经甜水井墩、空心墩东墩、空心墩(或即效谷遮要置遗址)、疙瘩井墩,越东盐池北,经大疙瘩梁城遗址(或即效谷甘井亭、甘井骑置遗址),沿平湖南,经五墩至今文化路口(效谷西门亭或在此附近),转西北行,达效谷城。主驿道继续向南行,渡今党河,抵敦煌。19901992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敦煌市东62公里、甜水井以东3.5公里的三危山山前砂砾冲积扇上,发掘了汉效谷悬泉置遗址。从遗址出土的纪年简判断,驿置始建于西汉武帝后期,东汉中期以后废弃。魏晋时期,在汉代废址西南角,重建邮驿,筑有石砌烽台、坞墙,以及房屋、马厩等。同时,在汉悬泉置遗址以北7公里、吊干沟干涸河床北岸,发现大片唐代遗址,遗址内有断续墙基和建筑遗迹,地面有大量灰素陶片、绳纹残砖、开元通宝等。敦煌遗书《沙州都督府图经》(伯2005号):“悬泉驿。右在州东一百四十五里。旧是山南空谷驿,唐永淳二年(683年)录奏奉勅移就山北悬泉谷置。西去其头驿八十里,东去鱼泉驿四十里,同前奉勅移废。”(按,据“鱼泉驿”条,移废于天授二年,即公元691年。)此遗址或即唐悬泉驿遗址。

敦煌。敦煌郡治。西南距龙勒的里程,因敦煌悬泉驿置里程木牍阙佚失载。据敦煌遗书《沙州城土境》(伯2691号)、《沙州图经》(斯788号)、《寿昌县地境》,寿昌县,“东北去州一百二十里”。经实测,自敦煌城遗址,至龙勒城遗址,为126里79步(约合今52.5公里)。据调查,敦煌故城位于今党河西岸、敦煌市七里镇白马塔村。城略呈长方形,东西宽718米,南北长1132米,现东墙已为党河冲毁,残存不多,其他三面有断续墙垣,夯土版筑,基宽11米,保存较好者残高3米。城西北隅残存一角墩,残髙16米,下部夯筑,上部以大土墼砌筑。此城历经汉、魏、晋、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累经维修、加固。明永乐二年(1404年),于故城置沙州卫;成化时(14651487年),又于故城置罕东左卫。清雍正元年(1723年),于沙州城置沙州千户所。雍正三年(1725年),升沙州卫,始于党河东岸新筑沙州城,隶安西同知。此新城即今敦煌市区。汉敦煌县境内有沿今党河西岸的敦煌绿洲。《汉书地理志》:“龙勒。氐置水出南羌中,东北人泽,溉民田。”氐置水即今党河,发源于今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的祁连山脉之党河南山,西北流,于今敦煌市党河口出峡,进人汉龙勒县境,河折向东北流,于破羌亭南进入汉敦煌县境,再于敦煌故城南,折向北流,下游与鸣沙山山前洪积冲积扇北缘泉水出露带汇流,于今黄墩子农场以北,发育成下游三角洲河网水泽,并北流注入籍端水(今疏勒河)。汉驿道出敦煌后,分为南、北二道。南道西南出,沿党河北岸,今汉代邮亭遗址已全部无存。今敦煌西南16公里,有清代的沙枣墩汛。北道西北出,经今孟家桥乡闸坝墩、赵家圈墩,至半个墩子(甘肃省文物考古所编号D72,斯坦因编号T23U,下同),转向西偏北,经D66、D67(T23p)、D46(T23)、D47(T23a)、D35(T21),至仓亭燧(D32,T18),进入玉门都尉辖区。需要指出的是,在汉代边郡,邮驿路线进入塞防辖区后,邮驿机构即隶属沿途各候官管辖。因此自半个墩子(D72,T23u)以西,邮亭即分属中部都尉所属吞胡、破胡、平望等候官管辖。

龙勒。县以城西南90公里的龙勒山(今阿尔金山)而得名。唐武德二年(619年),改置寿昌县,“因县南寿昌泽为名也”。建中二年(781年;编者注:原文误为“718年”)),陷于吐蕃[18]。大中二年(848年),沙州人张议潮逐吐蕃守将,以十一州图籍归唐。北宋景佑三年(1036年),陷于西夏。汉龙勒城遗址位于今敦煌市南湖乡政府所在东北1.75公里。现存东、西、北三面墙垣,墙外各有2个马面,南面仅存墙基。北墙长300米,东墙长270米,南墙长250米,西墙长190米,西南城角呈折角形,西墙南段折向东50米,再折向南180米,与南墙西段相接。墙垣残高4.2米,基宽7米,上宽2米,红胶土版筑。经解剖,墙垣内夹有黄土版筑残垣,红胶土夯层内,夹有灰、红陶片,证明汉代以后,此城曾多次维修加固,尤其是马面,有明显为后期补筑的痕迹。现城南已被流沙覆盖,地面遗物有砖、瓦残片,红、灰陶片,棋子,五铢钱等。城周分布有大片汉唐墓群。汉龙勒县境内分布大片戈壁、沙漠,仅有今阿尔金山北坡的东沟、西头沟,以及山前洪积冲积扇北缘泉水出露带发育而成的小片绿洲——今南湖绿洲。绿洲内的主要水源为今大泉、木板泉等泉水汇流而成的渥洼池。唐名“寿昌海”,今因筑坝蓄水,称“黄水坝水库”。敦煌遗书《寿昌县地境》寿昌海,源出县南十里。方圆一里,深浅不测,即渥洼池水也。”

由于龙勒西当西域,控扼中西交通咽喉,境内置有玉门关、阳关。关于玉门关遗址,笔者认为,两汉前后曾有迁徙,西汉玉门关址,位于今小方盘城以西11.5公里、马圈湾烽燧遗址(D21)西南0.6公里的羊圈湾高地(方位东经93°44北纬40°41),西北距临要燧(D20,T11)约1,3公里[19]。玉门关由敦煌郡玉门都尉玉门候官领属。玉门候官,因隶属有玉门关,亦可称“玉门关候官”,治候官燧(D21,即马圈湾烽燧遗址产]。玉门都尉府治今小方盘城。小方盘城位于东经93°52f、北纬40°22f,东南距今敦煌市75公里,为一障,西墙长27.3米,北墙长23,6米,东墙长24.4米,南墙长25.4米,基宽45.1米,残高8.7510.05米,夯土版筑。马道位于障内东南角,宽0.83米。障墙顶宽,北墙3.45米,南墙3.65米,墙顶有内、外女墙,南外女墙残髙1.15米,宽1.5米,内女墙残高0.3米,宽0.85米,中间夹道宽1.3米。障门西开,宽2.1米,髙2.95米。北墙曾有坍塌,形成宽3.1米,高4米的墙洞,后以土墼封堵。城北64米有一风蚀台地,上筑烽燧1座(D25,T14),斯坦因与夏鼐先生均在此发掘大量汉简。近年发现障北有坞墙遗迹,北与风蚀台地相连。障城北、南、西侧和烽燧周围、台地东、南、西侧,均有灰层,并有遗物、汉简出土。东汉初年,据《续汉志百官志》建武六年(30年),省诸郡都尉,并职太守,无都试之役。省关都尉,唯边郡往往置都尉及属国都尉”。又,“边县有障塞尉”。故东汉时,敦煌郡已无部都尉建制,玉门都尉被裁撤,但置有玉门关候,治所迁至今小方盘城,玉门关亦随迁至小方盘城西侧的新筑南北向塞墙上[21]。关于阳关遗址,根据龙勒境内的汉塞和驿道走向,当位于龙勒县西北,向达先生在《两关杂考》一文中[22],认为在红山口内。按,红山口位于龙勒故城西北3.7公里,东为龙头山,西为墩墩山,山上有汉代烽燧(D86),于此置关门,西临石门涧,东靠陡崖,地势险要,行旅必经,北可达玉门都尉府,西沿水尾,循南道往西域。《新唐书地理志》载边州入四夷道,“又一路自沙州寿昌县西十里至阳关故城”。

又,敦煌玮书《沙州地志》(伯5034号):“阳关,东西二十步,南北二十七步。右在县西十里,今见毁坏,基趾见存。”所载均应指红山口遗址,但此地今已建水电站,遗址已破坏无存。阳关属敦煌郡阳关都尉领属。阳关都尉府遗址,《元和郡县图志陇右道》阳关,在(寿昌)县西六里。后魏尝于此置阳关县,周废。”笔者认为,此记载混淆了阳关与阳关都尉府治之间的区别。按照汉代边防制度,阳关都尉为部都尉而非关部尉,阳关仅为部都尉下属某候官所辖的关门,阳关都尉府绝无可能驻于关口。故《元和郡县图志》所指当为阳关都尉府治所。今龙勒故城西南约3.5公里、墩墩山南约2公里,有古董滩遗址。遗址现已被多道南北向沙梁分割,沙梁间常露出一片片大型版筑遗址,有断续的城堡墙基,有排列整齐的房屋基址,南部有农田、水渠遗迹,西北部有墓群。农田遗迹为南北走向,每垅宽2.1~2.9米,长18.5米,垅埂宽0.4米,耩播行距约0.304米。水渠遗迹宽约2.35米,渠埂宽约0.9米。遗址地面多次发现残砖、石磨、灰陶片,、铁器残件、铜镞、五铢、货泉、料珠等。墓葬形制和出土陶器,均为晋墓。笔者认为,西汉阳关都尉府治应位于此。《晋书地理志》载,敦煌郡有“阳关县”。故两晋时,曾于汉代阳关都尉府旧址,置阳关县,并于城周移民垦殖。《元和郡县图志》认为北魏时亦有“阳关县”,但如今遗址内不见北魏遗物。或许遗址早在东晋末即已废弃,《元和郡县图志》恐有误,对此,有待进一步探索。

龙勒县属驿道,东自敦煌破羌亭起,沿氐置水北岸,向西南至今党河口,西侧山上有晋代邮驿燧(D100),唐代称“山阙烽”,再沿风墙子至大墩(D98,原为汉燧,经历代维修增筑,清代称“巴彦布喇墩讯”),至龙勒县治。至此,由敦煌郡各县管理的驿道终止。据敦煌悬泉遗址出土的宣帝甘露二年(前52年)敦煌太守檄书(II90DXT011580-82),敦煌有厩置9所,传马360匹。其中除已知的渊泉县置、广至县置、冥安鱼离置、效谷悬泉置、遮要置、敦煌县置、龙勒县置等7置外,尚有2置不知设于何地。或许广至、敦煌两县,由于管辖释路过长,亦如效谷县,一县设有2置。龙勒北境,玉门都尉管辖的北驿道,由仓亭燧(D32,T18)向西南,经玉门都尉府治所(今小方盘城遗址),转向西,经D23(T12,或名“止奸燧”);出玉门关,转西南,经千秋燧(D19),至今马迷兔,经D9(T4c),转向西南,至今湾窑,经凌胡燧(D3、T6b,大煎都候官治此),转向西,经广昌燧(Dl,TCd)南,至今哈拉齐,转西北,越三陇沙,经西域都护领属之居卢訾仓、土垠驿置遗址,西入楼兰,转西域诸国。东汉时,驿路北道由临要燧(D20,T11)改向北,经伊吾,转西经高昌壁、车师、焉耆,进入塔里木盆地。阳关都尉管辖的南驿道,出阳关,转西南,经今青山梁南,至今崔木土沟,转南出沟口,转西经戈壁,至多坝沟南口,转北沿多坝沟出北口,转西北,至今湾窑,于凌胡燧与北道会合。沿途现存邮驿燧有,海子湾墩(D93)、多坝沟林场墩(D96)、一跌水墩(D97)、多坝沟北口墩(D98)。另有晋代邮驿燧,青山梁墩(D90)、海子湾东墩(D94)、海子湾东山墩(D91)、崔木土沟口东墩(D94)、崔木土沟口墩(D95)0西域驿道,于楼兰再分为南、北二道,北道赴西域都护府、龟兹、姑墨,南道赴且末、于阗、莎车等国[23]。魏晋时期,中原入西域南道改线,由崔木土沟口转向西南,经今葫芦斯台、安南坝,沿阿尔金山北麓,过今红柳沟口,至今米兰(汉伊循城遗址),转西至今若羌(汉鄯善国遗址),与汉代南道合。敦煌遗书《沙州地志》(伯5034号)载,“一道南路,从(石城)镇东去沙州一千五百里。其路由古阳关向沙州,多缘险隘,泉有八所,皆有草,道险不得夜行,春秋二时雪深,道闭不通”。所指路线即魏晋以来的南道。“石城镇”,即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城。此道(原文误排为“北道”。——编者注)为清代自敦煌入南疆之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