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敦煌阳关玉门关论文选萃
21172100000082

第82章 汉简所反映的边塞防御设施和烽燧制度(2)

(5)广地塞从布肯托尼(A22)南部沿额济纳河中游东岸,约60公里长的地带,有障1处(A24,小方城),烽台17座。小方城以北43公里长的地段,很少有残存的烽台,以南则有完整的烽台14座,间距为1500米。A27烽台,地名为查科尔帖,蒙古语意思为“燧石”,着名的《永元器物簿》就是在这里出土的。

(6)弃他塞A2831,T154~158,T160~168,F159,位于广地塞之南,沿额济纳河中游东岸约50公里间,分布着18个烽台和1处障。这条防线就其现状而言可分南北两段,各烽燧间距离较大,一般约4~7公里。南段自T160以下,每隔15002500米有一烽台,和广地塞一样,不见塞墙的遗迹。,(7)肩水塞此塞以北,从A22到T168共长约110公里,皆失去塞墙。自T168以下,在额济纳河上游两岸,又有塞墙的遗迹。从金关(A32)到甘州河、北大河交汇处的毛目约长50公里,河两岸可复原出两条大致平行的塞墙,北交于金关。东部塞比较完整,在T192处向西北伸展一小段支墙。在毛目之南,甘州河东岸也残存三小段塞墙。沿此3条塞,共有城1,障4,烽台39。可以分为4组:第1组,东部塞,A3233,T174~176,T180182,T186188,T191~195,T197~200,计障1,烽台19座;地湾(A33)在此塞上。第2组,西部塞,T169172,T178,T183,T185,T190,T196,P12,计烽台10座。第3组,两塞间,西岸:T173,F179;东岸:A34~38,F177,T189,计城2座,障3座,烽台4座;大湾、双城子在此内。第4组,毛目南,T202~207,计烽台6座。

(8)北大河塞有障1处,烽台9座,是疏勒河岸汉代塞墙的东端,与肩水塞相交。这条东西方向的塞墙,不属张掖郡,而属酒泉郡东部都尉的东部塞。与前述斯坦因编号相衔接。

二、汉简所见烽燧制度

烽火,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军事警备与通讯的制度与设施。古代凡边陲、要隘、道路等处,常常设置固定的亭燧线路;在行军、作战时,也必派出游弋的斥候四出侦察。一旦发生敌情,烽燧和斥候即刻举烽报警,飞速地传递信息。烽火制度的产生,在人类文明史上可追溯到远古时期。在我国,至迟在西周时期巳正式用于国家的安全防卫,并历代沿袭不衰,达三千年之久。只是当近代出现科学的警备、通讯手段以后,才完成其历史使命。

1.蓬火品约

研究汉代的蓬火制度,目前主要依据居延、敦煌出土的《蓬火品约》等汉简资料。主要(1)匈奴人昼入珍北塞举二蓬烦蓬一燔一积薪夜入燔一积薪举堠上离合苣火毋绝至明甲渠三十井塞上和如品(74EPF16:1)(2)匈奴人昼入甲渠河北塞举二蓬燔一积薪夜入燔一积薪举堠上二苣火毋绝至明珍北三十井塞上和如品(74EPF16:2)(3)匈奴人昼入甲渠河南道上塞举二蓬鸡上大表一燔一积薪夜入燔一积薪举堠上二苣火毋绝至明殄北三十井塞上和如品(74EPF16:3)(4)句奴人昼入三十井降广随以东举一蓬潘一积薪夜入潘一积薪举样上一苣火毋绝至明甲渠珍北塞上和如品(74EPF16:4)(5)匈奴人昼入三十井候远隧以东举一蓬燔一积薪堠上烟一夜入燔一积薪举堠上一苣火毋绝至明曱渠殄北塞上和如品(74EPF16:5)(6)匈奴人渡三十井县索关门外道上隧天田失亡举一蓬坞上大表一燔二积薪不失亡毋燔薪它如约(74EPF16:6)(7).匈奴人入三十井诚势北隧县索关以内举蓬燔薪如故三十井县索关诚务隧以南举蓬如故毋燔薪(74EPF16:7)(8)匈奴人入珍北塞举三蓬后复入甲渠部累举旁河蓬后复入三十井以内部累举堠上直上蓬(74EPFI6:8)(9)匈奴人入塞守亭鄣不得下燔薪者旁亭为举蓬燔薪以次和如品(74EPF16:9)(10).塞上亭隧见甸奴人在塞外各举部蓬如品毋燔薪其误亟下蓬灭火候尉吏以檄驰言府(74EPF16:10)(11)夜即闻匈奴人及马声若日且入时见匈奴人在塞外各举部蓬次亭晦不和夜入举一苣火毋绝尽日夜灭火(74EPF16:11)(12)匈奴人入塞候尉吏亟以檄言匈奴人入蓬火传都尉府毋绝如品(74EPF16:12)(13)匈奴人入塞承塞中亭隧举蓬燔薪口蓬火品约官口举蓬毋燔薪(74EPF16:13)(14)句奴人即入塞千骑以上举蓬燔二积薪其攻亭鄣坞壁田舍举蓬燔三积薪和如品(74EPF16:14)(15)县田官吏令长丞尉见蓬火起亟令吏民蓬诚势北隧部界中民田畜牧者口……为令(74EPF16:15)(16)匈奴人入塞天大风风及降雨不具蓬火者亟传檄告人走马驰以急疾为故(74EPF16:16)(17)右塞上蓬火品约(74EPF16:17)除此,目前发现的较为完整的蓬火品约,属于居延都尉的还有:

(18)虏守亭障不得燔积薪昼举亭上蓬一烟夜举离合苣火次亭燔积薪如品约(《居延汉简甲乙编》,以下凡不注书名者皆引自此书)(14.11,甲117)属于肩水尉的有:

(19)匈奴人入塞及金关以北塞外亭燧见匈奴人举蓬燔积薪五百人以上燔举二蓬(288.7,甲2409)属于敦煌郡中部都尉的有:

(20).望见虏一人以上入塞燔一责(积)薪举二蓬夜二苣火见十人以上在塞外燔举如一人须杨望见虏五百人以上若功(攻)亭障燔一责(积)薪举三蓬夜三苣火不满一千人以上燔举如五百人同品虏守亭障燔举昼举亭上蓬夜举离合火次亭遂和燔举如品。

属于敦煌郡玉门都尉的有:

(21)敦煌郡蓬火品约(敦520)另外,居延、敦煌出土的残简中,可归入蓬火品约者,尚有:

在综合对比上述资料后,发现居延、敦煌等不同地点出土之蓬火品约,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上引(18)简,属张掖郡居延都尉,规定“虏守亭障,不得燔积薪,昼举亭上蓬一烟,夜举离合苣火”;而上引(20)简,属敦煌郡中部都尉,亦规定“虏守亭障,燔举(此处似有脱字——引者),昼举亭上蓬,夜举离合火”。又如(19)简,规定“匈奴人入塞,及金关以北塞外亭燧见匈奴人”,“五百人以上燔举二蓬”,但无燔积薪数;而(20)简,有“望见虏五百人以上,若功(攻)亭障,燔一责(积)薪,举三蓬,夜三苣火”;(14)简,有“匈奴人即人塞,千骑以上,举蓬,燔二积薪,其攻亭障坞壁田舍,举蓬,燔三积薪”。18~20三简虽分属张掖郡肩水都尉、居延都尉和敦煌郡中部都尉,但可互为补充,即:匈奴人入塞,五百人至一千人,燔一积薪,昼举二蓬,夜二苣火;若攻亭障,燔一积薪,昼举三蓬,夜三苣火。一千人以上,燔二积薪,昼举三蓬,夜三苣火;若攻亭障玛壁田舍,燔三积薪,昼举三蓬,夜三苣火。这种内容大致相同或互为补充的情况,给我们一个启示,即至少张掖、敦煌两郡的蓬火品约,是共有所本的。历代中央政府均有专职烽候之官,汉代亦当无例外。破城子《塞上蓬火品约》中的所谓“如品”,似可解释为按中央颁发之《塞上蓬火品》的规定执行;“和如品”,即按《塞上蓬火品》规定的办法予以应和。

又据上引(21)简,敦煌郡有《蓬火品约》,此品约当为太守府所颁发。如上弓丨(20)、(28)、(29)等简,品约内容未涉及郡属各部都尉的名称和地望,其规定应普遍适用于敦煌郡的玉门、阳关、中部、宜禾等四部都尉辖境。

综上所述,汉代边塞蓬火制度,为汉代蓬火制度之一种,由中央、郡、部都尉等三级逐级颁发。中央颁发者,称《品》,郡、部都尉颁发者,称《品约》。目前发现的蓬火品约,有敦煌郡太守府颁发的《敦煌郡蓬火品约》,有居延都尉府颁发的《塞上蓬火品约》,和肩水都尉府颁发的蓬火品约残简。对比各个地点出土的蓬火品约残简,可以发现,郡的《蓬火品约》,内容多根据中央的《蓬火品》制订;部都尉的《蓬火品约》则根据其辖境范围、隶属单位和地望条件,补充规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因此,各部都尉府颁发之蓬火品约,其内容具有很大的差别。

2.烽火种类

汉代烽火的信号标志,据新旧居延汉简所载,粗分之应有:烽、表、烟、苣火、积薪5类;细分之,每类又包括若干不同品种。

此5类烽号,烽是草编或木框架上蒙覆布帛的笼形物;表是布帛旗帜;烟是烟灶高囱所升烟柱。以上3种主昼。苣火,乃举燃苇束火把,主夜。积薪为巨大草垛,昼燃视其浓烟,夜则熊熊大火,日夜兼用。故各具特点,绝不混滑。即是同类的各品种,也因种种差异而易于识别。

烽类

烽的原型的命名,最初或如逐风旋转的蓬草,象征烽火信息的迅速传递,故汉简烽字写作煑、蓬等。所谓兜零、米笑,约如今之半球状笆斗、篮笼之类。今日海港、内河的船舶、信号台上,发布信息时犹使用一种竹编笼球或单块,外敷鲜明醒目的色彩,有时也用蒙覆色布的竹木框圈代替,一次可连缀数枚,升悬至竿顶,这无疑是古烽制的孑遗了。

居延汉简的烽,质地有草、布二种,颜色有赤、白等色,并附属一些器件:

草烽(胡笼、放篓):汉简之草烽,仅莫当燧簿(EJT37.1537~1538)-例,时代为新始建国二年,出土地点金关。顾名思义,当用草茎、枝条编制,形如笼篓或箪状,但无确证。大湾簿(506.1,甲1991)时代与莫当簿相当,独不记草烽,其原因不明。又居延都尉范围之简亦无草烽,但有胡笼、放娄(篓)。此二物,分别与烽、烽布索、鹿栌等烽号、烽具同列一簿,要求其颜色“鲜明”,与对烽的要求相同,故知二者必属烽号,且必定作烽使用。因夜间信号只需火光,有无颜色,无关紧要。胡笼形制,1931年罗布淖尔古墓曾出土数枚,半卵形,草编,上设系,为古时楼兰人生活用品。放篓,放字谓纵、发、送,唐兵部《烽式》燃举烽火皆曰放烽、放烟。盖胡笼、放萎(或兜零)或为俗称及代用品,草烽是正式名称,其装备数量不多,仅一枚已足。

布烽(缯烽,具木烽):简例最多,最常使用。烽如果需燃火,决不至用布帛制作,仅此一点,即可证烽是不燃的。布烽由烽茔、烽布、烽布索等组成。茔,同巩字。《说文》巩,衮也”;“衮,衮也”。又“巩,以围束也”。褎衮与怀抱乃古今字。烽蛩当指布烽的木框架,周围如怀抱形,再用索绳将烽布缚于茔上。翌框低矮一尺便受到考稽责难,知烽号制作等必有程式规定,不得任意而为。垩户,似指垩框如门户状,盖布烽约呈方形。肩水都尉地段之烽燧多南北排列。垩户向西,不合要求,想是南北方向上无法分辨向东西向的烽,那么,布烽十之八九是个扁平的方架,升举时,需将最大面积朝向应和之燧。当然,也可能是立方体形。而草烽如为笼状,则无需定向。

汉简举烽数,每次最多3枚,莫当、大湾二簿皆记布烽3枚,与“品约”册等举烽极数吻合。居延、肩水都尉平时所举之烽皆布烽,3枚为每燧的标准装备额;但个别也有6枚的,多1倍,见简227.18.

缯烽,汉简仅一见,是偶尔以缯帛代布,应属布烽,无特殊含义。具木烽,亦一见,具字解作具备,或具木即烽垩木,也是布烽,非全以木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