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敦煌阳关玉门关论文选萃
21172100000093

第93章 敦煌学概述

李正宇

敦煌学的性质、概念

敦煌学是近百年来兴起的研究古代敦煌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学问。它以敦煌人群、敦煌社会、敦煌史地、敦煌石窟、敦煌文献、敦煌汉晋简牍及敦煌同内地、周边往来关系为依托,植根敦煌,以地名学,四外辐射,溯古通今,博大精深而又具体实在。它所拥有的亦即它所研究的材料,分属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造型艺术及意识形态多种范畴,属性非一,境界开阔。它不像历史学、宗教学、文献学、数学、医学……之类的单体学科,而是包容了诸多单体学科,兼有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及意识形态诸多学科的特殊学科。从这样的角度来说,它的性质与蒙古学、藏学、非洲学之类的地域文明之学属同一类型。曾经有人说它是“综合性学科”,那是鉴于它兼包诸多学科而言;又有人说它是“边缘学科”,则是鉴于它同诸多学科发生关联并可以通向诸多学科而言;也有人认为它对象不专一,材料不具同一属性,范畴界定不分明,又缺乏共同适用的研究方法,因而不能称为严格意义上的“XX学”,只能称之为“敦煌研究”。意见存在分歧,尚待达成共识。但不可否认的是敦煌学”之名业巳约定俗成,敦煌学的论着层出不穷,敦煌学的研究机构巳纷纷建立,敦煌学的专业学刊相继面世、连续出版,敦煌学的专业教育(敦煌学课程及敦煌学博、硕士生培养)已在髙等学校及研究院所开设,敦煌学的体系结构巳经形成。总而言之,敦煌学确已成为一门特殊的学术序列存在于世。对这个客观存在着的事物,不可视而不见,更无法否认抹杀。国家在哲学社会科学序列中早已将敦煌学列在历史学隋唐史历史文献学下为三级学科,尽管这样的排序列目颇觉不伦不类,有待调整,却也表明国家承认敦煌学碥然存在的事实。

敦煌学是从敦煌艺术的重新发现与传播开始起步的,接着,敦煌莫髙窟藏经洞数万卷古代文献、汉晋简牍、古代遗址亦陆续发现,大量文物被劫取、外流,引起世人瞩目,中外学者怀着极大的热情对敦煌艺术、敦煌遗书、敦煌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社会、民族、宗教、文化、民俗、语言、音韵、文字、书法以及古民族语言文字等诸多领域进行研究,不断开拓出新的领域、新的课题、新的层面,逐渐形成并日益完善着自己的学科体系。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目前已经结聚成由11个分支学科、50多个方向、100多个专门课题和子题的学术群落。依据敦煌学近百年来的研究实践进行归纳分析,清理排比,可以展示出敦煌学清晰的体系及其基本结构,对敦煌学的对象、任务、组成成分、框架轮廓可以形成明确具体的认识。今列其纲目于下:

敦煌学短期专业培训上述列目,是根据敦煌学实践中已经存在的事实勾勒出来的,可能尚有遗漏,但基本上反映了敦煌学的内容、结构和它的学科体系。其中,各分支学科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补充,互相依存。各分支学科间和各分支学科内的某些项目或课题、子题,也往往存在着关联甚至某种程度、某一部分的交叉。分支学科间如“敦煌曲辞研究”同“敦煌壁Q乐舞像研究”“敦煌乐曲谱、舞谱研究”“敦煌语言研究”“唐五代敦煌音系研究”“敦煌戏曲、曲艺研究”“敦煌娱乐游艺研究”及“敦煌乐舞艺术开发与创新”;分支学科内部如“敦煌中古史”同“吐蕃统治史”“归义军史”“敦煌经济史”“敦煌文化史”“敦煌教育史”“敦煌民族关系史”“敦煌古代河渠水利研究”,也都存在着关联、交叉,可以互为补充,互相依存。

敦煌学目前仍处在发展阶段,今后还会继续开拓出新的领域、新的课题和新的层面,敦煌学的体系结构还会不断地充实完善。但就目前的状况而言,已足以使我们看到敦煌学博大的阵容,它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是当之无愧的。

敦煌学的价值意义

1.敦煌学之可珍可贵,首先在于它所拥有的丰富的资料。敦煌出土的5万卷纸本文献,是汉民族文献及古民族文献的宝库。其中敦煌出土的汉文文献,多为我国传世文献所遗缺;敦煌出土的梵文佛经,如今印度已不可得见;敦煌出土的汉文、叙利亚文景教经籍,在基督教盛行的西方也已失传。敦煌一带发现的两万多支汉晋竹木简牍,内容丰富,价仿巨大,而且今后还会陆续有新的发现。敦煌莫高窟则是我国伟大的古代美术陈列馆,也是举世公认的世界古代艺术宝库。敦煌古郡境内(包括敦煌、安西、肃北、阿克塞4县市)保存有业经认定的400多处古代文化遗址,还有数不清的古代遗址、遗物,有的初露峥嵘,而多数蓄势待发。其中,埋藏在地下的累千上万座古代墓葬,更是一部生动丰3、与活人世界互为映衬的地下世界的延绵历史。总而言之,敦煌保存的资料,既有文字的,又有图像的,既有可以观览触摸的客体实物,也有可以心领意会的精神意象。敦煌学就是在上述丰富遗存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学问。通过它,人们可以具体地窥探一个边远地区的历史、社会、民族、宗教、民风、民俗、文化、治乱,大到宏观世界,小到细微末节,提供了许多缺如的知识和有益的启迪。在史学、文学、美术、佛教、社会、民俗、水利、生态变迁等方面,敦煌资料都曾为之填补不少空白,还有许多学科部门,例如法制史,会计史,石油史,计量史,货币史乃至商业广告史等等,敦煌资料也可以为之提供意想不到的帮助。笔者曾将敦煌学比喻为保存我国中古文明孑遗品汇的“挪亚方舟那里储存着不少已被时光洪涛淹灭的物种。敦煌资料的价值意义,是无与伦比的。

2.敦煌学的成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立体展现的、延绵悠久而又已经消失了的社会、历史、文化典型。这样的典型,Xif研究我国古代社会具有难得的切片意义。我国及世界各国历史上的轰轰烈烈、波澜壮阔,只留下了简略、模糊的轮廓,历史学家、考古学家费尽周折也仅能略窥历史的背影,粗知其大概,难得触摸到历史脉搏跳动的强弱疾缓,无从感知其呼吸声謦之粗细匀喘,无法窥见其盛衰变化的细枝末节。而敦煌学恰恰为我们打开了这样一面极为难得的窗口与通道,让人们可以走进历史的敦煌,触摸历史的敦煌,立体地感知历史的敦煌,进一步利用敦煌的感知,去感悟、忖度历史的中国、历史的世界。它的光谱系数,具有特殊的认识价值、参考价值、科学价值。当今能够像敦煌这样从古到今、立体地展示某一特定地区的社会风貌、文化图景及文明程度者,中国唯此,世界唯此而已。这不仅是敦煌的荣耀,也是我国的荣耀,也是敦煌学之所以成为当今显学的基本缘由之一。

3.敦煌在汉代以前有诸多少数民族生息、活动、消长、更替,汉武帝以来,汉族成为主体民族,同时也杂居着多种少数民族居民,不同的古代民族居民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和业绩。敦煌周边又散布着匈奴、车师、宪人、突厥、铁勒、楼兰、回鹘、于阒、且末(璨批)、吐蕃、吐谷浑等民族邦国,敦煌同周边诸民族邦国一直互有交往、渗透、争斗、磨合。加上敦煌地处西域三道交汇枢纽,东连中原,西通波斯、罗马,南达印度、南洋,北接匈奴,中外使节、商队、僧侣、学者络绎往来,也都留下不少印记,敦煌发现十多种古民族文字文献,以及佛教、摩尼教、祆教、景教(基督教)等西方宗教的传播,便是敦煌同诸民族及西域诸国间文明交流的见证和成果。民族及邦国间的文明交流,造就了敦煌文明的开放性、包容性,而敦煌文明又在兼收并蓄、消化吸收中丰富了自己,更加壮大了自身。可以说,敦煌文明是汉文明、西北民族文明及西方文明间东通西达南连北接的十字路口和桥梁,含蕴并体现出汉文明、多民族文明及西方文明的多重成分、多重价值、多重意义。敦煌文明作为古代多民族及多国文明交流互补的成果与典型,同样是十分珍稀而难能可贵的。如今,中外敦煌学者又以共同领域的研究为纽带,冲破意识形态所造成的隔阂,向心聚集,切磋研讨,交换资料,互通有无,为敦煌学的发展壮大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在中外敦煌学家的携手打造下,敦煌学又成为当今时代国际友好交往、消除隔阂、化解歧视、增进友谊的新通道。这又是敦煌学难能可贵的国际意义和时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