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回到隋唐当好汉
2128300000402

第402章  唯一的办法

姜松意想不到,误打误闯,居然在西洋工匠的协助下,姜松家里的工匠们弄出来一种貌似水泥的混合物。绝好的建筑村料,姜松还需要让建筑方面的大匠师李春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看能否用这种混合物代替水泥。真要是能的话,什么桥梁、高层建筑都可修建了。

为了继续研究不明混合物的开发使用,姜松把隋朝最顶级地建筑大师李春从在兴城接到了虎跳峡。原本李春是负责姜松家族麾下的一间建筑作坊,在大兴城郊修建别墅类商品房出售。

李春到后,看到不明混合物的效果后非常的惊讶,姜松自己知道的一些建筑方面的基本常识做了简单的介绍,什么在建筑中加钢筋,什么混泥土怎样配比,把一些具有现代元素的常识告诉李春,具体要怎样发型利用就得靠李春自己研究,姜松肯定是搞不明白的。

李春询问用混合物修建桥梁要怎么办时,姜松也把知道的东西介绍。这方面是李春的强项,毕竟能用纯粹的石头修建出赵州桥,且是上千年不倒,这绝对奇迹,是具有较高水平的建筑。

“大匠师,你把不明混合物研究透彻后,到宝岛上去发挥特长吧!那里需要修建大量的桥梁、公路、街道及各种建筑。到时候我会安排人手负责送你过去的,宝岛已经不是荒无人烟的岛屿,那里已经有十多万百姓在上面,正在大兴土木。”

“少爷,谢谢!”

对于象李春这样顶级的大工匠来说,心中所学有发挥的舞台,能实现自身的价值比什么都重要。加上姜松的重用,开出非常高的薪水,还有受人尊敬的地位,能不死心塌地跟姜松才怪。

随后的时间里,白天姜松到各研究室、作坊逛逛,了解一下具体的情况,和工匠们共同制定一些方向性的长远研究目标、项目;再抽时间教授李淳瑛、李淳风等人数学、化学、物理方面的基础知识。

晚上陪陪袁莹、诸葛雨涵、绿衣三人,姜松不知道这次离开后要什么时候回来,这些年都一起在外奔波,心里挺内疚的,没有好好陪过三女人。

一周后,姜松到了大兴城,找到泾松杂谈出版社的地址,帮苏威老爷子研究一下《泾松杂谈》的经营问题,不能老亏钱,这谁都承受不了。

看到正在埋头处理文稿的苏威老头,姜松呵呵一笑道:“老爷子,在忙啥?”

“小子,你什么时候回来的?”

苏威老爷子一声惊呼,自从到泾松出版社后,工作虽然比较愉快,也编写发行了二期,却在经营中出现诸多的问题,不仅仅是发行量上不去,关键是亏钱太多。

“老爷子,我回来好几天了。”

“小子,晓雅来信说你有办法让发行量增加,还能让杂志社扭亏为盈,到底有何办法,说来听听,老夫可是想了那么长时间,没有一个办法能解决目前的困难。”

“老爷子,你得让人上杯好茶,别一见面就是问题,跑了那么远的路,噪子的都冒烟了。”

苏老爷子摇头苦笑,人家上茶是礼仪,有谁会真的喝茶水;姜松这小子让人上茶是真的要喝茶,十足的礼仪不分。都习惯了姜松这种不讲礼仪之举,还能说什么,只能是让人赶快端上好茶来。

“小子,茶水也喝了,噪子不冒烟了,赶快说,别逗老夫急。”

姜松慢腾腾的端起刚送上来的茶杯,小小的呷了一口后道:“老爷子,《泾松杂谈》卖的太贵了,每本一贯钱让很多人愿意购买的书生、文人都不敢轻易购买,特别是那些经济相对困难的读书人,更不会购买。如果是100文钱的话,应该会有好多的读书人、文人都会购买。销售量上不去,肯定是要亏钱的,只有销售量达到上万册才会有盈利。”

苏威老头听后摇摇头,低价销售的事苏晓雅来信中说起过。苏老头也核算过,结果表明亏得更多。就算是100文一本同样亏钱,卖的越多越亏钱,这一点苏威经过核算是明白的。

苏老头拿出早就核算好的单子递给姜松道:“小子,你看一下,就算按你所说的每本100文钱销售,同样是亏钱的。”

姜松摇头苦笑道:“老爷子,100文的销售价格是零售价,你怎么能搞这个价格核算,那销售商赚取什么钱?没钱赚谁愿意帮咱们销售呢?你核算时最多只能搞50文钱,让批发商、零售商都要有钱赚,那样商家才会努力帮销售,销售量也才能上去。”

“啊!50文?”

苏威老爷子带着一波读书人编印《泾松杂谈》,在销售上却是自己负责销售,这怎么行,靠那几个读书人要想大量把《泾松杂谈》销售出去估计是痴人说梦话。就算是50文一本,苏老头手下的文人也销售不出多少量。

“小子,你不会是玩笑吧?让商家再赚取一次钱,那咱们不是要亏死?搞成是咱们忙死忙活还大亏特亏,赚钱的是商家。再说了,不要说是50文一本,就算是100文一本销售上万册同样是亏本。”

“老爷子,咱们杂谈是首要任务是什么?是要让更多的人了解《泾松杂谈》,让《泾松杂谈》短时间内闯出较大的名声,只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本杂志,才能有大的影响力,有了影响力才有品牌效应、才能赚钱。目前不是考虑亏本的问题,是发行量的问题,只有发行量上去了,一切都好办。”

苏老爷子哈哈一笑道:“小子,意思是你愿意一直做亏本买卖?一直愿意贴钱运作《泾松杂谈》;如果是这样的话,免费的话能在短时间内上量,还能在短时间内引起轰动。”

姜松听后哭笑不得,老爷子居然免费的话都说出,这都什么事?如果免费的话能达到效果也行,问题是真的有效果吗?姜松抱怀疑态度。

“老爷子,您觉得免费送《泾松杂谈》会有人看吗?得到《泾松杂谈》的人会珍惜书吗?别到时候全被人用来当手纸使用,只有花钱买的东西才会珍惜,免费的东西没人会珍惜。再说了,咱们也不能长期免费,一旦培养成白拿白要的习惯,要想再收费可就比登天还难,这些老爷子考虑过吗?”

“小子,你这也不成那也不成,到底要怎样运作呢?”

“老爷子,首先就是销售价格下降,零售价执行100文一本,销售价格打印在书本上。咱们不负责零售,只需要把印刷出来的《泾松杂谈》按50文的价格销售给商家,至于商家要怎样卖出去,不用去管,商家有的是办法。这样操作的话,商家帮咱们销售《泾松杂谈》才有钱赚,有钱赚商家就会想各种办法多销售,发行量也就会随之增加。”

“小子,就按你说的。只是这样做同样不能扭亏增盈,还是亏损啊!”

“老爷子,你就负责认真编写内容,确保《泾松杂谈》的质量,其他的经营随后我派人来按商业模式进行。这样一是减轻你们的负担,老爷子你们有精力编写、校订文章。亏钱是肯定的,但不能老亏钱,《泾松杂谈》半年后必须扭亏为盈。”

商业方面的操作,继续让苏老爷子负责的话,估计再过几年也不会有盈利,销售量也上不去,这一点姜松相信。老爷子身边的人都是读书人,基本上不会经营管理那一套。姜松再说什么,估计老爷子也无法理解。

“小子,如果是这样的话,老夫高兴还来不及呢?老夫才懒得管什么销售,手下的人也都不懂销售。”

“老爷子,一旦《泾松杂谈》销售量上去,受读面提高,杂志有影响力的话,那时才能赚钱。”

“怎么赚?”

“老爷子,只要《泾松杂谈》销售量上去了,就会有商家愿意花钱到杂志上打广告,这才是最赚钱的手段,零售方面别想能赚到钱,能保本都会很难。”

“什么意思?”

呵呵!

“老爷子,就是帮助商家在《泾松杂谈》上宣传产品,咱们根据不同的宣传位置收取不同的费用。譬如在封面、封底等地方宣传的产品,收费肯定是非常的高,每一P收费就需要数百贯,插页的收费少一点,数十贯就行。如果《泾松杂谈》每一期都能吸引数十家广告宣传,您老觉得《泾松杂谈》还不能赚到钱吗?”

“啊!”

“小子,你让《泾松杂谈》刊登产品信息,这样不好吧?会让儒林人士、读书人鄙视的,这样的事不能做,咱们是编写书的,怎么打广告呢?”

“老爷子,刊登广告不仅仅是赚钱那么简单,同时期也是提高销售量的手段,您老想一下,如果《泾松杂谈》上面有诸多的产品信息介绍的话,商家是不是都愿意购买。商家一旦购买《泾松杂谈》其量就非常的广。还有杂谈的受众面就会增加,别老想着只为文人服务,要让《泾松杂谈》成为天下人的普通读物,那样才能有生命力。”

苏老头想了想,觉得有一定的道理,只要点头道:“好吧!反正你是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