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回到隋唐当好汉
2128300000433

第433章  返回前线

姜松心里清楚,百济、新罗不容易插手。没有正当的理由的话,就算是把百济、新罗征伐下来,在治理上存在诸多的麻烦,这不是一个容易同化的民族。如果真能实施的话,彻底解决了半岛的问题。

“士信,在适当的时候,派手下士兵扮成百济士兵攻打新罗士兵,也可以扮成新罗士兵对百济的军事设施、村庄进行攻击。但要注意别陷进去,咱们的目的是挑起百济、新罗的战乱,更不能出现什么伤亡。”

呵呵!

“松哥,知道了。”

兄弟三人接下来边喝酒边聊天,针对一些具体的事务商量了一翻。特别是对于下一步士信巡逻队的征伐目标详细的推演,姜松特地交待士信,在征伐中一定要留意热带气候、丛林作战等方面的影响。

美好的时光是短暂的,姜松在家里呆了一个多月就返回前线。一个多月中,姜松除了每天陪娘亲、老婆外,其余时间基本都和欧阳大叔等工匠呆在一起。

由于钢铁质量上有了提高,特别是一研发出一些特种钢材,让刀具方面的质量有了极大的提升,使蒸汽机的性能也得到大大的增强,输出功率越来越大,不过要想把现在的蒸汽机运用到轮船上还为时过早。

经过多年的招聘,目前姜松家族中拥有的工匠算是门类齐全,各方面研究的工匠都有,再加上西洋工匠的加入,说直接点,现在姜松家拥有的工匠比朝廷拥有的还要多,质量不敢说比朝廷的优秀,确也不会差。有很多行业的研究远远超过了朝廷,甚至带有一定的现代元素。

欧阳纺织机的成功推广运用,让隋朝中研究新技术成了一股风,很多的家族开始投资研究一些生产技术,甚至一些头脑好用、灵活的商人开始重视工匠,这是个好现象,会对中原技术的腾飞起到促进作用。

这主要是这些年来国家稳定,没有出现什么动乱,更没有战争。和平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太重要,不仅能让百姓生活好转、稳定,也能促进技术的进步。说实话,姜松还真不希望改朝换代,毕竟对于百姓来说都是悲催。当然,这不以姜松的意志为转移,是历史前进的步伐,谁也阻挡不住。

姜公告别妻儿、娘亲,带着护卫快马加鞭赶回河源城。这不是姜松不想在家多呆,而是皇命难为,在家呆长的话会让言官抓到把柄,到时候又被弹劾。所以明知道那么早到河源城没事,姜松还是只好照办。

到了河源城时,看到李靖、杜如晦、韦福嗣、刘宏基、程咬金、雄阔海、尉迟恭、薛万彻、裴世矩、冯立等人早在城门口迎接。姜松知道自己一行还在百里外就有快马回城报告了。

姜松和大家见礼后,一齐向大帐中而去。说实话,姜松更喜欢在军营中,愿意战场撕杀也不愿意在朝中搞那些勾心斗角的事。

“大家辛苦了!”

“大人辛苦!”

不大一会儿,在大帐中就摆好了酒席。当然军中的酒席不可能和洛阳城中的酒楼相比,不过烤羊肉确真的非常好。那是现宰现烤的羊肉。

“士兵训练怎样?”

李靖微笑道:“老弟,效果非常的好,这冬训确实比正常训练有作用。从整体上来说,士兵的身体素质有了极大的提高,作战能力比二个月前更强悍。等到气候温和后,咱们随时可出征。”

姜松离开了二个多月,大军则没有休息,在李靖的指挥下进行残酷的训练。特别是征伐中新招聘的吐蕃、党项、羌等草原民族的士兵,原来身体素质不错,作战也勇敢,箭法没得说,可是在作战方式、战阵方面确是弱项。经过二个多月的训练,这些民族士兵的作战能力有了显著的提升。

草原民族本身就是马背上的民族,从小的训练骑、射,其作战能力很强,特别是在马背上的箭法更是中原人无法达到。但草原士兵有个缺点就是组织性差,没有顽强拼搏的精神。如果是战役顺利时其战略强悍无比,如果是战役遇到困难时就会士气低落,说白了就是能打顺风战。

“那五百重装铁骑训练得咋样?”

重装铁骑费钱,每一名重装铁骑所花费的钱财差不多能装备百名突骑。这是烧钱的主,不过姜松还是让家中的工匠制作了五百套重装铁骑的装备。毕竟在草原上作战,有一只重装铁骑的话其杀伤力是非常牛叉的,对战役能取到致命一击的作用。

当然,想建立一只重装铁骑,不仅仅是装备的问题,还必须拥有非常优秀的战马,这二者缺一不可,古代中原很少有重装铁骑,关键的因素还是缺乏大量优秀的战马。重装铁骑每次出战时,战马都会有损失,这一点大家都清楚。

李靖呵呵一笑道:“老弟,重装铁骑基本成型战斗力。经过实践验证,我们挑选了三千匹最好的战马作为重装铁骑使用,还在十万大军中选拔出一千名士兵进行训练。其结果很好,随时能出战。”

姜松听后有点疑惑不解,重装铁骑的装备只有五百套,怎么需要训练一千名作为重装铁骑士兵呢?

看到姜松的迷惑的神情,李靖微笑着解释道:“老弟,在训练重装铁骑时,我们发现每次作战时只有半个小时左右时间,一旦超过半小时重装铁骑的能力就会下降,士兵的伤亡就会增长。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觉得训练千名士兵,配备三千匹战马,那样在作战时就能进行替换出战,充分发挥重装务的作用。”

姜松听后点点头,这到是个不错的办法,具能充分发挥重装铁骑的出战时间,还能发挥装备的作用。毕竟要想多配备更多的重装备是不现实的。再说了,重装铁骑也不是无敌,也有缺点。重装铁骑只有配合轻骑兵、突骑兵才会发挥出更大的效果,这一点在后世的战争中得到检验。

“伏允有什么动作?”

李靖继续道:“伏允和铁勒诸部落联军打了一战后,主力败退到了西海、四平一带。这一带差不多布置有三十万重兵。具侦察得知,伏允在玉门关、敦煌、鄯善一带兵力不多,处于防守,而角勒诸部落的联军也停止了作战。根据情报显示,开春后伏允会和咱们进行一场决战,在兵力在咱们吃亏,差不多是三比一,不过在作战能力上,伏允可汗手中的铁骑不能根咱们的相比。”

对于兵力上的差距,姜松没有什么好担心的,历史上宇文述率兵马征伐伏允时,数万兵力就把伏允打得丢盔弃甲,最后向西逃走。如果当时朝廷大军继续向西挺进的话,根本不会有契活的可能。

“好好准备一下,也确实是到了和伏允决战的时候,只要把伏允的三十万铁骑消灭的话,吐谷浑的事基本算是解决。”

在草原上作战,铁骑对铁骑,中原铁骑基本没有优势可言,这一点是肯定的。不过吐谷浑铁骑经过几百年的同化,已经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纯草原民族,只能算是半流动性的草原民族。这一变化对于吐谷浑的战力来说就有了极大的差距,目前的吐谷浑铁骑比起数百年前大大不如。这也是宇文述能率数万中原大军一举消灭吐谷浑的重要原因。

李靖道:“老弟,放心吧,开春后咱们就彻底把吐谷浑给解决,随后再继续向西挺进,把西域诸国也彻底掌控在手中。经过去年的实践表明,在草原上实行现有的政策是可行的,是受草原百姓欢迎的。”

姜松清楚,其实在对待草原民族上,姜松没有采取什么残酷的手段,相对来说是温和的。就算是送给皇帝的俘虏,几年后同样会释放,这一点是肯定的。对于草原民族姜松不会采取烧光、杀光、抢光的政策。

“克明、老韦,内政方面有什么困难?”

呵呵呵!

杜如晦端起酒杯轻轻呷了一口后道:“老大,没有什么困难,这二个月来我们把原来俘虏的吐谷浑老弱幼残近七万人都安置好了,在这一带划归为马场。也给这些人配备了相应的母马、种马,不用几年,这地方每年能为咱们提供上万匹战马。”

韦福嗣补充道:“老大,随行商人也发现了几个铁矿、煤矿,都基本拍卖出去了。另外在咱们征伐下来的地盘上,商户兴建了一些产业。这些地方的经济有了恢复,只要明年后,这些地方情况会得到质的改变。”

姜松出生前的观念就是把打下的地盘彻底控制,不能是只打不管,数千年来,中原大军无数次大胜草原铁骑,打下了多少地盘,最后都是自己放弃,没有进行实际控制。当然,这也不能全怪朝廷,毕竟中原人不愿意到远北、远西一带生活,那些地方的生活条件产在太差,中原人很难适应。

现在不一样,姜松把煤的运用发挥出来,纺织业的提高,极大的改变了那些地方生活的条件。到了那些地方同样能赚到钱,也能让百姓生活得好,情况肯定不一样,况且都是原来的草原民族呢?

只要让草原百姓有生存的空间,不会饿肚子,有住处,有温暖就能彻底控制那些地方。姜松家族中拥有各类技术,草原百姓饲养牛羊,其羊毛、皮张可销售,其羊毛、皮革等厂都建到了草原上。一系列的政策下,有何控制不了,关键是地方的管理体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