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穿越东南非洲
2133400000033

第33章 斯威士兰(Swaziland)(3)

第一支方队缓慢飘来,婀娜多姿的少女们排着整齐的队列,兴致盎然、载歌载舞,从观礼台前、从游客和记者们的面前一一舞过,每人都有发挥自己魅力的时间和空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宽。今天属于这些年轻的女孩们,属于斯威士兰的花朵们,是她们展示纯洁的身体,用歌声和舞蹈来张扬少女气质的日子;是参加芦苇舞节,继承和弘扬斯威士兰文化习俗的日子;是登上节日的庆典,为皇室成员、全国观众、外国游客、新闻记者尽兴表演的日子;也是心怀忐忑,花为国王绽放,时时刻刻希望能得到国王青睐和甄选的日子。不同方队的女孩跳着整齐的舞步,却唱着不同的歌儿,装饰也各部相同。不少女孩头上插着红色的羽毛,这种鲜艳的羽毛来自于斯威士兰的国鸟The Purple-crested Loorie身上,价格昂贵,是皇室身份的象征。她们戴着脚镯、手镯和项链,系着彩色的腰带,把自己打扮到最美状态,脚镯是用可可壳串成,极像蚕茧,里面填充碎石子,以便赤裸双脚跳舞时显而易见,同时发出哗哗的伴奏声。她们中有的穿着用珠子串成的迷你裙Indlamu,有的系着用彩色羊毛线做成的流苏穗带,红、黑两色为19岁以上年长的女孩佩戴,黄、蓝两色是18岁以下未成年少女的饰物,有的将布裙叠成一指宽的布条,穿过乳间斜挎肩上,胳膊上扎着彩色布条,手拿刀、盾、哨子甚至彩色鸡毛掸子等道具,不管怎么装扮,她们的双乳、背、腰臀部保证是裸露的,以便将自己的三围骄傲地展示给众人。

与芦苇舞节中的少女一样,皇家的公主们也是赤裸上身,头戴一圈彩色羽毛,带领花朵们翩翩起舞,每一组都有特定的舞步和舞曲,以此对国王及王太后表示敬意。公主们养尊处优,肤色偏白,乳头红润,相貌娇丽,明显与众不同,也成为100多名记者追随拍摄的焦点人物。不久,观众席中传来阵阵喧哗,来自于南非的金发女郎们列队进入场地,她们身系斯威士兰的布裙,上面有姆斯瓦蒂三世的画像,载歌载舞,融入狂欢的队伍中,遗憾的是她们包裹严实,并不裸露,看不到白色人种的写真,但这足以使黑人朋友们大饱眼福。和我同来的湖北女孩小婷,今年19岁,花季年华,美丽动人,走到哪都会吸引成片的目光,也是芦苇舞节中的一道独特风景。有位黑人记者悄悄问小婷是我什么人,我随口答道是我妹妹,他微笑着告诉我:姆斯瓦蒂三世其实最喜欢的是东方女孩,如果你的妹妹参加芦苇舞,肯定会被选中,你没注意到国王老是往这边看吗!他的话有真有假,真的是小婷长得确实美,假的是国王在芦苇舞节上,只能挑选斯威士族女孩为妃,不能与外族通婚,此人大概是变相赞美小婷漂亮的一种方式。不过以我在非洲6年的经历来说,别看黑人一夫多妻,从骨子里,他们更直白地喜欢东方的长发女孩和西方的金发女郎,丝毫不隐瞒自己崇洋媚外的黄梁美梦。

当所有的女孩从观礼台前通过、回到广场的南侧后,她们的方队由东到西一字排开,边舞边唱,全体向观礼台前“压”来,这时,国王姆斯瓦蒂三世会离开宝座,走出礼台,在勇士们的陪伴下,来到女孩的前面,跳起欢快的giya舞,斯威士人和祖鲁人是恩古尼(Nguni)族的两个分支,国王勇士的传统装束与祖鲁武士基本一致。在舞蹈大会上,经常可以看到国王或勇士们在某位女孩的面前逗留片刻,并将手中的权棍放到地上,这样的动作起源于以前的芦苇舞节,一旦国王看中了谁,就在她面前扔一根黑色的“魔棒”,随后随从们会将选中的女孩带到宫中,作为王妃侯选人。现在,国王也会这样做,但已演绎成风俗礼仪的一种,并不代表真的选中了她,皇家摄影师及斯威士兰政府电视台将对芦苇节跳舞活动进行全程录制,姆斯瓦蒂三世通常在活动结束之后观看录像,选出自己中意的女孩。被选者先和国王试婚,身份为未婚妻,一旦有了身孕,才能和国王正式结婚,晋升为王妃,同时姆斯瓦蒂三世马上送给妻子一套别墅以及一辆宝马车,而且每位王妃所生子女都可以到欧美国家留学。

像LaMbikiza、LaNgangaza和LaMagongo这样的王妃们也会走下观礼台,来到女孩们中间跳起舞蹈,她们原是其中普通的女孩,只因在芦苇舞节上有幸被选中,实现了草鸡变成金凤凰的飞天梦,从而成为所有女孩们的榜样,女警察们跟在后面护卫,妃子们很快又返回台上。国王在返回时,来到一条红地毯前停留1至2分钟,专门给出机会让记者和游客拍照,而后才走上观礼台。活动中另有一项内容是外国人在允许的时间内,排队走进皇家观礼台,和国王姆斯瓦蒂三世握手,当然,能和这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握手,会让被接见者兴奋不已。小婷看到后,建议我们一块去拜见,结果招致我和刘聪的一致反对,现在回想,真有些好笑,其实能去凑个热闹,并让旁人帮忙拍照,有张和国王的合影,也是回国炫耀的资本。

下午5点,少女们在狂歌劲舞3个小时后,王太后和国王陆续离场,今天的庆典进入尾声,游客们走到女孩中,纷纷和她们拍照留念。

芦苇舞节的第六天和第七天庆典的内容一样,但第六天到场的游客和记者较少,管理较为松懈,能空出许多好位置,从而随心所欲地拍摄到最佳画面,但到了第七天,观众增多,现场管理严格,拍摄处处受到限制,较为不便,所以,若以后国内有人前去拍摄,应重点利用好第六天的大好形势,若在第七天匆忙到场,可能会留下诸多遗憾。

第八天,是舞会的最后一天,国王会命人在皇家村落宰杀25头牛,女孩们则在满意地吃完牛肉后各自回家,一年一度的芦苇舞节就此落幕,女孩们踏上回乡之路,而在来年的此时将重返卢兹兹尼皇家行宫,继续她们的憧憬和狂欢。

★文中文 误解芦苇舞十个方面

我在写斯威士兰的芦苇舞节时,通过电脑在网上仔细搜寻相关参考资料,我一点也不感觉奇怪的是截止目前,尚无中国人先我而写出这个节日的详细介绍,中国人蜂拥进入非洲,数量不少,但都是扎进了钱眼为钱而活,缺乏具有奉献精神的文化传播者,仅有的一些短篇文章也是从国外转载过来,但在翻译中挂一漏十,错误百出。我相信,独特而传奇的斯威士兰芦苇舞节会随着我的文章为广大读者朋友们所认知,为了正确认识这个全球独一无二的节日,我将网上寥寥数语却频繁失误的地方列出,以消除人们对此造成的误解。

误解一:斯威士兰人袒胸露乳,原始愚昧。

斯威士兰是非洲比较富裕的国家,民风纯朴,教育普及,人民生活安定,受英国的影响较深,渐渐远离过去传统的生活方式,茅草屋快要绝迹。人们在现代日常生活中,穿戴整齐,彬彬有礼,绝没人轻易裸露乳房,只是在重大的仪式表演中才这样。所以,当我们看过芦苇舞节图文简介或以后走进非洲,一定要尊重非洲人的传统文化以及他们的风土人情,而不能简单以伤风败俗、愚昧落后来贬之。

误解二:斯威士少女害怕入宫,极力回避。

国内有资料介绍芦苇舞节时称:“国王一旦看中了某位色艺双绝的少女,就可以将其纳为妃嫔,不过这些年来,有些少女为避免入宫,或者匆匆嫁人,或者远走他乡”,这显然是以讹传讹的结果。斯威士人的民风习俗具有浓厚的非洲传统文化特征,他们认为没有国王,就没有斯威士族的存在,国王在人们的心中至尊无上,另外,每个王妃均拥有自己的别墅、宝马车、侍婢和保安,所以,一旦入宫就会过上奢侈的生活,是无数少女们梦寐以求的渴望。退一步讲,每年参加庆典的女孩数量多达几万人,谁有这么大的把握肯定自己会被选中,太抬举自己了!有必要杞人忧天、背井离乡吗?

误解三:国王每年选定一位少女。

根据斯威士兰风俗,每年都会举办盛大的芦苇舞节,国王均会亲临现场,进行“宫廷选秀”,于是,不少媒体认为国王每年将在芦苇舞节上选定一位少女。其实,姆斯瓦蒂三世年年如此,并非一定要娶,这取决于他愿意不愿意。2006年他在位20年,拥有11位王妃和2个未婚妻、说明他有7年没有选妃。

误解四:国王从芦苇舞节上直接选定美女。

不少人认为国王在观看女孩的表演时,直接从成千上万名侯选人中选出他所认为的美女,事实证明,国王坐在高高的观礼台上,并不能明察秋毫,即使是与她们零距离接触,这么多的少女很快会把人晃晕,如果当场选择,要么是抓瞎,要么是瞎抓!真正情况是会有专业的摄制人员对芦苇节庆典活动进行全程录制,姆斯瓦蒂三世通常在活动结束之后观看录像,注意每个人的容貌、身段以及才能,在经过反复的观看和思考后,再从中挑选出最为满意的女子,并调查她的家庭及个人状况,可能会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会发布选秀新闻。

误解五:女孩一旦确定,将成为国王新的王妃。

女孩被选中后,并不代表马上会成为皇室成员,她作为未婚妻必须先和国王同居,一旦有了身孕,才有资格和国王正式结婚,晋升为王妃。

误解六:参加芦苇舞者都是黑人美少女。

有些文章称参加庆典的都是从全国各地精挑细选的美少女,才有资格站在国王面前载歌载舞,并把这些女孩描绘得多么美丽。其实,芦苇舞节是全国所有适龄未婚少女参加的大型聚会,如果没有残疾,一般不会加以限制,要是你有幸亲身经历,就会发现这几万名女孩中,高的矮的胖的瘦的美的丑的,什么样的都有。

误解七:芦苇舞节只是18岁少女参加的成人节。

芦苇舞节早先起源于少女成人节,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已脱离原始涵义,被赋予一些新的内容,成为未婚女孩盛大的Party,现在参加节日活动的女孩,从几岁到十几岁再到二十几岁者,各个年龄段都有。

误解八:斯威士兰只有处女才能裸舞。

有部分文章称:“斯威士兰成年人艾滋病毒感染率高达40%,根据当地习俗,未婚女子在结婚前一定要保持处女之身,因此,所有参加这一盛大节日的女孩必须是未婚的处女。” 常住东南非洲的华人都知道,黑人对性的态度很轻率、很随便,这里到处是单亲未婚妈妈,有过性经历女孩的年龄正在低龄化。对于芦苇舞节中十几岁的少女,可能大部分仍是纯洁的,但涉及二十几岁的女孩,能保证多少人还是处女?所以,“所有参加这一盛大节日的女孩必须是未婚的处女。”是根本就不可能的。

误解九:国王高兴娶谁就娶谁。

参加芦苇舞节的女孩中,有皇家的公主们,有皇室亲戚的女儿们,有为数众多不满十岁的孩童们,也有主动参与、来自南非、英国和德国的白人女孩,国王并非想娶谁就娶谁,至少这些人是与他绝缘的。

误解十:斯威士兰遥不可及,想亲历而力不足。

这一点专对中国人而言。多数国人不了解斯威士兰,认为这个国家太遥远,不知如何到达,费用是否太贵?其实,中国人可以先到莫桑比克的首都马普托,到了马普托,就等于说到了斯威士兰,主要费用是往返机票,如果是去观看斯威士兰的芦苇舞节,大概需要1万多元人民币的费用,许多人还是负担得起的,但21世纪国王选妃、几万双乳房大汇展的独特奇观,只有在斯威士兰,才能看得见。

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不是金钱,而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经历,亲历了也就拥有了,穿越莫桑比克和斯威士兰的Discovery,将永远保存在我记忆的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