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雪球专刊·国庆特刊05·股市进阶之道
21364600000006

第6章 不同风格下能力培养的一些思考

发表于2014/1/29,原帖链接:http://xueqiu.com/1449612549/31630838

在我书里曾列了一个低估值较高分红特质的10支股票的组合,算了下以书截稿时的13年6月底为基准到9月3日的收益率为26.23%(算入分红的话应该在30%左右,其中10支股票除了1支收益为-3.43%外其它皆为正),今年以来的收益率是13.88%(算入分红应该在16%左右,10支股票全为正),同期沪深300指数涨幅分别为9.45%和3.11%。与我的实盘相比,是近2年来不同风格中差距最小的一次。

事实上书中举例组合为了体现行业的跨度(选了10个不同的行业),而没有将资金向最看好的行业和个股进行倾斜,这部分影响了这个组合的收益。我测算了下如果调整为我比较看好的个股(还是10支股票),那么这2个区间内的收益率应该是反超我的成长股实盘组合的。

当然,虽然看起来这个示例组合的收益还过得去,特别是以沪深300作为比较基准。但事实上沪深300在这两个区间内的收益是比较差的,如果以上证为依据则分别是16.87%和14.06%的收益率,那么今年以来这个组合的收益率只是与上证基本持平而已。更不要提以中小盘为主的中证500,其去年6月为基准的收益率达到44%,今年以来也有23.73%。当然,中证500的优秀收益率确实充满了太多个人投资铁律所不允许参与的东西,因此虽然例证组合和个人实盘都没有跑过它,到也心安理得。

其实从2年前开始,虽然我的实盘依旧是以未来优势型企业为核心持仓,但同时我也在做另一种风格的模拟盘:就是以低预期低估值为特质的10只股票的组合,并且硬性规定组合确定后年内不得换仓(同时也在实验另一种,即可通过年内有限的几次换仓对低估值组合动态平衡的优化策略)。这种不同风格间的验证比较,我相信持续几年后再观察思考会很有趣。

这个行为的初衷其实是对自己的一种提醒和鞭策。因为我所见的一些投资朋友,往往乐于给自己定义一个符号——或者是崇拜成长而盲目贬斥低估值策略的有效性,或者是以低估值为荣而对成长型投资毫无理解力,这种思维的自我强化下可能并不利于个人进一步的提升投资素养。过去几年我也曾有此思维惯性,2年前开始对此有所反思因此有所行动——当然这也是基于我对不同投资风格固有缺陷的一种思考(这些书中已经有讨论不再赘述)和解决思路的某种探索。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证券市场,长期和大面积背景下的数据分析都验证了一个2个因子对于投资收益的决定性影响:小盘和低市净率(这一结论的数据依据和推论分析请见书中相关部分)。这其中收益率最为突出并且逻辑上也最为清晰的是小盘+低市净率的结合,这其实正是未来优势型企业的核心特质,但这一类投资对商业洞察力的要求极高并且有时可遇不可求,在一些特定阶段可能是阶段性最优选项,而在更长期来看则低估值元素的可获得性更加普遍和经常性(但其阶段爆发力和弹性往往远低于前者)。那么,是否对这两方面的敏感性都加以持续的培养,并且在其中找到一个更舒适的度会更有利于长期投资呢?其可行性的答案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但目前为止我感觉,至少没坏处。

附加说明:小盘,低市净率,作为两个独立的特征分组,在长期和全市场规模下的验证结果已经比较明确了。当然,这是大样本超长期下的一个统计,并不代表凡是符合小盘特质和低市净率特质的股票组合都能够胜出,此不再赘述。

至于小盘+低市净率的结合,美国有统计,国内的数据我尚未见到。我个人对[小盘+低市净率]是作为个股选择条件而言的,而非指大样本下的结果。并且这里的小盘和低市净率都是相对的概念,而非某个绝对标准————例如,一个50亿市值和3倍pb的公司,结合其生意特性和基本面而言,可能符合小盘+低市净率,但也可能是太大和很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