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知行合一实践报国——大学生从社会实践走向成功
21379300000020

第20章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建设(3)

浙江大学于2006年就率先开始实施的大学生挂职村官工程不仅丰富了湖州等地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创新了高校的育人模式,促进了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积极参与“十万村官工程”,在农村建功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刚参加完浙江省桐乡市龙祥街道主任的面试,如果不出意外,将来我就是个名副其实的村官了。”今年5月,人文学院04级毕业生金忠华曾兴奋地见人便提及此事。作为应届毕业生的他,在连续三年参加了挂职村官工作之后,毅然报名“十万村官工程”,立志于在农村广阔的舞台上奉献自己如火的青春。谈及三年在湖州和龙泉的挂职经历,他回忆道:“挂职村官的经历使得我深切认识到在农村基层亟须大量的人才。中国的农村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这正是高校学子发挥智力资源投身新农村建设的大好时机。在我挂职的村子里,村干部曾对我说,希望将来我还能继续到村里工作。这种对于高学历人才的渴望,给我的感触很大。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日益突出,特别是在大中城市,大量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造成人才的闲置和浪费。而另一方面,广大农村、基层组织人才匮乏,急需补充新鲜血液。为什么我们不能到真正需要我们的地方去干一番事业呢?”

无独有偶,参加了2007年赴湖州挂职村官活动的研究生束中阳在毕业时也选择了到基层工作。“江西基层选调生,在有些人看来也许并不是一个研究生明智的选择。但对于我,在湖州挂职村官的经历让我对农村真正地产生了感情。我愿意付出青春、奉献智慧,在清贫中践行青春的壮言,履行青年的责任,创造人生的辉煌。我坚信,当代大学生应该投身广阔的农村,感受脚下每一寸土地的温度,在农村大舞台上奏响一曲青春之歌。”

(原载《浙江大学报》2008年9月28日)

参考阅读22

浙江大学青年志愿讲师团成员挂职湖州长兴,助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2008年6月,在首批9位青年博士成功结束为期一年的长兴挂职后,为更好地服务市校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建设,浙江大学团委、浙江大学青年志愿讲师团又选派了志愿挂职服务长兴小分队一行12人赴长兴县发改委、建设局、科技局、农业局等机关各部门担任副职或助理。来自环资学院、农学院、机能学院、建工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生仪学院、光华法学院等8个学院不同专业的12名青年博士陆续到长兴县各部门挂职单位报到,队员们发扬浙大求是精神,埋头苦干,扎实工作,为市校合作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作出了积极贡献。

暑假期间,12名青年博士把更多地时间和精力投入社会实践,投入到服务挂职地的工作中去。挂职于长兴县科技局的博士生吴佑波在2008年6月30日赴上海参加了中国长三角-欧洲波罗的海地区国际技术转移中心项目与瑞典卡尔马地区城市联盟、瑞典温德技术公司、上海知识产权服务中心的谈判,又于7月7日带领由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胡亚才等专家领衔的考察团队赴长兴县考察调研长兴县即热式电热水器、饮水机行业,与长兴县科技局、长兴县即热式电热水器行业各企业负责人展开洽谈,希望利用专家团队丰富的专业知识,为长兴县即热式电热水器行业的发展把脉。专家团队中既有热能转换、自动控制领域的专家,又有产品创新设计、市场营销方面的专家,通过考察和座谈,三方达成了合作共建浙江大学长兴产品创新研发中心、长兴县即热式电热水器行业发展规划等课题的合作意向。

挂职于长兴县发改委的李太龙博士自到单位报到后就马上着手调研,两个星期内在长兴县小浦镇、煤山镇、白岘乡等地企业,从产业政策面上为各行业企业的发展贡献智慧,对处理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作出了积极努力。挂职于长兴县国土局的博士生吕鑫来自光华法学院,上班的第一天他就利用“全国土地日”的机会,上街向群众宣传国家关于土地的各项法律法规,通过发放宣传资料、耐心细致地解释各项法律政策,使广大市民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的土地法等法律法规。挂职于长兴县开发区管委会的博士生陈近上任伊始就对开发区的企业进行深入调研,筛选有条件上市的企业进行重点咨询,帮助企业规范管理运作,为企业上市创造条件,他还作为专家组成员帮助诊断长兴县即热式电热水器行业发展现状中遇到的问题。挂职于旅游局的博士生贾跃千在办公室根本看不到他人影,因为他一直在各旅游景点中奔波调研,旅游管理专业出生的他找到了用武之地。挂职于建设局的博士生张景礴一直忙于长兴县各项建设项目,又是规划、又是邀请专家评审,由她个人规划设计的长兴县金莲桥村安置小区的楼房已经拔地而起,出色的工作使她与吴佑波等6人于2008年5月获得了“浙江大学服务湖州新农村建设杰出青年”荣誉称号。

正如《浙江日报》在2008年4月21日头版头条对浙大青讲团挂职工作所作的评论那样:“‘博士官’的知识和先进理念,为当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博士官’在工作上有前瞻性,较快出成绩、出效果,给长兴县及乡镇机关干部带来了‘冲击波’。他们认识到继续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博士官’的经历,也让这些高级人才受益匪浅。”

第三节学生社团资源的挖掘

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为了满足自身的心理、情感、文化、生活和社会等需要而自发建立并具有特定目标的学生组织。作为当前高校学生群体活动的一种重要载体,学生社团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增加学生交际范围、开阔学生视野、充实学生内心世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改革,越来越多的事实和研究表明,只有让广大的同学走出校园,通过实践的形式印证自己所学的理论,才能在实践中塑造自我,服务他人,回报社会。而我们的学生社团,正以蓬勃发展的全新态势,凭借其独特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社会实践这个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如何对现有的学生社团资源进行挖掘以便其能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实践工作,已经成为一个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高校学生社团的基本特征

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自发组成的学生群众组织,经过多年的探索和运作,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鲜明的特征。

1.组织形成的自发性

学生社团是在学校管理部门的许可下,以共同的观念、兴趣、爱好、追求、目标为基础,学生自发组成的、自愿参加活动的组织,其自发性与自主性是与其他学生组织有着显着的不同之处。据调查研究表明,现行高校中的学生社团绝大部分都是由学生群体自发组建、自主申请成立,少有官方色彩。也正因为组织形成的自发性,使得学生社团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与广泛的号召力。

2.成员目标的统一性

学生社团成员往往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或志向,彼此能从交往和共处中受益,因此,学生社团内部凝聚力强,成员之间通常有着深厚的友情,彼此都能为共同的社团目标而努力,即学生社团的成员目标是统一的,如学术类学生社团以弘扬学术文化、培养科学研究精神为己任,实践公益类学生社团以投身公益事业、服务社会为使命,兴趣爱好类学生社团则以活跃校园文化、陶冶情操为宗旨。组织目标的统一性正是学生社团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内在根源。

3.活动形式的灵活性

当前高校学生社团之间,类别差异大,宗旨各异,组织规模大小不一,由此,在社团运行过程中举办的活动,也往往存在着不同的受众范围,其外在形式不拘一格、灵活多样。以浙江大学学生社团为例,每年举办的社团活动就过千次,其中有近半数的学生社团已经建立起自己的活动品牌,有相当一部分活动甚至在全国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活动是社团宗旨的外现,近年来,随着学生社团探索的深入,社团活动形式也有了较大的拓展,越来越多富有创造性的活动为学生社团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助力。

二、学生社团参与实践的优势

近几年来,学生社团作为实践工作中的一支生力军,经过不断的总结与提炼,已经显现出自己独有的优势。

1.特色鲜明,专注专业

学生社团因组建学生群体的目标、追求不同而各具特色、各有侧重;同时,鲜明的特色也让更多的学生社团在专注自己涉及的领域上更加专业。以浙江大学学生社团为例,作为2009年“全国大学生新农村建设十佳团队”的三农协会,利用自身优势,专注“三农”问题,在短短6年之内,组织12000多人次走访10多个省30多个县,通过实践调研等形式,服务于“三农”事业。法学研究会,作为省级优秀学生社团,多年来组织多支实践团队,深入法律意识淡薄的社区、县城、农村,利用社团自身的优势来普及法律知识,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2009年协会更是组织优秀社团骨干赴义乌小商品市场实践,为小商小贩们介绍相应的法律条文,并解答他们平时遇到的一些法律问题。还有许许多多类似于三农协会、法学研究会这样的社团,着眼于自身鲜明的特色,通过长期以来的经验积累,在自己侧重的领域内不断探索,通过社会实践的形式历练自我,奉献大学生的力量。

2.团队优势,合作互补

学生社团是因志同道合而自发形成的学生组织,除了实践团队的磨合,在平时社团日常运作时团队成员相互间就彼此合作、互助互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实践工作带来便利和优势,也正因为团队长期合作互补形成的默契使得很多社团实践队伍都能够达到预期目标,有些甚至超额完成。以浙江大学曾获得省级先进实践团队的爱心社为例,社团通过新老相承以及平时社团运作形成的骨干团队,以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克服客观条件的恶劣,多次深入各贫困山区支教、调研、奉献爱心。

3.资源支持,互利双赢

学生社团作为一种典型的高校组织,其组织架构中通常设有几个不同的部门,履行着不同的职能,共同保障整个社团的正常运作,而整合到各个部门的社团成员往往具备与部门职能相适应的专长。由此,学生社团天然地拥有人力资源的多样性,成员在各方面能力上相互补充,为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除此之外,诸如学校政策的鼓励、指导单位的指导、合作组织的帮助等相关资源的支持,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社团参与社会实践解除了后顾之忧,成为又一重要的推动力。通常,学生社团实践队伍组成之后,与之相关的各项资源都会及时地被整合,以提高目标的达成度,实现社会实践的最优化。以浙江大学学生社团为例,汶川地震发生后,红十字会学生分会的同学在指导单位校红十字会的支持下,组织专业的志愿者赶赴灾区,开展救援、心理辅导等工作。发展联络协会利用校友会资源,每年组织100多支实践队伍开展走访各地校友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三、深度挖掘学生社团的实践资源

随着社会实践工作向学生社团的渗透,进一步挖掘学生社团资源、联合学生社团力量的具体措施也在探索中逐步清晰化。

1.完备相应制度,在政策上予以保障

传统的高校社会实践工作着眼于专业班级等行政编制,在此方面积累了较多的经验。而高校学子对于学生社团的高认同度和高参与度,使得实践工作的范围扩展到学生社团成为一种必然。每一项工作的开展都需要一系列配套制度的完备,这一点对于实践工作在学生社团中的有序化和规范化展开显得尤为重要。高校管理部门充分借鉴已有经验,在相关政策上给予适当的倾斜,为挖掘学生社团资源、繁荣社会实践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以浙江大学为例,校团委多年来组织学生社会实践,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设计形成了较为缜密和完善的制度网络,从学院、班级、学生社团等多个维度,对实践团队的组建和实践活动的开展进行了有序而高效的管理。而在学生社团方面,更是充分调动学生社团联合会对各学生社团的监督管理作用,在制度和政策上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创新。

2.契合社团特色,在形式上予以拓展

不同的学生社团往往具有不同的着眼点,在各自的领域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社会实践工作在向学生社团延伸的同时,应以社团的特色和侧重为根本,致力于将社会实践作为社团活动的一种形式上的拓展,融入社团的运行和发展之中,引导社团从自身宗旨出发选择实践主题,并鼓励成员以社团为载体,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以实践助成长。几年来,浙江大学社会实践队伍中活跃着众多学生社团成员的身影,他们在调研、支教等实践形式下,深入社会,在增进成员友情的同时,也加深了对社团宗旨的理解及对社团未来发展的思考。

3.联合各方力量,在资源上予以支持

社会实践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活动,需要人力、物力等多方面的资源支持。学生社团作为一类民间组织,在资金等物质资源上并不充裕,因此,学校有关部门应当在这些方面上予以相应的帮助,以确保学生社团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和相应成果的取得。除此之外,学生社团之间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资源共享,有经验的社团带动经验欠缺的社团,摄影、DV制作等专业人才多的社团支援相应人才匮乏的社团,从而在社团之间形成一种互助和共赢。以浙江大学为例,每年的暑期社会实践中,校团委、各学院(系)都会根据社会实践队伍的申报情况和实践活动的完成情况对优秀团队予以经费上的补贴,缓解团队在实践活动中的资金困难。2009年,由学生社团联合会组建的实践小分队,则邀请了广播电视记者协会、星空文学社等学生社团骨干,共赴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进行了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