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实践方案的筹备
完成实践选题的步骤之后,实践人应当已经对整个实践活动方向有了比较大的把握和初步的思路框架,下面就应着手进行具体的实践活动策划和执行方案的筹备,这一部分将对实践方案的编制、实践队伍的组织和实践地点的选择等进行介绍。
一、实践方案的编制
1.确定指导教师,通报校方相关主管部门并寻求其协助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通过走出校园,亲身体验社会、发挥才智的极具意义的课外社会活动,实践过程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自由性,必然涉及实践活动整体资源的统筹规划和参与人员的人身财产的安全保障。因此,无论是主题实践活动还是自主选题实践活动,都应将实践方案呈报相关主管部门。在这一环节中,一方面告知主管部门并获得许可是获得各类行动保障的基础,另一方面通报也能够及时获得各类有用的实践信息,以及对社会实践活动各个环节熟知且富有经验的指导老师的建议、指导和行动辅助。这一环节对于消除学生因为经验不足在实践活动的策划和执行中留下隐患或漏洞是非常有效的。
2.围绕实践选题搜集与实践开展相关的信息
可以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搜集:(1)选题与目前学院、学校正在进行或即将推广或开展的各类主题实践活动是否契合?能否被纳入整体的活动之中,以便更好地获取资源和规范管理?(2)选题是否有前人进行过实践活动?如果展开过相同或类似的实践,他们进行到何种程度,取得过哪些实践成果,包括实践报告、论文汇编、奖项荣誉等多种形式?(3)选题所涉及的领域、指向的社会部门机构等是否正在或即将迎来国家、地方政策的关注、支持?这些宏观方向的支持具体内容、力度如何?(4)计划开展实践的地点,当地气候、地理、民风等有没有特别之处?这些对于预计的活动开展会不会产生促进或阻碍作用?(5)计划开展实践需要接触的人群在时间上是否有冲突?
3.寻找恰当的可利用资源
在合法、合理、合情的前提下,实践团队可以结合实践活动的需要,充分发挥团队整体及个人的地缘、业缘、亲缘等优势,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寻找活动可以利用的资源,比如实践地点是某队员的家乡,那么该同学可以发挥自愿服务精神作为联络人为队友在当地活动时联系住宿、提供交通及其他相关信息。
此外,借助校内资源,寻求指导老师、主管部门的关心协助,比如可以在知识支持、方法指导等方面征求经验意见。
4.妥善进行各个事务性环节的沟通预约
“走出去”是大学生开展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特征,“引进来”是社会实践收效的实际体现。所谓“引进来”,就是将实践所学带回校园,“以外促内、内外结合”,以达到进一步提高,两者都需要社会实践的环境和参与者对实践活动有所认同、大力支持。取得这些认同和支持,需要实践学生事先做好各个环节的沟通协调,完成各种法规政策条文规定需要的证明、手续,同时确定必要的成文或不成文的团队公共关系基调甚至是危机预案。
具体而言,对于准备开展实践的学生来说,应首先取得学校的支持和必要保护,并清楚开展实践过程中哪些环节需要根据基层、地方、机构等的法规规定进行申报或办理相应的通行手续,并在日程表中为不可预料或可能出现的延误事项预留宽松时间。进行好这些实际环节的沟通、预约,将大大降低实践付诸行动时的时间、精力成本,有助于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执行实践计划和重点行动上。
5.建立起团队的凝聚力并达成共识
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绝大部分是以团队形式执行的,从社会层面,团队行动符合实践活动对培养青年人集体意识、合作意识和时代建设者素质等综合素养的诉求;从个人角度,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社会实践的团队行为中,在校学生将有机会充分体会到以从事社会行为为目的组建的团队和以寝室、班级、专业构成的学习生活圈子实际行动、人际交往之间的差异与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这对学生直观、客观地理解社会具有积极影响,也是学校、社会在完善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发挥巨大能动性的一个渠道,更是学生学习在个人抱负、执行能力与集体需求、团队决定、团队成就之间进行磨合锻炼的过程。因此,社会实践小分队的内部人员之间的关系建立、事先沟通、达成共识应当在方案筹备环节完成。
二、实践队伍的组织
好的实践活动需要各个环节的通力合作、群策群力,一支“志同道合”的学生实践队伍将使实践活动在实务层面和精神层面取得双丰收。在实践队伍组织工作中,应在招募阶段以自愿为前提进行双向选择;在确定人员后进行队伍的组织细化,实践队员应进行分工;在实践过程中行使队员之间已经达成共识的职责,承担起自身的义务,团结互助,互相监督,互相补充,共同进步。
在实践选题的分类中我们将实践选题按照对组队的规模定位分类为省级团队社会实践、校级立项社会实践、院系级团队社会实践活动、自由组队社会实践活动、个人社会实践活动等几种,相应的不同的组队规模在实践队伍的人员招募具体操作上有所不同。其中,校、院级社会实践团队以及自由组队社会实践团队在总体的队伍形式中占比重较大。
实践队伍的人员招募通常涉及实践参与学生的招募和团队指导教师的邀请两个方面。
1.实践参与学生的招募
目前,学生实践成员的招募主要通过人际交流汇集、网络征集等方式,其中人际交流涵盖以同班级、同专业、同课程以及同寝室、同乡、相近兴趣爱好、共同参加过某些活动等各种途径结识的同学和朋友;而网络征集则主要通过在相关网页发布开展活动信息、在校园BBS发布人员招募帖、在学生个人主页上发布相关信息等形式完成队伍的人员招募。通过上述的描述可以发现,网络征集实际上类似于人际交流征集的简化版,是基于网络的、利用现有资讯从陌生人群中吸引参与者的较为快捷的方式,相比与人际交流征集,它更简便迅速,具有时效性,但是缺乏相应的情感基础。
广泛征集之后,还应有筛选的过程,实践活动的发起人或主要负责人可根据活动的主旨需求在有意参与的同学中有所取舍。
2.团队指导教师的邀请
邀请指导教师,应充分考虑到社会实践活动与日常的学术教学及研究工作的差别。社会实践的指导工作需要教师自身对社会实践活动有所了解并有一定的相关经验。同时,由于社会实践活动属于课外活动,指导其开展必将占用教师一定的业余时间和精力,而指导教师对于整个学生团队还要承担一定的相关责任,如关注学生人身安全、行为后果,等等。因此,指导教师的招募工作更应充分遵循明确权责、自愿参与、理解互信的准则。
由于高校教师通常都承担着重要的科研教学任务,师资力量有限且容易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邀请在职的任课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可能会出现个别指导教师因某些客观原因无法及时掌握学生实践情况的情形。
对此,可以从实际出发采取“复合指导教师”的思路,根据实践活动的专业、机制和操作等不同层面邀请相应的“专家”作为指导教师。例如,在专业层面,对于实践选题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储备等可以争取校内专职学者教师进行指导、规范;在机制层面,可以向团队所在的班级、专业、院系等分管学生社会实践工作部门的辅导员、老师寻求相关的经验和建议;而在操作层面,为了加强实践的管理,提高实践针对性、有效性和评价的客观性、科学性,学校应鼓励学生以校内专业和机制层面获取的指导为基础,虚心向实践工作中有相关领域操作经验的校外“专家”寻求指导,积极引进“校外社会实践导师”。
三、实践地点的选择
大学生社会实践开展地点的选择通常应满足以下需求:
第一,实践地应符合选题需求,即可以为实践参与者提供选题所希望达到的实践目的、获得的意义。
第二,实践地应具备便利、优化的特征。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别于正式的工作和实习,它是学生自我组织、管理、执行的一种比较特殊的社会活动,它的理想状态是为社会、为学校以及为学生自身尽量减少诸如吃、住、行等费用的支出同时能够最大化地获得收效。因此,应选择便于开展活动、又尽量节省开支的实践地。
第三,实践地应保证安全。生命财产权是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也是社会实践过程中必须坚决保证的重点。选择实践地的重要考量之一就是该地方的治安情况、实践预计开展日期之内的气候条件等是否适合此项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队、指导教师和相关负责人必须进行认真的考察了解,确保该地方对于社会经验尚未足够丰富的大学生来说是安全的。
参考阅读27
浙江大学“求是强鹰实践成长计划”方案
一、活动目标
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搭建良好的平台,提升优秀大学生的实践就业能力与创新创业精神,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创新型复合人才和未来领导者。
二、活动形式
由浙江省优秀企业家担任浙江大学大学生实践导师,与浙江大学优秀大学生结对。由企业家本人亲自设计大学生实践培养计划,指导大学生开展企业实践、实习,规划职业生涯,引航人生,以更好地推动大学生的实践成长成才。
大学生成为企业家导师“学徒”可以直接走入企业高层,聆听成功人士成长心得,跟随名企决策层管理人员进行工作实践,参与相关企业商务事宜(包括会议、酒会等)和企业家沙龙活动等,直接向导师学习大型企业的管理实践经验、商务交往礼仪等。
三、选拔培养方式
活动面向浙江大学全体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广募英才。学校选拔将由简历筛选与笔试、专家面试三方面组成,择优推荐给企业家,由企业家本人面试选拔。
成功入选大学生即成为企业家导师的学徒,由导师指导开展系列实践成长计划。企业家导师将成为结对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导师,指导学徒到企业实习、实践;成为大学生的职业与事业导师,为大学生未来职业规划、事业发展提供指导与帮助;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用丰富的社会阅历与经验,引领大学生在更广阔的舞台中成长成才。
四、大学生实践导师聘任条件与要求
1.所聘任大学生实践导师的企业家应在各自行业拥有卓越业绩,具备良好的道德水准和公众形象,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2.企业家导师应关注大学生成长情况,乐于亲自开展实践指导工作,对于大学生的未来职业与事业发展给予帮助和支持。
3.企业家导师在与结对大学生的长期指导过程中,应根据学徒的发展需要与自身实际制定富有可操作性的指导计划,定期与学徒进行交流指导。
4.企业家导师除对结对大学生进行指导外,需要为更多的浙江大学大学生提供企业参观、实习机会,走进校园,通过个人事迹宣讲、专题座谈等活动,以讲座交流和座谈形式,宣讲实践奋斗历程、企业家创新创业精神,引领求是学子不断提升创新创业精神。
五、大学生选拔条件与要求
1.参与“求是强鹰实践成长计划”选拔的大学生应按照《浙江大学“求是强鹰实践成长计划”实施办法》相关要求以及共青团浙江大学委员会每期招募的具体要求,统一参加选拔。
2.成功入选的大学生将在各自企业家导师指导下,开展企业实习实践等由企业家与大学生共同参与的实践成长活动。以一年为培养时限。
3.每期入选大学生即成为“求是强鹰”学员,按企业家导师进行分组,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接受企业家指导。在一年中,大学生须参加由共青团浙江大学委员会与企业家举办的各类与“求是强鹰实践成长计划”有关的教学活动。同时,入选大学生肩负推广“求是强鹰实践成长计划”的责任。
4.一年期满后,由浙江大学与企业家本人共同对大学生实习实践状况进行考核、评价。实践考核采取实习报告、现场操作、设计和答辩等多种形式全面检查,不仅要考核学生的素质、能力和水平,而且要考核学生的工作业绩。结合日常活动参与情况,对于考核优秀的大学生颁发“求是强鹰实践成长计划”荣誉证书。
第三节申报文书的写作
一、申报文书的重要性
申报文书是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获得许可、支持的必要文书,社会实践参与者以申报文书为载体向相关主管部门提出正式的申请。申报文书作为实践活动开展的规划和指导,可以起到规范、证明、承诺的作用。对于实践参与者来说,申报文书对实践活动开展可以起到思路指导和任务督促作用;对组织者和评估者来说,申报文书也是重要的衡量因素之一,文书本身的起草情况体现了实践团队对活动意义的理解程度、对活动开展的认真程度,以及对活动执行的准备程度。同时在实践活动进行中,对申报文书中涉及的规划的完成情况,也是整个活动重要的评价参考。
在实践项目自身优秀内容的支持下,出色的申报文书在项目经费支持申请、更高级别立项申请的程序中将更加容易获得关注,将为实践活动增加更多的思想和行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