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知行合一实践报国——大学生从社会实践走向成功
21379300000029

第29章 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的总结(1)

第一节实践总结报告的撰写

一、实践总结的重要意义

社会实践活动是当代青年大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国情、体察民意的有效途径和载体。一般而言,“社会实践重在过程”,主要指的是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学生必须克服形式主义和表面主义的倾向,真正深入基层,触摸每一寸土地的温度,感受每一位人民群众的真诚,在扎实有效的活动中砥砺品格、服务社会。

然而,我们认为,社会实践活动过程的重要性并不排斥实践总结的重要意义。俗话说得好,“编筐编篓,全在收口”,总结是对前一阶段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总分析、总研究,用以了解前一阶段在工作中都做了什么,怎样做的,做到了什么程度,还存在什么问题,有哪些经验,等等。只有在实践过程中做到及时总结、充分总结、全面总结,才能使零散而肤浅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全面系统的理性认识,才能把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升华为自身思想意识的内核,才能从根本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果从宏观上理解,甚至可以把实践总结也视为社会实践活动过程的一种内容,视为社会实践活动成果的集中体现,吸取其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为以后的工作提供第一手材料。与此同时,实践总结也能在社会上和学生中起到很好的推广示范作用,促使大学生积极思考,为社会实践活动争取更广大的社会资源,帮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二、总结报告的基本范式

撰写社会实践总结报告是整个社会实践活动总结的主要内容。

就撰写总结报告的主体而言,包括组织者和参与者两类,即学校和学生。高等院校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必须做好每年的社会实践总结工作,为今后的工作积累经验,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载体和长效机制。学生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必须将实践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凝练成文字,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

就撰写总结报告的时间而言,分为事中总结和事后总结两类。这里的“事中”和“事后”主要是针对整个实践活动而言,前者是指在实践过程中对每个阶段或每个活动的及时记录和梳理,后者是指在实践活动全部完成后对整个活动的完整归纳和提升。一般而言,事中总结并不独立呈现,而是为更好地完成事后总结而作的事先准备。

就撰写总结报告的类型而言,主要可以分为活动性总结报告和思考性总结报告两类。活动性总结报告一般是对社会实践整体活动进行描述性概括,包括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意义、活动内容、活动宣传、活动效果等,比较适合于宣讲型实践队伍采用;而思考性总结报告则主要针对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行调查、分析,并通过独立的思考和论证得出自己的结论,比较适合于调研型实践队伍采用。当然,不同类型总结报告的区分并不绝对,往往相互交叉。事实上,我们十分希望和鼓励实践小分队最终能够形成既包含了活动性总结又容纳了思考性总结的综合报告,以克服前者缺乏深度、后者欠缺完整性的缺陷,真正达到效果,解决问题。

三、总结报告的写作技巧

由学校起草的社会实践工作总结本质上属于一种公文,按照公文体系进行写作即可,重点在于突出各自院校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有效措施、特色团队和创新成果,此处不再赘述。下面,主要谈谈学生如何写好个人或团队的社会实践总结报告。

不少同学很害怕撰写实践总结报告这项工作,总以为需要多么高超的写作水平,其实不然。撰写实践总结报告只是把你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工作、思考和体会展现在其他人面前而已,只要牢记“中心明确、重点突出、思考客观、体会真挚、文字简洁”这20字方针,任何一位真正深入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同学都可以写好各种类型的实践总结报告。

总的来说,活动性总结报告和思考性总结报告因为内容重点不同,写法有所差别。活动性总结报告在结构上包括标题、正文、附录和落款四个部分,正文一般要涵盖活动意义、活动准备、活动概况、活动效果、心得体会等内容,附录则主要展示相关媒体对实践活动的宣传报道。而思考性总结报告在结构上就包括标题、引言、正文、结语和落款五部分,正文在逻辑上又包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三个层面。

标题的设计十分重要,尤其是针对活动性总结报告而言,醒目的标题更能吸引眼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我们推荐同学们在综合性总结报告中使用主标题与副标题相结合的复式标题法,同时主标题尽量用对仗工整的语言直接点名活动的中心要旨,给人以简洁明了、朗朗上口的第一印象。例如《关注医改热点问题,促进杭城区域发展——浙江大学医学院赴浙江省杭州市基层社区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总结》。而思考性总结报告则更多地采用公文式的标题,例如《关于江西泰和部分留守儿童的实践调研报告》等。

正文是总结报告的主体,内容庞杂、涵盖广泛,也最能体现总结报告的价值所在。正文的好坏主要取决于结构、材料和文字的运用。结构服务于内容,运用较多的是并列式和递进式,我们推荐同学们尽量采用递进式,培养逻辑能力;材料服务于主题,要突出、细化重点材料,不要期望面面俱到,活动性总结报告还要善于运用照片和图片材料;文字服务于思想,以真诚为原则,形式上可以多考虑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思考性总结报告的论证部分还要求严谨科学。

思考性总结报告的引言部分的作用是为了交代与之相关的实践活动的目的意义和基本情况,也可以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为正文的撰写起到过渡的作用。落款主要包括署名和完成时间两项内容,位置可以处于文末,也可以紧跟标题之下。现在来看,后者的情形较多。

参考阅读34

浙江大学2008年暑期社会实践总结(节选)

一、2008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的基本概况

浙江大学2008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16号文件以及《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的精神,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5·3”北大座谈讲话精神和温家宝总理给浙大学子的回信精神,以“实践成才,科学发展”为主题,以“五个结合”和“四个面向”为内容和方向,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推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迈向纵深,增强实践育人效果,谱写求是精神新篇章。

今年暑期,学校举全校之力广泛发动、精心准备、统一协调、周密部署,共组建各类社会实践小分队1000余支,其中校级立项小分队200余支,上万名浙大师生分赴全国26个省份以及英国、美国、俄罗斯等海外实践点,开展了政策宣讲、农技推广、法律普及、医疗服务、支教扫盲、环境保护、社会调研、企业帮扶、文化交流、挂职锻炼、抗震救灾、奥运宣传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整点播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浙江日报》、浙江卫视、四川卫视、浙江在线等各级各类媒体也纷纷对我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了深入的报道。

二、2008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的突出亮点

1.把握时代主题,坚持科学发展,践行创新创业

浙江大学于2008年2月被中央确定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23家试点单位之一。为此,学校抓住难得的机遇,把“深入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学校开展试点工作期间要重点办好的20件实事来狠抓落实。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确定以“实践成才·科学发展”作为浙江大学2008年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题,力求通过实践来武装青年学子头脑,展现青年学子的时代风貌,培养青年学子的责任意识。千余支实践小分队中有80%的队伍都把宣传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作为实践的主要内容之一,积极开展各类培训和宣讲,累计赠送各类宣传资料2万余份。

创新创业是时代的最强音,青年学生更要立志成为创新的先锋、创业的尖兵。为了弘扬时代主题,浙江大学积极发挥社会实践的平台优势,将创新创业与社会实践紧密的联系起来,创造性地推出了“求是强鹰实践成长计划”,首批聘请了13位优秀青年企业家通过“学徒计划”亲自指导72名优秀学生“徒弟”参与企业决策、创办投资公司、开展品牌推广、调研农业基地,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150余个企业高层实习岗位,切实有效地丰富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载体。

2.紧扣社会脉搏,情系地震灾区,服务北京奥运

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青年学生回报社会的途径,更是青年学生承担责任的舞台。面对“5·12”汶川大地震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浙江大学第一时间选派实践团队参与浙江省赴四川广元抗震救灾小分队和赴四川绵阳志愿服务小分队,开展灾后心理服务和支教工作。同时,积极做好四川灾区来杭治疗伤病员志愿陪护工作,并在暑期又派出实践小分队赴四川北川和彭州等重灾区,开展“情系灾区爱心圆梦行动”,与50名北川中学的学生完成结对,冒雨帮助灾民重建房屋并送去慰问金。浙江大学团委、教育学院马建青老师、传媒学院刘文奕老师还因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过程中出色的实践组织和志愿服务工作而分获“全国抗震救灾先进团组织”、“全国抗震救灾模范”、“2008抗震救灾优秀摄影家”等荣誉称号。

北京奥运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期待,参与奥运更是青年学生的梦想。

浙江大学超过300支实践小分队将奥运宣传以及代表着奥运精神的体育文化建设作为实践内容,展现了大学生的社会热情和奥运情怀。浙江大学负责选拔的16位奥运场馆服务志愿者和41位接待外国注册媒体记者的语言翻译志愿者组成了一支特殊的实践小分队——2008奥运志愿服务实践团队。他们出色的志愿服务工作不仅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也为自己收获了人生难得的经历。

3.关注基层动态,挂职农村社区,促进西部发展

浙江大学在社会实践工作中积极引导大学生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今年暑期,共有700多支实践小分队深入基层农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400余名大学生参与基层挂职锻炼实践项目,分赴浙江杭州、湖州、绍兴、丽水以及贵州遵义湄潭等地挂职担任基层社区主任助理、村主任助理及企业助理。仅在与我校共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区的浙江湖州,参与挂职实践的同学就走访当地农户800余户,开展政策宣讲40余场,培训村民800余人,发放调查问卷2000余份,提出工作建议80余项,撰写工作日志1200余篇。还有60余位在校博士生、博士后和优秀青年教师与农村基层政府和企业结对,通过柔性挂职、企业帮扶等工作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受到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评价。

浙江大学创造的“文军西征”的历史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西部拓展了空间。今年,浙江大学结合“西迁点”的实际情况,在全校范围内开展“青春建功第二故乡”行动,选派了近百支实践小分队赴祖国西部开展实践调研,继续深入推进“百名硕博士西部行”活动。有近40支实践小分队到浙江龙泉、江西泰和、广西宜州、贵州湄潭等浙大西迁点,开展了科技支农、农民信箱应用与推广、农村医疗服务、西迁文化宣讲、创业创新论坛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发放医药用品近2万元,义诊1200余人次,发放各类物资价值10万余元。同时,学校还在贵州和广西建立了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大力促进大学生智力成果的转化,更好推动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4.建立实践基地,推进校地合作,完善长效机制

浙江大学十分重视实践基地建设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作用,不断强化社会实践的育人环节和育人效果。目前,已建立各类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170余个,其中2008年新建立的包括机能学院新昌机械人才社会实践基地、信息学院贵州从江翠里乡社会实践基地等40余个。学校将要求有关部门对现有社会实践基地资源以及开展实践的情况进行梳理,总结成功经验,收集先进典型,打造品牌,扩大影响力。

校地合作是完善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重要途径。浙江大学积极携手各地政府,依托社会实践模式,开办创新创业论坛,完成企业家与青年博士的对接工作,着力提升了我校社会实践活动的区域特色和现实成果,完善了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建设。仅就浙江省内而言,浙江大学已与杭州、宁波、湖州、绍兴、丽水、温州等地市签署了合作项目。青年志愿讲师团成员更是在社会实践与校地合作过程中,力助湖州长兴县夺得“国际花园城市”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