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培养了不起的男子汉(成长教育丛书)
21388900000014

第14章 每个孩子都蕴藏着自己的特长,关键是发现他(2)

柳树和松树需要的土壤是不同的

瓦拉赫和毕加索的父亲理解并支持自己的孩子,但我们又都是怎样做的呢?让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你有没有对孩子说过以下的话或是这样想过:“今天妈妈给你报了个学习辅导班,以后要好好听讲。”

“隔壁阿姨给他儿子买了架钢琴,妈妈也给你买了把小提琴,好好学,超过他。”

“听说画画很能培养人的艺术修养,明天给你请个美术老师。”

也许当我们问一位明明孩子不喜欢奥数却非要把他送去培训班的母亲为什么这样做时,她可能会急切地告诉你,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孩子班上40个同学大部分都报了班,就算自己再辛苦,也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诚然,父母对孩子百般的爱毋庸置疑,但是当我们一心想把孩子培育成苍天大树的时候,却忘记了孩子是一棵什么样的树,他需要什么样的土壤。他们不全都是挺拔的杨树,也不全都是高昂着头的橡树,就算杨树苍劲、橡树朝气,但或许他更愿意做一棵摇曳多姿的柳树;就算黑土肥沃、红土富庶,但也许另一种土壤才是他所适合的。

陶行知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予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然后他又做了个形象的比喻: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的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驱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就不能免于枯萎。

试想,如果孩子本身是个绘画天才,家长却硬要将这个孩子送去钢琴班,可能不仅钢琴弹不好,原有的绘画天赋也会消失殆尽。

园材施教与扬长避短

子路问:“我听到道理的时候是不是就要马上行动呢?”

孔子说:“有父兄在,你怎么能不请示父兄就马上行动呢?”

冉有说:“我听到道理的时候是不是就要马上行动呢?”

孔子说:“听到了就马上行动。”

对于孔子的回答,公西华甚是奇怪,便问其原因。孔子说:“冉有做事畏缩不前,所以我鼓励他大胆前进,而仲由鲁直莽撞,所以要他慎重行事。”

孔子的这番话在现在,仍然值得我们仔细玩味。这样看来,错不在孩子,而是在家长看孩子的角度了。所以,不必着急,说不定你的孩子不是下一个瓦拉赫而是下一个巴菲特呢?让我们来设想一下,如果当初瓦拉赫的父母一心想让孩子朝着他们期盼的方向发展,没有听从化学老师的建议,那是不是人类历史上就要因此少了一个对化学界有着重要贡献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在培养孩子的时候,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不要觉得什么有着发展的大好前途就让孩子学什么,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孩子像小瓦拉赫那样,不再是老师眼中的差等生。

那么,我们到底该怎样在孩子找到他身上最突出的优势,更好地发挥他的特长,取得理想的成就呢?我们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努力:

1.只采合时宜的果子

就像桃子我们只能在夏天吃到、梅花我们只能在冬天赏到一样,孩子的身心发展自有规律。如孩子不适合学音乐,就别强逼孩子去学,毕竟柳树和松树需要的土壤是不同的。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的身上,逼迫孩子去参加各种培训班、学习各种特长,如果孩子不感兴趣跟不上,就容易打击他们的自信心,久而久之便会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厌恶心理,要想扭转局面就不容易了。

2.结合孩子的特点来选择适合的方式

每个孩子因为家庭环境的不同以及自身原因,有着不同的学习习惯,水平也参差不齐。他们拥有不同的爱好、能力、素质和性格特点,所以有的孩子喜欢通过做题来强化自己的知识,也有的孩子喜欢独立学习、静静思考;还有的孩子喜欢通过实际交流来练习英语,而有的则善于通过阅读增加词汇;有的孩子喜欢课外学习美术,但有的孩子对美术并不感兴趣。家长千万不要有盲从心理,误导孩子。

3.给孩子一个拥有缺点的机会

苏联伟大的教育家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世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用心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

经常听到有的父母说:“你看那谁谁谁,比赛又是第一,而你怎么老是不及格?咱们邻居家的孩子,又听话又懂事,你怎么这么调皮?”殊不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以己之短比他人之长,只会让自己的不足更为凸显。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比如,有的孩子聪明活泼、兴趣广泛,但是不够刻苦;而有的孩子性格沉稳,做事一丝不苟,却没有掌握好的方法;有的人跳舞好,有的人写作强。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适时、适度地肯定孩子的长处,不要一味地放大孩子的不足。也许你可以这样想:没有缺点也就意味着没有优点,我应该给孩子一个拥有缺点的机会。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傅聪和弟弟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傅聪与傅敏的不同发展遵路

傅聪和弟弟傅敏,一个是国际上一流的钢琴家,一个是为了教育事业而献身的老师。他们之所以取得今天截然不同的成就,与他们的父亲——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傅雷对其早期的教育息息相关。当孩子还小的时候,傅雷就处处留心傅聪的兴趣和爱好,虽然他自己擅长文学、外语和美术,但他并没有逼迫孩子去学习与此相关的东西。有几次他发现小傅聪爱听古典音乐,便因势利导,让儿子学习音乐。

当傅聪七岁的时候,因为家里没有多余的钱,妈妈便卖掉了自己的首饰,为他买了一架钢琴。在培养他艺术知识的时候,父母也特别重视他文学的修养,经常让他学习中国的古典文学名著。

而傅聪的弟弟傅敏,大概从小耳闻目睹哥哥那黑白键弹奏出的音乐之声,也酷爱音乐,于是初中毕业的时候他要求报考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但是傅雷则坚决不同意。原因很简单,他觉得傅聪不是搞音乐的料子,而且上初中才学琴,太晚了。傅雷认为二儿子是块教书的料。

傅敏从华东师大一附中初中毕业之后,听从父亲的建议,打消了半途投考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念头,直接升入母校高中,最终成为一名出色的英语教师。

傅聪和弟弟傅敏之所以用不同的方式走上成功的道路,不得不归功于父亲对他们良好的启发和对他们个性的尊重。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其实父母们没有必要刻意追求孩子以后有怎样的发展,傅雷对孩子的教育也许对望子成龙的父母有一些启迪。

一些家长经常为了孩子以后的发展规划而发愁:“我家的孩子喜欢打篮球,但是这个以后似乎并不好发展。”

“我想让孩子学习法律,以后成为一名法官。”

“孩子以后还是做运动员比较好。”

爱子心切的父母,总是喜欢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为孩子安排以后的道路。

但是,孩子毕竟不是机器,他们有着自己的特征和性格,无视孩子的自身条件而强迫他们学习不感兴趣的东西,以此来盼望孩子成才,就好比人们非要让一棵苹果树结出梨树的果子,是不可能的事情。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工作的实践证明,每个孩子的个性都是不同的,而要培养一个有用的人才,首先要开发孩子们的特性。但是目前,因为一些教育制度的不健全化,实行个性化教育还不能够很好地落实,如果父母再不注重孩子的特性,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很容易埋没孩子真正发光的优势,那样孩子就失去了应有的灵性,学习的主动性便也随之消失殆尽。

找到那把铜匙

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和特长,父母平常只要加以留意就可以发现孩子在某一方面的优势。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一无是处的孩子,上帝在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会为我们打开另一扇窗户。

那么父母从哪些方面来掌握呢?

1.做一个明智的父母

给孩子选择自己道路的权利许多父母认为孩子小,什么事隋都为他们决定好,只让孩子按照规划好的道路来走,从来不问孩子愿不愿意。当你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选择自己的道路时,也许你会发现,一切都不像你想象中的那么糟。

2.父母要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子中的作用

父母教育孩子,并不是放任不管,当孩子的选择出现错误时,父母应该及时纠正,并给予指导,督促他们去完成。

3.客观而清醒地分析孩子的特点

任何一个正常的孩子,总有这样那样的优势,作为父母,应该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上分析孩子以后的发展方向,不要盲目地随波逐浪。

父母的担忧:孩子自己的兴趣有利子成长吗

了解了孩子的兴趣所在,父母往往还是不放心让他们自己去选择要走的路,在家长的眼里,孩子永远都是长不大的。你可能经常会想:“孩子还小,自己能行吗?”

“他的判断力还不健全,万一做错了怎么办?”

“没有大人的约束,他坚持得下去吗?”

长此以往,父母势必会干扰孩子自己对兴趣的选择,常常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

做一个给孩子西由的家长

现实中的大部分父母在孩子的衣食住行上都倾尽全力,对孩子百依百顺,唯独对孩子的精神世界丝毫也不让步。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1.尊重孩子的意愿

经常见到一些父母强迫孩子按自己的意愿来做。父母当然是为自己的孩子好,但他们的这种做法往往得不到孩子的认同和理解。因为这样做相当于剥夺了孩子内心最真实的意愿。

2.给他白由

父母对孩子的爱有许多种,最重要的一种就是要给孩子自由。只有尊重孩子的兴趣和意愿,给他们充分的空间,让他们自由、自主地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才是对他们最好的爱。

3.不要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孩子的身上

现实生活中,常常能看到这样的父母,他们习惯将孩子看作是自己事业乃至是生命的延续,于是一厢情愿地将自己的愿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对于孩子自己的兴趣点却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一旦孩子胆敢提出反对意见时,有些家长甚至会粗暴地横加干涉,就此葬送掉孩子一生的幸福。

4.考虑现有的主客观条件更重要

当然,家长为孩子做出选择的初衷是为孩子好,但孩子未来的发展要考虑现有的主客观条件,如兴趣、爱好、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倘若家长不顾这些条件,自作主张,强迫孩子做不愿做的或者根本做不了的事,就会事与愿违,甚至适得其反,到头来还可能误了孩子的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