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培养了不起的男子汉(成长教育丛书)
21388900000018

第18章 做孩子的“生存教练”(2)

其实,孩子从小就有独立的愿望,两三岁的孩子常常会对妈妈说:“我自己来。”上了学的孩子更常常希望有更多的独立做事的权利。不要老是想为孩子解决问题,让他们自己决定并尝到决定后的结果,以后他们才会作出好的选择。

一个小学三年级的男孩,在中午吃饭时突然大哭起来。老师问他为什么哭,男孩一边抽泣着一边说:“今天的鸡蛋太硬了,没法吃。”原来,以往男孩带的鸡蛋都是妈妈事先剥好皮的,而这次来不及了,妈妈没有帮他剥皮。

现在的孩子不仅吃饭、穿衣样样都要家长操心,甚至连扫地、擦桌子等简单的家务活都不会做,大多数事情都由大人包办,孩子也养成了什么事情都依赖爸爸妈妈的习惯,于是,我们经常在街上看到孩子的鞋带散了站在路边“哇哇”大哭叫妈妈,不知道自己弯腰系紧的事情。还有一些学生考入大学、离开父母后,基本不会独立生活,不能自理自立。

现在孩子的依赖习惯似乎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父母一味地放纵孩子,殊不知,依赖会使一个人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学习的勇气,因为他总是需要借助别人的扶助来获得自己的利益,久而久之,必然会养成一种坐享其成的不良习惯。依赖也势必要导致一种脆弱,因为他们总是按照别人的指示行动,难以形成较强的独立应变能力。所以,父母应该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1.孩子能够做的事腆不包办。培养孩子生活自理的能力孩子还小的时候,就可以教孩子自己吃饭、穿衣服、洗脸。孩子稍大一点以后,可以教孩子自己去上学、自己去买东西,刚开始也许他做不好,但是只有给他练习的机会,他才会有会的可能。

2.孩子不会做的事学着去做。养成孩子为家服务的习惯不要因为孩子不会就帮助他们去干,可以教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3.孩子碰到困难时不急于帮忙。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碰到困难是好事,这是锻炼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好时机。让孩子自己去想解决的方法,适当受点委屈并没有什么不好,要知道你不可能跟孩子一辈子。

一次实干胜生过空谈万句真理

清华人的暑期实践

自1992年以来,清华大学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带着“奉献知识,服务社会,完善自我”的愿望,走向祖国各地。这些学生有的服务于贫困地区,有的到基层挂职锻炼,有的前往经济发达地区投身改革洪流,有的进行工程调查。

1996年,清华大学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主题为“志愿者扫盲与科技文化服务”。

487名清华学子组成的42个团队,在累计一年多的时间内,足迹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体现了当代清华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民利益的时代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1997年,清华“自行车协会会员骑车几千公里到达深圳,途经众多省市,他们沿途进行了调查和服务活动,取得了重大的社会效益。

清华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实了实践的重要性。劳动实践这件看起来十分简单的事情却包含着许多的意义,能够给男孩们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好处,既锻炼了身体,培养了劳动的习惯,又愉悦了身心,更重要的是通过劳动实践认识社会,可谓一举多得。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在《冬夜读书示子》中对他的儿子进行劝勉: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不管你给孩子多少爱,不可否认的是,他始终要走向社会,面对大众。人要想生存下去,就得去与人、物竞争,而真正的竞争是在外面的世界,让他们出去体验一下也是一件好事。

在学校时,许多中学生认为老师和家长都在逼自己学习,从而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当让他们到外面找工作时,他们才会深深地体会到因为没有学历、知识、能力、经验而被别人拒之门外的痛苦。

俗话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打工能使你了解到父母维持这个家庭的不易,因此能够相互理解,使家庭成员相处更融洽、更加亲密无间。打工是艰苦的,但没有苦,哪来乐?况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只有苦才能激发你内心的斗志。苏洵育子时说:“为人不知苦,就不易上进;犹在富家,易成为纨绔子弟。”所以打工也是对自己的一种磨炼。况且,在学习之余打工,既能调节大脑,又能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使之有所用,更加激发学习的兴趣。

鼓励孩子开始行动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是为什么最终理想却只成为心中的一个梦了呢?这也许就是世界上为什么总是有贫穷和富裕的原因了吧,因为有的人只是把它当作了一个口号,而有的人却把它装在心里面,一点点努力,让理想变为现实。孩子只有理想而没有实干精神,就如已长满羽翼的小雁整天就知道告诉别人“我可以飞了哦”、“我能够飞到你们见过的那个最高的山顶哦”,但是自己却始终不张开翅膀飞一下。有时候空想是可怕的,它能够麻痹孩子的思想,给孩子带来暂时的心理满足,让孩子勤于幻想而懒于行动,到头来空有一腔热血却无半点实际行动。

父母在教育孩子要有实干精神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从父母的做法开始

有时候孩子想做一件事情,父母会因为害怕孩子做不好或是伤害到自己而不让他们去做,这实际上就让孩子养成了一种惰性,以后就算有了什么好的想法也会耽于懒惰了。父母也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营造一种积极的氛围。

2.父母要适当督促孩子

孩子有时候树立了理想,却又不知道从哪里下手,父母可以督促他把自己的理想写下来,每天去实现一点,然后持之以恒坚持下去。

3.想到就去做。培养孩子雷厉风行的性格

让孩子想到什么就马上去做。比如让孩子起床的闹钟响了,就让孩子马上起来,不要磨蹭;吃饭的时间到了,孩子还在看电视,就让他马上把电视关了去吃饭,千万不能孩子说:“我等一会儿再来吃”,就随他的便。

4.给孩子一些适当的训练

父母可以交代孩子去做一件事情,到了规定的时间就去检查孩子的完成情况,让孩子养成一种迅速完成任务的好习惯。

5.让孩子明白只说不干的坏处

治标先治本,想要杜绝孩子空想的习惯,就要告诉他这样做的坏处。或者给他一次教训。你可以当他赖床不准时起来的时候,只叫他一次。如果迟到了,下次他听到闹铃就会马上起来了。

巴甫洛夫之父:给孩子一双勤劳的手

懒惰,孩子成长的克星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世界上能登上金字塔顶的生物只有两种:一种是鹰,一种是蜗牛。不管是天资奇佳的鹰,还是资质平庸的蜗牛,能登上塔尖,极目四望,俯视万里,都离不开两个字——勤奋。”

而我们现在的孩子,身上最缺乏的也许就是勤奋,平常在家里孩子什么都懒得干,往往这样:

“要吃饭了,来帮妈妈摆好碗筷。”

“哎呀,我还要看动画片呢,妈妈你自己干吧。”

“冷天咱们家庭大扫除,你扫地还是擦桌子?”

“可是我还要看书呢。”

每当你想叫孩子做事的时候,他总是能找出成堆的理由拒绝你,有的父母心疼孩子,认为现在的孩子都这样,就由着孩子的性子来,什么家务都不让他们做,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懒惰的习惯。哪一位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有出息,能够成就一番事业呢?而懒惰正好是成功的克星。要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要想收获美好的果实,就必须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来换取。

巴甫洛夫受到的训练

曾经有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从小勤劳爱动手的孩子大脑发育要比同龄的孩子健全一些,因为在人的大脑中,一些富有创造性的区域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够被开发出来。一定量的劳动不但可以给孩子带来一个强健的身体,还可以锻炼孩子的意志,让孩子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从小喜爱劳动的孩子,长大后一般都很能干,生活也很美满充实。所以,孩子的勤劳特性并不是可有可无的,父母应该从小就注意对孩子进行培养。而很多取得成就的名人,他们的成绩的取得与父母小时候对他们的勤奋教育分不开的,就如获得诺贝尔奖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他的父亲从小就对他进行严格的训练。

巴甫洛夫的父亲十分重视孩子的劳动教育。他认为,给孩子一双勤劳的手就好比给了孩子一双立足于社会的脚,没有什么事情是比拥有勤劳更让人愉快的了。

当小巴甫洛夫逐渐长大的时候,父亲把巴甫洛夫带到地里,指着一块翻好的地说:

“儿子,今天我们来种菜吧。”

“可是爸爸。我不会呀。”小巴甫洛夫说。

“没关系,不会爸爸教你。”

于是,巴甫洛夫抬着小铲子跟着爸爸种了一天的菜,过了不久,当他们种下去的菜都长出了鲜嫩的叶子,父亲又带着巴甫洛夫来给菜浇水除草。

后来,父亲又教巴甫洛夫学做木工活。爸爸买来了凿子、锯子,先给儿子做了个精美的小板凳,然后告诉儿子板凳是怎么做出来的,小巴甫洛夫便跟着爸爸认真地学了起来。没多久,小巴甫洛夫就可以自己做简单的家具了。

除了亲手教巴甫洛夫学习种菜、做木工活外,父亲还教他养花、除草、给树木嫁接。巴甫洛夫在父亲言传身教的影响下,从小养成了不怕苦、不怕累、坚持自己动手把活干完的良好习惯。这种从童年培养起来的勤劳和耐性,成为巴甫洛夫在科学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因素。

作为父母,如果想教育孩子从小养成勤劳的好习惯,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导孩子有一种积极的劳动态度

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要孩子养成良好的动手习惯,就先从改变他们对劳动的态度开始吧。你可以选择对孩子进行言传身教,多给他讲一些勤劳的故事,比如在勤奋中长大的商人李嘉诚,给孩子营造一种勤劳的家庭氛围,让他从意识上觉得劳动最光荣。只要养成孩子热爱劳动的习惯,燃起他们认真劳动的热情,就能使孩子养成勤劳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