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培养了不起的男子汉(成长教育丛书)
21388900000029

第29章 学习是成就大业的基础(1)

考卷上漂亮的分数具有让父母容光焕发的特效!可怜天下父母,功利化的教育往往让家长忽视了教育的最终目的。著名的教育家老威特说:“我只是想让卡尔能够成为一个接受完美的人,只是想让他的一生充满情趣在幸福之中度过,仅此而已。“这是一个父亲对孩子的期望。相信你也一定如此期待!

想让你的孩子成就一番丰功伟业,那就要从基础做起。重视对他学习能力的培养,请把恋恋不舍的眼神从分数上移开,孩子期待着你更加理性和平静的教育。

叶圣陶的远见:考试不及格不是最重要的

叶圣陶怎样面对留级的儿子

叶圣陶的儿子叶至善在小学时曾因成绩不好而留过三次级。后来,经过努力,他考取了一所以学风严格、学习成绩优异而闻名的省立中学。在这所学校读了一年,他又因为有四门功课不及格要留级。刚进中学就留级,叶至善非常难过,看着那些不及格的成绩单,他忍不住哭了起来。

叶至善的母亲看到至善分数那么低,说孩子不争气,没出息。可是父亲叶圣陶却没有埋怨儿子,而是首先分析了儿子的情况。

他了解儿子:至善最不愿死记硬背,特别是国文和英文,考试要默写整段甚至整篇课文,可他偏偏不愿死记硬背,当然考试不会及格。他从平时和儿子的对话中感到儿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不弱,知识面也不窄。

因此,他面对孩子的成绩单并不责备,只是说,不要哭,也不要思想上背包袱,还是再换个学校吧。于是他让至善进了一所私立中学。这所学校和省立中学完全不同。叶至善进了这所学校,有了明显的转变,对学习也有兴趣了。

在父亲的教育和影响下,叶至善这个在小学和中学留过四次级的孩子,终于成为著名作家,后来担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和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少儿出版社编审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叶圣陶没有一味注重孩子的考试分数,他了解儿子,知道孩子的优势所在。

他更看重孩子对于知识的吸收和运用。他对分数的“忽视“给了儿子成长的空间。父亲能够时刻从孩子的立场考虑,也是叶至善成功的重要原因。

考试是检验知识积累的一种重要手段,但始终有它机械的一面。分数的多少并不能完全表明孩子的知识掌握程度。科尔顿说过:考试对于那些准备得最好的人来说也是难以对付的,因为最大的傻瓜也可能问出连最聪明的人也回答不了的问题。

现在很多家长面对孩子的低分,动辄发怒,最终导致孩子厌学,变得自卑。

过分关注成绩让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也愈来愈僵硬,最终孩子还是没有得到进步。所以对于孩子不及格的成绩单,家长需要理性的分析,并采取合理的对策。首先要找出不及格的症结,然后分析孩子的情况,采取措施对症下药,让孩子重拾兴趣。

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知识有其旺盛的生命力,让知识如同活水一般就需有利用知识的能力。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利用知识,将知识转变成能力。

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不需要把许多杂乱的词句塞在脑子里,而是要启发了解事物的能力,使得从这种能力之中流泻出——像从活的泉眼流出一样——一条溪涧(知识)来。

列宁说:我们不需要死记硬背,但是我们需要用基本事实的知识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要把学到的全部知识融会贯通。

“书上说“、“老师说“,动辄炫耀自己的所学所知,可一到生活中遇到实际问题了,孩子总是束手无策。平时考试的高分帮不了自己,高高的书架也毫无用处,大脑里储备知识的仓库钥匙不见了。其实,孩子的焦急只是因为缺少一个过程: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之间的一个转化过程,也就是学以致用的过程。

学以致用不是将知识机械地体现在卷面上,学以致用也不是夸夸其谈,学习致用需要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在生活中运用知识,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实现将知识和能力等值。

急功近利的方法只能毁了孩子

事与愿违的结局

下午4点40,北京某幼儿园门口人头攒动。接到了龙龙的妈妈急忙带着孩子往家赶去。龙龙今年六岁了,这学期结束之后,龙龙就该上小学了。父母商量之后,觉得要加强对孩子的教育,于是制订了一份严密的作息时间表。下午5点到6点的时间是龙龙识字和算术的时候,6点到7点学英语;接下来的一个半小时,龙龙要完成画画和书法的学习任务。就连周末也是排得满满的。

龙龙在父母的安排下机械地学习,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没有任何长进,父母心急如焚,却同时发现龙龙的情绪越来越不稳定,注意力明显不集中,他开始厌倦学习了。

龙龙应该怪罪谁

龙龙还只是一个幼儿园的孩子,在一个应该充分游戏的年龄,龙龙却有着一张令人窒息的时间表,结果造成他的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这种情况我们该怪谁呢?很明显,是家长急功近利的方法毁了他。

望子成龙,本身没有错,只是现在许多家长的教育心态,过于功利。能不能成才的背后其实隐含着自己的孩子将来有没有用的意思,甚至能不能指望他来光宗耀祖,以致赡养自己等思想。

这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一下教育的真正目的。家长应该希望孩子走上一条幸福之路,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具有美好心灵的,一个高尚的人。而现实的教育往往偏离了真正的方向。

放慢节奏,停下来为孩子考虑

只有充分的吸收知识才能让孩子在激励的社会竞争中拥有比别人更多的砝码。这种忧患意识是必要的,但是有的家长往往因为急切而忽略了孩子的承受能力,也错过了孩子内心真正的声音。只知道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被动的孩子才是主角。孩子的感受是最重要的。在这方面老威特的做法能给我们不小的启示。

老威特一直鼓励卡尔从事艺术方面的活动,但是他并没有打算非要把儿子培养成一个艺术家。卡尔喜欢画画、喜欢音乐,老威特都给予他支持和鼓励,因为为这些爱好有助于增强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当然,如果是出于卡尔的本意,如果他自己想成为艺术家,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老威特说:“我只是想让卡尔能够成为一个接受完美的人,只是想让他的一生充满情趣,在幸福之中度过,仅此而已。“这是一个父亲对孩子的期望,相信也是所有父母对孩子的期望。

老威特的摒弃功利目的的教育让自己的孩子日后拥有了很多家长可望而不可即的“荣耀“,有几分无求自得的意味。原因就是非功利的教育更易调动孩子的兴趣,顺从他的自然本性发挥最大潜力,这一点,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我们严重低估了孩子的学习能力

家长的困惑:孩子的学习能力有问题

“怎么那么笨?怎么教都教不会!我的孩子怎么了?是不是比别人笨啊?“

请不要怀疑你的孩子!

在教育中,孩子往往处于被忽略的地位。家长要么不重视和挖掘孩子的天性和潜力,要么就是采取了错误的方式,结果导致孩子习惯于被动接受、不爱思考、好奇心泯灭,被扼杀了学习的愿望。

如果一棵树以正常状态生长,它能够长30米高,那么这棵树就具有可以长到30米高的可能性。同样,一个孩子要是在理想的状态下成长,可以成长为一个智商100分的人,因此我们就认为这个孩子具有达到100分智商的可能性。孩子进行适当的教育就可以让他成为天才。当然,孩子的天赋是千差万别的,有的孩子多一点,有的孩子少一点。但这种天赋不能决定孩子的一生,假设有人最幸运地生下一个禀赋为100分的孩子,如果不对其进行合理的教育,其禀赋最终大约只能发挥出50分左右了。

严重低估了孩子的学习能力才是症结所在

爱因斯坦四岁才开始说话,七岁才会认字,老师给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钝,不合理,满脑子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达尔文在自传上透露:“小时候,所有的老师和长辈都认为我资质平庸,我与聪明是沾不上边的。“电影舞星佛莱得·艾斯泰尔1993年到米高梅电影公司试镜后,在场导演的纸上评语是:“毫无演技,前额微秃,略懂跳舞。“罗丹的父亲曾抱怨自己有个白痴儿子。在众人眼中,他也是个前途无“亮“的学生,艺术学院考了三次还考不进去。他叔叔绝望地说:孺子不可教也。

他们的成长初期,也遭到了定义,受到了否定,然而他们最终取得了骄人的成就,甚至让世人瞩目和敬仰。

被尊为幼儿园之父的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说过这样的话:“葡萄藤应当被修剪,但修剪本身不会给葡萄藤带来葡萄,相反的,不管出自多么良好的意图,如果园丁不是十分耐心地、小心地顺应植物本性的话,葡萄藤可能由于修剪而被彻底毁灭,至少它的肥力和结果能力被破坏。“在对待植物方面,我们的做法常常是正确的,而在对待人的问题上,却会走上完全错误的道路。

幼年学习意味着你必须努力去理解你的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探索的动力,它来源于孩子大脑在发育中感觉刺激和满意的学习经历的急切需要。这种理解就如同你理解和满足孩子身体对营养物质的需要一样。

所以,爱你的孩子,就带着你的一双智慧的眼睛和敏感的心灵去肯定他,发现他。

知识教育还是智力教育

现在教育的天平上,知识教育和智力教育哪个高一点?

家长关注的焦点往往集中在:“考了多少分?““掌握了多少知识?“却忽视了:“学会的知识知道怎么运用吗?““在某种情况下应该用什么办法解决?““怎样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从例子中不难看出知识教育的浓重痕迹。显然,家长更注重的是孩子对!

知识的掌握,而智力教育,倡导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在现实教育中能够真正体现的并不多。

平衡两者,让其协调发展

智力同知识并不完全相同,知识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而智力是获得知识的能力。

比如水,它是无色无味的液体,在老师讲解水的知识时,孩子们接受的程度各不相同,有的认识快,理解快,记得牢,有的则接受慢,理解浅,记得少,这就明显地表现出来智力上的差异。即使都记住了,在实际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大不一样,文彦博运用它去树洞取球,司马光运用它去砸缸救人,曹冲运用它去称象的重量。对水的认识属于知识,而掌握和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才是智力。

知识和智力虽是不同的范畴,但相互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必要条件,而智力的发展又能促进一个人对知识的掌握。孩子小的时候,是知识大量获取的时期,也是智力迅速发展的时期,应该让孩子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更着重于发展孩子的智力。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也就是思考能力,这种能力所能达到的高度在青年期便相对固定下来,但知识的掌握却可以越来越多,知识是量的问题,而智力则是质的问题。

现实中,家长并不缺少对知识的重视,所以应将注意力更多地转移到发展孩子的智力方面。知识的掌握是为了运用,所谓学以致用,运用的过程当中智力也就得到了提高。

天平的两端不对立,正确实施对孩子的教育

知识教育和智力教育并不矛盾,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需要摆正两者之间的关系,将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

家长要避免出现以下情况:以知识的多少来衡量智力教育的成败,因此过于看重孩子单纯的认字、阅读、计算、弹琴、绘画等成绩。这些方面固然重要,现在最正确的教育应该是让孩子学会思考,点燃孩子的求知热情。如果孩子的思考能力没有培养出来,尽管他在短期显得比其他孩子知道多,但是学习内容深了以后,就有可能落在别的孩子后面。一旦停止被动的教育,孩子便无所适从,不求上进。

关于孩子的智力教育,有两个形象的比方,一像滚雪球,最关键的是在开始时要捏紧一个球芯;又像抽陀螺,最要紧的是抽好第一鞭,让孩子自己转起来。球芯、第一鞭便是让孩子建立起他的第一个智力快感单元。以算术为例:一个两三岁的孩子会十位数以内的加法,乃至百位数以内的加法,甚至会背诵乘法口诀都没有什么意义,因为一旦不教他便又忘得一干二净,这时候的孩子就像马戏团里的动物一样,是一种机械记忆,那么到什么时候经历快感单元了呢?当一个完整的算术快感单元应该达到四则运算,孩子能四则运算时,这时的算术快感乃至算术敏感便比较完整地建立起来了。

归根结底,无论是知识教育还是智力教育都需要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知识是基础,能力是目的,两者应相辅相成。以此理念为基础,不难得出结论:重知识,但要以训练能力为最终目的。知识只有运用时才能显示其价值。

格塞尔著名的“同卵双生子“实验证明成熟比练习更重要。另外,他还在其他方面,如打球技能、语言学习等各个方面进行实验,并得出了类似的结果。

他的实验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孩子的发展排斥外来的作用,那么教育和学习便无益于孩子,因此早期教育没有任何作用,最好什么也别做。

“瞎玩“与“有准备的环境“

品味“瞎玩“

地板上一堆积木,一个五岁的孩子和一个三岁的孩子反复地搭着,旁边是时不时看两眼的家长。再看孩子们的作品,一直没有什么变化,三岁的孩子和五岁的孩子盖出来的“房子“差异似乎也不是那么明显。

明显的是三岁和五岁之间的差异,玩具的重复,还有旁边家长的悠闲。

什么导致了为两个孩子提供同样的玩具?或者即使是同样的玩具,还让他们保持同一个层次上的拼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