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培养了不起的男子汉(成长教育丛书)
21388900000036

第36章 给孩子尝试错误的机会

孩子有预约错误经验的权利。卢斤以不要找出”不想让他走弯路”的借口,放手让他尝试错误,体验了失败,才能更有利的回避失败,这才是最直接的给予;永远只知道帮助他踢开前进路上的小石子会让他觉得一切都是容易的安全的和可靠的。只有无数次错误经验的累积,才能让孩子直观的感受到错误的真正含文,这些远远胜于家长的“千叮咛万嘱咐”。

所以,大方地给他尝试错误的机会吧,这是男子汉成长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一步。

过度的保护导致无能

保护的声音此起彼伏,无能的例子信手拈来

吃水果时,孩子拿起了水果刀准备削皮。家长见状,立刻夺了下来:“你不能削,会削到手。”

孩子拿起水杯,向热水瓶走去,妈妈马上说:“会烫着手,我来,你过去等着。”

“小孩子看什么火,赶快离远点!”爸爸的命令不容置疑。

公园里,器械旁,家长的眼神牢牢地跟着孩子,不时大声叫:“那边危险!

不要过去!”“那么高的地方不能爬,会摔下来。”孩子下了秋千和滑梯,家长赶忙跑过去扶住孩子。

父母如此担心孩子,生怕孩子受到一丝伤害,于是把孩子严密地保护起来。

孩子们的确没有磕着碰着摔着,家长以为安全了,尽到做父母的责任了。可是,在这样保护下成长的孩子是什么样的呢?

孩子们好奇的眼神在一次次“不能”的喝令当中逐渐变得漠然。忍不住伸出的手吓得缩回去,不再伸出。心里的那只探索世界的小手也缩了回去。种种未知的危险始终回想在耳边,只是想象,就已经限制了孩子的行为。

孩子渐渐地长大了,什么也不敢做,什么也不会做。父母的代劳让孩子甚至没有了自己想要去做的意识。孩子们变得唯唯诺诺、自私、懒惰、怯懦、自卑和不合群,有的甚至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更别提冒险和探索了。

用一句话来说,这就是父母过于保护的结果。

另外一种“保护”,另外一种结果

为期两天的野营马上就要到了,孩子积极准备着去山里要携带的物品。他做了很多准备。妈妈检查了他的行李,发现他没有准备足够的衣服,因为山里要比平原冷得多,而且也没有准备手电筒,这可是野营时需要带的东西。

但是妈妈什么也没说。

两天后,妈妈问回来的儿子:“怎么样?玩得开心吗?”

儿子说:“我带的衣服太少了!还有,我没带手电筒,这件事情很麻烦。”

妈妈问:“那为什么不预备好呢?”

“我还以为那儿的天气和这边一样,没想到山里会那么冷!下次再去的时候我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请拿掉你手中的“保护伞”

家长的庇护不会出现在任何时刻,事故终归是难以避免的。孩子们要学的是怎样去忍受在生活中碰到的疼痛甚至是困难。尝试了,体验了,即便是痛,也是孩子人生的最初几步中宝贵的财富。感受了才能更深刻地意识到以后应该小心去避免。而家长们,无形中剥夺了孩子们享受的权利,导致了孩子的无能。

家长不是孩子永远的“保护伞”,经常沐浴在父母保护之下的孩子离开了父母以后很难立足于社会。上个事例中的妈妈是想让“经历”去告诉孩子结果,而不是由自己直接告诉他,甚至无微不至地为他准备好。看上去,这位妈妈似乎是个不称职的妈妈,但她其实却是一位非常明智的妈妈。因为她阻止了自己的过度保护,而给了儿子直接的体验和经验积累,从而避免了让孩子走向无能。

多湖辉的“体验失贩”训练

是谁让他变成了“哑巴”

有一个孩子拒绝上学,就算在父母的要求下不得不去学校,也一句话不讲,家长怀疑这个孩子精神方面出了问题,就带他去医院进行治疗。可让医生意想不到的是,这个一句话不说的孩子突然说话了,他的话却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这个本来很沉默的孩子说:“本来我什么都会,脑子也不笨。可是我在学校一有差错同学们就嘲笑我。因此,我现在什么也不干,什么也不说。”

作为一名日本杰出的教育家,多湖辉教授对儿童心理和脑力开发研究造诣颇深。与许多以理论见长的学者不一样,多湖辉的教育思想更具实践性,直指儿童教育的实际问题,并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多湖辉在千叶大学附属小学担任校长时,给二年级的孩子火柴、报纸和干树枝,进行实验授课,让孩子们在校园内点火热饭盒和日本酒。不出所料,有的孩子几乎点不着火,有的孩子怕火,也有的孩子戴着白手套划火柴;还有的孩子把火柴都用完,火柴盒都空了,还是划不着;有的把火柴划着了,却由于把报纸平铺在地上,仍是点不着火;甚至有的孩子直接拿划着的火柴去点粗的干木头。

在煤气炉、热水器都是自动打火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缺乏“划火柴的体验”。在很多母亲的心中,火柴很危险,应该让孩子的爸爸来点,对于孩子而言,这个等于危险,那个也等于危险,长期积累下来的结果便是,孩子缺乏在生活中的“基础体验”。这些基础体验不足的孩子有一个共同点——感觉迟钝,因而不敢独自面对挑战。人生正是由无数的挑战组成的,而孩子们正需要在幼小的心灵深处根植一份做事的自信。

千叶大学附属小学的学生们每年都要修学旅行,而且学校会组织大家去市郊郊游。多湖辉一改集体出发的思路,各自行动,让大家在约定时间到当地旅馆集合。这样,学生便可自己制订计划,有时他们乘错了车,出现过失败,作为让学生自立的一种训练,也是一种很好的体验。

失败能给孩子带来很多好处

第一个事例中的孩子更让我们警醒:一个健康的孩子仅仅是过于担心大家嘲笑自己的失败,而变得一句话不说。这可能是一个极特殊的例子。但这个例子恰恰告诉我们,他总是担心失败,成了一个什么也不会的孩子,也就不可能指望其有更好的成长。而多湖辉的做法和理念恰恰给了我们一个避免这种现象产生的方法:那就是让孩子体验失败。不要怕孩子失败,要多想想失败所带来的好处。而孩子想做某种新的事情时,大人比孩子更了解失败的可能性,便在事前经常说“弄错了可不行”、“别弄错了”。事实上,这样做不但没有起到鼓励的作用,反而给孩子增加了压力,使其畏缩不前。而且,孩子会从父母的话中得到“恐怕会失败”的暗示,反而容易失败。进而,孩子由于过于担心失败,认为什么也不做就不会失败,便失去了做事情的积极性,甚至会陷入对一切都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我们要摔倒时,会本能地伸出双手支撑身体,保护头部、脸部。但是,有些孩子摔倒时,一摔就是一个嘴啃泥,为什么?因为他们的父母不忍心看着宝贝孩子在自己眼前摔倒,所以一遇到坑坑洼洼的地方,就告诉他绕过去的方法,甚至干脆抱过去。可是,孩子总有离开父母走路的时候,那时就没有人告诉他怎么面对坑坑洼洼了。

人生如同走路。小时候不让他磕磕绊绊,父母怎么能放心地让他独自出行、独自面对生活?总之,应当尽量让孩子经受各种体验,让他们增强适应能力和对自己将来生活的信心,这是父母应尽的责任,因为孩子不可能一辈子都能在安然的环境和父母的呵护中生活,如果孩子要求“想与小朋友一起去动物园”,大人可以提醒其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例如“到了那里之后,一定要给家里打电话”,等等,采取这种“远距离操作”的方法让其出去,孩子通常会遵守约定。

给他尝试错误的机会——是谁剥夺了孩子尝试错误的机会

“早告诉你不行的,你偏不听!”

“你试呀!我看你有多大能耐!”

生活中经常听到家长责备和奚落孩子的声音,孩子一做错、说错、写错、拼错,就要立即迎接家长的训斥,于是,孩子只能按照大人说的去做,不需要自己思考、自己判断,这样的成长方式让人不得不担心孩子长大成人后能否担当大任。

照搬父母经验的孩子能力缺乏

“这个,妈妈没有告诉过我,不要想了,直接问妈妈去!”

“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这个看起来很难。”

这是乖孩子的典型,他们不会判断、懒于思考、缺乏勇气。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原因。

判断思考是一种习惯,是从小养成的。但是,孩子小的时候,是需要按照父母的指示来做各种事情的。凡事不动脑筋,只要乖乖依大人的指示照办,就不会被骂。渐渐地,长大了、定了型,也就更不可能有什么改善了。

所以,不要对孩子要求太高,让他做每件事都尽善尽美。孩子一旦犯了错误就责备处罚,这样只能让他丧失自己思考和判断的勇气。

让孩子享受错误

每件事情的背后都会有无数错误经验的积累,每一次错误都是成功的垫脚石。错误不可避免,但难得的是孩子从失败的经验中学到了什么。

给孩子尝试错误的机会,也就是为孩子预约错误的经验;在每一件事情背后,都有无数次错误经验的累积,当大人能够接受孩子用各种不同的思考模式去尝试新事物时,虽然看起来没有那么快达到目的,但是孩子能够理出“为什么行不通”,能够增加吸取失败的经验,还能避免犯更大的错误。

给孩子预约失败的权利,容许他有失败的空间,他就不怕尝试重新学习,并从尝试中培养各种能力,“独立”的个性自然就在无形中增强了。

爬树对男孩来说是有价值的危险

“爸爸,我拽到了一个鸟窝”

一家三口正在不声不响地吃饭,孩子突然开口说:“我找到了一个鸟窝!”

母亲抬起头,瞪大了眼睛,父亲也聚精会神地听儿子说话。孩子很高兴,指手画脚地讲了起来。他说,今天放学回家的路上,看见一只金翅雀从一棵大白松树树冠里飞出来。他就在浓密的树枝里搜寻,终于发现在高处一根树杈上有一团乌黑的东西。

他把书包放在地上,开始往松树上爬。巨大的松树又粗又高,他那小小的身子紧紧贴在树皮上,慢慢往上挪动,每一回都要分两次进行:先用胳膊抱住,接着两条腿尽量往上蜷,最后停下来,四肢牢牢抓住树干,用了很长时间才爬上去。

父亲和母亲惊呆了,谁也没有吱声。就这样,两个人战战兢兢、一声不响地听着。

对男孩来说,爬树是有价值的危险

男孩的父母就这样听着,我们似乎感受到了男孩父母的担心,如果孩子为了一个鸟窝而爬到那么高的树上,风吹树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随时都会有掉下来的危险,不担心才怪。这时朝孩子发脾气,甚至动用惩罚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这对夫妇并没有呵斥和处罚孩子,而是安静地听完了孩子的描述,用沉默来表达对儿子冒险探索行为的认可。这对夫妇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因为男孩的特性就是喜动不喜静,他们有用不完的精力,冒险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证明自我的机会。而爬树是诸多冒险行为中最受男孩尊崇的一种。

这在父母看来是一种危险,而对孩子来说却是有价值的危险。首先,孩子可以看到树的整体,判断自己是否能爬上去。如果认为能,就会想到下一步的方法,确定从何处往上爬,那个树枝能否支撑自己的体重,需要确认的项目很多。这样,当孩子根据自己的印象判断能够爬到树顶时,便决定进行实际爬树,当然有时也会从树上掉下来受伤。但这是因为自己的判断不得法而产生的失败,这将成为下一次成功爬树的反面经验。

让孩子面对小危险并不代表要让孩子平白无故地去冒险当然,让孩子面对爬树这种小危险并不代表要让孩子平白无故地去冒险,生活本身就存在着许多培养孩子自己去克服一定程度危险的机会。

“什么户外活动,不准出去,外面不安全!”家长认为社会上不安全因素很多,因此不愿意带孩子到户外活动。孩子长时间被关在小小的套房里,缺少了锻炼的机会。“什么?挑战******?!你老实待在家里!要是摔伤了扭伤了怎么办?”有的家长甚至连孩子参加那些具有挑战性的游戏都不能接受,认为在这种活动中擦伤膝盖或扭伤脚踝根本没有必要。我们时常见到这样一种情况:关在套房里的一些体弱、内向的幼儿活动时常会碰伤;而平时比较好动、顽皮、身体健壮的幼儿却难以碰伤,家长们总觉得侥幸。其实这里面是有原因的,体弱的幼儿就是因为平时没有活动,所以遇到危险时反应慢、灵活性差,动作不协调,容易受到伤害;而那些顽皮、健壮的孩子因为有了很好的锻炼所以动作灵活,遇到危险时反应快,能采取自救的方法,因而受伤害就小。在舒适的环境中,孩子体内的某些机能正在逐步退化。因为他们生活的需要很容易得到满足,几乎不用克服什么困难,不用付出,也就没有发展。孩子成长过程中用于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就这样被剥夺了。

所以,家长可以适当放低对“爬树”事件危害性的估测,有价值的危险让男孩多做些尝试,从长远来看未尝不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