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培养了不起的男子汉(成长教育丛书)
21388900000006

第6章 潜移默化:不教之教(1)

北齐颜之推在他的著作《颜氏家训·慕贤》中提到“移暗化,自然似之”,这就是潜移默化的由来。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常言说。父母是孩子的镜子。这话一点都不假,模仿是孩子的天性,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就是一本无言的教科书,他们看得清清楚楚,学得像横像样。

孩子是成人道德行为最敏锐的观察者

“我欠王老六3000元”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救灾人员从******的一个工厂废墟中救出一个叫刘德云的人,随后将其送往医院抢救。这个时候,已经是16日下午6点半,离地震发生整整100个小时。

刘德云被救援官兵抬出来时,看见了自己的孩子。随即,他看了看自己的左手腕,示意那上面有什么东西。孩子扑上去,发现父亲左手腕上,用圆珠笔歪歪扭扭地写着一句话:“我欠王老大3000元。”

经过紧急抢救,刘德云第二天就清醒了。他告诉自己的孩子:“如果出不来,手腕上那句话就是留给你的遗嘱。”

原来,刘德云在外面有欠款,当他被埋在废墟下时,知道自己生还的希望不大了,于是就趁还有力气,掏出一支圆珠笔,在手腕上写下了这句话。

3000元虽然不少,可实在也算不上一笔巨款,但是刘德云觉得,如果就这样死去,他心里肯定是不安的。生死关头,一句特殊的遗嘱,映射出刘德云平凡而高贵的灵魂,诚信的品格使他一夜间全国闻名。

成人的道德行为如何,孩子是最敏锐的观察老孩子们很难说出自己是怎样看待成人的道德行为的,但他们却真真实实地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以一个观察者和审视者的身份在时刻观察着成人的道德行为,并据此来形成自己的一套道德观念。

一个在死亡来临前都能保持诚信品格的人,对待平常的每一件小事也同样会秉承正直。孩子,带着他们单纯的天使之心观察着我们,我们的道德行为如何,孩子是最敏锐的观察者。教育家陶行知说:“我要儿子自立立人,我自己就得自立立人;我要儿子自助助人,我自己就得自助助人。”

无论你做什么,孩子的眼睛都始终在看着你。还3000元的欠款看似一件小事,但在孩子的心灵上一定会打上深刻的烙印,这样的父母,不但赢得了孩子的尊重,同时也为孩子树立了一个极好的榜样。

培养孩子正确的道德观

哈佛大学教授兼精神病专家罗伯特·科尔斯认为,孩子道德观的来源不是单纯地背诵教条,而是在学习怎么跟人相处、怎么对待他人的时候逐渐形成的。对于道德的培养应从孩子诞生的第一天就开始。而孩子上小学前后的一段时间,他们开始为这个世界设想种种原因,如事情是为什么和怎么发生的,以及他或她应该在不同的情况下怎样待人处世等等。古人云:“教子弟求显荣,不如教子弟立品行。”对于现在社会上流行的浮躁之风和道德缺失现象,作为家长,以一己之力的确很难使之得到改观,但我们也可以用言传身教的方式教育孩子学会分辨是非,让他们拥有道德的判断力,让他们健康地成长。

骂他之前先找找自己的原因

“罗宾斯,我和你讲了许多次要守时守约,否则会浪费别人的时间,也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你不这样认为吗?”

“的确不好,不过,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父亲有些生气了:“怎么能说没什么了不起呢?你养成这样的毛病,长大会怎么样呢?还有谁会信任你呢?”看见父亲生气,罗宾斯也有些沉不住气了:“你是大人了,不是也过得很不错吗?没见你有什么麻烦呀?”

“你是什么意思?”父亲没想到话题会转到自己身上。

“你大概忘记了,好几次你答应来参加我们学校的活动,我都告诉老师你会来,你却到活动结束了都不见人影。”

“那是因为我临时工作上有事情,而且那些活动也不是一定非参加不可……”父亲注意到儿子不屑的、甚至有些讥讽的表情,尴尬地停住了。

接下来罗宾斯的父亲会怎么做,只能由我们来想象了。其实,我们都曾遭遇过相同的经历,只是我们没有在意。还记得孩子第一次对我们撒谎的时候,我们的心痛和难过吗?想打他,想骂他,想教育他,却唯独没有想过要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现在让我们暂时放下手上的工作,仔细回想一下,当你不想接电话的时候,你是不是让孩子去接,然后转达一句最不伤人的谎言:“你就说我不在家。”这种处事方法在我们看来是圆滑,可在孩子眼里,这和撒谎没有区别,既然爸爸妈妈可以这么做,为什么自己不可以?于是,成年人玩的把戏,言传身教给孩子,孩子耳濡目染,又有成年人作为榜样,后果就是:在他觉得撒谎可以不受惩罚或者能给自己带来某种好处的时候,他自然而然地运用了我们所谓的“圆滑”。

身教胜于言教

身教胜于言教,这是古训,是我国传统家教的重要经验,很值得我们发扬光大。目前,有不少家庭忽视身教,有的甚至只是重视言教,这往往会产生负面效应。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我们常常抱怨自己的孩子不懂得爱惜新买的玩具,到处乱抛,新鲜劲一过,又吵着买新玩具;不懂得尊敬长辈,没大没小,好东西抢着自己先享受,等等。

然而我们是否想过孩子的这些行为习惯是怎么形成的?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我们有没有责任?我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奢侈浪费的行为?我们对老人是否尊敬,是否尽了孝道?我们敢当着孩子的面说我们的言行是问心无愧的吗?

相信大家都记得这么一个公益广告:

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妈妈每天下班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替奶奶端上一盆洗脚水,并替她洗脚。这情景年幼的孩子每天都看在眼里。有一天,妈妈回到家,还在玩耍的孩子急速向厨房跑去,妈妈正觉纳闷,只见孩子已端来一盆热气腾腾的洗脚水,由于年纪小力气不够,盆端不稳,水还一个劲儿地往外晃荡。孩子把水端到妈妈身边说:“妈妈,洗脚。”这时画外音响起: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人民教育家老舍先生在怀念母亲时说过如下~段话:“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百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影响很大的,也有毫无影响的。

但是我的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马卡连柯曾说过:“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一举一动的检点,这是首要的、最基本的教育方法。”父母与子女朝夕相处,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在孩子的心灵深处埋下种子,对孩子的未来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孩子的思想观念、政治信仰、行为习惯、兴趣爱好都会或多或少带上家庭的烙印。

以身作则,身体力行

喊破嗓子,不幻做出样子

就像俗话说的那样:“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孩子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的,自己有多高,孩子才能有多高;自己能走多远,孩子才能走多远。”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应以身作则,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示范。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父母在“教导儿童”的方法中,“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做或是应该避免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的眼前”,使儿童“瞳得更清楚,印象更深刻”,并说“没有什么事情能像榜样那样温和而又深刻地打进人们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