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爱国主义教育丛书:左宗棠与保卫新疆
21412600000001

第1章 少年不得志

左宗棠,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洋务运动的开先河者之一。他为维护祖国独立、统一立下了不朽的功绩。湖南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所在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传统,曾产生过像屈原这样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湖南西部山穷水恶,民风强悍。左宗棠的家乡湘阴一带,靠近洞庭水系,河网密布,土地富庶,物产丰饶,且靠近湖南巡抚衙门之地——长沙。因此,他的家乡既沿袭了楚文化的传统,又受到沿长江内传的西学之影响,尊师重教,学风盛行,为人杰地灵之所,人才荟萃之地。位于湘江之畔的岳麓山上著名的岳麓书院,曾培养过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名士。早在南宋时期,程、朱理学的创始人朱熹曾在此讲过学;清朝中兴的栋梁之臣曾国藩在此读过书;就连第一个辨识左宗棠这匹“千里马”的伯乐——号称“江南第一才子”的陶澍,也在岳麓书院念过书;左宗棠的父亲,也曾是岳麓书院的学生。左宗棠,字季高,1812年生于湖南湘阴左家墩一个地主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左观澜,廪生。廪生,就是通过童试考试合格以后,被录收入府、州、县学,但尚未取得乡试资格,只是通过了科举考试阶梯的第一关的人。他是生员的一种,生员的名称很多,但最普通、最为人们熟知的称呼,便是“秀才”。左宗棠虽说不上家学渊源,但也算得上书香门第,家中上下均以读书为高。左宗棠和他的二哥从小学文习字,参加科举考试。道光六年(1826年),左宗棠刚满14岁,就在湘阴参加了童子考试。童子考试,是当时的读书人攀登科举考试阶梯的开始,分为县试、府试和院试三级。在院试考试中名列第一、二、三等的前10名者,才能取得乡试资格,方可进入高层次的考试即中举考试。考试那一天,湘阴县城内的大成殿前面,搭起了高高的考棚,里面摆放了几十张考桌,考棚内一片寂静无声。左宗棠屁股一落考凳,略略沉思片刻,就颇有把握地挥动起毛笔。别的应试人还在唆笔头时,左宗棠就交了头卷,跨出大厅。只见接过左宗棠考卷的考官们互相传阅,有的拈须点头,有的频频赞叹。果不其然,考榜下来,左宗棠名列榜首。第二年,左宗棠 15岁,到岳州参加了府试。相邻的两闱一老一少两位生员成了考官们关注的中心。只见那少年脸上的稚气还未完全退掉,却踌躇满志,埋头疾书。相邻的那位年长的考生,须发斑白,颇显老态。主考官为知府张锡谦,他戴着老花镜,见那少年行文如行云流水,颇感惊奇,不由探头从后面看了看那少年的文笔,心中暗暗称赞不已。考毕,张锡谦四处打听,方知那少年是湘阴的左宗棠,建议将他取作府试的头名。可其他考官说,邻闱的那位考生已经考了十几届了,年近花甲,该适当照顾照顾。这样,左宗棠得了第二名。道光十二年(1832年),左宗棠21岁。他同哥哥左宗植同去长沙赶考。乡试的结果,哥哥左宗植得了正榜头名,左宗棠却落入副榜。如果按考卷的成绩评定优劣,正榜的前2名本应都是左氏兄弟俩人的。谁知不知哪位考官的一句话:“这次乡试的好文章不少,自古以来楚界出人才,湖南人才济济,左姓兄弟二中取一就成了。”这样,左宗棠被拉了下来。

眼见左宗棠中举无望,巧好正考官徐法绩接到皇上的旨喻,要湖南考场再多从遗卷中选出几篇上好的佳作,以不埋没人才。徐法绩正为左宗棠的落选心中不适,便将左宗棠以“造士厉兵”为题的考卷找来让其他考官再看看,并说:“我看比他哥哥左宗植的文章不差呀!”这篇文章虽然得到其他考官们的一致赞许,但是铺在大案上的黄榜已经把前17名的中举者都端端正正地写下了,徐法绩只得在榜尾写下“副榜”二字,亲自写下“第十八名:左宗棠”。左宗棠总算中举了。

中了举的举人,就可以参加会试。明清两代的会试是礼部在京城主持的全国性考试,又称为“礼闱”。会试一般在乡试的次年举行。

中举之后,左宗棠立刻准备赴京赶考。可惜左宗棠在科举考试的仕途上命运乖舛,连续三次应试进士都落选了。

第一次会试,左宗棠未中。第二次会试,左宗棠被取为第十五位。左宗棠的文章本来是很好的,考场上一些胸怀大略,眼光洞达的考官曾认为左宗棠的文章言之有体,浑然成章,立意深远,是自大清立国以来少见的好文章,可以问鼎榜眼探花。可是在那清廷之风沉暮、讲求上下圆通、四平八稳的官场上,左宗棠的峥峥头角却不被一些人赏识,便以左宗棠还年轻,怕他自视太高为名,把他取在了最后一名。可是,黄榜张上高墙时,左宗棠的名字却不见了。原来这次会试湖南中了六名,比上限还多了一名,便把左宗棠的名字刷了下来,补上湖北一名,仅把他取为誉录。誉录,相当于现在的抄写员。左宗棠不愿意、也不屑于做这个抄抄写写的工作,遂一甩袖子回到家乡。第三次会试,因左宗棠的文章谈的是经世致用、改革图新,不合当朝权贵的口味,又没有考上。

在科举考试上的磋跎,使左宗棠断了功名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