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0月,爆发了武昌起义,全国掀起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辛亥革命,终于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年冬天,张自忠考进了天津北洋法政学堂。天津这个大都市使他眼界大开,北洋法政学堂的进步思想和革命气氛更使他深受鼓舞。在学校,他第一次接触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和“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政纲。这些,对他后来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这年底,他秘密参加了同盟会,成为一名革命党人。
这时,济南有一所山东省法政专门学校,校长是同盟会山东省负责人。武昌起义后,他发起成立山东省各界联合总会,联合进步力量迫使山东巡抚宣布独立。张自忠出于对家乡的感情,转学山东省法政专门学校,并积极投身到山东省的革命运动中。
辛亥革命不久,原清朝的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凭借他控制的北洋军事势力,依靠外国帝国主义的支持,并利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于1913年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虽然建立了,但仍然到处是贪官污史,民不聊生,外国列强横行,无异于腐朽的清王朝。在学校里,张自忠经常对同学们说:“国家、民族到了今天这样的地步,我们还守着案头死读书,咬文嚼字地准备作刀笔吏,实在让人于心不甘。”辛亥革命的这种结局,使张自忠认识到要彻底推翻封建统治,建立共和政权,挽救民族危亡,赤手空拳、口头鼓吹是不行的,必须掌握武装力量,革命才能成功。因此,他开始萌发并逐渐坚定了参军的想法。
1914年暑假到了,张自忠说服了母亲,于这年初秋,和约好的5个同学奔赴奉天省(今辽宁省)新民县,到陆军第二十镇(师)第三十九协(旅)第八十七标(团)参军。这个标的标统(团长)是车震。
张自忠等6个人为什么千里迢迢从山东去奉天参军呢?因为第二十镇的很多官兵是山东人,车震则是临清县人,还是自忠三哥的朋友。更重要的是,第二十镇具有革命传统。辛亥革命时,曾举行兵谏,要求清朝政府召开国会,起草宪法;该镇的第七十九标的三名管带(营长)受同盟会指示,在滦州起义,成立“北方革命政府”。该镇另一名管带冯玉祥也参加了滦州起义,并被推举为起义军参谋长。
车震知道这6个年轻人都是有钱人家的子弟,怕他们受不了部队的苦,劝他们回家继续求学。但他们是怀着满腔热血而来的,决心报效国家,怎么劝也不走。当时正值麦收,第二天,6个人去参加麦收。头两天还能坚持下来,可是麦收还没完,除张自忠外,那5个人就坚持不住了,要求退役。车震劝自忠与他们一起回家,但张坚决要求留下来。车震见他决心很大,就给他补了个副兵的缺。
部队的生活非常艰苦,特别是士兵是苦上加苦。每天除训练之外,还有繁重的体力劳动,如修路、挖壕、抬煤、扛米等。初干这些重活,张自忠累得腰酸腿疼,肩膀都压肿磨破了。当他实在干不下去时,同棚(相当于班)的弟兄们便把他的活揽下来,长官过问,就以叫张自忠代他们写家信搪塞过去。车震见张自忠好像吃不消了,几次劝他早日回乡,继续未竟的学业。张自忠却咬紧牙关,坚持下来。
1915年初,车震升任第三十九旅旅长,该部奉命由新民县移驻绥远省(今属内蒙古自治区)平地泉。有一段路是徒步行军,士兵要全副武装,背负几十斤,日行百余里,疲惫不堪。宿营时,每人只有一条军毯,深秋的午夜,常常被冻醒。经过一年多的磨炼,张自忠经受了考验,意志更坚强了,也成熟了许多,对什么样的苦都能应付了。
1916年12月,袁世凯称帝,蔡锷等组织护国军讨伐袁世凯。次年初,第二十师奉命南下,镇压护国军。在护国军的打击下,车震部被击溃,几乎全军覆没。车震心灰意冷,解甲归田。大树已倒,张自忠无处安身,幸得几位同乡资助,才回到家乡。初次参军历时两年,就这样惨淡地结束了。但张自忠一腔热血,满怀壮志,决心再次投军。
车震了解张自忠的心思,也赏识他的意志和热情,想趁去天津办事的机会,把他介绍给驻军廊坊的自己的盟兄弟冯玉祥。
冯玉祥,字焕章,1882年生于直隶省(今河北省)青县。幼时因家境贫寒,入保定“五营练军”当兵。1902年投奔袁世凯的新军。由于他勤奋好学、埋头苦干、作风顽强,1910年任第二十镇某营管带,后又升任京卫军团长。冯玉祥打破当时一般军队因循敷衍的陈规,创造了新的练兵方法,培养造就了一批批优秀青年军官。1914年,冯玉祥部扩编为第十六混成旅,成为一支很有战斗力的武装力量。冯任旅长,驻军天津附近的廊坊。
1916年9月,车震把张自忠带到冯玉祥的驻地。冯听了老友的介绍,又见张身材魁梧,像个山东大汉,且显露出英武、沉毅之气,很是满意。
张自忠投奔冯玉祥,实际上是他军旅生涯的真正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