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爱国主义教育丛书-中国古代爱国名人3
21417400000017

第17章 直言敢谏嫉恶如仇(2)

1004年秋天,辽圣宗和他的母亲肖太后,带领了20万大军,从幽州出发,向南进逼。但一入宋境,就遇到了宋军的顽强抵抗。正当前线将士有效地阻陆敌人的时候,宋朝廷内发生了主战派和妥协逃跑派之间的斗争。宋真宗曾假惺惺地表示要亲自领兵,和辽军决战。这时就有一些大臣出来劝阻。寇准却说:“大兵在外,正需要陛下亲自监督,出发的时期,不可再迟延了。”真宗本来就不打算亲征,现在看到寇准信以为真,更着慌了,就假意命令大臣们从长计议,把事情拖延下来。九月下旬,辽军进一步深入,朝中的妥协逃跑派也就活跃了起来。参知政事王钦若、签书枢密院事陈尧叟都暗地劝真宗放弃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迁往金陵(今江苏南京)、成都。真宗一时拿不定主意,就召集大臣们商讨,并把迁都的主张告诉了寇准,问他是否可行。这时,王钦若、陈尧叟也都在旁,寇准早已知这是他们二人的主意,就装作不知说:“是谁替陛下想出这个计策的?这样的人,应当杀头!现在皇帝神武,将帅团结,如果陛下亲征,敌人势必逃走。辽军如果还想进犯,那么我们出奇兵打乱他们的部署,用坚守来消磨他们的士气,敌劳我逸,胜利一定是我们的。如果放弃都城,远远地避到金陵、成都去,人心不可收拾,敌人乘势长驱直入,天下难道还保得住吗?”这一席话,对辽宋双方作了正确分析,理直气壮,堵住了妥协逃跑派的嘴。真宗只得听从寇准的建议。下令亲征。

寇准不但刚正不阿,敢犯颜直谏,生活上也十分简朴。有些记载说他终生不积蓄钱财,家中不养歌妓。他的一顶青布麻帐,用了20多年,破了时,就命家人缝补。当时有个贫寒的诗人曾经送给寇准一首诗,诗中有这样两句:“有官居卢鼎鼐,无宅起楼台。”这两句诗传播很远,连辽国人也都知道。寇准贬到雷州去以后,有一次辽国的使者来到宋朝,会见朝廷中的一些大官,就曾向翻译的官员问道:“请问这里哪位是‘无宅起楼台’相公?”

有些宋朝或宋朝以后的记载中,把寇准描写成主观成见很深、性格暴燥的人物。这其实是对寇准的歪曲。寇准一生敢于说话,不怕权贵,因而得罪了不少人,我们应该把这理解为寇准疾恶如仇的斗争精神的表现。据说在天禧三年寇准再入相时,他的学生曾劝他说:“您如果现在就此隐退,不再做官,就可以保住一生清白的名声。如果再到京城去,难免遭到祸害。”那时京师的形势确实对寇准不利,但他还是毅然决然地去了。这正说明寇准是把个人的利害得失置于度外的。

黄天荡大败金军

——韩世忠

韩世忠,字良臣,陕西延安人。生于哲宗元佑四年(1089年),卒于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年),是南宋与岳飞齐名的抗金英雄。

韩世忠自幼家贫,好酒尚气,身材魁梧,鸷通过人。17岁时就应募参加军队,苦练杀敌本领,能挽300斤的强弓,经常手舞铁槊,奔驰在天郎山的峭壁间,非常勇敢。最初,参加了同西夏的战事,因作战有功,升任为下级军佐。后又以偏将身份参加镇压方腊起义,升为承节郎。而韩世忠的成长和他所建树的业绩,主要是在宋金的长期战争时期。由于女真族不断驱兵南侵,韩世忠力主抗战、坚持抗金,并在长期战争中建树了光辉的业绩,成为南宋时期颇有声望的抗金名将,赢得人了民的尊敬。

靖康元年(1126年),韩世忠跟随内侍梁方平出屯浚州(今河南省浚县)。这时正金兵大举南侵,梁方平畏敌如鼠,指挥失常,见金兵压境,即率数万宋军仓猝奔溃。独韩世忠引军交战,但终因寡不敌众而身陷重围,经奋力死战,乃突围而出,烧断桥缆,阻金兵于河北。不久,金兵进攻赵州,韩世忠闻报,遂引兵驰援,并乘夜亲率敢死战士300人直捣敌营。敌人因无准备,自相击刺,伤亡颇大。至此,韩世忠已远近闻名,迁升为嘉州防御使,还屯大名。

在1127年初,徽、钦二帝被虏北去,康王赵构屯驻济州(今山东省巨野南),这时正值金兵进逼济州,人心惊惧。韩世忠督军力战,金兵稍退。翌日,金兵数万逼来,情势十分危急。韩世忠只有部卒千余人,但却没有被气势汹汹的金兵吓倒,以无畏的武勇精神,单骑冲阵,斩其主将,金兵溃败,遂解康王赵构之危。

这一年的五月,赵构即位于商邱,称宋高宗,南宋建立,建年号建炎。高宗即位后,授韩世忠为光州观察使,不久建御营军,任命他为左军统制。1128年,韩世忠升为定国军承宣使,率部护卫高宗南下扬州,先收降江南义军张遇、李民等部,后又会同张俊、刘光世等平定了苗傅、刘正彦之叛,稳定了南宋的江南的基业。高宗为了表彰韩世忠的功劳,手书“忠勇”,制旗赐忠,加授检校少保,武胜昭庆节度使。

建炎三年(1129年)九月,金将兀术分兵两路渡江,连破建康(今南京市)等重要城镇,眼看就要打到杭州。高宗又要逃跑,韩世忠直言高宗:“国家已失去了河北、山东等处地方,如果再把江、淮一带放弃,就不知还有什么地方可以防守?”但高宗怯弱庸懦,一心想保性命,对韩世忠的话听不进去,最后还是带领一群投降派官员逃到海上去。临行前,任命韩世忠为浙西制置使,要他防守镇江。

同年底,金将兀术的军队先后攻破杭州、越州(今绍兴市)和明州(今宁波市),因北方骑兵不习舟船,无法下海追袭高宗,而在浙水沿岸,又被严州(今浙江建德县)的乡兵击败于桐庐县的牛山下;尤其是大江南北民军纷起,处处威胁金兵。因此,兀术不敢在东南作长久逗留,便宣称“搜山检海”已毕,又在杭州等地大肆烧杀一番,于建炎四年(1130年)春,由水中路经秀州(今浙江嘉兴县)、平江(今江苏吴县)退走。此时,韩世忠正驻军松江、江湾、海口一带,闻金兵要渡江北逃,便连夜调部队8,000人到镇江,在焦山寺(在镇江东北9里)和其他险要地方驻扎下来。韩世忠对部将说:“这里的形势,以金山(在镇江西北7里)的龙王庙为最好,敌军定会登山以观我军虚实,应借机给其一点厉害看看。”于是,他分别埋伏士兵100名于岸边和庙内,约定,闻战鼓声,岸边伏兵首先杀入,庙兵随后出击,两面夹攻,捉拿敌人。宋兵埋伏好后,果然有5个金军骑兵闯进庙内。埋伏的宋军看到一共只有5个人,心想要拿住还不容易!所以没有等鼓响就奋勇冲出,立刻捉到两名金兵,另外3人见势不妙,回头就跑,其中一个身穿红袍、腰系玉噩带的将领,吓得跌下马来,立刻又跃上马背,飞也似地逃跑了。过后问及俘虏,才知是金将兀术。

兀术回营后,派人来下战表,约定会战日期。宋、金两军在江上会战多次。每次会战,韩世忠总是站在一艘艟大舰上,亲自指挥。他的夫人梁红玉身穿铠甲,擂鼓助威,宋军士气高涨,军威大震。金军虽死命攻打,但始终无法通过宋军的江上封锁线,被射死、俘虏的不知其数。连兀术的女婿龙虏大王也被宋军活捉。兀术恐慌异常,派使表示将掠夺财物全部奉还,请求假道过江。又想把名马献给韩世忠,买条生路,都被韩世忠严辞拒绝。

兀术无计可施,急率残兵败将退驻黄天荡(在今江苏省江宁县东北80里)。苦于无路而凿疏老颧河北逃,途中又遭岳飞军队的伏击,损失不少兵马。兀术连连失败、无计可使,要求与韩世忠直接对话,祈求借道。韩世忠回答道:“只要肯把虏去的徽、钦二帝送回,同时归还侵占我国的全部土地,我就可以放你一条生路。”

后兀术用火箭烧宋军战船,才得以北逃。黄天荡之战,韩世忠因有功拜检校少师、武成感德节度使、神武左军都统制。1134年,在大仪(江苏仪征东北)又大挫金兵。

金兵的进犯,虽被韩世忠等爱国将领击退,可是南宋的朝政,在投降派的把持下,还是主张屈辱求和。绍兴七年(1137年),金兵废掉刘豫,中原局势动荡不定。韩世忠认为正是北伐的大好时机,遂向朝廷提出恢复中原的大计。可是,正值投降派秦桧专权,力主和议,命韩世忠移驻镇江。韩世忠坚决反对和议,请求率领所部留在前方,以作为江淮的屏障,并表示愿意竭尽全力,率先迎击敌人。他先后给宋高宗上了十几道表章,言辞慷慨激切,并请求单骑到临安去见高宗,陈述恢复中原的大计。可是错聘懦弱的宋高宗却没有批准他的请求。绍兴十年(1140年),金国破坏盟约,金将兀术率撒离易、李成等分道南侵。八月,韩世忠领兵包围了被金军占领的淮阳,大败金国援军于□口镇。同时分别派遣部将解元、列宝等出击敌人,均取得胜利。韩世忠因功进位太保,封英国公,兼河南、北诸路招讨使。

绍兴十一年(1141年),秦桧收三大将(韩世忠、张俊、岳飞)的兵权。四月,韩世忠被召回临安,拜枢密使,实际上是明升暗降。韩世忠把他在外征战所积储的军费钱百万贯,米90万石,酒库15个都交还给朝廷。但他仍然坚决反对和议,上书指斥秦桧的误国罪行,丝毫不留情面,因此为秦桧所忌恨。秦桧陷害爱国将领岳飞,满朝文武官员都不敢吭声。韩世忠心怀不平,亲见秦桧质问道:“岳飞究竟犯了什么罪?为什么要把他扣押起来?”秦桧理屈回答不出,竟说“飞子云与张宪书(诬蔑岳飞与张宪谋反)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韩世忠愤慨地回道:“‘莫须有’三字怎能使天下人心服呢?”从此,秦桧更加忌恨韩世忠了,于是唆使其亲信小人,在皇帝面前非难韩世忠。在投降派的排挤和压抑下,韩世忠自请解职,退居山林,杜门谢客,绝口不言兵事,常跨驴携酒,纵游西湖以自乐。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八月,这位抗金民族英雄竟在长期忧忧愤下死去。

韩世忠出身行伍,身经百战,从部卒而位至王公,在抗金斗争中立下了重大功勋,成为南宋王朝的支柱。他约束部下很严格,严禁士兵扰害百姓,其部队有“韩家军”的美称。他为人憨直,勇敢忠义,坚决反对投降。又以岳飞冤狱,面诘秦桧。他的这些正直无私的行为和品格,受到了历代人民的赞扬和尊敬。

危及社稷吾将安避

——虞允文

虞允文,字彬甫,隆州仁寿(今四川境内)人。生于1110年,卒于1174年。他是南宋高宗绍兴年间的进士。初任地方官,累迁礼部郎官。绍兴三十年(1160年),虞允文奉命赴金,见春大举造船运粮,即预知将有战事,回朝后即奏请加强防御。

1161年,完颜亮率金军大举南侵。宋将纷避,两淮尽失。虞允文以中书舍人参谋军事,至采石(今安徽当涂西北)犒师。适主将王权罢职,三军无主。他当机立断,勇当国难,在军军畏金、士卒四散的情况下担负起组织调配部队、鼓舞士气、备战迎敌的大任。当时,有人提醒他不要越权行事。虞允文毫不犹豫地回答说:“事关江由社稷,我岂能放手不管。备战御敌是大事,个人的安危算得了什么!”于是他毅然担负起了运筹、布置和督战的责任,率1万8千宋军至江滨设防,时完颜亮40万大军进抵江北,虎视耽耽。虞允文临危不惧,先歼金军渡江者500人,继尔焚其舟船300。料敌必改道瓜州(今江苏扬州南),因调集20万宋军御之。金军见有备,即退至扬州,完颜亮死于自己部下之手。宋复两淮,军民大悦。次年,虞允文任川陕宣谕使,与吴璘共谋进取,收复陕西州郡数处。

不久,主和的朝廷令其放弃陕西新复的州郡,他力加反对,不顾个人安危,冒着犯“龙颜”的危险连上15疏。虽然无力回天,但却表现了一位封建时代爱国大臣对国家的耿耿忠心。这次,不仅他的意见不被采纳,他本人也被调任夔州(今四川奉节)知州。尽管如此,虞允文仍不气馁,在教宗隆兴元年(1163年),为反对放弃唐、邓、海、泗4州的主张而5次上疏力争,并以此请求辞职,再次表明他出于国家、整体利益而不顾个人得失荣辱的崇高品质。作为封建士大夫阶层的一员,的确难能可贵。

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虞允文任参知政事兼知枢密院事。三年(1167年)任四川宣抚使。两年后为相,任用胡铨、王十朋等。乾道九年再任四川宣抚使,在蜀一年因病辞世,时年64岁。

意在社稷岂欲官

——陈亮

陈亮,字同甫,永康(今属浙江)。生于1143年,卒于1194年,南宋思想家、文学家,永康学派的代表。人称龙川先生。

陈亮为人才气超迈,青年时曾研究古人用兵,加以评论,遂成《酌古论》。他一生力主抗金,反对和议。乾道五年(1164年),他连上5疏,提出不与金人媾和,争取中兴的建议。可惜的是自孝宗隆兴二年(164年)宋、金“隆兴和议”以来,朝廷无意恢复,他的建议也就不能被孝宗皇帝采纳。此后,他回家著书10年。淳熙五年(1178年),陈亮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上书,指斥孝宗“隐忍以至于今,又十有七年”,批评一些儒士空谈“性”“命”,苟且偷安。并建议迁都建康(今南京),守备荆襄,以图恢复。孝宗嘉其言,欲把奏书张贴在朝上以励群臣,并打算破格起用。但大臣们纷纷反对。紧接着,他又上书两次,批评腐儒误国。当此昏庸之朝,他无意为官。据《宋史·陈亮传》载:“书既上,帝欲官之,毫笑曰:‘吾欲为社稷开数百年之基,宁用以博一官乎!’亟渡江而归。”他的行为为当时所不容,由于当权者所陷,两次下狱,备受鞭笞之苦,几至于死。出狱后一如初衷,以“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自勉。淳熙十五年(1188年),陈亮亲至金陵一带观察形势,再度上书,朝廷不理。在《鹧鸪天·怀王道甫》词中,有心肝吐尽无余事,口腹安然岂远谋”句。正是说自己多年来屡次上书,披肝沥胆,力陈救国大义,说尽欲吐之言,既不见纳,无以自效,总算尽心了,再也无所挂怀。至于衣食温饱,那是容易满足的,又何须为此深虑而奔波呢!

绍熙四年(1193年),陈亮应进士试,擢第一,授金书建康军判官厅公事,未到职而卒。

其著作集《陈亮集》(旧称《龙川文集》)由其子辑成,叶适为之作序。据叶适说全书共40卷,今存30卷。内容分为疏策、论、表、书、启、词、记、序等。

哲学上,陈亮坚持“盈宇宙者地非物”的唯物主义观点,以“功利之学”同朱熹的“义理之学”展开争论,并反对朱熹所谓三代以下天地人心日益退化的观点。政治上赞成变法,一定程度上看到了民生民意的作用。

其词作激越豪放近于稼轩词,今存74首。多有言及抗金恢复者。如“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念奴娇·登多景搂》);“父老长安今余几?后死无仇可雪,犹未燥,当时生发!二十五弦多少恨,算世间、那有平分月!胡妇弄,汉宫瑟”(《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这些词作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唐伟习健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