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定都天京后,清政府气急败坏,马上组织军队反扑,试图封锁困死天京。钦差大臣向荣带清军1. 4万多人,于3月31日赶到天京城东沙冈、孝陵卫,建立江南大营。两周以后,另一钦差大臣琦善,带直隶、陕西、黑龙江、吉林等地骑兵、步兵1. 8万人,在扬州城外建立江北大营。这两个大营虽不能对天京有致命的威胁,却也屡屡制造麻烦,成为天国的肘腑之患。
太平天国的领袖们在取得一连串重大胜利后,斗志高昂,信心倍增,又制定了分兵出击的战略计划:
第一、在天京外围积极作战,努力摧毁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
第二、派遣精锐远袭北京,捣毁清王朝的统治中心。
第三、出师西征,夺取长江中、上游各省,占据武昌、九江、安庆三大要地,以确保天京的供给和安全。
这个战略计划虽然气魄大、斗志旺,但也含有骄傲轻敌的意味。太平天国作为一个新生的尚不巩固的政权,要同时开辟三个战场,显然是力不从心的。
1853年5月初,北伐军出发了。这支队伍约2万人,由天官副丞相林凤祥,地官正丞相李开芳,春官副丞相吉文元率领,经浦口向滁州方向挺进,击溃察哈尔都统西凌阿2000骑兵。
由秋官正丞相朱锡锟统率的另一支北伐军则由浦口取道六合北上。在六合龙池击败清军4000骑兵。但不幸当晚营内火药爆炸,伤亡惨重,损失兵力1000余人。朱锡锟毫不气馁,收集余部,西走滁州,与林凤祥、李开芳部队会师。从此北伐军进军迅速,连续攻克怀远、蒙城、毫州等县,进入河南,直逼归德(今商邱)城下。太平军开炮轰击,捻军在城中作内应,打开南北两门,遂攻占该城,杀参将范正伦等清军官兵近4000人,缴获火药2万余斤,铁炮无数。河南巡抚陆应谷弃轿逃窜,免于一死。这是北伐军第一次大胜仗。
北伐军所经之苏北、河南正闹饥荒,捻军的斗争也相当活跃。当北伐军出现时,处于死亡边缘的饥民一批批投入太平军。捻军也四处响应,或联合作战,或充当向导。北伐军迅速壮大,人数远远超出出征时的2万人。
北伐军准备在离归德40里的刘家口抢渡黄河,但清军事先已得到情报,将所有船只驶到北岸烧毁,并在对岸严密防守。太平军被迫放弃北伐最佳路线,转而向西,沿黄河南岸继续寻找渡口和船只。在汜水、巩县,得到当地船民、挖煤工人的支持,借助民船和运煤船,强渡黄河,过温县,7月 8日包围怀庆(今泌阳),为了夺取怀庆城内存有的粮食、火药、兵器,北伐军攻城近2个月,然后主动撤围西去,绕行山西进入直隶。刚刚受到朝廷封赏的胜保率兵紧追不舍,但太平军进军神速,胜保一路尾随,疲于奔命。太平军幽默地在路边竖起木牌,上写“胜保免送”。
朝廷赐胜保神雀刀,对副将以下有先斩后奏之权,提高了胜保指挥权。胜保更尽心卖命,率军绕到太平军前面。太平军当机立断,改北行为东进,渡沁水,进入太行山区。经晋、冀、豫交界的涉县、武安,出其不意直抵临洛关,再由临洛关北上,10天连下9城,就像一把尖刀直插清朝统治的心脏。咸丰皇帝吓得要逃往热河,诏谕各省巡抚将税收送到热河行宫。当咸丰召集王公大臣议事时,“皆涕泣丧胆,眼眶肿若樱桃”,京师官员“无不如鸟兽散”,官绅富户卷起金银细软逃出城的达3万多户。咸丰急调大批清军汇集到北京,保定一带。北伐军向天津进发,于10月 29日攻占静海县、独流镇,前锋离天津仅10里。但此时京、津清军防御已严密,前进困难,加上冬季来临,太平军将士很不习惯北方的严寒,北伐陷入停顿。北伐军在饥寒交迫中与优势敌人战斗达3月之久,终因天京援军不到,难以久支,于1854年3月9日南撤到阜成待援。
北伐军在阜城战斗了1个多月,吉文元战死,1854年5月5日突围南下,到了河北南部的连镇。进镇后,北伐军还有近万人。他们听说天京来的援军已抵达临清,便由林凤祥留守连镇,李开芳率2000骑兵南下接应。李开芳到高唐州时,才知援军早已南撤,只得就地抗敌。北伐军本已兵力单薄,如今又被分隔包围,处境更危急。
林凤祥军在连镇顽强抗击清军达10个月之久,1855年3月7日,连镇被僧格林沁攻陷。林凤祥手舞大刀,杀开一条血路,不幸手臂中箭,刀落被俘。 3月15日,林凤祥在北京被杀害,在遭“寸磔(zhé)”酷刑时,“刀所及处,眼光犹直视之,终未尝出一声”。
僧格林沁又率军转攻高唐,3月17日,李开芳率800多人突围,退至茌(chí)平县冯官屯。清军引河水灌冯官屯。5月31日屯被攻破,李开芳等80余人被押到北京杀害。在刑场上,李开芳部将还踢死、踢伤两个敌人。
北伐军苦战两年,驰驱6省,转战5000里,终于全部壮烈牺牲了,但北伐军艰苦卓绝的斗争,震撼了清朝统治的心脏。
由于太平天国领袖们战略上的错误,没有认识到必须集中天国优势兵力去扫荡中原,一鼓作气推翻清朝廷的重要性,只派2万多人的北伐军孤军深入,后援又跟不上,因而白白损失了一支能征善战的精锐部队,这样就失去了乘胜直捣北京的大好时机,使清政府得以稳住阵脚,重整旗鼓,实行反扑。
太平天国在派军北伐的同时,也开始举行西征。1853年5月中旬,春官正丞相胡以晃、夏官副丞相赖汉英、殿左一检点曾天养等,率战船1000多艘,浩浩荡荡沿江西上。西征的目的是:夺取长江沿岸安庆、九江、武汉三大城市,控制长江上游,一方面可屏障天京,获取粮饷的稳定供给;另一方面可切断清朝廷与长江以南各省的联系,以形成天国运动席卷南中国的形势。本来上述三大城市及沿江许多州县,在太平军由广西进军南京时已攻占过的,但那时急于夺取南京,随占随弃,现在是重新去攻占。
西征军约5万人,开始时进展迅速。6月10日攻克安庆,由胡以晃留守,赖汉英继续西进,接着占领江西的湖口、南康,6月24日以重兵围攻南昌。清政府从四面八方调集重兵顽抗。围南昌3个月未能破城,9月24日,太平军便撤围转而攻克九江,留林启容据守,以沟通长江中下游。
此时,翼王石达开代胡以晃为西征主帅,将西征军分成两路,北路由胡以晃和曾天养率领,进军皖北。1854年1月攻克庐州(今合肥),相继收复周围22个县,新任安徽巡抚江忠源兵败后投水自杀。江忠源是个办团练起家专以农民军为敌的地主武装头目,他所率3000人被歼,是太平军西征的一个重要战果。西征军的南路由石实祯、韦志俊率领,挺进湖北。1853年10月攻克汉口、汉阳。这时武昌已指日可下。但由于江北大营猖狂进攻,天京吃紧,西征军奉命回援,于是11月6日退出汉口、汉阳。直至东线战事告一段落,西征军才重回湖北。1854年2月12日在黄州(今黄冈)大败清军,击毙湖广总督吴文镕。2月16日第三次攻克汉口、汉阳,进而围攻武昌, 6月26日第二次攻克武昌。西征军南路由林绍璋率领,攻入湖南,连克岳州、湘阴、靖港,3月11日攻克宁乡,长沙震动。但是,太平军在此突然遇到劲敌湘军,其头子是曾国藩。
曾国藩是湖南湘乡人,1838年考中进士,入翰林院,担任过兵、吏部侍郎。在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时,他因母亲去世而在湘乡老家守丧。咸丰皇帝见八旗、绿营兵不是太平军的对手,便命令大江南北各省官僚地主举办团练。曾国藩受命在湖南办团练后,就创建了湘军。其将领主要是湘乡人,士兵由营官自己招收,每营士兵只服从营官一人,整个湘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形成一种浓厚的封建隶属关系,结成对抗太平军的死党,克服了绿营“将不知兵,兵不用命”的弊端。1854年3月,湘军水陆两军练成,共1. 7万多人,是当时最大的一支团练,曾国藩成了近代中国军阀的鼻祖。
4月下旬,太平军与湘军在靖港、湘潭一带激战。在靖港,太平军用炮火猛烈轰击湘军水师,打得湘军船只在江中团团乱转,前进不得。陆路湘军在太平军的打击下,纷纷争上浮桥逃命。曾国藩树立令旗,下令“过旗者斩”但兵败如山倒,人人争先恐后从旗旁绕过,向后狂奔。这一仗,湘军差点全军覆没。曾国藩羞愤交加,跳水寻死,被随从捞起。由于太平军没有把这支凶恶的武装彻底歼灭,使曾国藩有了一个喘息的机会。他用了3个月的时间,重造战船,再募士兵,准备反扑。在湘潭,湘军主力战胜林绍璋,军太平军伤亡达万人之多,战船多被焚毁,这是太平天国起义以来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战斗。太平军退守岳州,湘军乘胜追击,7月25日陷岳州。8月9日,湘军进犯城陵矶,太平军勇猛的老将曾天养率军歼敌数百,击毁击沉船舰30多艘。湘军将领塔齐布也很凶悍,但与曾天养交手时却无法占上风。湘军正要败退,忽然一颗流弹打中曾天养前胸,曾天养怒不可遏,大叫着冲入敌群,横冲直撞,杀伤敌人数十,举枪向塔齐布猛刺,不料刺在马上,自己也从马背上跌下,壮烈牺牲。
太平军受挫后,由湖南退回湖北。湘军则死死咬住不放。清廷新任湖广总督杨霈(pèi)、荆州将军官文,也从北面逼向武汉。10月14日,武汉三镇失陷。太平军守将黄再兴、石凤魁仓皇撤退,使在汉水的太平军千余条战船和守军遭湘军全歼。
湘军攻占武汉后,水陆两路向下游前进,12月2日占田家镇,太平军水师在此又遭重创,水师主力已消耗殆尽,给以后战局带来很大不利。 1855年1 月初,湘军逼近九江,曾国藩叫嚷,要“肃清江面,直捣金陵”。
在危急形势下,洪秀全命石达开从安庆率援军西进。石达开足智多谋,于1855年1 月29日引诱湘军水师120余条轻舟冲入鄱阳湖,然后迅速在湖口设卡筑垒,把湘军水师截成两段,其留在长江的均是行动不便的大船。太平军用小船火攻留在长江的湘军大船,焚其战船百余艘,曾国藩的座船也被围攻,后曾改乘小船登陆才免于一死。
太平军在湖口大捷后,乘胜反击,再度攻占汉阳、武昌。太平军在江西几个月内,攻占了7府1州50余县,仅南昌、广信、饶州、赣州、南安五府还在清军手里。困守南昌的曾国藩,处在太平军的四面包围中,吓得坐立不安,哀叹“呼救无从”,“魂梦屡惊”。
可惜此时江南大营猛攻天京,石达开奉命回师救援,给了曾国藩喘息之机。
太平军西征虽受到一些挫折,但总的看还是取得了胜利,使千里长江成为太平天国的一条生命线,粮食和其他物资源源运进天京,为太平军在1856年一举击溃清军江北、江南大营创造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