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植物病毒学家彭加木(192~1980),出生在广东海南县槎头村。不满6岁就开始入校念书,8岁便随父母离开家乡到佛山市私立有恒小学念三年级。1937年,入佛山华英中学求学,1947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化学系,被分配到北京大学农学院任教,讲授农业化学。
解放以后,彭加木调往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从事科学研究工作,1950年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随中国科学院组织的一个综合科学考察委员会,奔赴新疆各地调查自然资源,此后,又多次赴边疆开展科学考察。1980年6月,在新疆罗布泊地区考察时遇难,为祖国的科学事业献出了自己的毕生精力。
从1953年到1980年的20多年,他矢志不渝,先后20多次离家到边疆进行科学考察。1957年因身患纵隔性肿瘤,回到上海治疗,他以顽强的意志同疾病作斗争,病情稍有好转又重返边疆。彭加木先后踏遍了云南、福建、甘肃、陕西、广东、新疆等10多个省区,曾15次进入新疆考察并帮助筹建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任该院副院长。还3次进入罗布泊地区,调查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为开创边疆科学研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以勇敢、顽强的毅力忘我工作,最后,把自己的一切,无私地献给了大西北。
彭加木一生刻苦钻研,勇于实践,先后发表了40多篇科学论文,为我国植物病毒害的诊断、预测和综合防治作出了贡献。
为祖国建设“添草加木”
1925年,农历4月27日,彭加木出生在广州海南县槎头村一户姓彭的商店雇员家庭。由于是个早产儿,生下来时体重还不足3斤,十分弱小,家里人都怕他活不久,所以,父亲一直未给他取名。过了好几个月,父亲见他活蹦乱跳的,才给他取了名字——“家睦”,为的是求得“全家和和睦睦”。
1947年,彭加木从中央大学毕业后,分配在中央研究院生物医学研究所工作。他怀着一腔报效祖国的热血,决心把整个身心投入到科学研究中。但是当时的中央研究院生物医学研究所只是徒有虚名,国民党政府忙于内战,根本就不重视科研,所以他这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科研上毫无建树。
1947年5月27日,上海解放了,从此彭家睦也获得了新的生命,正在他为新中国的科学事业拼命工作时,一次出国的机会,第一次考验了他对祖国的赤诚之情。
一天彭加木收到哥哥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寄来的一封信,信中说:“我在美国研究园艺专业并取得了一定成就。家睦,我希望你也能来美国,我们一起学习,我在美国已经为你谋得了一次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希望你能及早地来就读。”
彭加木看了哥哥的来信,心潮起伏,思绪万千。心想我们的国家刚刚解放,还很年轻,正需要我们有作为的青年去开发、建设,在这个时候,我怎能为了个人名利而离开自己的祖国呢?彭加木不仅没有被哥哥说服,反而写信当了哥哥的说客:
“哥哥,你说过三江水是祖国的血脉,你誓做那曲折回流的江水,现在正是你返回故土,报效祖国的时候。你有园艺专长,我坚信你一定能为祖国培养出更鲜艳的花草,更香甜的果实。”
一封封热情扬溢、语言诚恳,极富有说服力、鼓动性的信发向了大洋彼岸。哥哥彭加谨毅然放弃了国外先进的实验条件和优厚的生活待遇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彭加木所研究的课题是植物病毒,为了能更好地胜任这项工作,他经常独自出去进行锻炼,增强自己的意志、毅力以及身体素质。因为搞植物病毒研究,需要进行大量的野外考察,身体条件必须能适应于各种复杂变化的自然条件,应付各种恶劣的环境,以战胜各种预料不到的困难。
“到大自然中寻找困难,大自然会教会你不屈的意志,顽强的生活能力以及丰富的智慧”。这是他长期在外地考察实践中得出来的经验。
1956年初,科学院领导派彭加木出国留学。然而,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鼓舞着他,祖国的大自然吸引着他。为了对全国自然资源的综合考察,他毅然放弃了第二次出国学习的机会,响应党的号召,去开发祖国的大西北,让沉睡在祖国土地上的宝藏为祖国添光加彩。1956年3月,有着3年党龄的彭加木向党组织,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递交了一份报告,报告说:
“我志愿到边疆去,这是夙愿。我的科学知识比较广泛,体格坚强,面对着困难,我能挺直身子,倔强地抬起头来,往前看,我具有从荒野中踏出一条道路的勇气。”“我是共产党员,应该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条件最艰苦的地方去。”
不久,中科院满足了彭加木的请求,成为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的一名工作人员。也就是在这封信上,他第一次署上了“彭加木”这个名字。他说:“当时父亲为我取名为‘家睦’,只希望小家庭和睦,现在我改名为的是为祖国大家庭建设添砖加瓦,添草加木。”“加——木”名字的另一层含义,按他自己的解释是:我要在上海到新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沟通两省之间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发展,为祖国大西北的开发铺平道路。”
战胜死神继续工作
对一个人来说,生命是可贵的。但对彭加木来说,为了祖国的科学事业,可以不惜一切代价。
祖国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吸引着彭加木,蕴藏在地下的矿藏资源吸引着彭加木,他决心用全部的身心去研究,去开发。几年间从内蒙草原到海南的亚热带丛林,从西北到华南的10多个省区,到处都留下了彭加木的足迹。
然而,正当他专心致力于祖国富饶的自然资源考察之际,恶运却悄悄地降临在他的头上。
1957年3月,他渐渐感觉哮喘得特别厉害,咳嗽不止,气管、食道就象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似的,呼吸也觉得特别困难,饭也吃不下去。他不得不住进了医院。
“医生,我到底得的是什么病?”彭加木着急地问。
医生装着漫不经心地说:“还没有确诊呢。”
但这一切都没有瞒过他,身体的变化告诉了他,他肯定了自己的诊断:肿瘤。尽管医生没有正面告诉他。
癌症,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字眼,它曾夺去了多少人的生命!彭加木想:我也是人,也逃脱了不命运的安排,逃脱不了死神的呼唤,可我还年轻,祖国的建设正需要科学技术人才。
躺在病床上,彭加本思绪万千,想到许多许多……一想到自己的工作,想到祖国边疆的建设,就产生一种强烈要求活下来的欲望。难道我就甘心当懦夫吗?不,不!靠着坚强的革命毅力,彭加木与病魔进行了顽强的斗争。
彭加木忍受着癌症折磨的痛苦,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当注射完氮芥再进行深度X光照射时,呕吐、眩晕、四肢乏力的强烈反应缠绕着他。但是这一切并没有使他后退,吐了再吃,强迫自己进食,只有这样自己的身体才能抵抗癌症的吞食。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他的生命出现了奇迹,死神在意志顽强的战士面前低下了头,最后终于退却了。
7月,经医生允许,彭加木暂时出院,回家休息。可一出院,他的心就飞向那他热爱的新疆建设事业上去了,立即向院长呈上报告,请求归队工作。在他的反复要求下,他又乘着理想的风帆,飞向了祖国的大西北。
列车在祖国的大地上飞快地奔驰。
他的心也早已飞到了大西北。
一到新疆,彭加木就投入了紧张的战斗,忘记了自己是一个癌症患者。他和野外工作的同志一样,学着吃维吾尔族的饭食,丝毫不要求照顾,从来不和别人谈自己的病情。
在彭加木和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新疆第一个拥有现代设备的化学实验室建成了。
一项工作完成了,另一项工作又主动抢了过来。彭加木那带病的躯体再也支撑不了了,癌症又一次威胁着他的生命。
在病魔面前,彭加木说:“我的生命可能不长了,但我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活一天就做一天,把有限的生命献给党和国家的事业。”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于是他和上次一样,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从精神上战胜病魔,靠着必信的信念和坚强的毅力又一次战胜了死神,生命的活力依然又来到了他的身边。
彭加木是个闲不住的人,病情刚刚有好转,他又揣着药,迫不及待地奔赴新疆,用他那勤劳、智慧的双手去开发改造大西北。
殉职罗布泊
新疆罗布泊地区,处在我国最大盆地——塔里木盆地东部,东邻河西走廊西端,西至塔里木河下游,南起阿尔金山,北到库鲁克山,是个气候干燥、雨量稀少的戈壁沙漠。尽管自然条件恶劣,但它在历史上是通往西方“丝绸之路”的咽喉和门户。两千多年前西域36国中的楼兰古国就建立在它旁边。这里有珍贵的文化古迹,还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动植物资源。它的历史和地理状况引起了中外科学工作者的极大兴趣。
1964年,彭加木曾到过罗布泊外围地区作过一些考察,撰写了《新疆罗布泊西南外缘的初步踏勘报告》。然而,由于十年浩劫,使他多少年来连做梦都想对罗布泊进行实地考察研究的工作被迫中断了。
当科学的春风吹绿了祖国的大地,人们积郁多年的愁云驱散之时,彭加木又一次孕育着重返罗布泊的计划。
1980年4月25日,彭加木刚刚回到上海。身上海南岛的泥沙还没来得及冲洗,就接到了考察罗布泊的通知。这怎能不使他激动呢?于是,便匆匆打点行装赶赴新疆,进入了考察前的准备工作。5月3日彭加木率领一支综合考察队向罗布泊进发了。
通往罗布泊的道路是艰难、曲折的,多少年来,有许多的中外科学探险工作者想打开这条通道,结果都失败了。眼下彭加木率领队员们要完成这项工作,困难就可想而知了。
5月的罗布泊,气温高达40℃以上。考察队员们忍受着烈日的暴晒、道路的颠簸,经过艰苦的长途跋涉,终于进入了罗布泊湖盆地中心。这里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宝藏,彭加木和同志们废寝忘食地工作着,并获得了湖水、气候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也对这里的植物、动物、气象,进行了考察,并取得了各类生物、矿物的标本。至此,他们初步揭开了神秘的罗布泊的面纱。
一个多月的煎熬,使他们的体力消耗很大。由于气温越来越高,更加剧了考察队员们前进的困难。沙漠中的风暴,是残酷无情的,也是难以预测的,考察队员们每天忍受着风沙的袭击,干热的煎熬。水,在浩瀚的戈壁滩上比金子还要珍贵,它意味着生命,意味着生存,意味着胜利。由于长途跋涉,到了6月中旬,考察队的水已经不多了,所以必须节约用水,除了做饭用水以外,其他用水已被禁止了。一天、两天、三天过去了,水已成了阻碍考察队员继续工作的一大难题!
1980年6月17日,这一天,是不寻常的一天,也是中国现代科学史上悲壮的一天。这一天,彭加木为了找水,为了给国家节省开支,为了今后考察罗布泊的方便,他独自一人离开了宿营地去找水。这一去,再也没有回来,无情的风沙夺去了他55岁的生命,茫茫的戈壁滩上,游荡着他的忠魂。
在彭加本失踪的第二天,党中央、国务院和当地驻军就调动大批的人力物力,花费了一个月的时间,进行了大规模的寻找工作,但是都无结果。
他走了,永远地走了!走得是那么从容,那么自信,实现了他向党向祖国发出的誓言:“让我的骨头使新疆的土壤多添一点有机质。”彭加木虽然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但他那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勇于探索,勇于牺牲,奋发工作的精神,将永远载入史册,铭刻在亿万人民的心中,激励着后来者踏着他的足迹,去完成他未尽的事业。
(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