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爱国主义教育丛书——五四以来—文化名人与祖国1
21421900000017

第17章 文学家——茅盾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曾用玄珠、郎损、方壁等近百个笔名。出生于浙江桐乡乌镇。1927年发表《幻灭》时始用茅盾笔名。茅盾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8岁入镇立小学读书,课余阅读了《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名著,开始对古典文学发生了兴趣。14岁进嘉兴中学读书,正值辛亥革命爆发,因其积极宣传辛亥革命,反对学监而被校方除名。1913年又考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916年因家庭生计所迫,辍学到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从此,年轻的茅盾便开始了他漫长而辉煌的文学生涯。

1921年文学研究会成立,茅盾是发起人之一,并担任《小说月报》主编,对该刊物进行了全面革新,使之成为新文学运动的重要阵地之一。此时,茅盾主要从事文学理论的研究并翻译介绍了一部分外国文学作品。1921年春,他加入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同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时,他是最早的党员之一,成为我国新文学队伍中最早“信奉马克思主义”的文学家。随着革命的发展,茅盾积极奔走,为革命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茅盾进入了文学创作的丰盛期。由于受国民党政府的迫害,茅盾不得不四处奔走,随着革命斗争的深入,茅盾的思想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如果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蚀》还带有悲观消极情绪的话,那么《虹》的发表就表明了茅盾已开始脱离暂时的迷茫向光明的未来前进了。1930年4月茅盾回上海后,积极投身于“左翼”文艺运动,曾任“左联”行政书记,为粉碎国民党文化“围剿”和发展左翼文艺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文学理论和文学评论上也颇有建树,他的《鲁迅论》、《冰心论》等作家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作家专题研究的开山之作。现实主义巨著《子夜》和优秀短篇小说《农村三部曲》及《林家铺子》则代表了茅盾时期文学创作的最大成就。它不仅是茅盾文学创作思想和艺术成熟的标志,也是其登上现代文学高峰的标志。尤其《子夜》,它不仅是茅盾的顶峰之作,也是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里程碑。瞿秋白称赞“这是中国第一部写现实主义成功的长篇小说。”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茅盾虽然辗转各地,但他始终是和党站在一起,以笔代枪与侵略者及一切反动派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战斗,并积极参加了党领导的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工作。他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主编过《烽火》、《文艺阵地》等一些刊物,并创作了《腐蚀》等5部长篇小说和其他散文、杂文等。抗日战争胜利,他又同蒋介石法西斯统治者进行了新的战斗。1948年2月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他回到北平,出席了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并当选为全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文协”(后改为“作协”)主席。

新中国成立后,茅盾曾任文化部部长,全车政协副主席,历届人大代表等职务,致力于文艺界的组织和领导工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和为新中国培育文艺新生力量,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做了大量有意义的工作。十年浩劫中,茅盾虽历经磨难,但丝毫没有动摇他对党的一颗赤子之心,他以自己的行动显示了对党、国家和人民的耿耿丹心和浩然正气。粉碎“四人帮”后,茅盾不顾年事已高,仍辛勤耕作,以残年余力散发着自己最后的光和热。

1981年3月27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家茅盾因病在北京逝世,应他生前要求,党中央追认他为“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生活了将近一个世纪,笔耕生涯60余年的茅盾,对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一生首先是同党领导的伟大革命斗争联系在一起,对中国革命和现代文学发展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一方面他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真实地再现了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构制了一幅现代中国社会的宏大历史画卷;另一方面,他的创作和评论又凝聚着中国人民对现实和未来的深沉思索和不懈追求。诚如王若飞同志所说:“茅盾先生的最伟大之处,正是他的创作反映了中国大时代的动态,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创作的中心内容与中国人民解放运动是相联系着的。”

今天,茅盾——中国文坛上的一颗巨星,虽然陨落了,但他却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他的许许多多的爱国爱党的动人事迹也一直在人们中间流传,激励着后人前进。

反对外强,为罢工奔波

1925年5月30日,上海工人举行了声讨日本纱厂枪杀工人顾正红的大罢工,爆发了“五卅”运动。随即,茅盾积极主动地参加党发动的全市商人罢市、工人罢工、学生罢课的“三罢”斗争,为“三罢”而奔波鼓动各方面的力量参与罢工。他不顾监视,冒着被捕的危险,亲自参加示威游行活动,进行宣传发动工作。6月4日同韩觉民等30余人发起上海教职员救国同志会,并亲自起草了大会的宣言,指出“五四”以来学生救国的声浪日高一日,但我们的教员大多数始终不曾积极参与过救国运动,甚至还用种种方法压抑学生的这种运动,或是设法使他们沉寂下去。并号召,以后要和学生和各界一同起来救国,不但现在的条件要得到彻底解决,以后还要和学生结合,永远做救国运动的带头人。随后茅盾便以实际行动表现了自己的决心,及时地处理好救国同志会中各种复杂的事务性工作。

6月,茅盾又同杨贤江、侯绍裘一起针对江苏省教育会所发起的上海各学校教职员联合会的某些不足之处作了谈话,指出关于学潮善后问题的主张太浅,范围太窄。于是发起教职员同志会,以教职员个人为单位从事救国运动。并及时为同志会起草宣言,指出他们这一辈人所负的责任,一方面要以普通国民的身份,率先参与救国运动,另一方面要以教育者的身份,领导那些受自己教育的青年人为救国而活动,同时强调这是他们这些人多少年的希望,只是因为受学阀,所谓名流的蒙蔽,一时趋于苟且偷安,才没有表达自己的愿望。于是特别指出现在时机成熟,因此号召人民起来救国。在这之后,茅盾又积极组织参加了救国同志会的演讲团,向人们讲述“五卅”事件的外交背景,揭露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血腥罪行,鼓舞人们奋勇前进,反对帝国主义的压榨和剥削。茅盾在斗争的同时,还积极在为适应斗争需要而办的《公理日报》上发表文章,揭露“五卅”惨案的真面目,使得各界人士积极投入到这场爱国运动中去。

争取平和,搞统战联合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在帝国主义的指使下,积极准备发动内战,妄图消灭共产党,夺取中国人民的胜利果实。茅盾对国民掌反动派的这种丑恶行径感到愤慨,毅然挑起了文艺界民主统一战线的重担,为维护祖国和平和民主而奔波。

1946年3月中旬,茅盾离开重庆,到上海去组织上海文艺界的统一战线。16日,抵达广州,他顾不及行程的劳累,便满怀信心地参加了由广州文艺界联合举行的一次公开欢迎会。面对着会场上那满满的渴望民主、渴望祖国和平和发展、爱好文艺的青年,茅盾的心激动了,他从面前这些青年人身上看到了胜利的希望。同时也增强了要把这些青年们调动起来的责任心。在“和平民主建设阶段的文艺工作”这个题目下,足足讲了两个小时的话,号召文化新闻界力争应有的合法权利。在说到当前的文艺运动时,他说:“战时,我们实行的是抗日统一战线,现在是民主的时代,我们也要实行民主统一战线。凡是赞成民主的,都可以合作,只要有反动派、法西斯分子,我们就反对。今后文艺运动的方向,主要的还是大众化的工作,要使文艺真正为人民了解和接受,使每一个文艺工作者真正成为人民的文艺家。”鲜明地表述了自己的态度、立场和愿望。当有人为他去上海的安全表示担心时,他说:“怕什么?难道要把自己反锁在屋内,眼看着那些不知耻的家伙双手把我们国家捧给外国人不成?那自己连同小屋子不也就被送给外国人了吗?我们不能等待,我们要用自己的笔来解救自己,来解救自己的国家。”是啊,想到党的关怀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他又怎能吝惜自己的这块崩肉呢?他打算从重庆沿长江东到上海。党组织考虑到不利于他安全的因素,决定他由广州、香港然后到上海。他对党的关怀非常感激。他决定,既然组织上让我绕广州、香港,那也好,我正好把广州香港也动员起来,以免空了缺。在他的积极影响下,广州的气氛很快高涨起来,争取和平,反对内战的口号提得更响了。

看到这一些良好的进展,茅盾没有在广州很久地停留,很快地向香港进发。4月14日,他和夫人一起来到香港,把文艺界的民主统一战线又带到香港。茅盾深知,香港虽然不属于大陆,但在革命的运动中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里非国统区,文化界的红人老人也不少,况且活动相对自由一些,因此能否把这些人团结起来是很重要的。另外,国民党反动派也很重视这个地区,面对共产党倡导的民主统一战线,他们也建立了所谓的统一战线来对付,对于中间人士,他们拚命骚扰,同时也影响真正坚持民主的人们。针对这种局面,茅盾告诫大家要明辨是非,他幽默地说:“象我,他们也来做过一番统一战线的。他们没有人写得出文章,但跑腿的人却有的是,此外,他们还有钱。”茅盾主张文艺界应该象抗战初期那样团结起来,建立一个强固而广泛的民主统一战线,分析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没有一点旅行的悠闲,短短几天后,他便同夫人一起撑船离开香港到上海。

激励后辈,临终捐巨款

1980年秋季的一天,茅盾把儿子和儿媳叫到跟前,深切地说:“这几年,我们国家的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的创作有了长足的进展,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大事。而长篇小说更能反映一个时代的风貌,更是一个国家文学艺术发展水平的标志,可是我国的长篇小说还不够繁荣,而我自己是以写长篇为主的,这里有我的一份责任啊!”说到这里,老人的心情激动了,他微微闭上眼睛,沉思着。多少年来,作为文学界公认的泰斗,他不但自己坚持不懈地为繁荣祖国的文学艺术而创作,更是目光如炬地在文苑中搜索人才,视培养新人、激励新人为己任。1958年,在围绕着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的轩然大波中,他亲自撰文保护杨沫。同年,他在《延河》上发现了一位新秀茹志鹃,撰文推荐了她的《百合花》。1961年,他撰写了一篇洋洋万言的文章《一九六○年短篇小说漫评》挖攫了一大批新人,介绍给读者们。50年代和60年代初,他在繁忙的公务中挤时间写了一大批给青年读者的复信。在这些信中,凝聚着他对文学青年的深情和厚望,使祖国的文学事业有了坚强的后盾,成为文苑中一棵荫庇新秀的参天大树。可是长篇的创作不够繁荣,使他感到有愧于祖国。他也知道自己年事已高,属于他的时间不多了,他要为祖国的文学事业再次作出努力。想到这里,他抬头望了望儿子和儿媳,他们似乎没弄清他说话的意图。茅盾接着说:“前几天,作协酝酿了一个关于设立鲁迅文学奖金的拟议案,征求我的意见,我极力赞助。”说到这里,儿子和儿媳明白了爸爸的意图,当即说到:“您是不是想用您的稿费设立文学奖金?那好,爸爸,我们完全支持,绝对开绿灯。”看到孩子们心领神会的神态,茅盾的心坦然了。

1981年3月14日, 已经卧病很长时间的茅盾自知病将不行了,他让儿子扶他起来,先是给党中央写了一封要求恢复自己党籍的信,然后让儿子代笔写了一封给中国作家协会的信,把自己所得稿费20万元捐献出来,作为一个单项文艺奖金的基金,设立一个长篇小说奖。两封信都抄写好,他颤颤巍巍地举起那支笔,那支如椽之笔,凝重地在前一封信上署名:“沈雁冰”,后一封信署名“茅盾”,然后放下笔。凝视着这两封信,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过了很长时间,他嘱咐儿子道:“这两份遗嘱要在我死后再交给组织。”13天后,这位文学巨匠的心停止了跳动。

(岳喜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