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锷,原名艮寅,字松坡,生于1882年12月18日。湖南是近代中国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里曾涌现了一大批出类拔萃的英雄豪杰。蔡锷就出生在湖南中部略偏西南的宝庆(今邵阳)县城东的亲睦乡。这里山青水秀,潺潺的流水、密密的林丛、巍峨的山岭,如画的风景伴他度过幼年的时光。正像不平凡的人物大都是从平凡的家境中陶冶出来的一样,名垂青史的护国大将军蔡锷也是从旧中国一个极其普通和相当贫寒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
蔡锷的祖辈世代务农,种田□口,生计一向艰难。蔡锷的父亲蔡政原先也是一个勤劳朴实的农民,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勤奋好学的他在躬耕之余,还掌握了一些缝纫手艺和文化知识,兼以裁缝为业,经常到宝庆之西的武冈、洞口一带接点针线活,补贴家用。后来,因为他粗通文墨,又在黄家桥镇上办起了一所简陋的私塾,教授儿童,收取菲薄的学费维持全家生计。蔡锷兄妹5人,母亲王氏,除了在家照料他们之外,还要下地务农。生长在这样清贫的农村家庭的蔡锷,从小就得帮助父母做一些简单的农业劳动,因此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品格和生活节俭的习惯,这对他成年后的从政治军、保持廉洁简朴作风有一定的影响。
蔡锷6岁那年,为了让他学点文化,便于将来立身处世,蔡政让他进了自家私塾,亲自教授。小蔡锷聪颖异常,且沉静刻苦,所以进步很快。仅用三、四年,他就将“子曰”“诗云”之类的“四书”“五经”通读完毕。10岁时他已能写出比较流畅的文章,因而有“神童”之称。据说,小蔡锷有一次去小店买作文格纸,店主见他活泼伶俐,便想出条对联考考他。店主搜肠刮肚也想不出一个适当的上联,忽然看见作文格纸中缝间印有“三元及第”四个字,便信口说到:“小学生三元及第”,岂料小蔡锷应声对出“大老板四季发财”。听到这对仗工整的恭维话,店主心花怒放,当场免费赠送小蔡锷一叠作文格纸。从此,小蔡锷便以才思敏捷而闻名乡里。
小蔡锷虽有“神童”之称,但他不自恃聪明,学习相当勤奋刻苦。在湘西至今还流传着他童年时代勤奋好学的佳话。那时他白天帮家人做农活,晚上便点上油灯,常常独自读书学习到深夜。为了能多学一会儿,他瞒着父亲在灯碟里盛满油,等油燃完了才不得不睡下。蔡锷非常喜欢读书,但因为家贫,无钱买自己喜欢的书,所以每听到亲友有藏书,即便相距数十里,他也要翻山越岭去借阅。他不但乐于读书,还善于读书。他喜欢边读边亲手抄录,边写边记,因而能够深刻理解书中内容,能够融会贯通。
随着小蔡锷年龄的增长和学业上的突飞猛进,蔡锷的父亲渐渐地感到不能承担对儿子的教育了。为了使孩子将来有一个好的前程,他便将儿子送到当地的一位知名学者樊锥的门下继续攻读。樊锥不但学识渊博,而且还是远近闻名的善于奖掖后进的学者。他免费收蔡锷为弟子,悉心加以教诲。在名师的指点下,蔡锷的学业进步更快,除先秦诸子之学外,他还读了《孙子》、《吴子》、《司马法》之类的兵法书。
1895年春,正逢县里举行童生考试,13岁的蔡锷便在父亲的陪同下前去应考。这次应试还传出了这样一段佳话:当考生们进入考场时,蔡政怕孩子太小中途挤丢了,索性让他骑在自己的脖子上送进考场。监考的知县看见这位可爱的小考生,好生奇怪,忙将蔡氏父子拦住,想当场试试。知县即景说了一句上联“子将父作马”。蔡锷连忙应声对答:“父愿子成龙”。知县对蔡锷的敏捷才思既惊又喜,连连大声称赞道:“神童!神童!”。这次考试之后,蔡锷被补为县学生,考中了“秀才”。
就在蔡锷考中秀才的这一年,神州大地面临着一场新的震憾,腐败的清王朝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吃了败仗,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日本不仅侵占了包括台湾在内的大片中国领土,而且还攫取了二亿两白银的巨额赔款。凡是有爱国心的中国人,都对清王朝丧失了最后一点信心,为救亡图存,纷纷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一大批维新人士,积极倡导维新变法运动,希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使中国民富国强。这时,湖南的维新派在长沙创办了湖南最早的新式学校——时务学堂,以谭嗣同为学堂总监,聘请梁启超为中文总教习,由黄遵宪、唐才常等轮流教授,积极宣传维新变法主张。
1898年3月,年仅16岁的蔡锷,在湖南督学徐仁铸的亲自推荐下,来到长沙投考时务学堂,以第三名的优异成绩,被录取为头班学生。从此,他不仅与恩师梁启超结下了终身不解的师生之缘,而且,在一大批知名维新人士的教诲、陶冶和影响下,学业和思想觉悟都得到了更大长进。蔡锷在头班的40名学生中年纪最小,但他通过认真学习和刻苦钻研,每月月考皆名列前茅,因而受到同学们的敬慕。与此同时,他还积极参加南学会的活动,常在《湘报》上发表文章,锋芒初露,引人注目,是梁启超门下的高材生。
湖南时务学堂倡导人人平等,形成了师生共同切磋、探求真理的学风。这在蔡锷的心灵深处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在学校,每当与同学谈到当时的腐败政治,他总是声情激越。在维新运动的高潮中,他逐步确立了自己的报国志向,期待有朝一日,能像自己的导师梁启超、谭嗣同那样,在救国救民的运动中成为一名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