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爱国主义教育丛书:火烧圆明园
21426300000001

第1章 “万园之园”圆明园

圆明园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发展的巅峰,也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园林建筑的瑰宝。历史上的圆明园,是清王朝统治时期,集中全国财力物力,役使无数能工巧匠,耗时150年,在平地上完全靠人工营造出来的一座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皇家园林。其中,最早兴建的部分叫圆明园,相继扩建的部分称长春园和绮春园(后改名万春园),三园紧相毗连,浑然一体,总称“圆明三园”。圆明三园占地5200多亩,外围总长近20华里,园内散布着140多所富丽堂皇的宫殿楼阁和100多处秀丽如画的人造景观,加上众多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湖泊池沼点缀其间,使它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精品总汇,在世界园林建筑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在清代,它的盛名传到欧洲,曾被誉为“万园之园”。令人痛惜的是,这样一座举世无比的园林杰作、中外罕见的艺术珍品,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却遭到帝国主义侵略者极其野蛮的摧残。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对圆明园大肆劫掠后,又放火焚烧,致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作了一片废墟。圆明园座落在北京西郊海淀镇北的平原上。据北京大学教授候仁之先生考证,“海淀”原为一片浅湖的名称,故址在今海淀镇西北的低地上,元代时有人给它起了个具有文采的新名字,叫“丹”。这里地势低下,间有潜水溢出地表,又是原来玉泉山与瓮山(万寿山的前身)诸泉的中下游,为营造人工园林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加上西山峰峦近在眼前,青山绿水,景色极佳。在元代以前,海淀附近的劳动人民通过围堤造田,种稻植荷,已经把这里开辟成了风景优美、禽鸟汇集的自然风景区。

到了明代中叶,海淀的自然风光传播开来,到这里观光游玩的人与日俱增,有的人甚至在湖边开辟园林,兴建别墅,长期定居下来。其中最有名的,一个是武清侯李伟,一个是书画家米万钟。李伟利用海淀湖水的一部分,营建了清华园;米万钟则在清华园引水的下游,增辟了勺园。“勺园”的命名,就是取“海淀一勺”的意思。清华园开阔壮丽,勺园深遂幽雅,两者均以清澈的流水和茂密的花木取胜。当时有人写诗赞颂说:“丹边万泉出,贵家往往分清流。李园米园最森爽,其余琐琐营林邱。”

清朝统治者定都北京后,看中了海淀湖区的秀丽景色,于是在明代遗留下来的故园基础上,大兴土木,营造离宫。康熙皇帝首先利用清华园旧址改建成畅春园,作为西郊离宫。接着又于1709年在畅春园以北华家屯(今挂甲屯)附近为其第四子胤禛(即清世宗雍正皇帝)修建赐园,并亲笔题名为“圆明园”。其用意,据雍正皇帝在《圆明园记》中说:“圆明意志深远,殊未易窥,尝稽古籍之言,体认圆明之德。夫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雍正皇帝继位后,继续扩建圆明园,并在园内设署办公。1725年,雍正皇帝首次留住圆明园。此后,每年新正郊礼后,皇帝就移居园内生活,直到冬至大祀前夕,才回到城内的皇宫里;除了夏天去热河行宫以外,一年之中,皇帝的园居时间达2/3以上,并且形成惯例。雍正以后的五位皇帝,只有乾隆皇帝死于皇宫,其他人或者死在圆明园,或者死在热河行宫。因为园居成了一种宫廷时尚,每位皇帝对营造园林都格外重视,其中最为尽力的要数乾隆皇帝。乾隆皇帝曾经六下江南,游遍了长江以南的名园胜景,每次出巡他都让画师仿画江南各地的名胜风景,回京后在圆明园内动工仿建。例如,1763年,仿照海宁陈氏隅园,在圆明园内建安澜园;1767年,仿照江宁的瞻园,在长春园内建如园;1775年,仿照鄞县范氏天一阁,在圆明园内建文源阁,收藏《四库全书》。此外,像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雷峰夕照、平湖秋月、苏堤春晓、曲院风荷等10景以及苏州的狮子林等名胜,都在圆明园中被仿建出来。乾隆皇帝在位60年间,圆明园的改建扩建始终没有停止过,以园中最大的湖泊——福海为中心,向北拓展了圆明园的面积,向东增修了长春园,向南合并了王公私园,建成绮春园。到1770年,圆明三园的兴建工程基本完成。三园的排列仿佛是一个倒过来的“品”字形。

圆明三园都是水景园。园林的设计者充分利用地下丰沛的水源,进行了大胆的创造,在平坦的土地上,开凿出许多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湖泊和池沼,堆筑起无数连绵起伏、曲折迂回的丘陵和岗阜。在峰回路转之间,到处萦绕着清澈的溪流,潺潺的流水。这些回环流转的溪流把大大小小的湖泊池沼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庞大水系,它将整个园林分割成数以百计的‘自然’空间,同时也为游园者提供了舟行游览和水上供应的便利。垒石而成的假山、聚土而成的岗阜和散布园中的河湖,共同编织成一幅烟雨迷蒙的江南水乡的秀丽景观。诗人在《圆明园词》中说:“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指的就是这种小中见大、平地造园的博大气势和宏伟规模。

圆明园是三园之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它的前部是朝房,入大宫门过金水桥,进“出入贤良门”,迎面便是“正大光明殿”。这是皇帝朝会听政的地方,殿前有宽阔的广场,东西两侧有文武官员的朝房,建筑形式与城内的皇宫相近似。正大光明殿的北面,即殿后有“前湖”。往北再隔一重殿,有九个小岛环抱住“后湖”,其中最大的岛上建有“九洲清晏殿”。后湖的东北面,有仿杭州西湖的著名景观“曲院风荷”。由此向东,就是园中最大的湖泊——“福海”。福海海岸由十岛环成,海中有三个小岛,名为“蓬岛瑶台”。据说它是按照宋代大画家赵伯驹所作《仙山楼阁图》的画意建造的,整个形状内方外圆,很像古时的方孔铜钱。圆明园的西北角建有“安佑宫”,建筑形式模仿北京城内的太庙(今为劳动人民文化宫),殿内供奉着清代皇室祖先的灵位。殿前有两对华表,巍峨屹立,极为庄严。

长春园位于圆明园的东边。由圆明园的福海继续东行,过明春门就是长春园。它用圆明园中“长春仙馆”中“长春”两字命名,始建于1749年,到1751年基本完工,占地1000余亩。这是一座中西合壁的园苑。其中,既有模仿中国江南名胜建造的秀丽景观,如园中著名的“狮子林”16景,就是将苏州狮子林描画下来后仿造的,它的假山全由青石堆成,今天还能看到青石山的遗迹;也有模仿西洋建筑的西洋楼区。西洋楼区是1747年至1760年间,由意大利画家郎世宁、法国传教士蒋友仁、王致诚等设计监造的。它位于长春园本部以北,自成一区,用地南北狭窄,作东西延伸,自西向东依次排列着谐奇趣、万花阵、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大水法、观水法、远瀛观、线法山、方河、线法墙等建筑和园景,构成与其它景区风格迥异的一个部分。长春园中著名的建筑物还有澹怀堂、淳化轩、泽兰堂、思永斋、玉玲珑馆、宝相寺、法慧寺等,特别是建于湖中的“海岳开襟”,是帝后们从明春门进来后看到的第一景,因而建造得格外富丽豪华,远远看去就像海市蜃楼一般。

绮春园位于福海的东南,与圆明园只有一墙之隔,原来叫“春和园”,1769年才改名为“绮春园”。嘉庆年间,将园西诸小园并入,奠定了绮春园的最后规模。绮春园的面积比长春园略小,又由于它是由若干小园合并而来,因此全国没有一个统一整体布局。小园之间,有围墙相隔,各自独立。绮春园的大宫门位于园的东部,从宫门区至敷春堂形成一条南北轴线。园的中央部分,建有展诗应律、春泽斋、生冬室、四宜书屋等园林建筑群,是全园重点。园的西南部及东北部均以水面风景为主,各自拥有较大的湖面和岛屿,构成了绮春园的独特景观。全园共有湖面17片,大小不同,但彼此沟通,连为一体。湖中建有岛屿,增加了水景的内容和层次,绮春园是清皇族的住所。道光初年,因畅春园日见颓败,改变了将太后太妃们奉养在畅春园的旧例,而让她们到绮春园居住。1860年绮春园被英法联军焚毁。1873年同治皇帝在重修此园时,拟将它作为慈禧太后的住所,更名为“万春园”。但因国库拮据,重修工程半途而废。

圆明园是中国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它集古代园林建筑之大成,是一颗闪耀着智慧光芒的东方明珠。法国人格罗西曾经这样描述他亲眼看到的圆明园盛况:“这个巨大的宫苑,园地的全部,布置着人工所造的小山和丘陵。有高到两丈,甚至于五六丈的。这些小山的分布,都是按照计划来经营的。”“在每一个山谷里,都有依其特有的计划而构造的宫殿。建筑的正面是用圆柱和窗牖,并涂上金色再加上彩色的髹漆,墙垣是用灰砖建成,再雕镂上花纹,屋顶覆以彩色的琉璃瓦,红、黄、蓝、紫掺杂配合,变化万千,形成极其美观而悦目的境界。仅仅为了装饰的亭阁,它的宽大程度就足够帝王和他的随从做为住所之用,真是令人不敢置信。仅仅一个宫殿就需要消费库金400余万法郎,而其他家具等物并不计算在内。在这样一个巨大的宫苑圆明园中,大约有200多座宫殿,并附有护卫和太监的住所,这些宫殿之间的距离,大约相隔数米,都有墙垣或林木掩盖着。”“宫殿有的建在岩石的高处,可以临高下望,景色奇绝,变化万千。可以看到用作点缀的桥梁和空谷兰花,绿荫里闪现着金碧辉煌的高大宫殿,庭院中陈列着繁花异卉,小山上的泉水瀑布徐徐的流下,这样美妙无比的景致,真迷人心目,令人有置身仙界之感!”

修造这样一座宏伟壮丽的皇家园林,耗费了中国人民难以数计的巨大物力和财力。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大规模修建扩建圆明园共计花费了多少白银,历史上没有作过统计。按照嘉庆四年(1799的年)统计,1793年至1798年5年内维修圆明园共开支白银149万两;另据道光四年(1824年)统计,1818年至1823年5年内维修圆明园共开支白银108万两。照此估算,仅维修费一项,圆明园在150年间就耗费了3000—4500万两白银。而其造价,至少是维修费的10倍以上。同时,由于圆明园是御园,是皇帝办公和休息的地方,每个宫殿里都摆设了极其贵重的珠宝器物,它的总价值更是我们无法估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