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果然见效,军需主任立刻口齿清晰地供出段祺瑞的侄子,并拿出账本给段祺瑞过目。段祺瑞早就对他侄子有所怀疑,如今人证物证俱在,立刻叫人把他侄子绑了来,“赏”了他100军棍。100军棍足以要人性命,幸亏执行人手下留情,这个侄子才保住性命,但也因此落下终身残疾。
打完侄子,段祺瑞又做出一项惊人之举,他不顾别人劝阻,主动走进禁闭室,不吃不喝地在里面待了整整两天,以惩罚自己任用私人。
而段祺瑞本人也从不收礼。一次,江苏督军齐燮元送给他一个精致的围屏,围屏上镶有各种宝石,五颜六色,光彩夺目,一看就知价值不菲。段家的人看了都爱不释手,甚至半夜里偷偷起来玩赏。可第二天早上,段祺瑞见到围屏,只是淡淡地扫了一眼,就叫人给齐燮元送回去了。
还有一次,张作霖给段祺瑞送来一些东北特产,并不是多么值钱的东西,但段祺瑞死活不肯收,最后在张作霖的副官一再恳求下,才收下两条江鱼。唯独有一次冯玉祥送来一个大南瓜,段祺瑞非常喜欢,破例没有送回。逢年过节时,按照习俗,给段祺瑞送礼的人更是络绎不绝,但段祺瑞只是在每人的礼品中挑一样最不值钱的留下,其余的一概退回。
段祺瑞一生清廉,没有购置过一处房产和地产,甚至连合肥老家也没有一处住房,在北京住的房子是袁世凯赠送的,到天津之初,住的是他的部下魏宗瀚的公馆。后来搬出日租界,租住在英租界47号一套房租较低的住宅中。
近代围棋大后台
段祺瑞平时喜欢念佛经、搓麻将,再就是下围棋。而对围棋入迷的程度,连他的心腹徐树铮也每有微词,认为他玩物丧志。他怎么会迷上围棋,今已无从查考,兴许是同他青少年的生活环境有关。段祺瑞生于安徽六安,童年跟随祖父在江苏宿迁读书,稍长便移居合肥。晚清到民国初,合肥一带围棋颇为兴旺。比段祺瑞稍大的合肥人刘铭传,是清代官僚中屈指可数的围棋高手,他的对局棋谱流传至今;与段氏同时代的围棋名手张乐山,也是合肥人;而合肥望族李氏(李鸿章一族)门中更不乏围棋好手,如李子干、李戚如在光绪、宣统年间均有弈名,他们常邀各地名手至合肥交流,并在合肥组织棋社,结纳棋友。段少年在弈风甚盛的环境中长大,后来又为李鸿章所赏识而出国学军事,与围棋结上缘也就不足为奇了。
段祺瑞不仅自己嗜棋,他的子侄也喜欢下围棋。长子段宏业的棋艺水平比他的老子还要高。在民国初期颇有点名气,当时次一级的国手如吴祥麟等还非他敌手,后来日本人曾授之以段位。金山人顾水如,棋艺最负盛名,初到北京遇到的强劲对手也就是他。段祺瑞好胜,输棋便不高兴,别人同他下棋总是手下留情。段宏业是个花花公子,染有抽鸦片的恶习,段氏本来就不喜欢他。父子对弈,不讲什么情面,段祺瑞一输棋,常瞪眼斥责他:“没出息,就只会下棋!”20年代前后,段宏业当上天津正丰煤矿总经理,养尊处优,棋也少下了。段祺瑞身边还有一个人,当时与孙科、张学良、卢小嘉齐名被称为“四大公子”之一的段宏纲。此人是段祺瑞二弟碧清之子,从小就跟随段祺瑞,后曾入保定军官学校读书。老段认为他为人忠实可靠,视之如己出,段府内外不少事务多由他出面办理,有的史家往往误以为是老段的嫡子。他的棋艺比段宏业差,同段祺瑞差不多。
段氏一家三人既然都爱下围棋,出入的棋客也便多了,一些拉帮结派、趋炎附势而又附庸风雅之辈也常来凑热闹,段府俨然成了个围棋俱乐部。每有重要围棋活动,一些知名人士如任中国银行总裁的王克敏,前清十代肃亲王、入民国后任民政大臣的善耆,曾任直隶总督的杨士骧的兄弟杨士骢,大富豪李律阁等等,都纷纷出面捧场,这对于围棋活动的开展自然有利。
围棋起源于我国,清中叶以后日渐衰落,远远落在日本的后面,到清末民初是一个新旧交替的转折时期。在这个时期,段祺瑞利用自己的权势,资助围棋棋手,推进中外围棋的交流,确实起过积极作用。
清代官僚大多夜郎自大,段祺瑞开头对日本围棋的水平并不知其底细,光绪末年充任保定军官学堂总办的时候,常与侨居保定一带的日本人下棋,这些人原是一般围棋业余爱好者,段与之对局常胜,由此总认为日本围棋水平不高。有一回,来了个名为中岛比多吉的日本业余棋手,非常轻松地赢了段祺瑞,在场观战的日本人趁机宣传日本围棋强于中国,段自知技不如人又不服气,邀了北京的几位名手才击败中岛。中岛这个人颇机灵,过了一个月,摸清中国棋手的招数,逐渐又居上风。段再约当时的一流名手张乐山、汪云峰到保定与之对阵,才把中岛压了下去。
说段祺瑞为中国围棋事业干了好事的另一侧面是资助一批围棋名手,使他们有条件增进自己的棋艺。
围棋易学难精,要精于此道,得下功夫,这就得有个安定的生活条件。清末民初,民不聊生,一些围棋名手鲜有生活优裕的。入民国后的10年间,段祺瑞权势日隆,对围棋的兴趣有增无减,他先后设于北京五堂子胡同及府学胡同的府邸,进出的棋手极多。段氏资助这些人大体上有两种方式:一是挂虚职、支干薪;二是对局时给奖金。据说,段府每个月用之于围棋的开支常超出千元。
天才棋手吴清源的出道,也同段祺瑞有关。
吴清源,福建人,祖父曾做过浙江道台,家境原极富有,后家道日渐衰微,父亲一死,生计更为困难。吴一家喜棋,吴清源从小学棋,棋艺进步神速,9岁便同一些国手对局。1925年春,吴清源才11岁,“棋顾问”顾水如领他去见段祺瑞,推荐说,吴清源是块罕见的好材料,因父亲新丧,全家在京难以维持生活,其舅父拟带他回福建另谋出路,这一来很可能荒废棋艺,实在可惜。过了几天段祺瑞想试试这孩子到底有多少分量,便招吴让两子对局。一般棋手同段祺瑞下棋大都让他赢,一个10来岁的孩子哪里理会这一套,又何况论棋艺段祺瑞根本不是这孩子的对手。对局时,吴清源杀得他“尸横遍野”,溃不成军。老段输得那叫一个惨,心情十分恶劣,整整一天不再会客。不过,虽然如此,吴清源并没有因此受到冷遇,段祺瑞照样每月拨款100元作为“学费”,让吴继续留京下棋,并经常出入段府。那时,雇个佣人,每月只需要付2元钱工钿,100元是个不小的数目。1928年,吴清源东渡日本,成长为一名杰出的棋手,独步棋坛20年,号称“昭和年代棋圣”,至今仍是围棋界仰慕的人物。他回顾自己的经历,还常提起那件往事。
1926年,段祺瑞下台后,手头渐渐拮据起来,接济围棋棋手自然不可能那么阔绰了,但毕竟还有点余威。1928年秋天,蒋介石曾派随行人员吴忠信奔赴天津,代他向段祺瑞请安。这一方面是因为蒋早年在保定军校修业,是段的门生,尽“师生之谊”;另一方面自然是因为皖系还有潜在势力,借段这块招牌可以用来笼络一批军阀。吴忠信到段府见到段的境况,回南京向蒋禀报,蒋当时便拨款2万元给了段祺瑞,而后数年陆续的拨款为数也不下数万元。段祺瑞在经济方面有“后盾”,与之往来的棋客自然也依然如故。
段祺瑞到上海定居是在1933年初。“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担心日本侵略者与国内军阀相勾结,特派遣亲信钱某持由他签署的信件到天津,请段祺瑞南下“颐养”,以便随时“商谈国是”。段祺瑞遂南来,随行者有吴光新、魏宗瀚以及段宏纲等,1月24日到达上海,定居霞飞路(今淮海中路)“上海新村”一带,当时这个地方有草坪10余亩,房屋10余间。
上海自民国以来,围棋已经有比较好的基础,围绕地方富豪张静江、张澹如周围早就有一批棋客,北方棋界的“大后台”段祺瑞的到来,更使这个地方的围棋兴盛起来。北方围棋名手刘棣怀早在段祺瑞下野之后就南迁上海了,北方棋界精英雷溥华、王幼宸、余冠周等也赴上海交流棋艺,就连年近古稀的棋坛元老汪云峰也曾一度南来上海。至于顾水如,仍是段府的常客,自己还在私宅办起“上海弈社”,青年棋手过惕生当他的得力助手,由他引荐也成为段府的常客。30年代中期,上海迅速取代北京,成为全国围棋名手汇集的中心。
段祺瑞在天津时已患有神经性关节炎、染过猩红热,到上海那年已是69岁的老人,须发全白,体力日渐衰弱,但生活习惯仍与天津时无异,每天早起诵经、下棋,有时也约客打麻将。1934年春夏之交,他患了严重的溃疡,大量出血,经宏恩医院(今华东医院)抢救,虽然免于一死,精神却十分萎靡了。就在这一年5月,日本着名棋手木谷实(当时六段)、吴清源(当时五段,尚未入日本籍)一行来沪访问。吴清源与木谷实是日本棋界的两颗巨星,所向披靡,少有敌手,当时上海自然无人可以同他们下对子局的。吴清源不忘故旧,造访段祺瑞,一个是风华正茂的青年,一个是老态龙钟的遗老,两人相遇,感慨万千,他们再次推枰对坐,手谈一局,结果吴清源却以小败终局。段祺瑞心中明白:这一局以尊敬长者为目的的“交际棋”,大概是对他当年惨败的一种安慰吧!
这一年夏天,应蒋介石之邀,段祺瑞曾前往庐山避暑,随行者有段宏纲与顾水如。段见蒋,曾谈及围棋,并提到吴清源,说起这位稀有的天才有可能加入日本籍,将是中国的一大损失,应设法召吴回国,指导国人棋艺,否则日本围棋越来越强,中国会越来越落后。蒋介石当面唯唯,其实当时他哪有心思办这类事,结果也就不了了之。
一生天津缘
1885年,正处于洋务运动中的清廷,秉承“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理念,在天津开办了北洋武备学堂。时任直隶总督兼洋务大臣的李鸿章一手促成了此事。
学堂的第一批学员,多是从淮军中选拔的,段祺瑞就是其中之一。学堂分步、马、炮、工程四科,段祺瑞被分在了炮兵科。
官方在这所学校里下了大力气,教员多是从德国退役军官里聘请,学习的内容中西结合,十分全面,从历史、地理这些基础课程,到兵法、图上战术这些军事课程,都要涉及,对当年的学生们来说,可谓一场考验。
段祺瑞显然经受住了这样的考验,几年后他以“最优等”的成绩从学堂毕业,不久就被选派到德国去进行深造,进入柏林军校,仍然进行炮兵的相关学习。在德国期间,他曾经有机会到世界知名的克虏伯兵工厂实习,大开了眼界。
在德国学习后,段祺瑞返回国内,在威海武备学堂担任教师。但他与北洋武备学堂的关联还没有断开。
北洋武备学堂的毕业生,后来多成为新军中的重要人物,除段祺瑞之外,冯国璋、王士珍、曹锟、吴佩孚等悉数毕业于此,其中冯国璋、段祺瑞与王士珍,后来曾分别担任民国总统、总理、总长,被称为“北洋三杰”。
在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天津后,学堂被焚毁。到了20世纪初的几个年头,由于北洋军扩充迅速,对军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袁世凯便决定着手恢复北洋武备学堂,承办此事的正是段祺瑞。
从德国回来后,段祺瑞虽在威海任教,却一直未受重用。他的仕途转而变得顺利,也与天津有关,源于小站练兵。
清朝在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让整个国家改变了重文轻武的观念。在战争尚未结束的时候,朝廷就派广西按察使胡燏棻招募新兵进行训练。胡燏棻招募了近五千人,组成了十营“定武军”,驻兵地点就在天津的小站。
但很快胡燏棻就另有任用,在荣禄、李鸿章、翁同龢等人的保奏下,袁世凯走马上任。
定武军属于新军,必须要由懂得新的军事知识的人来训练。于是袁世凯选中了那些曾从武备学堂毕业的人。最初他选中了王士珍与一个叫梁华殿的人,谁知不巧的是,梁华殿到小站不久,就在一次夜间操练时失足溺水而亡。随后,袁世凯又物色了两人,就是冯国璋与段祺瑞。
此时,袁世凯已经将“定武军”更名为“新建陆军”,人数也扩充到了七千多,和当年武备学堂的配置一样,分步、马、炮、工程四个兵种。段祺瑞到了小站后,被任命为炮兵营管带兼炮兵学堂监督。
据民国知名记者陶菊隐在他的专着《武夫当国》中记载,1901年,袁世凯接任直隶总督的时候,在保定设立了督练公所,主持训练新军的事务,下设三个处,段祺瑞就担任参谋处总办。
由于此时袁世凯已经成为北洋大臣,因此他的部队被称为“北洋新军”。袁世凯对段祺瑞很器重,陶菊隐在书中称,袁氏曾特意关照、帮助段祺瑞成为北洋军第三协的协统,也就是新军中的高级将领。
在段祺瑞的人生中,袁世凯有着重要的影响,清廷覆灭,民国建立后,段祺瑞先后担任过陆军总长、代理国务总理等要职。但两人的关系也存在波折,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主张对日立场强硬的段祺瑞与袁世凯产生分歧。当时日本报纸称两人即将决裂,段祺瑞一度发表辟谣电报,称其“挑拨离间”。但之后不久,袁世凯就下令免去了段祺瑞的陆军总长职务。随后袁世凯称帝,段祺瑞被“打入冷宫”,直到袁世凯被迫取消洪宪帝制,为了对付南方的护国军时,才又请段祺瑞出山挽回局面。
段祺瑞一生,曾几次退居天津。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成为大总统,段祺瑞担任国务总理,两人分庭抗礼,先后在国务秘书长人选、是否对一战中的德国宣战等问题上产生矛盾,被称为“府院之争”。
1917年3月4日,在与黎元洪闹翻后,段祺瑞负气来到天津,经冯国璋劝说后返回北京。到了5月份,黎元洪下令免去段祺瑞的总理职务,段再次离京到天津,并通电表示不承认黎元洪的命令。但这一次两人的纷争,竟意外地给了张勋机会,导致了后来复辟闹剧的出现。当年7月,在击退了张勋,将冯国璋迎进北京就任大总统后,段祺瑞在天津重获了他的总理职务。
段祺瑞第二次退居津门,是在1920年直皖战争失败以后,而后于1924年11月返京就任临时执政。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段祺瑞通电下野,再次寓居于天津,就住在今天的鞍山道38号。
对于段祺瑞在天津的生活,他的外孙女袁迪新曾对媒体有过详细的讲述:“每天早上起来,外公头件事便是念经诵佛,待吃过早饭,他的老部下王揖唐便过来,帮他整理编选历年来的诗文,准备刊印一部《正道居集》。午睡之后,外公照例是下围棋,晚上打麻将。”
袁迪新曾在杂志上披露,段家在天津的生活相当好,她“在天津过着‘什么都吃过,什么都见过’的大小姐生活”。但在物质生活之外,段祺瑞也很重视家教,聘请家庭教师给后辈教授英语。
段祺瑞在天津时也未置身政事之外,而且历史的风云变幻也似乎总不会遗漏他的身影。
随着日本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段祺瑞在天津的生活也渐渐受到了影响。日本关东军头子土肥原贤二就曾几度到天津密晤段祺瑞,打算让他出面组织一个华北政权,并表示愿意鼎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