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你想成为的人
2152900000013

第13章 拒绝不良习惯的入侵(2)

2要认识到自己是普通的一个人。把自己置身于群众之中,不要总想出人头地。“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生活与工作中即便遭人议论或受到一点指责,应把它看成小事一桩。只要自己行得正就是了,谁想说什么由他去。况且别人议论一下自己未必完全是攻击自己,应把别人的议论看成自己修正错误、清除污点的一面镜子,这样就不会处处斤斤计较,人际关系也会更融洽。要努力克服猜忌心理,不要自己总和自己过不去,把生活的弦放松些。3不要过分自尊,要有点阿Q精神。每个人都应自尊自重,这是个人进取精神的一种动力。但过分的自尊就适得其反,这是一个人缺乏自信而又自卑或自觉有身份地位造成的,过分自尊就会变成很重的精神负担。要认识到人本无高低、贵贱之分,大家都是平等的,有了错误改正后就会走上自新之路。虽然“人言可畏”,但个人不去考虑它,又有何妨?

在工作和事业上踏踏实实,顽强拼搏,当有所建树干出了成绩,自然会赢得众人的尊重。即使生理上有缺陷,有点阿Q精神就会自我超脱。

4改变工作、生活环境。当今社会,受制于他人的因素将越来越少。因此,在人才流动的社会里,摆脱不良的人际关系还是不难的。所以,改变工作、生活环境,努力适应周围社会环境,也是调节心理紧张,解除压抑情绪,克服神经过敏的一个好办法。

5适当服用药物。精神过度紧张,神经过敏症严重并伴失眠、多梦者,可适当服用某些药物帮助克服。如西药谷维素、安定类;中药养血安神剂、补心丹或甘麦大枣汤。偏抑郁者可用逍遥散和合欢花、枣仁、远志、石菖蒲、丹参等。

克服恐癌心理

在现代医学心理学上,恐癌症这样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归纳起来,癌症恐怖心理的社会表现有以下三种,即绝望、回避和消极对待。

绝望表现为最普遍。癌症患者本人对自身的病情绝望,并由此对治疗效果失去信心。这些病人中,听天由命,不敢多想者有之;极度紧张,过度恐惧心理促使自寻短见以求早日解脱者亦有之。

家庭成员如夫(妻)、子女亲威朋友的绝望情绪也很常见。他们急于想知道病人还能活多久,其精神紧张的程度甚至超过了患者本人。在患者还没有了解清楚病况以来,或者已知自身病况但尚能自持时,家属反而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更加令人不安的是社会上其他人的流露,他们对一切有助于患者的活动都缺乏应有的信心。其实,所有这些情绪都是不正确的、有害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则是毫无根据的。

回避情绪带来的后果也同样令人吃惊,其危害程度远远超过绝望。回避的表现方式是不愿意正视现实。对个人来说,讳疾忌医的情绪虽不多见,但社会性的回避行为则相当普遍。这种情绪主观上是逃避现实,客观上却给了癌魔肆虐的场所和时机。

恐癌心理的另一个表现就是消极对待。这种消极态度常常隐藏在热心照料的背后。人们对癌症患者关怀备至,尽一切可能满足病人的愿望与要求,其目的无非是安抚同样绝望的病人或其家属。因为在这些人心目中,得了癌的人注定会很快死去,对要死的人不妨大发慈悲之心,其实质仍是恐癌。

谁都不会忽视心理因素在战胜疾病过程中的重要意义,谁都应该承认恐癌心理给癌症治疗带来莫大的阻力,放下包袱,正确对待癌症,积极主动地与癌症作斗争,是人类最终战胜癌症的前提。目前已有充分的证据说明,癌症并不可怕,它正在逐步地为人类所控制。

消除用心不专

世界上最怕“专心”两字,当一个人把他所有的精力凝缩成一点时,他便成为一把所向披靡的利刃,战无不胜。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只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就一定会做出使自己感到吃惊的成绩。任凭怎样脆弱的人,只要把全部的精力倾注在惟一的目的上,必能使之有所成就。当阳光散落在我们身上时,我们只感到它的温暖,它却不会灼伤我们,但当阳光穿过透镜时,却变得那样犀利,令人不敢逼视。因而生活中有一件明智的事,就是精神集中;有一件坏事,就是精神涣散。用心不专是一个生活的大忌。一事无成是人常常用心不专的恶果,歌德说过:“一个人不能骑两匹马,骑上这匹,就会丢掉那匹。聪明的人会把凡是分散精力的要求置之度外,只专心致志地学一门,学一门就要把它学好。”在你的身边肯定有许多庸人,你仔细想过没有,他们为什么会学无专长,一生碌碌无为?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庸人的突出特性就是难以专心致志。他们做任何事情都不去竭尽心力,于是就像凿井,他们花了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也不愿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所以,他们最终喝不到甘甜的井水。你要牢记:专心成就人的事业。

任何事情都不会是简单的,所以做起事来都要花费相当的精力,而人心又是不可一分为二的,因此,能解决问题的最好最快的途径就是专心。

时至今日,人类的才智不断纵深发展,现代社会更是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此情况之下,人们再也不可能以自己那点微薄力量去学习铺天盖地的知识,因此,学有所专是历史与现实的必然。现代高等教育文理分科,强调专业化,即是这一趋势的生动体现。

现代社会是一个专业化的社会,你只有业有所精,有所特长,使自己在某一领域中有过人之处,你才能获得更多成功的机会。否则,自认为是多才多艺,实则是样样不精。

对于一个人的事业而言,最大危机就是业不精专,没有一项自己的特长。根据调查,人们发现这样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现代教育培养起来的工商管理硕士往往更执着于自己的方法,发展专长的范围虽然有限,但十分专精。而自行创业的人比较喜欢凡事一把抓,以致于专业无法专精。没有人限制他们在某一专业领域发展所长。他们也认为没有必要总把自己局限在那里。他们常常庆幸能有较多的发展机会,而这些恰恰正是造成他们失败的最主要因素。但更为可怕的是,这些多才多能的人,往往认识不到自己之所以失败的真正原因。所以,如果你想获得更多的成功,你最好放弃“懂得越多,机会越多”的想法,而接纳“钻得越深,机会越多”的观念。你必须让自己在某一方面有所特点,出类拔萃。另外,你在某一方面很精通,而在其他方面懂得不多,甚至一窍不通。这时,你不要不好意思承认某方面的无知,不要充当这方面的专家。你应该向别的专家请教。你要记住:闻道有先后,术业要专攻。专心的人很虔诚,对于他所钟情的东西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兴趣。为了这份兴趣,他可以忽略外界许多事情,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但你要明白,这决不是冷漠。这不是因为讨厌外部的环境,而退隐到自己的构筑和碉堡之中。相反,专心的人是怀有极大的热忱的,只是这种热忱被他集中到了一个地方。专心使人执着。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专心的人从不主动放弃成功的机会,他会坚持到底,但执着并不代表固执。一条道走到黑,这不是专心的含义。专心的人有确定的目标,在这些目标失去意义之后,他们不会抱住不放。记住:专心不是无意义地一味死守。

专心的人也不固执于一物或一念,他们从不介意从他物身上了解专注的对象。为了理解、享受他们钟爱的事物,他们很愿意了解更多东西。

一个人只专心做一件事,全身心投入,并积极地完成它,这样你的心就不会感到精疲力尽。不要让你的思路转到别的事情上去,专心于你手头上的事,放弃其他的事,这是效率和成功的保证。

了解你每次任务中所承担的责任,了解你的极限。如果你把自己搞得精疲力尽,那你就是在浪费你的健康、效率、快乐。选择最重要的事先做,把其他事情放在一边。做得少一点,做得好一点,在工作中得到更多的快乐。为了保证你的效率,你必须学会如何拒绝那些耗尽你精力的活动和工作。不要超前,也不要落后,而要准确地把握现在。学会融入现在,不要沉湎于过去,也不要一味痴想未来。一次只专注于一件事,成功就是你的。

改掉不良嗜好

不良嗜好指一些对人身体造成影响的爱好、习惯,常见的有吸烟、酗酒,赌博等。不良嗜好对人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都有较大危害,据研究,吸烟与肺癌的发病有一定的关系,母亲吸烟还可能导致婴儿早产、畸形及智力发育问题。酗酒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过度酗酒还会导致慢性酒精中毒。过度赌博使人身心疲劳,破坏生活规律,也会诱发疾病,有人因在赌博中过分激动而出现血压升高,心跳加速,导致心脏病发作。不良嗜好的危害人们都比较了解,但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习惯却不那么容易克服。克服不良嗜好首先在于加深对其危害的认识。尽管人们已经了解不良嗜好的危害,但不少人存有侥幸心理,认为种种不良后果不会出现在自己身上,或者举出某某人虽吸烟嗜酒但仍健康长寿的实例,为自己的行为开脱。而一旦被送进医院,被告知如不戒除就会使病情恶化,甚至危及生命时,才切实意识到不良嗜好的危害,但这时却常是为时已晚。有不良嗜好者应以此为鉴,及时克服不良嗜好。克服不良嗜好还应注意形成新的行为习惯。不良嗜好是人的不良行为习惯,它能给人带来某种心理上的满足,使人对之形成依赖。要戒除就应用良好的行为习惯代替它,让新的行为习惯也能像不良嗜好那样给人愉快和满足。比如用玩健身球或吃口香糖来代替吸烟,用喝茶代替喝酒,用健身活动来代替赌博。

应注意调节生活环境帮助戒除不良嗜好。生活中尽量回避诱人吸烟,酗酒的环境,减少不良刺激。可以向所有亲戚朋友宣布你决心戒烟戒酒的消息,制造舆论,并请亲友们监督自己的言行。向周围的同事、朋友宣传戒除不良嗜好的好处,让他们也接受你的观点,加入到戒除不良嗜好的行列。

克服不良嗜好应有目标,有计划,并采用奖励或惩罚的手段来约束自己,加强自我控制力。戒除不良嗜好应目标明确,且有一定步骤。多年形成的习惯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戒除,应循序渐进地由多到少,直到完全克服,达到每个人阶段性目标都应给自己一定奖励,没有达到时给以惩罚,这样可以巩固战果,较快克服不良嗜好。在方法上可以借助一些心理疗法,例如用行为疗法中的厌恶疗法克服不良嗜好就很有效,这种方法是将疼痛等不良刺激与不良嗜好相联结。使不良嗜好逐渐消退。

克服知足常乐

幸福感与许多方面因素有关,作为处于一定社会阶层,具有特定优势和缺点的人,应该怎样进行心态调整,最大程度地获得幸福感呢?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年久”,意思是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带来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长久。

这句话提示人在生活中不可过分追求名利,追名逐利必定要付出重大的代价,敛藏搜刮必定会招致惨重的损失,贪得无厌必然会有一天因贪而亡,知道适可而止才可远离灾祸,长久安宁。“知足常乐”,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乐与不乐是人的情绪反应,情绪是周围环境能否满足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它虽然是一种主观体验,但却与客观环境有密切关系。当环境能满足人的需要时,人就愉快、满意,产生积极的情绪,当环境条件不能满足人的需要时,就会产生悲伤、愤怒等消极情绪。而人的需要又是在不停消涨变化的,一个需要满足之后,又有新的需要产生。一个人又同时有多种需要,在某一时刻、某种环境下,总是有一些需要得到满足,另一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比如现在很多人,食能果腹,衣可蔽体,温饱的需要是满足了,但还有其他一些需要可能并没有满足,像名誉、地位、成就等等。这样,人对生活总体地感受,关键就在于如何看待这些满足与不满足了。

所谓“知足”,就是能看到生活中让人满意的一面,认为自己各方面的环境条件已经比较让人满意了,因而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感到生活美满、幸福。

其实,大多数人的生活条件都处在“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状态,你只要愿意满足,总能找到比别人强的地方,相比之下,也就可以满意了。因此,知足才能常乐,才能在生活中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但是,过分知足又会出现安于现状,不思上进的问题。既然生活让人满意了,就没有必要再去改变它。所以,不知足也有不知足的道理,不满现状,才能给人压力,催人奋进,通过努力去创造财富而改变现状,使个人的生活条件更好,更让人满意。不知足不行,知足也不行,那么,应该如何处理知足与不知足的矛盾呢?

我们说,要拥有良好情绪,保持心理平衡,又不能消极怠惰,缺乏动力。应该既知足又不知足,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应知足,更多想到自己的优势和拥有、珍惜现在的一切,让自己感到快乐幸福;而展望未来时,在工作和学习中应不知足,看到未来的发展,了解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让自己在不满足中不断上进。总的来讲,就是既要有舒心愉快的生活,又要保持适度的压力,这才是理想的生活状态。

克服贪图享乐

欲望和人生命运的关系息息相连。因为欲望对人生命运的影响有正负两面。这正负两面就决定了人生命运的不同走向。

正当的积极向上的欲望可以催人奋进,一步步走向更大的成功,而通过非法的、不正当的手段所实现的享乐的欲望,则推动人生走向堕落、邪恶,甚至成为罪犯,丧失生命。

纵观那些曾经成功而后又堕落犯罪的人生历程,可以看出,正是奋斗过程中欲望的质变使他们走向了人生的绝路。就大多数人而言,他们最初的欲望都是正当的、积极向上的,正是这种欲望促使他们一步步走向成功。然而,当他们功成名就之时,由于自身条件、环境的变化,他们的追求欲望可能会蜕化变质,或者官要再大,或者钱要更多,或者名要远扬,或者妻更娇美,而其共同点则是享尽人间富贵,满足自己对物欲的最大需求。

比如说贪欲。每个人都想得到私利,而且是越多越好,这是人的共同心理。看到别人赚钱,自己也想发财,这也是正常现象。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通过勤劳所得,通过智慧所得,这是正常的欲望发展。但是,怕就怕这种欲望变得无厌无足。人一旦有了贪婪的欲望,就要不择手段地去攫取。这种贪欲支配下的结果必然是身败名裂,为欲所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