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部分失败者都因自己的行为不当而一蹶不振。你不能找到你行为的弱点,你就不可能超越自己、打败对手。
克服惰性积极上进
惰性就像你的手一样,伴着你来到世上,也伴着你离开世界,可谓形影不离。它会把一个很有潜力的天才变成一个庸人。但你切莫悲观地认为你身上的惰性比别人多,以至痛苦万分。即使坚强的巴顿将军,伟大的林肯先生都有惰性,只是他们会很好地对付、控制、打败它,他们有坚定的信念。在坚定的信念面前,惰性就化为乌有。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对付惰性呢?
1明确生活的目标。很多情况下,当我们不知道今天是为了什么而活的时候,惰性是最容易逞能的。当你有目标以后,每天活着就会感到挺充实。当然,目标不能太远、太大,要切实可行,而且要特别留心在达到一个目标以后要立即设定第二个目标。人很容易在达到目标之后自我满足,失去追求进而被惰性所俘。总之一句话,不要让自己闲着,要不断地找事干。
2制定详细的计划。照着目标,根据时间去订个详细的计划,而且不要偷偷摸摸,不好意思。计划要有整体计划、阶段计划,最重要的是每日计划。计划要根据实施情况不断修正,如果觉得有些离谱,不妨把计划撕了,虔诚地找张白纸重新订一个。
3养成立即行动的习惯。计划订好就立即行动,最重要的是在进行时不要让自己的思维陷入矛盾斗争中。4不断地寻找动力。在计划之初,肯定是干劲十足,但一段时间以后就容易松懈。我们必须不断地找新的动力。一段时间以后只要你动脑筋,会发现很多适合自己的创造动力的方法。你可以去看本名人传记,可以去找个出色的朋友谈谈心,也可以到大城市去跑一跑,感受一下时代的朝气,这样,你可能会有很多冲动,这也可能是动力。当然最容易做的是在显眼的地方贴个座右铭,时刻提醒自己。5找一个好环境。如果你的生活环境不是很催人上进,那就试着换个环境。如果一个人能更好地实行计划,那就一个人呆着。如果觉得和几个很上进的朋友在一起能更好地刺激自己,那就多花时间和他们在一起。只要觉得环境不适合,那就别犹豫,换个环境或许会大有成效。
改掉轻浮造作
温文尔雅、聪慧或爽直、豪放的气质,能立刻给人以良好的印象。但轻浮造作、故作豪爽或耍弄一些小聪明,却无论如何难以给人美的感受。
一个人良好气质的形成是不能通过外在模仿来获得的。尤其是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如果刻意去模仿自己理想中的人物,就往往会给人一种华而不实、轻浮造作的感觉。气质之美的表现,主要是在与人交往的场合发挥出来的。因此,要想克服轻浮造作的习惯,除了在个人独处时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外,尤其应该注意与人打交道时的方式方法。
对此,专家们有几条行之有效的建议:1不要盲目追赶时髦。当你内心深处并没有真正喜爱上一件新的东西时,而盲目追赶时髦,以为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自己的特色,这种心理往往使你显得不够沉着。只有当你真正觉得它适合于你的天性时,你再去选择它或追求它。
2与人交往不卑不亢。过于羞怯或过于狂傲都是不必要的。特别当它们只是你装出来以引起别人注意的一种手段时,它们就显得尤其无聊。鼓起你的自信,用你的本来面目去换取他人的真诚。
3不要以别人赞赏与否作为你行为的标准。轻浮和造作,其基本心态往往是为了博得他人的赞赏,结果就显得过分地夸张,以至于超过了他人赞赏的限度。这种不明智的做法,既使你显得无足轻重,又未获得他人真心的赞扬作为补偿,真是太得不偿失了。
4掌握“适度”的原则。适度往往是人的魅力所在,给人感觉轻浮造作的人,大多不了解适度的奥秘。它在社交场合是一种因时因地而变化的活跃的因素。试想,在他人极度忧伤或悲痛的场合,你却漫不经心地开些小玩笑,即使你是个天性幽默的人,也会给人留下轻浮和造作的印象。
如果你在社交中能够开始感受到这种“度”存在,那么,你就会成为越来越受欢迎的朋友。
纠正身弱负重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不知道这一点,硬是挺着去承担重大的责任和使命,这显然是出力不讨好。比如一个皇帝承担举国之重,一个莽撞汉面对千军万马,一个外行客却要授业解惑,等等,莫不超出了自己的能力程度,轻则损已,重则损国,不自知,乃大祸临门!所谓身弱负重,是指自身能力弱小,却要承受重大的责任和使命。对于一个有志成就大事的人而言,盲目承担自己能力不及的责任,是很危险的。人一定要有自知之明,善于变通,绝不能身弱而负重,那样只会身败名裂,给自己带来不幸。
赵国有一位大将名叫赵奢,是与廉颇、蔺相如齐名的大臣。因为战功显赫,被赵惠文王赐为“马服君”的称号。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熟读兵法,与别人谈起打仗来,头头是道,谁也比不上他。就是他父亲赵奢,也难不住他。可是,赵奢从来不夸奖他,赵括的母亲觉得奇怪,就问赵奢:“儿子不是兵法不错吗?怎么没听见你夸奖他呢?”赵奢回答她说:“晦,你哪里知道啊,他是纸上谈兵,打仗那是生死的较量,赵括把它说得太容易了!以后赵王不用他带兵还好,如果一旦让他带兵打仗,那非把军队毁了不可!”
孝成王在位时,秦国和赵国在长平交战。那时赵奢已经死了。蔺相如重病在床,廉颇率兵迎敌,打退了几次秦兵的进攻之后,就坚守阵地,不再出战。这时秦国利用离间计,散布谣言说:“秦国最怕的就是赵奢的儿子赵括当将军!”赵王听信了谣言,便派赵括代替廉颇。蔺相如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上奏赵王,反对赵括任将,他也知道赵括只是个纸上谈兵的秀才,不堪敌兵。
可是赵王主意已定,没有听从蔺相如的意见。
赵括的母亲也反对他领兵出征,赵王召见她,问道:“为什么不让你儿子当将军呀?”
赵括的母亲说:“从前赵奢为将军时,能与士卒同甘共苦,有了赏赐也能与人共享。可是赵括却使士卒畏惧他,军吏没有人敢仰头看他;有了钱财,买田买地,一点也不像他父亲。所以千万别派他。”
赵王听了她的话,并不以为然。赵括的母亲看看已不能说服赵王了,就向他提出了一个要求,说:“既然大王这样决定了,那么以后赵括如果不称职,出了差错,我可不能同他一起获罪呀!”赵玉答应了她的要求。
赵括为将出征,改变了军规,更换了军吏,与秦兵交锋。他自高自大,以为自己很了不起!熟读了几句兵法的一个白面秀才,轻看了厮杀血拼的疆场。像他这样既不知血雨腥风又自视甚高的人,结局又能怎样呢?
秦军的大将白起,用了一个假装败退的小计策,引赵括上钩,然后从其背后断了赵军的粮道。赵军40多天得不到粮食,士卒大乱,皆无斗志,一仗大败,赵括丧命,损失了45万士兵。赵括纸上谈兵,身弱负重,将40多万赵卒系于自己的无知上,结果惨遭坑死,赵国也元气大伤。缺乏制胜的条件,却硬要承受巨大的重任,以卵击石,全凭血气之勇,结果必定是惨败。为英雄者,千万不可仅凭血气之勇,而忽视敌我力量的对比。要在正确分清形势的条件下,决定能否堪当大任。反之,惟有失败。
消除沽名钓誉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来去短暂,图个名节。所谓“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这本是极自然的。反之人若无名无誉,则生之趣味恐怕也就少多了。名誉,是人的尊严。但是,如若刻意求名,无所不用其极,使用种种不正当的手段和方式就不可取了。若再为此而惹出烦恼和不幸,那就更是舍本逐末,得不偿失了。偏偏人们参不透这个机关,古往今来,为这个名节之誉,人们不知闹出了多少让人啼笑皆非或慷慨悲歌的事情,甚至不惜愚蠢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可令我们深思啊。
党锢之祸是东汉宦官专权乱政时期,皇权与宦官势力对士大夫阶层的正面打击,其规模之大,手段毒辣,可与秦始皇坑儒相比。而招致灾祸的最主要原因则是士大夫们对谤议的标榜。
东汉各帝都崇儒敬士,大小官吏多系读书出身,不少人还是着名学者,社会上普遍敬重读书人。名利所在,趋之若骛,私学之盛,亘古所无。桓帝时,在职官僚陈着(字件举)、李膺(字元礼)居官正直,不畏强暴,深受太学生敬慕。太学生编成口碑颂扬道:“天下楷模李元礼”,“不畏强御陈仲举……”一大批讲气节、守道义的士人互相推重、结聚,形成一股与宦官集团对抗的势力。遗憾的是,学者之间为了争名,也有门户角立、互不相让的,甘陵郡学者周福、房植就是这样。二人治学成名做了大官以后,两家宾客互相讥贬,各树朋党,这一事件被宦官集团猎为口实,“党人”的恶誉从此开始。
李膺任河南尹时,河南有个叫张成的,善于推算祸福,占卜吉凶,靠这点本领交结宦官,桓帝也颇相信他。张成推算朝廷将有赦令,就唆使儿子杀人。李膺派人逮捕杀人犯,这时果然来了赦令。李膺愤恨难消,竟不顾赦令,把张成的儿子处死。张成的弟子车修便上书诬告李膺等人:“养太学游士,交结诸郡生徒,更相驱驰,共为部党,诽讪朝政,疑乱风俗。”桓帝震怒,传令各郡国逮捕李膺等人,牵连入狱的有二百余人。
第二年,尚书霍晋、城门校尉窦武等人上书请求释放“党人”。行将就木的桓帝同意了霍前等人的请求,把在押的“党人”全部赦归田里,同时宣布他们被禁锢终身(终身不许就学,出仕等),把他们的名字造册存档。
以后宦官越发嚣张,士大夫也越加意气昂扬,不避危难。范滂出狱返乡途经南阳,当地士大夫把他当作凯旋的英雄,成千人驾车迎候他。侍御史景毅让儿子拜李膺为师,李膺被禁,景毅之子因没有正式列入门生名籍,未受株连。景毅慨然不安,自己上表说明与李膺的关系,免官回乡。标榜、结聚之风也愈加盛长。
宦官曹节乘机唆使官府奏请灵帝批准,逮捕了前次获释的“党人”李膺、范滂等百余人,把他们全部害死在狱中。此外,好人乘机告评,官吏任意吹求,种种冤狱而致死亡、监禁、流放的有六七百人。
熹平五年(176年),永昌太守曹驾上书为“党人”鸣冤,措词激烈。灵帝见奏大怒,立即下令逮捕曹驾,拷打致死。同时追查“党人”的门生故吏、父子兄弟及几代以内眷属,统统加以禁锢。党锢之祸前后历时19年。汉末士大夫好名誉,重节义,在两次党锢事件中,面对宦官势力的迫害,许多人舍生忘死,不屈不挠,谤议的习气依旧,名士风流照样倾动天下。士大夫这种好名重义的牺牲精神是十分难得的,但是其中也不乏推名高视,名不副实,甚至沽名钓誉的成份,增大了无谓的牺牲和激化了不必要的矛盾。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卷五十六中的一段评价倒是贴切的:“党人生昏乱之世,不在其位,四海横流,而欲以口舌救之,臧否人物,激浊扬清,撩尴蛇之头,跷虎狼之尾,以至身被淫刑,祸及朋友,士类歼灭而国随以亡,不亦悲乎!”名节之“名”和沽名钓誉的“名”是有一些区别的,处世保身哲学更关注于对名缰利锁的忠告,倡导旷达人生。“打透生死关,生来也罢,死来也罢;参破名利场,得了也好,失了也好”。“打透生死关,参破名利场”就是豁达。豁达是一种胸怀,一种境界,一种人生态度,面对生活中的百万烦恼,进与退,乐与忧,生与死,惟有豁达,才能放得开。
消除损人利己的思想
人际关系的观念可归纳为六大类:利人利己、损人利己、损已利人、两败俱伤、独善其身、好聚好散。
为自己着想也不忘他人的权益,谋求两全其美之策,这种关系自然令人满意,乐于合作。一般人看事情多用二分法:非强即弱、非胜即败。其实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足够的生存空间,他人之得不必就视为自己之失。
损人利己。以百慕大之旅引发竞争动机,无疑将助长“你输我赢”的观念。秉持此种信念的人,难免会运用本身的权势、财力、背景或个性来压迫别人,达到目的。一般人从小就浸没在“损人利己”的观念中。在家里,手足之间有高下之分,乖孩子会获得更多宠爱与特权。这岂不正是告诉儿童,爱是有条件的,要得到父母的爱,就得与兄弟姊妹竞争。年龄稍长,同龄团体更是以成败论英雄,而在朋友间的地位最受青少年所重视。
学校教育也是以分数、名次定优劣,必须有成绩差的学生才能衬托出名列前茅者的光采。至于个人的潜能发挥了多少并不重要。教育以竞争为尚,所谓合作往往只是假象。
运动比赛也强化竞争的观念,提醒观众与选手,人生同样是一场比赛和游戏,必须分出胜负,而且惟有击败别人才能成就自己。
法律则硬把人区别为敌对双方,打官司就为分出我是你非。所幸,目前司法界鼓励当事人庭外和解,这表示兼顾双方利益的观念已逐渐受到重视。
的确,人生不可能处处笼罩在竞争的气氛下。如果随时随地不忘与配偶、子女、同事、邻居竞争,生命将多么可怕。因此,惟有互助合作才能增进幸福。
损己利人。有些人生性消极,习惯于委曲求全,这比损人利己的想法更要不得。这种人无所求,无所欲,也没有原则,只亟力讨好别人,容易受人左右。他们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或感受,深恐得罪人,惟有借别人的接纳来肯定自我,这种习性正中损人利己者的下怀。
可是被压抑的情感并不会消失,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反而以更丑恶的方式爆发出来,有些精神疾病就是这样造成的。
若是一味压抑,不能把愤懑情绪加以升华,自我评价将日趋低落。到最后依然会危及人际关系,使原先委曲求全的苦心付诸流水,得不偿失。
一般人通常在“损人利己”和“损已利人”两个极端之间摇摆。低姿态摆久了心有未甘,就换上咄咄逼人的态势。久而久之,又觉得有罪恶感,还重拾与人为善之心。但总有一天忍无可忍,再度回复高姿态。
为了报复,不惜牺牲本身的利益,却不问是否值得,这只有不够成熟、掌握不了人生方向的人,才会如此。独善其身。又有一种人,利己但不一定损人,“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是他们的哲学。当不涉及竞争时,这种想法相当普遍。
损人利己的人固然一时取得优势,但另一方受害,对双方长期的关系有害无益。举例来说,供应商以胁迫方式逼使客户接受条件,下次客户还会光顾吗?
换个角度来看,倘若供应商不得不屈服于客户的要求之下,又岂会忍气吞声,恐怕难免要另觅机会加以报复。不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就是在同业间宣扬客户的恶行。到头来不论是占上风或下风的一方,都得不到好处。
审视机遇避免陷阱
德国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马克斯·韦伯研究了美国工业社会的发展后写了许多着作。
在解释美国经验时,他说:“那些在19世纪下半叶控制美国企业的实力雄厚的资本家只是些不寻常的人物,只是他们用以获取财富的技术手段已经改变了。”那些重要的企业家之所以能在众多合作者中出人头地,是由于他们抓住了机会,那个时期的美国是不乏机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