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每个孩子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数学逻辑的发展是不一样的,尤其是数学逻辑连续性极强,父母不要盲目和别的孩子攀比。要根据自己孩子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循序渐进地选择适宜的游戏进行,只要你的孩子在进步就好。
7.数学逻辑智能不是靠死记硬背数字发展起来的,而是在孩子与适宜的物质环境主动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经过一段时间孩子实物操作熟练后,应逐渐要求孩子尽量脱离实物,否则会影响抽象思维和数学的发展。
8.孩子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发现错误”和“自己领悟”。因此家长要重过程而不是结果,不要急于求成,更不要包办代替,要给孩子提供足够的机会和时间,必要时指点一下。例如,寻找规律,不是家长告诉孩子如何去做,孩子模仿。这样孩子仅是“知道了”。只学会了一个知识,而没能发展智能。若让孩子自己去操作和观察,在孩子寻找规律的过程中,才会真正促进智能的发展,远远大于认识了一个规律。智力是不可以教的,任何人都不能代替,只能靠自己。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方法的探索
思维是以个抽象的概念,是人脑的机能、特性和产物,是人脑对于客观存在事物的间接地、概括地反映。逻辑思维也称抽象思维,它如形象(直感)思维一样是一种思维现象。它是在感性认识形式(感觉、知觉、表象)所取得的材料的基础上,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理性认识形式(即思维形式)对客观事物间接地、概括地反映过程。可见,概念、判断是思维的基本形式。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地进行思考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
第一,培养和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目的要求。
“培养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初步的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初审稿)规定的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之一。为了完成这一任务,每个数学教师都应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认真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二,培养和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是新课改数学教材的特点决定的。
培养和提高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教材具有优越的条件,数学教师负有很大的责任。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它具有抽象性严密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征,现代数学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即数学知识的教学,数学教育的任务是形成那些具有数学思维特点的智力活动结构。数学的这些特点和数学教学的任务,使得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方面,较之其他学科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第三,培养和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是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的。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7岁以前的儿童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7~12岁抽象逻辑思维处于始初阶段,9~11岁儿童的辩证逻辑思维开始萌芽。由此可知,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阶段。是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培养的十分有利时期。
数学教师必须根据大纲精神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怎样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呢?主要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一)要有意识、有目的的结合教学内容开展教学
首先要求每个教师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结合数学知识的教学,必须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除了应该考虑数学知识的教学目标外,还应该充分挖掘教材的逻辑因素,考虑每册、每单元、每课教学目标时,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和方法。例如,有的教师在教学“数的整除”这单元时,除了要求学生掌握这单元教参中所规定的知识教学目的和要求外,还定出了以下几条在初步逻辑思维能力方面的教学目标和方法。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善于做比较的能力
通过整除、除尽,约数、倍数,偶数、奇数,质数、合数,质数、质因数,约数、公约数、最大公约数,质数、互质数,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等几组概念的教学,引导学生分组加以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2.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例如,教学质数和合数,先按教材给学生1、5、9、11、12等五个数,要求学生分别找出它们的约数,然后引导学生按照每一个数含有约数个数的多少归类,在此基础上,分别抽象出每一类中各数的约数的共同特点,再概括出质数、合数的概念,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新概念以后,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概念进行正确判断。例如,教学这单元第一节后,让学生思考下面的判断正确:
(1)45能被10整除;
(2)72是3的倍数;
(3)0能被任何自然数整除;
(4)1是任何自然数的约数。
显见,这几个题目中(1)(2)比较容易做出判断,只要根据整除这一概念就能得到正确的结论。第(4)题则要求学生在较概括的水平上进行判断,学生一方面要理解约数的概念,运用这个概念去判断,同时还要检查原来的一般判断是不是正确,为此需要进行一般的分析推理:因为1能整除任何自然数,所以1是任何自然数的约数。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学生判断推理能力。数学教材处处体现逻辑性,教师千万不能囿于教材的表面,只讲数学知识。只有数学教师在加强基础知识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自觉地、有目的地挖掘教材本身的逻辑因素,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其次,每个数学教师应该认识到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必须结合数学知识教学进行。要做到结合有机、渗透自然、要求适度、方法得当。
第三,应用题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在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题思路中充分培养学生的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方法和过程
重结果轻过程是目前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弊病。这样做显然不利于学生真正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更不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重视思维方法和过程从内容方面讲,要求教师做到三个注重:
一是注重计算方法的讲解。如讲小数加减法,教师不能只要求学生掌握教材上的计算小数加减法的法则,而且要讲清计算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知道计算小数加减法时,为什么要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
二是注重计算中推导的过程。如讲圆的面积时,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要讲清怎样切拼推导公式的过程,事实上讲清推导过程,既有利于学生记忆公式,又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三是注重在解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从而找出解题思路,所以应用题教学要注重数量关系分析,客观上,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是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训练和运用的过程。
重视思维过程从方法技巧方面来看,要求教师选择最佳教学方法,讲清思维过程。
首先,教师要合理安排讲解的层次和顺序,清楚的讲解层次顺序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对每节课教学的内容一定要理清讲解的层次,除了要安排好复习导入、新授讲解、巩固练习等大层次外,还要理清每个大层次中的小层次。层次的逻辑性既能为讲清知识服务,又能为培养思维的逻辑性服务。
其次,教师应科学合理的设计讲解的方法,讲解方法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能否讲清思维过程。好的讲解方法应该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要坚持启发式,既要考虑到知识的讲解方法,又要考虑到能力的培养方法。
第三,教师要注意总结时思维顺序的系统性。小学生的思维处于无序思维向有序思维过渡阶段,教师在讲解时要善于引导学生总结出操作的序和思维的序。如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讲完三种情况后,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出:遇到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先看它们是不是约数关系(最易看出)若是小数即是它们的最大公约数,若不是再看它们是不是互质关系,若是它们的最大公约数为1,若不是即用短除法求它们的最大公约数。这样学生解题时方法步骤明确,思维操作有序。
(三)教师要鼓励学生善于质疑问难
培养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教师要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学生不会质疑问难是许多教师普遍的反映。所以教师除了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外,还必须注意逐步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通过实际的例子引导学生逐步了解数学中质疑问难的主要内容。数学教学中处处可以质疑问难,根据学生的特点,主要可围绕以下三方面进行:
(1)了解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的基本形式。如,可以从概念是怎样说明的,怎样表达的,为啥要这样说明、表述,能否删去、增加或改动一些词,来研究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了解解例、习题的方法和技巧。解题的依据是什么?可靠,推理过程合乎逻辑,题目解好后,可以再想一想,解此题还有其他方法吗?
(3)做好预习、复习。预习可围绕新知识的重点是什么?哪里有疑问,难点是哪些?哪些地方最容易发生错误?怎样预防?学习它应该注意些什么?复习主要可围绕怎样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怎样整理知识来进行。
2.通过课堂教学的实例引导学生掌握质疑问难的方法和技巧。质疑问难的一般方法是深入观察、认真比较、多方联想、分析综合。当然除了上述方法外,有的学生还会用到一些非逻辑方法,如直觉、猜想等。教师要在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中一方面逐步使学生学会用这些方法质疑问难,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质疑问难、释疑解难中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当然除了上述两个方面外,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富于启发性的提问,也能起到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发展思维,培养思维敏捷性、灵活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