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尼克松与中国:半个世纪的不解之缘
21659200000003

第3章 序言

无论在美国外交史还是中美关系史上,尼克松都是占有显著地位的重要人物。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尼克松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他在20世纪70年代初访问中国,和中国领导人一起打开中美关系的那个“改变世界的一周”更是尽人皆知。但说来遗憾,国内学术界对这个历史人物的研究却不多,对他的中国观的全面考察则更少。何慧博士根据博士论文补充修改而成的这本专著是笔者见到的国内学者第一种系统研究这位重要历史人物的专著,本书的出版无疑是对国内中美关系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贡献。

本书的意义在于,它通过对一个历史人物的研究,反映了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初这半个世纪美国政界对国际政治和对中国看法的变化。50年代,作为艾森豪威尔的副总统,尼克松是坚决反华反共的,正如毛泽东所说,他属于右派。尼克松的可贵在于他的思想能与时俱进。到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他与美国一些有识之士一样,敏锐地观察到了冷战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看到了美国改变它在海外卷入的必要性,看到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影响和作用的增强。他顺应历史潮流,采取果断措施,与中国领导人一起,打破了中美关系的坚冰,开启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他站在历史的前沿,做了一个明智的领导人应该做的事情,得到了人民和历史的肯定。在以后中美关系遭受挫折的时候,他毫不动摇地坚持自己的信仰,以老迈之身,为中美关系克服困难、走出低谷而奔走呼号。后来的历史又一次证明,他的主张是正确的。

我们研究中美关系的同行,不论是研究历史问题的,还是研究现实问题的,心里惦记的都是当前的中美关系。中美两国领导人一起打开中美关系的经历给人们的启示是,发展中美关系需要远见卓识,需要胆略。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在过去30多年中,我们也看到这样的情况,有时美国决策者出于种种考虑(主要是国内政治的考虑),过于计较眼前的一些事态,那时中美关系就难免受到挫折。

当初尼克松打开中美关系,是因为看到了中国在世界事务、在地缘政治中的作用。它给人的启示是,发展中美关系最终要依赖中国自己的发展。现在中国的综合国力比20世纪70年代初是大大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威望、在国际事务中的分量也已经不可同日而语。这是今天发展中美关系的基础。当初两国可以走出冷战,走向和解,在中美关系的基础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今天我们更没有理由对中美关系持悲观的看法。

尼克松见证了半个世纪的中美关系,见证了两国关系的坎坷历程。确实,我们对中美关系的未来是有信心的;而经过了数十年的历练,人们也不会指望中美关系会一帆风顺。

何慧是一位勤奋而有才华的青年学者。1999年冬笔者在香港大学历史系美国研究中心做访问学者时,何慧正在那里攻读博士学位,在那些日子里,我们常有机会在一起交谈,有时是海阔天空地讨论时事,有时是切磋具体的学术问题。这些接触使我对她的学术经历和想法有了一些了解。她十分努力,不屈不挠。她花费极大精力占有第一手的资料,利用各种可能去美国国家档案馆和尼克松、里根总统图书馆进行研究。可以说,她所掌握的资料是相当全的(当然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政府文件美国还没有解密)。她的导师罗曼丽博士是一位很严谨的学者,导师的学风显然影响了她。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她一丝不苟,反复琢磨,反复修改,下了极大的工夫。论文是用英文写作的,这对国内非英语专业出身的学者来说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论文写成以后,她又把它译成中文,再次进行修改,可以说比起我们其他学者写同样的作品来她多付出了许多劳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本书的出版是对她数年来辛勤劳作的最好回报。笔者既感到欣喜,也受到鼓舞,写了这么几句以示祝贺之意。

陶文钊

2004年4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