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尼克松与中国:半个世纪的不解之缘
21659200000040

第40章 走上重返政坛之路(5)

尼克松对中国人权问题的看法在他于1978年在牛津大学的那次演说中已经提到:“因为中国的人权状况不佳,我们就要改变对华政策吗?哦,不!”②在里根时期,尼克松建议美国“把人权问题作为有最高优先权的私下问题,而不是作为公开问题”来处理。他很自豪地宣称,他当年在与勃列日涅夫举行首脑会谈时,私下劝告并成功地促使勃列日涅夫取消了让苏联的犹太人移居以色列的限制,以此换取美苏缓和的利益③。在他看来,中国的情况也是类似的。不过,从这个时期开始,人权问题成为了中美关系中的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直至1989年,在冷战结束之后,中美之间在人权问题的分歧日益严重。

尽管尼克松对里根政府的对华政策影响有限,但正如里根一位高级助手所说的,白宫内外的人们对尼克松“相当尊敬”。里根的国家安全事务顾问罗伯特·麦克法兰经常向尼克松简报情况,尼克松也对从外交政策到竞选活动的所有事情给予“中肯的建议”。里根也曾向尼克松咨询,例如,1982年年末,在几周之内,里根曾两次与尼克松讨论中东危机。1984年,里根邀请尼克松到白宫做客,并用了一个半小时讨论对苏联的政策问题。在1984年访华前夕,里根也听取了尼克松的意见④。

①Shultz,Turm0il and Triumph,p. 389.

②Ambrose,Nix0n,Vol. 3,p. 522.

③Richard Nixon,“Reagan and Gorbachev:Superpower Summitry”,F0rei n Affairs,v. 64 pt.1,1985/86,p.9.

④Reagan,An American Life,p. 369.

在1984年的总统选举后,尼克松向白宫办公厅主任唐纳德·里甘递交了一份长篇备忘录,对里根第二任期的政府班子提出建议。在1985年年底美、苏即将在日内瓦举行首脑会谈前,尼克松又直接向里根提出他的建议。他的建议是采取强硬政策,因为“苏联人只怕强敌”。1987年4月28日,尼克松再次于白宫与里根会晤,讨论关于达成美苏武器控制协议的可能性的问题。同年5月,在《时代》周刊对尼克松的90分钟的采访中,尼克松提出了他所谓“零选择”(zero option)的观点,认为如果里根和戈尔巴乔夫之间能够达成协议,将是在欧洲消除中程核武器的一个好开端。尼克松赞扬里根正“处于有利的谈判地位”,并认为这是“和平的重要步骤”。他还建议把首脑会谈同战略进攻与战略防御这样的“大问题”联系起来。尽管里根与尼克松的直接交谈并不多,但里根总的来说对尼克松还是比较尊重的,至少因为尼克松没有对里根作出过什么批评①。

当然,对于尼克松对里根政府的影响和里根政府的外交政策,由于相关档案还未开放,很多问题仍然还是不清楚的,但对尼克松来说,在这个时期,通过提建议、做演讲、写文章,他成功地赢得了美国外交问题专家的声誉。不过,他对此并不满足,他期望能有更大的收获,能在美国政坛发挥更大影响。为此,他的公开活动更多了,成为美国政界的一位活跃人士。

四、重新活跃于政坛

向政府提供政策建议,只是尼克松走向政治复活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他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到处旅行。通过旅行、与外国领导人的会晤以及发表演说,展示他在外交事务上的经验与见识。1980年2月,尼克松从西部家乡搬到纽约居住,表明他希望更靠近美国政治生活的中心区。而且在这里,他也更多地与国内外的人士进行密切的交往。1981年11月初,尼克松接受了《新闻周刊》记者的采访,谈他即将出版的著作,并对“当前的世界形势、美国政治和他好不容易才得来的资深政治家的名誉”发表看法②。同月,尼克松到开罗出席了埃及总统萨达特的葬礼。同行的美国高级代表团的成员还有前总统卡特、福特和基辛格。在80年代初,尼克松还进行了一次私人的中东之行,也到了其他东欧国家,还再次访问了中国。

尼克松这段时期为各种杂志和报刊写了大量的文章,包括《纽约时报》、伦敦的《星期日时报》、《华尔街杂志》、《时代》周刊和《新闻周刊》等。他还到政府部门和大专院校进行有关美国外交政策的演讲,接受电视台知名主持人的专访,这些活动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并渐渐博得越来越多的好感。

①Newsweek,April 16,1984,p. 18;May 19,1986,p.21;Time,May 4,1987,p.27.

②Newsweek,Oct.11,1982,p. 35.

尼克松继续利用各种机会向人们阐述他关于美国对华政策的观点。例如,1982年2月28日,尼克松的一篇题为《访华十年之后》的文章发表在《纽约时报》上。他回顾了10年前自己对中国的访问以及目前中美关系的状况。他认为中国仍然是遏制苏联帝国主义的一个重要因素。他警告说,向台湾出售武器会导致中国重新回到苏联的怀抱,这将极大地影响美国的国家利益,当美国而不是苏联对中国产生影响的时候,台湾更安全①。

①New Y0rk Times,February 28,1982,Internet,http:/ / dialog. carl. org.

1982年9月6日至11日,尼克松在他第一次访华10年之后再次访华,也是他第四次到中国。他会见了中国领导人邓小平、胡耀邦和赵紫阳。邓小平欢迎尼克松再次访华,并赞赏他在10年前为翻开中美关系新的一页所做出的贡献。在招待尼克松的宴会上,外交部部长黄华也赞扬尼克松在促进中美关系发展中的远见卓识。尼克松则对《八一七公报》发表以来,中美之间在减少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方面达成的共识感到高兴。他认为中美关系10年的发展已经为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次他重访了杭州和上海,故地重游,感慨很多。

在这次访华之后接受的一次采访中,尼克松说由于有着众多的人口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中国必将成为一个超级大国,因此,“帮助它成为一个与西方关系密切而不是反对我们的超级大国至关重要”。他说他希望看到中美关系和经济合作“大规模”地发展。在这次采访中,尼克松还警告说,在过去的几年里,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的行动已经恶化了中美关系,因此他呼吁把这个问题“暂时搁置,留待以后处理”,不要再有新的军售,至少在中国还在努力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时候,不要再添麻烦。10月11日,他还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第二个十年》的文章,鼓励建立有更广泛基础的和长期的中美关系①。

1983年6月1日,尼克松来到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在华盛顿的总部五月花酒店做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是《未来十年的中国和美国》,主要是关于当前的和未来的中美关系。这一长篇讲话集中阐述了尼克松在80年代后半期的中国观,这些观点是他70年代观点的延续,主要是强调苏联的危险和鼓励中美经济合作。

在回顾了过去10年里中美关系发展的历程之后,尼克松相信,美国和中国所面临的潜在威胁比过去“大得多”,因为苏联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得到了更多的势力范围。他说,在中国的南部,越南、老挝、柬埔寨都“落入了苏联轨道”,中国已经和越南打了一仗。中国的西部邻国阿富汗有百万苏军,在中国的北部,苏联也在边境驻有大量军队。同时,苏联通过支持雇佣军,已经控制了非洲的安哥拉、莫桑比克、埃塞俄比亚、阿拉伯半岛的也门和西半球的尼加拉瓜。他说,“最为不祥的是,自1972年起,苏联就已经在最强有力的精确的核武器———陆基导弹的数量和当量方面,从对美国的弱势成为了优势”。因此他断言,当里根“决心不与苏联达成任何旨在减少针对欧洲的武器数量而允许增加在亚洲的武器数量的限制武器条约时”,中国是“至关重要的”。美国应该在这个领域与中国合作。

①New Y0rk Times,October 25,1982;Nixon"s article on the Op-Ed Page of the New Y0rk Times on October 11,1982,provided by the Richard Nixon Library&Birthplace.

在谈到过去10年的中美关系时,尼克松承认,也有一些“消极的发展”,如台湾问题就总是前后不一致。但他同时指出,中美关系中更多的是积极的发展,如已有数以千计的美国人到中国旅游,也有许多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学习。最重要的是,双边贸易已经达到50亿美元,是1971年的1 000倍。对于台湾问题,尼克松说他“没有又快又简单的办法”。他强调解决台湾问题仍然要遵守两国在1972年时达成的那些原则。这些原则已经在前不久发表的《八一七公报》中予以重申,其文字和精神都应当继续实行,即只有一个中国,应由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民自己用和平的方式去解决他们的分歧,因此美国对台湾的军事支持只是为了防卫的目的。他还断言,中国领导人“误断和误解”了里根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因此他呼吁里根和中国总理赵紫阳尽早举行直接的首脑会谈,以建立起双边的信任。他认为这样面对面的会谈能够消除大部分的误解和疑虑。他也提到,其他小的偶然事件,如美国给予中国的网球运动员胡娜所谓的政治避难,不会影响到中美关系的大局。尼克松还谈到中美经贸关系,并预言在未来的10年中,中美贸易将大幅增长。他建议像对美国的其他友好的、非结盟的国家那样对待中国①。

里根写信给尼克松说他非常欣喜地看了这篇演讲的摘要,还说尼克松对里根“有信心与中国发展建设性关系”的评价非常赞赏②。毫无疑问,尼克松希望能够影响美国的对华政策,但他更重要的目的是要引导美国公众,强化人们对于他过去的成就的肯定,以及时时提醒人们不要忘记他在中国问题上的创举,因此使他能够在美国政坛重新获得一席之地。

①Richard Nixon,“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the Next Ten Years”,Address to the National Council on United States-China Trade,June,1,1983,WHORM Subject File,FG 002 -36,Casefile 147475,Ronald Reagan Library.

②Memorandum,William P. Clark to President Reagan,June 11,1983,WHORM Subject File,FG 002 -36,Casefile 155042,Ronald Reagan Library.

他做了很多的公开活动,1984年年初,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节目安排了一次对尼克松的采访。在采访中,他对广泛的国内及国际问题发表了看法。他还在纽约的经济俱乐部对2000多位会员及来宾做了演讲。后来他还在美国报纸编辑协会做演讲,对外交事务方面的多个问题阐述了他的观点,其中都谈到中美关系。他说美国目前的重要任务“不是军事合作,而是经济合作”。他认为促使中国与西方保持紧密联系的最好办法是“有稳定的经济关系”。对于中苏关系,他说中国“在21世纪在军事上和经济上注定要成为一个超级大国”,“所以苏联必须要看到现在或将来中国将会与之敌对”①。

在里根访华前夕,尼克松又在《新闻周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强调尽管中美之间在政治上有巨大分歧,中美之间没有理由成为敌人,而有很多理由应该成为朋友。他写道:中美之间日益密切的经济关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总之,尼克松反复强调保持和发展中美关系,是符合时代潮流的明智之举,同时,他的目的也是以中美关系开创人的身份,展示自己在这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不管怎样,尼克松的这些观点在美国公众中赢得了好感。如《新闻周刊》所说,“无论是持强硬态度的人还是温和派都能从尼克松关于外交政策的文章或演说中发现值得喝彩的东西”②。尼克松在这些活动中阐述他的中国观,他的观点又反过来促进公众对他的认识。1984年1月,当中国总理访美时,专程到尼克松在纽约的寓所拜访他,又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尼克松提升了自己的地位。总之,尼克松已经渐渐地树立起了他经验丰富、见地独到的外交事务专家的新形象。

①Newsweek,April 16,1984,p. 21.

②Newsweek,April 30,1984,pp. 15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