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调查研究卷(下)
21664800000085

第85章 记西路军老战士彭德生的革命人生

记西路军老战士彭德生的革命人生

姜明周王雷王婷玲

200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200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西路军西渡黄河征战河西走廊70周年。为了更好地了解发生在张掖大地上那段悲壮的历史,在建党84周年前夕,我们走访了张掖市甘州区离休干部、原红西路军老战士彭德生同志。

彭德生,1916年12月出生于安徽省金寨县杨桥乡彭家湾村的一户贫农家庭,父母与长兄虽常年劳作,仍不能维持全家人的温饱。三年后,弟弟彭德银出生了,日子更加难熬,过年时家里都没有吃的,只能向地主家背高债借粮,一家人在这兵荒马乱、备受压迫的年月里相依为命。

1932年秋天,中国工农红军来到他的家乡,打土豪、分田地,宣传红军为穷苦人打天下,号召穷哥们参加红军闹革命,当时只有16岁的彭德生报名参加了红军。他的弟弟彭德银也要求参加红军,可部队首长嫌他年龄太小,没同意。就这样,彭德生离家随部队出发了。部队离开苏区西征,向豫南地区行军途中,他又碰上了弟弟。他弟弟是怎样参军的?原来红军队伍出发时,他弟弟硬跟在队伍后面走,走了三四天,部队首长说:“这个小鬼跟了我们三四天,怪可怜的,就收下他吧!”于是他弟弟也当了红军,编在电话班。他俩所在的部队同属红四方面军,彭德生在红十师,彭德银在红十一师。后来彭德生随部队西渡了黄河,彭德银所在的部队未过黄河,他跟随部队去了延安。

彭德生参军后,在红四方面军第十师医院当看护,曾到总医院学过医术。他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历次反“围剿”斗争。1932年10月开始,他随部队西征,参加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反“三路围攻”和仪南、营渠、宣达三次进攻战役及反“六路围攻”战役。1934年5月,他调第六分院当医生,后任分院主任和总医院医生。1935年3月随部队抢渡嘉陵江,参加长征。在长征途中,调红三十军卫生部当医生,因工作成绩突出,由三十军卫生部宋杰主任与另一战友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调任八十九师卫生部当主任。

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抵达甘肃会宁,他参加了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同月又随部队西渡黄河,参加了五佛寺、一条山战斗。进入河西走廊后,又参加了凉州西四十里堡、永昌城、甘浚堡、倪家营、三道柳沟、梨园口等战斗。在河西走廊惨烈的战斗中,他背伤员、搞包扎(伤口),救治过的战友数不清,可让他记忆最深的是给自己所在部队第八十九师师长邵烈坤看过眼伤。邵师长在倪家营战斗中一只眼睛受伤,伤势很重,他先做了简单处理,战斗结束后,他急忙去给他治疗。在部队,他一切听从党安排,不论在西路军总医院,还是被派到红三十军前线,他都能恪守职责,默默奉献,西路军卫生部长苏井观称赞他“干得不错的医生!”

1937年3月,西路军进入祁连山,石窝会议以后,他因双脚冻伤,不能随部队行动,就和其他同志留在山里,自行“游击东返”。他们到张掖安阳乡的一个村子时,既冻又饿,一位姓金的老乡让他们几个人进屋,做了面条让他们吃,并给他们换上旧衣服。他们按部队的纪律,给了老乡银元、烟土,并嘱咐他们保密。群众给予的救助,彭老念念不忘。之后,他们就向东走,但走到靖远时,被邓宝珊的部队抓住,编入了新一军第二团当兵。六个月后,他逃了出来,走到兰州庙滩子,又被国民党部队抓去当兵,先后当过看护、司药、军医。1947年脱离旧军队,来到张掖城行医。

1948年,彭德生在经历过十年的流离后,在张掖县南街小什字开了间药铺——德生堂,维持全家的生计。张掖解放后,他找到人民解放军,向组织谈起了自己的情况,要求继续在部队服务。部队首长说:“地方建设也需要人才,像你们这样懂医的人才地方非常紧缺,你还是留在地方好好干吧。”

1952年初,县政府在乡间建卫生院,他自愿报名到大满筹建卫生院。可到大满后,只有一院空房子,其他设施一件没有,他就把自己在德生堂的全部物品都搬来,办起了卫生院,没向组织要一分钱。他后来讲:“那时国家也很困难,我是党员,又当过红军,我应该那样做。”随着卫生院的建设越来越完善,他的医德也在当地群众中留下了很好的口碑,来此看病的人日益增多。

彭德生同志工作认真,组织能力较强,卫生院办得很好。后来,县上先后派他到二十里堡、上秦等卫生院工作。他无论到哪里,都能与当地群众搞好关系,社员们都喜欢他,信任他。他也喜欢与乡亲们在一起,哪里有急诊,他就到哪里,不分昼夜,随叫随到。“三年困难”时期,他在上秦卫生院工作,面对社员因饥饿带来的生命威胁,他心急如焚,就用枣子、红糖、炒面做成康复丸给病人发,用来抢救生命。就是这样的干群关系,使得他与群众相互帮助,共渡难关。他的老伴张桂芝深情地回忆说:“在困难时期,老百姓都没有吃的,但是还把推的豆面和采的沙枣、树叶子给我们送来,我们心里很过意不去。我生了七个孩子,三男四女,娃娃多,现在都已经成家立业,回想起来,当年如果没有老百姓帮助,我的七个孩子是难以全活过来的。”

1962年,彭德生又被派回大满。周总理派“六二六”医疗队到张掖,大满是一个点。他接到通知后非常高兴,把院内房子打扫干净,迎接北京来的同行。医疗队带来了先进的设备和紧缺的药品,为当地群众医治了不少疑难重病。他领着医疗队的同志下队为群众检查身体,使不少病人在短期内得以康复。党的温暖通过他们的双手,送到了广大社员的心头。在“张大”公路旁有个飞机场,离卫生院不远,20世纪70年代初,有部队的飞机起落。他与机场驻军有交往,驻军就叫他去坐坐飞机。他坐上飞机,从天上看见了巍巍的祁连山、广袤的戈壁滩,好像听到了康隆寺的枪声,看到了殉难战友的身影。往事如烟,感慨万千。

新中国成立后,彭德生在张掖的卫生战上线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地工作三十多年,颇受好评。1959年、1978年,他先后出席过县、地、省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1982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这些是我们从相关资料上看到的,他很少跟人提起过这些荣誉。但党和人民对历史上做出过贡献的人是不会忘记的。1986年,彭老退休后一直住在甘州区南街一处平房里,房子小人口多,但他从不向组织和领导申请解决这些困难。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张掖城区有近一半的居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可他仍住在那里。他常对家人讲:“比起牺牲了的战友,我是很幸运的,我看到了新中国的成立,过上了好日子,这都是党给的,我很知足了。”这就是一位老红军、老党员的胸怀和境界。1993年春节前夕,地委书记带领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去慰问他,嘘寒问暖,问他有啥困难需要组织上解决,他才谈了住房和红军时期战斗经历未计入工龄的问题。几个月后,张掖市政府解决了他的离休待遇和住房问题。现在,他除工资外,还每月享受150元的护理费。彭德生逢人便讲“这都是党和人民的关怀,我永远都不会忘记”。

时至今日,彭德生家的正面墙上,仍然挂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的合影画像;另一面墙上,贴着他应新华社记者之约书写的“我的人生,我的长征”。这说明这位年近九旬的老红军经历的那段历史,是值得我们去回忆、去纪念的。我们也由衷地祝福彭老桑榆晚晴、霞蔚满天。

作于2005年,原载中国现代史学会所编《长征档案》(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作者王雷,中共张掖市委党史研究室干部;姜明周、王婷玲,张掖市甘州区委党史办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