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调查研究卷(下)
21664800000087

第87章 红军女战士陈映民的曲折人生(1)

红军女战士陈映民的曲折人生

卢振国

红军女战士陈映民,本是陈绍禹(王明)的胞妹,后在延安改名叫王营。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女红军,当年跟随红四方面军由大别山转战到大巴山,经历过三过草地的艰苦长征,之后又参加了西路军的苦征恶战,被俘后历尽艰辛,死里逃生。就因为其兄王明和张国焘问题的双重连累,而被历史遗忘。

陈绍禹和陈映民兄妹二人,出生于安徽六安县金家寨(今为金寨县)一户贫民家庭。她生于1913年,出生的第七天,爹妈就把她许给当地一户姓吕的人家,做了吕绍文的童养媳。陈映民后来参加红军干革命,并非是在其兄的影响之下起步,他们兄妹虽然同是共产党人,但所走的道路却各自不同。陈映民所走的革命道路,是其兄未曾经历和品味过的一条血染的路。

夫妻二人一起参加红军

陈映民在做童养媳的时候,吕家人对她很好,公婆把她当作亲闺女一般看待。但因家道贫寒,总是少吃没穿的,日子很不好过。1926年,地处豫皖边的金家寨,热火朝天地闹起了革命,农民协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不少地方成立农民自卫军,矛头直指土豪劣绅。陈映民和她的未婚夫吕绍文也一起参加了农民协会,投入到农民革命斗争的行列。当时她虽然只有十三四岁,但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参加了打土豪、捉劣绅的革命斗争。陈映民的革命道路,就这样起步,一步一个脚印,向前奔走。

1928年,15岁的陈映民跟吕绍文结了婚。婚后,她仍然积极参加妇女会和儿童团的工作。次年夏,她生下一个男孩,取名吕美成。1929年5月,红军第三十二师首次攻占金家寨,守敌溃逃,在婆婆关照下,她一边哺乳孩子,一边发动妇女为红军做军鞋,带头拥护红军队伍。她还配合红军和游击队调查了解各民团据点的情况。1930年,陈映民由皮定均介绍加入共青团,并担任六安县第六区五乡的共青团支部书记。1931年春,她的孩子断奶,交由婆婆抚养,便和丈夫吕绍文一起参加了红军,被编入红四方面军第十二师,丈夫任战斗员,她当宣传员。同年,她转为中共党员。不久,吕绍文的两个胞弟吕绍武和吕绍全,也都参加了红军。1932年10月,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部队要转向外线作战,陈映民二话没说,抱上三岁的儿子,跟上红军作战略转移。

转移途中丢失了孩子

红军部队转移初期,第十二师师长陈赓看见陈映民带着孩子行军很辛苦,就让她跟在师医院的队伍里走,沿途受到医务主任陈保青、女护士何福祥、张茶清等人的照应。情况紧急时,陈赓就将孩子扶上担架,急奔猛走一阵子,以减轻她的体力负担。红军进入鄂东北后,敌情更加严重,部队的转移速度加快。由于孩子的严重拖累,在穿越平汉铁路时,陈映民母子掉队了。她尾随在后卫部队的后面追赶队伍,渐渐地,又与后卫部队拉开了距离,最后不得不跟着一群随军逃难的根据地群众,不分昼夜地追赶部队。

这支最初由数百名老百姓形成的逃难队伍,后来只剩下几十人了,大部分是没有什么拖累的青少年女性,她们积极追赶红军,并要求参加红军。路上,林月琴、刘伯新两人,成了她们的义务服务者。刘伯新身体很棒,胆子也壮,腰里别着一支驳壳枪,给大伙壮了胆。这个童养媳出身的女游击队员,宿营时招呼大伙谁在一起,还组织人轮流放哨。行军中如果发现敌人,她就叫大伙不要惊慌,看她的手势动作行动。林月琴因为有点文化,能说会道,就主动承担沿途的宣传联络工作。

林月琴曾在陈映民大姐陈觉民主持的妇女讲习班学习过,与她特别亲热,经常帮助她照看孩子。1986年,林月琴撰文回忆说:“在我们这支队伍中,有一位抱着孩子的女同志,她就是陈觉民的妹妹陈映民。当时,我们还没有编入红军,没有粮食供应,但大家对这个孩子都给予母亲般的关怀。行军中,我们轮流背着、抱着,到了宿营地,便七手八脚四拾柴烧火做饭,有的先去老乡家给孩子要点吃的东西。尽管我们自己也饥肠辘辘,又渴又饿,十分疲劳,但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这个孩子。沿途的老乡们,看到我们这支妇女队伍还带着孩子,都表示同情,有的说我们怪挺辛苦的,要我们把孩子留下。但是,孩子的妈和我们都不同意。行军路上,的确十分艰苦、劳累,我们决心依靠大家的力量,带好这个孩子。”

尽管如此,陈映民的孩子还是丢失了。孩子是怎么丢失的,陈映民回忆只是三言两语:“在一次战斗中丢失了。”而林月琴的回忆却截然不同,完全是另外一种情景:“那是在湖北境内,一天下午,大家都疲惫不堪,把孩子背在身上,就像铁块一样沉重,你传我,我传她,不断地倒手替换。就在这时,有个农民打扮的老汉,当着我们说:‘我来帮你们抱抱孩子吧!’说着,便从一位姐妹手里接过孩子。他走得越来越快,我们紧撵慢撵,还是没有撵上。到了宿营地,我们到处找也没有找着。陈映民伤心得很,痛哭不已,我们也都难过得抹眼泪。”因为战事紧张,陈映民不能留下找孩子,在林月琴等人的劝说下,又打起精神追赶队伍。红军由枣阳向豫陕边转战途中,陈映民才赶上红十二师,与其丈夫吕绍文一起行进。而林月琴、刘伯新也被红七十三师政治部宣传队收留,正式回到了红军队伍。

就任川陕省委妇女部副部长

红军进入四川后,陈映民被调到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妇女宣传队,与陶万荣、廖赤见等人一起工作,驻扎在通江县毛浴镇。不久,她又被调到中共川陕省委从事地方工作。1933年,陈映民当选为中共川陕省委常委,并担任了省委妇女部副部长,部长是姚明善。陈映民撰文回忆所:“川北地区,大部分男人吸食大烟成瘾,丧失了劳动能力,只能做些家务活;妇女则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而且从小就做童养媳,受尽痛苦折磨,所以她们渴望自己的解放。因此,妇女部的任务,就是把广大妇女发动起来,参加革命。经过妇女会的宣传发动,妇女会的会员达到了30万人,在各级苏维埃政府中,妇女成员占到四分之一。”

陈映民回忆说:“妇女部的干部由我带领,经常深入农村了解情况,帮助群众搞生产,和群众一起劳动。我们还组织妇女做军鞋、送军粮,支援前线,慰问部队。省委为了培养妇女干部,于1934年成立妇女学校,由我兼任校长,训练妇女900多名,分配到各个地区,大都从事妇女工作。”“1933年3月,为了配合红军粉碎敌人的‘三路围攻’,我们在通江县组成妇女独立营。1934年3月8日,我们妇女部在巴中主持召开妇女代表大会,号召群众参军参战,扩大红军队伍。会后,根据省委决定,在妇女独立营的基础上,在旺苍坝成立了妇女独立团,1935年2月,又扩充为妇女独立师。这支英雄的女红军队伍,在以后的革命战争中作出了重大贡献。”

1935年3月底4月初,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开始了艰苦曲折的长征,随军长征的女红军在3000人以上。在长征中,陈映民随同省委领导机关行动,仍担任妇女部副部长。1935年5月,曾任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的红军女将军张琴秋,调任川陕省委妇女部部长。在张琴秋的领导下,陈映民的思想更加活跃,工作更加积极。红军每攻占一个地方,她就带领妇女部的同志开展妇女工作。红四方面军攻占雅安、天全、宝兴、芦山等县后,她们组建县妇女部,她还先后兼任天全、芦山两县的妇女部部长。陈映民和她的丈夫吕绍文,虽说同在一个方面军工作,但却很难得见上一面。进入甘肃后,吕绍文牺牲了;不久她的两个小叔子,即二弟吕绍武(时任三十一军司号连连长)、三弟吕绍全(时任特务连排长)也先后在战斗中牺牲,弟兄三人都为革命献出了生命。

在西路军中的艰苦斗争

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第五、第九、第三十军及总部机关和直属团队共2.18万余人,奉中革军委命令渡过黄河,组成西路军,执行打通国际路线和在河西创建根据地的任务。当时,随军过河的女红军,约有一千七八百名,其中,来自鄂豫皖地区的有陈映民、张茶清、陈保清、何福祥、陶万荣、廖赤见、曾广澜及其女儿蔡萍迹等十多人,还有来自井冈山等地区的张琴秋、王泉媛、吴仲廉、吴富莲等人。除此而外,绝大部分都来自川北苏区。

红四方面军长征到甘肃会宁时,部队进行整编,大部分女同志被编入妇女抗日先锋团(简称妇女团),全团3个营9个连约1300余人,团长王泉媛、政委吴富莲,陈映民被编在二营五连,担任党支部书记,后兼任五连政治指导员。过河后,从一条山激战开始,经古浪、武威西四十里堡、永昌、山丹等地数十次大小战斗,直入河西走廊腹地。1936年12月底,董振堂率红五军先头部队占领临泽、高台,妇女团紧随其后进驻临泽县城(今蓼泉镇),一部进驻高台。

不几天,敌马家军即以两万步骑兵围攻高台,红五军与敌浴血苦战九昼夜,军长董振堂以下官兵3000人,大都壮烈牺牲、失散或被敌俘虏。接着,敌人又集中兵力围攻临泽,激战三昼夜,红军被迫实行突围。妇女团突围转移。陈映民回忆说:“在倪家营子时,饥渴交迫,大家都顾不得什么了,只要能够往肚子里填的,都一概吞而食之。加之天寒地冻,朔风呼啸,一路上与敌恶战,更是苦不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