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长信,亚飞.山西面食[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山西省烹饪协会.山西面食1+1[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3]杜连起.谷物杂粮食品加工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4]徐怀德.杂粮食品加工工艺与配方[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
[5]叶敏.米面制品加工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6]孙秀芬.山西面食[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7]山西省烹饪协会.山西面食——杂粮[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8]朱维军.面制品加工工艺与配方[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
[9]魏益民.荞面品质与加工[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5.
[10]杜连启.朱凤妹小杂粮食品加工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9.
[11]张鹏.杂粮食品加工技术[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12]吴远彬.杂粮食品加工[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13]汤枋德,刘耀宗,闫世成.马铃薯大全[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
[14]叶边海,郝淑秀.杂粮巧做270种[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0.
[15]林汝法,柴岩,廖琴,等.中国小杂粮[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16]肖利贞,王裕欣.薯类淀粉制品实用加工技术[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00.
[17]郑友军,张坤生.最新名特优食品配方与加工[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18]于新,马永全.杂粮食品加工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19]吴朝霞,丁霞.杂粮的营养价值及杂粮保健食品的开发和应用[J].杂粮作物,2001,21(5):48-50.
[20]孟岳成,俞小良.谷物杂粮复配技术与营养互补[J].食品工业科技,2009,30(2):339-342.
[21]文新华,夏文水,程云辉.营养谷物早餐食品的挤压工艺研究[J].科研开发,2004,20(4):6-8.
[22]郝彦玲,张守文.黑米、薏米、荞麦混合挤压膨化工艺及机理的研究[J].中国食品学报,2004,4(4):22-25.
[23]王洪武,周建国,林炳鉴.双螺杆挤压机工艺参数对组织蛋白的影响[J].中国粮油学报,2001,16(2):54-581.
[24]龚魁杰.我国杂粮食品工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食品工业,2004,(6):33-34.
[25]郭淑春,钱丽燕,张风清,等.荞麦、小米营养成分的开发和利用[J].粮油食品科技,1998.(1):12-15.
[26]董淑香,成霞.荞麦的开发利用[J].粮油食品科技,1993,(4):12-13.
[27]张振福,罗文森.苦荞麦的化学成分与特殊功能[J].粮食与饲料工业,1998,(2):40-41.
[28]吴仁树.谈谈燕麦片加工[J].粮食与饲料工业,1995,(11):32-35.
[29]侯庆溪.我国甘薯淀粉深加工概况[J].粮油食品科技,1988,(3):13-15.
[30]唐联坤.马铃薯的开发价值与加工工艺[J].粮食与饲料工业,1995,(2):38-42.
[31]姚勤智.山西面食文化的成因、特点及饮食习俗[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1):86-89.
[32]e美食.山西面食文化的特点[J].科学之友,2010,(10):8.
[33]王枫,丁冠昂.山西面食的发展与民间习俗[J].科技信息,2008.(11):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