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范海波
这些问题说明什么?答日:素质低。
素质。素质。素质。
素质是一个城市成长的骨骼和灵魂。
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窦文涛说:看一个电视台的主持人,从他(她)的容颜、穿着、谈吐、举止、主持风格,就可隐约看到台长的品位;从一个城市的建筑和布局、市容和市貌,就可以看到一个市长的爱好和追求;从一场足球赛事上,就可以看出两支球队教练的智慧和风格……按照这个思路演绎下去,我们通常说,人民群众是城市的主体,是城市的主人,在这个意义上说,从一个城市的形象上,就能看出这个城市市民素质的高与低。
市民素质是一个城市和地区创立形象的重要条件和决定性因素,也是一种资源。人的素质是一种隐形物质,它像溪水那样透明,像沉睡那样静默。但它却如空气般无处不在。当城市崛起在晨曦里,那起伏有致的剪影里就充满着它;当一个盲人横过马路,探询的拐棍急切地敲打之后一脸茫然地站在路中央,这时伸过来的手臂里就紧握着它;当一个患了痴呆症的老人坐在你家的窗前,你走过去为他端上一碗热开水,你关切的询问里就有它;当城市像一个二八少女亭亭玉立,那些青青草地笔直马路林立高楼湖边垂柳池塘荷花里就有它……城市堆砌的不仅仅是物质,同时还有素质。素质就是选择就是判断,它决定城市的审美眼光价值取向,它决定一座城市的美丽和丑陋,隽永和速朽。
人的素质实际上是人的行为能力水平,它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职业技能素质、人际关系能力、现代观念接受能力等等,种种单元构成了一个公民的基本素质,正是这个公民素质,才在当下的新城市运动中充当着强大的精神动力以及智力的支持。
素质教育由此浮出水面。
1995年,石家庄市提出强市先强民,强民先强魂的思路,大力加强市民素质教育,一时引起诸多城市的关注。谈起何以把目光锁定在市民教育上,市文明办主任薛建廷同志说:石家庄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是一个新兴城市,属于小老弟。由于它缺少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缺少城市所生长的文明荫泽,因此,和别的省会城市如西安、济南、武汉等相比,所谓的文明因素就相对薄弱一些。按照美国学者克拉克洪的论断,人类文明的出现包含三个重要因素,即城市、文字和大型礼仪建筑。其中,城市出现是文明产生的基础,文字的产生和使用是文明成熟的标志。如果按照克拉克洪的论点,我们石家庄实际上存在着文明素质先天不足的问题。一个乡下人和一个城里人相比,城里人身上所散发的文明气息总是要比乡下人多得多。我们去过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那里的市民的言谈举止举手投足卫生习惯都有着城市味道,这就是一种文明素质。而我们石家庄人给人感觉就比人家差一些。这是其一。
其二,我们石家庄市郊县人口和外来人口比重较大,这些人身体虽然进了城,但市识还远远没有树立起来。许多人实际上又把往日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原封不动地搬到了城市来,形成了都市的村庄。这些都成了制约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因素。
石家庄市就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打出了素质教育的大旗,在全市广泛深入地开展了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主要内容的公民道德教育。正是这先人一招的战略设计,使得后来的石家庄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正像薛建廷所说的那样,在我国,由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强力推进,许多农业人口拥进城市,成为新新市民。这个过程充满着戏剧化和多样化的情节故事,并非像我们在书本上所了解的那样,农民进入城市大都欢天喜地,而是别有隐情——
这里是上海市严桥镇的由由小区。
所谓由由,就是田字出头的意思。由此可见,这里原是以做田为生的农村。由由小区由农民成为市民之后,他们面对水泥钢铁构筑的丛林,面对没有风吹雨打的日子,却显得万般惶惑。
下面是笔者采访几位居民的实录——阿发的烦恼
阿拉,王阿发,今年61岁。什么?不像60多岁?哎呀,不行啦,老了。说起过去,那时候在田里种庄稼,一年有三季泡在水田里,薅苗插秧割稻,忙完春天忙夏天,那时就想,啥时候能住上高楼大厦,能用上电灯电话,能过上城里人的日子,那可是享八辈子的福分喽。谁知道这说话不及这梦说来就来了。搬到这里来之前,儿女们都忙着侍弄电器家具,阿拉却想着那一堆种庄稼的家伙什,什么锄头镰刀权把依该哪放?阿拉把它们归拢在一堆堆,勿管三十念一,就给弄到这里来了。
哪想城里的规矩有那么多呦,这些家伙什放在厅堂碍了儿女的眼,阿拉就把他挂在楼道里,哪知道居委会来检查卫生时又要阿拉把它取下来处理掉,说是容易落灰尘,有碍观瞻。阿拉把它们抱在怀里直想哭,它们是咱农人的手和脚,是咱庄户人家的过去呀,把它扔在哪呢?扔了就一点也找不到自己啦。阿拉现在年纪大了,在家休息时,想着可以提着家伙去种点菜呀苗呀,好想想过去田野上的生活。可那也不行,居委会的干部说不能随便乱栽乱种,不准种菜只能种草,哎呀呀,侬说这是什城市呀,真是管天管地又管拉屎放屁,没有咱的活路啦。闲时我就想,要早知道这就是城市生活,阿拉说啥也不会做城市梦。阿拉真想过去那在大田里的日月,阿拉饭吃得香,觉睡得好,白天赤脚走在田埂上,让风吹风去,想干就干,不想干就躺在田埂上睡一觉,多美哟,多好哟,干啥非要到这城市来,干啥非要过城市人的生活呢……
阿根嫂的愤怒
阿拉跟你说,阿拉可不是邋里邋遢的人,阿拉这一把年纪啦,难道还要听你们居委会的小囡吆五喝六不成?阿拉搬到这里之后,心里头可不舒坦,简直是触了大霉头。阿拉不在田里做活计了,闲得慌,就让阿拉的二囡把外孙送到这里来,阿拉替她看小孩。阿拉的二囡在城里上班,女婿是区里干部,两个人都忙不迭,阿拉闲得没事,就替她看看孩子呗。有一次,阿拉和几个大嫂正在楼下白相相,哪成想阿拉的小外孙呼啦一下屙在了马路上,这时正好有上级的检查团来检查,看阿拉外孙又拉又尿的,居委会的干部一下子拉下脸来,)中阿拉又吼又叫的,阿拉过去是啥?是生产队的妇女队长,好歹也是见过世面的人,阿拉当干部时侬还在娘怀里吃奶哩,给我来这套!阿拉说她是猪鼻子拱土——欺生,看阿拉刚到城里来,想欺负阿拉,阿拉不吃侬这一套!从此,阿拉就和居委会的干部顶上了牛。阿拉的外孙又白又胖,吃得多,屙得多,尿得多。因此他的尿布也多,阿拉每天就把尿布片片像万国旗帜(这是居委会干部说的话)一样挂在阳台,居委会干部一遍遍来找,阿拉顶她:谁不生养孩子,谁的孩子不屙屎尿尿?屙屎尿尿不用尿布咋行?尿布拉上屎不晾咋行?要不你们居委会给阿拉找个晾尿布的地方,最好到你们家去,侬……给评评理,阳台上是干啥用的?不就是晾尿布晒东西用的吗?可居委会却嫌晾尿布难看,这是啥个道理嘛!还有,阿拉这里倒垃圾的时候,要求送到垃圾房去,阿拉可不管这一套,每次阿拉送垃圾时,阿拉偏偏给它扔到垃圾箱外边,阿拉故意气气她们这些不讲理的小囡们……
阿奶的忧虑
阿拉说不出啥好啥不好,只是觉得住在这里太闷太憋屈得很。阿拉年纪大了,住在楼上,行动也不灵便。过去住在村子里,老姐妹们说话多方便,谁家睡觉打呼噜都听得清亮哩。可是到了城里,各家各户关起门来像住在鸽子笼里,三五天不见一面,人都变生了。更不要说谁有病有灾,天大的事也不知道。阿拉过惯了农村生活,咋一到了这里。浑身上下不舒服,要是像这样下去,跟住牢房没啥两样。孩子们每天上班,家里就剩下阿拉一个孤老婆子,整天守着空房子发呆,想着这样的日子不知道啥时候结束,心里就骂阿拉那个老头子,你咋不把阿拉带走哩,留下阿拉一人在城里受苦?这日子啥时候是个头哩……
在采访由由小区时,居民们毫不隐瞒地诉说着他们初来时的感受。他们大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他们过惯了田园生活,他们生命的一多半是在农村环境里度过的,他们曾是真正的农民。在他们生命的年轮里,那些重要的记忆大都是影影绰绰的植物形态,哪年的油菜花开得热烈,哪年的稻谷长得饱满等等,这些草民对草根的记忆就像一个人熟悉手掌的纹路。他们把自己活成了植物,因此,他们就像一株植物那样只对土地、水、空气、阳光、风、肥料等与生长有关的东西感兴趣,就像成长的玉米总希望灌浆那样。这种从农村环境里生长的植物,要是移栽到另外的环境里,并且还要它们幸福而健康地生长,该是多么困难的事情。
由一个农民变为市民,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就像美国影片《人猿泰山》那样,一个从小在山野里长大的人,来到物欲横流的都市里,该是多么无奈和惆怅。影片中的人猿泰山最终仍回归山野,从他沉重的背影里,我们人类实际上看到了压在心头的惶惑:究竟哪样的生活形态更适合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