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学中的做人道理
21849300000018

第18章 欲路勿染,不妄求则心安(1)

人生在世,人品不高,总为一欲字看不破。佛语有言:“己之情欲不可纵,当用逆之之法以制之。”对于心中的欲望,我们要学会克制。过于追求和计较,只会让我们陷入欲望的深渊,万劫不复。该放弃的时候放弃,该知足的时候知足,善于约束自己,才能避免误入歧途,早日达成自己的目标。

1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人人都拥有自己的梦想,很多人都不遗余力地去追求梦想,但如果这个梦想是错误的,是不切实际的,就不仅仅会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远,还会给自己带来痛苦。

从前有一个国王,有一位长得晶莹剔透的小公主。国王将其视做掌上明珠,百般宠爱,舍不得稍加训责,凡是公主所要求的东西,国王从来不会拒绝,就是天上的星星,国王也恨不得为公主摘下来,点缀她的彩衣。

公主在国王的呵护纵容下,慢慢成长为豆蔻年华的青春少女,渐渐懂得装扮自己。在一个春雨初霁的午后,公主带着婢女徜徉于宫中花园,被雨水洗刷过的花园分外美丽:树枝上的花朵经过雨水的润泽,花苞上挂着几滴雨珠,显得愈发的妖艳;蓊郁的树木,翠绿得逼人眼睛。忽然公主的目光被荷花池中的奇观所吸引住了。原来池中荷叶上有着一颗颗状如珍珠的水珠,浑圆晶莹,散射着耀眼夺目的光芒。

这美丽的水珠让公主看得入迷了,她突发异想:如果把这些水珠串成花环,戴在头上,一定美丽极了!

打定主意,于是她叫婢女把水珠捞上来,但是婢女的手一触及水珠,水珠便破灭无影。折腾了半天,公主在池边等得越来越不耐烦,婢女在池里捞得心急如焚。公主终于觉得气愤难忍,一怒之下,便跑回宫中,把国王拉到池畔,对着一池闪闪发光的水珠说:“父王!您一向是最疼爱我的,我要什么东西,您都依着我。女儿想要把池里的水珠串成花环作为装饰,您说好不好?”

“傻孩子!水珠虽然好看,终究是虚幻不实的东西,怎么可能做成花环呢?父王另外给你找珍珠水晶,一定比水珠更加美丽!”国王无限怜爱地看着女儿。

“不要!不要!我只要水珠花环,不要什么珍珠水晶。如果你不给我,我就不想活了。”公主十分骄纵地哭闹着。

束手无策的国王只好把朝中的大臣们集合于花园,忧心忡忡地商议道:“各位大臣们!你们号称是本国的奇工巧匠,你们之中如果有人能够以奇异的技艺,将池中的水珠为公主串成美丽的花环,我一定重重奖赏。”

“报告陛下!水珠刹那生灭,触摸即破,怎么能够拿来做花环呢?”大臣们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

“哼!这么简单的事你们都无法办到,我平日是怎么善待你们的?如果无法满足我女儿的心愿,你们统统提头来见。”国王喝斥道。

没办法,大臣们只好请来了一位寺庙的住持,据说这位住持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

住持说:“国王请息怒,我有办法替公主做成花环。只是我老眼昏花,实在看不清楚池中的水珠究竟哪一颗比较均匀圆满,能否请公主亲自挑选,交给我来编织花环。”

公主听了,兴高采烈地拿起瓢子,弯起腰身,认真地舀取自己中意的水珠。本来光彩闪烁的水珠,经公主轻轻一触摸,霎时破灭,变为泡影。捞了老半天,公主一颗水珠也捞不起来。

睿智的住持和蔼地对一脸沮丧的公主说:“水珠本来就是生灭无常、不能常住久留的东西,如果把人生的希望建立在这种虚假不实、瞬间即逝的现象上,到头来必然空无所得。”公主听后羞愧地低下头。

如果追求的方向错了,不论自己如何努力,都是毫无意义的。在人生中,其实有些东西,不值得我们追求,可人们却偏偏费尽心力去追求。

虚幻的东西是没有价值的,把我们的心灵从那些使我们累得疲倦不堪的事物上抽出来吧。站在脚下坚实的土地上,踏实地做些事情,才更有意义。

住持说得很对,把梦想建立在虚幻不实的东西上,只能是空无所得,徒劳无功。因为,我们追求梦想一定要追求切实可行的,经过自己努力可以实现的。千万不要做白日梦,想一些遥不可及的目标,人还是要脚踏实地地实现一个个小目标,最终成就一个大目标。与其想着一步登天,不如踏踏实实多做几个梯子,多走几步路。

2人有悲欢,月有圆缺,不要苛求完美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完美,十全十美只存在于人的心中。苛求完美的人,是在自讨没趣,自寻烦恼。接受不完美,承认不完美才是正确的生活态度。

快乐不在于完美,而在于严格区分缺憾与惩罚:既不因自己的缺憾而惩罚别人,也不因别人的缺憾而惩罚自己,更不用自己的缺憾来惩罚自己。

有一次,约翰要在客厅里钉一幅画,请邻居来帮忙。画已经在墙上扶好,正准备钉钉子,邻居说:“这样不好,最好钉两个木块,把画挂上面。”

约翰遵循他的意见,让他帮着去找木块。

木块很快找来了,正要钉的时候,邻居突然说:“等一等,木块有点大,最好能锯掉点儿。”于是便四处去找锯子。找来锯子,还没有锯两下,邻居又说:“不行,这锯子太钝了,得磨一磨。”

邻居家有一把锉刀,锉刀拿来了,他又发现锉刀没有把柄。为了给锉刀安把柄,他又去校园边的一个灌木丛里寻找小树。要砍下小树时,他又发现那把生满老锈的斧头实在是不能用。他又找来磨刀石,可为了固定住磨刀石,必须得制作几根固定磨刀石的木条。为此他又到校外去找一位木匠,说木匠家有一根现成的木条。然而,这一走,就再也没见他回来。

最后,至于那幅画,约翰还是一边一个钉子把它钉在了墙上。下午再见到邻居的时候,是在街上,他正在帮木匠从五交化商店里往外抬一台笨重的电锯。

我们必须明白,真、善、美是人世间永恒的话题,但是正因其永恒,也显得如此朦胧。如果说真诚和善良还有着近似的标准的话,那么美完全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甚至说一个人有一个标准也不为过。

人生中楚楚动人是一种美,就像水仙花一样,但是以“用”的眼光来看,它无论怎样妖艳妩媚,都结不出果实。

美玉做的船和桨,美则美矣,划船的时候完全用不上;金玉做成的弓,美则美矣,作战的时候完全用不上。品德纯洁完美的人,往往不是拨乱匡正时的人才,也无法成就圆满的人生。

而向日葵既开花又结出果实,象征着人生所不可缺少的存在形式。把完美用到艺术的追求上,而清醒地活在现实中,这才是真实的人生。

很多年轻人在没结婚时,众里寻他千百度,挑了又挑,个头儿、长相、学历、家庭、财产……尽善尽美。总幻想着有个最美好的罗密欧或朱丽叶在等着自己,偏偏可能是在挑选和等待的时间里耽误了自己。

结了婚,完美的恋人形象打了折扣或彻底破灭,又开始新的一轮完美追求:生了孩子,幻想着孩子不是天才,起码要出人头地,不能再像自己一样委屈了自己。于是,让孩子从小学钢琴、学绘画、学外语……要上最好的小学、最好的中学、名牌的大学,将来还要出国留学,哪怕自己省吃俭用,也要积攒下为孩子所用的一切钱……自己年轻时未实现的宏伟蓝图,尽情勾画在孩子的身上和心上。但这一切可能都完美无缺地出现在孩子的面前吗?

失去的就一定能够补回来吗?丢了初一,一定会在十五找补回来吗?将弦绷紧在自己和孩子的身上,会出现什么样的结局呢?万一不是理想的结局,心理能承受得住吗?

多少人就是这样没有迂回也没有变通地追求着完美,却不知道如果不适时地调解自己的心态,心理可能在一瞬间就脆弱地垮掉,一辈子就是这样在完美的误导下非常不完美地结束了。

承认不完美是做人的代价,这是上帝告诉我们的。《圣经》记载,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后,人类互相残杀掠夺,世间充满强暴、仇恨和嫉妒。

上帝看到人类的种种罪恶十分愤怒,决定用洪水毁灭这个已经不可救药的世界,只留下有限的生灵。上帝告诉诺亚说:“去用歌斐木打造一艘方舟吧,因为人类犯下的错误,我将惩罚毁灭他们。”

诺亚十分伤心,他问:“如果知道他们会因犯下错误而被毁灭,当初您为什么不直接派天使下来人间?”

上帝回答说:“不,天使太完美了,太完美就没有了进步的可能,不完美是做人的代价,也是做人的本质。”

上帝能够创造世界,也许全凭他不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倘求完美,他就该让人类永生,让美丽与和谐永恒,让善良与正义万岁,让邪恶从来不曾出世。他就不该创造花开花落、死死生生。他就该让空间无边无际,让时间无始无终,让生机无穷无尽,让发展无限可能。但上帝并没有这样做,因为这是破坏他的根本逻辑的。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被划上了一道缺口,因此没有一个人的生命是完整无缺的。有人才貌双全,可是感情路上却是风雨泥泞;有人富可敌国,可是儿女不孝;有人家庭和美,可却为钱财而伤脑筋……

如果我们一定要追求十全十美,那只能是一种无法承受的奢望。

完美是不存在的。如果生活中,我们一再苛求完美,不但不会实现,还会徒增烦恼,使本来快乐的人生变得很忧郁。聪明的人知道,人无完人,事无完事。智者并不拥有他人所不及的天赋,他们的高明之处在于,能够把不完美的一切尽可能利用起来,尽可能地实现圆满。“不完美是做人的代价,也是做人的本质。”上帝如是说。

3不满足是心灵的贫穷

所谓“知足常乐,能忍自安”。世上谁是富人?谁是穷人?就看他的心里。如果他们有几百亿、几千亿的财富,但心里不能满足的话,仍然是穷人。

世间贫与富的差别不是物质的多寡,而是人心的满足与否。物质很丰厚的人,如果不满足,也是穷人。相反,物质并不丰厚的人,因为精神的充实而富有。

从前,有两位很虔诚、很要好的教徒,决定一起到遥远的圣山朝拜。两人背上行囊、风尘仆仆地上路,誓言不达圣山朝拜,绝不返家。

两位教徒走啊走,走了两个多星期之后,遇见一位白发年长的圣者。这圣者看到这两位如此虔诚的教徒千里迢迢要前往圣山朝拜,就十分感动地告诉他们:“从这里距离圣山还有10天的路程,但是很遗憾,我在这个十字路口就要和你们分手了。而在分手前,我要送给你们一个礼物!什么礼物呢?就是你们当中一个人先许愿,他的愿望一定会马上实现;而第二个人,就可以得到那愿望的两倍!”

此时,其中一个教徒心里想:“这太棒了,我已经知道我想要许什么愿望了,但我不要先讲,因为如果我先许愿,我就吃亏了,他就可以有双倍的礼物!不行!”而另外一个教徒也自忖:“我怎么可以先讲,让我的朋友获得双倍的礼物呢?”于是,两位教徒就开始客气起来,“你先讲嘛!”“你比较年长,你先许愿吧!”“不,应该你先许愿!”两位教徒推来推去,“客套地”推辞一番后,两人就开始不耐烦起来,气氛也变了:“你干吗?你先讲啊!”“为什么我先讲?我才不要呢!”

两人推到最后,其中一人生气了,大声说道:“喂,你真是个不识相、不知好歹的人,你再不许愿的话,我就把你的狗腿打断、把你掐死!”

另外一人一听,没有想到他的朋友居然变脸,竟然恐吓自己!于是想,你这么无情无意,我也不必对你有情有义!我没办法得到的东西,你也休想得到!于是,这个教徒干脆把心一横,狠心地说道:“好,我先许愿!我希望——我的一只眼睛——瞎掉!”

很快地,这位教徒的一只眼睛瞎掉了,而与他同行的好朋友,也立刻瞎掉了两只眼睛!

原本是一件十分美好的礼物,他们可以共享,但是人的“贪念”与“嫉妒”,左右了心中的情绪,使得“祝福”变成“诅咒”、使“好友”变成“仇敌”,更让原来可以“双赢”的事,变成俩人瞎眼的“双输”!

在巴拉圭有一对即将结婚的未婚夫妻,很高兴地大喊大叫、相互拥抱,因为他们中了一张“高额彩券”,奖金是75000美元。

可是,这对马上要结婚的新人,在中奖后隔天,就为了“谁该拥有这笔意外之财”而闹翻了。两人大吵一架,并不惜撕破脸、闹上法庭。为什么呢?因为这张彩券当时是握在未婚妻的手中,但是未婚夫则气愤地告诉法官:“那张彩券是我买的,后来她把彩券放入她的皮包内,但我也没说什么,因为她是我的未婚妻嘛!可是,她竟然这么无耻、不要脸,居然敢说彩券是她的,是她买的!”

这对未婚夫妻在公堂上大声吵闹,各说各话,丝毫不妥协、不让步,这让法官伤透脑筋。最后,法官下令,在尚未确定“谁是谁非”之前,发行彩券单位暂时不准发出这笔奖金!而两位原本马上要结婚的佳偶,因争夺奖券的归属而变成怨偶,双方也决定取消婚约。

有人说:“结婚,经常不是为了钱;离婚,却是常常为了钱!”

的确,人的私心、贪婪、嫉妒,常使人跌倒,重重地跌在自己“恶念”的祸害里。

事实上,我们所拥有的,并不是太少,而是欲望太多;欲望太多的结果,就是使自己不满足、不知足,甚至憎恨别人所拥有的,或嫉妒别人比我们拥有的更多,以致心里产生忧愁、愤怒和不平衡;欲望太多,就会导致心灵的贫穷!

真正可悲的贫穷不是物质的贫穷,而是心灵的贫穷。其实我们拥有的已经很多,只是自己常常不满足。所以,想要生活得幸福快乐,就要学会满足,学会让心灵富有。而要做到知足常乐,就一定要经常审视自己,消除一切不切实际的物欲,排除那些不合理的诱惑,抵御那些想入非非的杂念,学会自我欣赏和自我满足,然后你会发现,原来自己也很富有。

4钱乃身外之物,德则归己

钱财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只有功德才是自己能带走的。所以,不要吝啬钱财,而应多多布施,多多积德。

有一个刚出家的小和尚问禅师:“钱财为何物?”

禅师没有回答小和尚的问题,而是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位国王,名叫难陀。这国王拼命地聚敛财宝,希望把财宝带到他的后世去。他心里想:我要把一国的珍宝都收集到我这儿来,不能让外面有一点剩余。

因为国王贪恋财宝,所以他规定:谁想结交他的女儿,就要带着财宝当见面礼。他吩咐在公主身边侍候她的人说:“要是有人带着财宝来结交我的女儿,把这个人连同他带的财宝一起送到我这儿来!”他用这样的办法聚敛财宝,于是全国没有一个地方还有金钱宝物,所有的金钱宝物都进了国王的仓库。

国王所统治的国家里有一个寡妇,只有一个儿子,她对他极为疼爱。寡妇的儿子看见国王的女儿姿色美丽,容貌非凡,非常喜欢,但是他家里没有钱财,没法结交国王的女儿。为了这事,他生起病来,身体瘦弱,气息奄奄。他母亲于是问他:“你害了什么病,怎会病成这个模样?”

儿子便把自己的心事告诉了母亲,说:“我要是不能和国王的女儿交往,一定会忧郁而死的。”

母亲对儿子说:“可是国内金钱宝物,一无所剩,到哪里去弄到宝物呢?”母亲想了一会儿,说:“你父亲死的时候,口里含有一枚金钱。你要是把坟墓挖开,便可以得到那枚钱,自己用那钱去结交国王的女儿。”